第四章_20年代新诗
- 格式:ppt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各章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一)本课程教学目的:①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知识,包括现代文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经历了多少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形成每个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时期之内有哪些主要文学现象,开展了哪些文学运动,进行了哪些文艺论争,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和口号,出现了哪些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产生了哪些作家、哪些重要作品等等。
②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种种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作为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借鉴。
③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重点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教学内容:①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外部条件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感促使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变革也影响到文学。
③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内部条件是近代以来各种文学观念的变革(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白话代文言等)和在新的文学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各种体裁的作品(如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曾朴等人的谴责小说、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
教学重点:①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
②这一时期散文、小说创作实绩。
思考题:现代文学发生期有哪些文学观念的变革?关键词: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观念变革梁启超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教学内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宣言,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及其他人的文章开展了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
②在众多外来文艺思潮和外来作品影响下,出现众多新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③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等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批判胡适及现代评论派。
④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所包含的内容。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一、20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春桃》。
分析: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三、郁达夫识记:(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
(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1)《沉沦》的思想意义;(2)郁达夫抒情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一、鲁迅的文学创作识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主要篇目名称及其内容;主要杂文集名称。
分析: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关系。
二、《呐喊》、《彷徨》了解:《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20年代的诗歌第一节.初期白话新诗(一)胡适的历史功绩新诗实践和理论建构:《希望》1.胡适《谈新诗》“以文入诗”,“作诗如作文”《一颗星儿》2、胡适的新诗实践⏹《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蝴蝶》3、体裁特点(1)以白话入诗。
(2)句式不限长短。
(3)声调不拘平仄。
(4)用韵自由。
4、《尝》中诗歌的内容(1)反封建——《礼》、《威权》(2)反军阀——《你莫忘记》(3)倡自由——《鸽子》、《老鸦》(4)尚进取——《上山》(5)人道精神——《人力车夫》《鸽子》、《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5、《尝》的文学史意义(1)展示了白话新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2)既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观念。
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说理性强,缺乏诗情和想象力,诗味不足。
(二)早期新诗运动1、刘半农,江苏江阴人。
⏹《相隔一层纸》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现象⏹《学徒苦》反映学徒难言的辛酸《教我如何不想他》2、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
诗集《旧梦》最好的诗作是歌谣体的白话诗《卖布谣》:歌谣形式,浅显通俗。
《是谁把?》3、俞平伯(1900—1990)⏹《冬夜》⏹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4、康白情(1896——1958)⏹新潮社成员,四川安岳人。
⏹自由吐出心里的东西,我不是诗人。
——康白情⏹《草儿》集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在大自然中发现了新诗的材料。
⏹1921年1月,中国新诗社创办《诗》月刊,为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
(三)早期新诗的特点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第二节、小诗创作与“湖畔诗人”(一)小诗创作小诗的特点1、作家们广泛地思索着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个性等时代性的命题,引发了诸种“零碎的思想”。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
中国现代诗歌三百首·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三百首·20世纪20年代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我等候你〗闻一多〖幻中之邂逅〗〖孤雁〗〖死水〗李金发〖夜之歌〗〖爱憎〗〖时之表现〗穆木天〖苍白的钟声〗〖苏武〗〖落花〗冯至〖十四行集(节选)〗〖蚕马〗〖帷幔——乡间的故事〗·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我等候你〗徐志摩,1897-1931,于二十年代成立了“新月社”并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他曾担任《新月》月刊的主编,之后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了季刊。
徐志摩的诗集包括《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等。
并有散文集《落叶》(1926)、《自剖》(1928)、《巴黎的鳞爪》(1927)、《秋》(1931),小说集《轮盘》(1930)、戏剧《卞昆冈》(1928,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1936)、《志摩日记》(1947)。
译著有《涡堤孩》(1923)、《死城》(1925)、《曼殊斐尔小说集》(1927)、《赣第德》(1927)、《玛丽玛丽》(1927,与沈性仁合译)。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我等候你〗我等候你。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中国现代诗歌三百首·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三百首·20世纪20年代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我等候你〗闻一多〖幻中之邂逅〗〖孤雁〗〖死水〗李金发〖夜之歌〗〖爱憎〗〖时之表现〗穆木天〖苍白的钟声〗〖苏武〗〖落花〗冯至〖十四行集(节选)〗〖蚕马〗〖帷幔——乡间的故事〗·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我等候你〗徐志摩,1897-1931,于二十年代成立了“新月社”并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他曾担任《新月》月刊的主编,之后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了季刊。
徐志摩的诗集包括《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等。
并有散文集《落叶》(1926)、《自剖》(1928)、《巴黎的鳞爪》(1927)、《秋》(1931),小说集《轮盘》(1930)、戏剧《卞昆冈》(1928,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1936)、《志摩日记》(1947)。
译著有《涡堤孩》(1923)、《死城》(1925)、《曼殊斐尔小说集》(1927)、《赣第德》(1927)、《玛丽玛丽》(1927,与沈性仁合译)。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我等候你〗我等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