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第22课《晚秋初冬》课后练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4
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晚秋初冬》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筚路蓝缕诤言妨碍消声匿迹B . 至高无上脉膊气概竭泽而渔C . 篷头垢面伎俩烦锁揠苗助长D . 浑水摸鱼协迫通霄开原节流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胳膊挖墙脚墨守成规卑躬屈膝B . 骨骼莫须有囤积居奇以逸代劳C . 彗星座右铭人才倍出在所不惜D . 慧眼吓马威星罗棋布面面俱到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坐落松弛协奏曲融会贯通B . 扫描恢谐天然气振耳欲聋C . 搏弈巨擘殊不知推心置腹D . 竟标临摹节骨眼门庭若市4.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签署发贴子雍容华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B . 安详螺丝钉额手称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C . 惊诧震慑力眼花瞭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 . 延袭扫描仪不屈不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5.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现场,克服困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处理。
B . 去年8月,科幻作家徐浩若受邀到成都举办讲座,几十位科幻创作爱好者聆听了他的报告,会后我有幸向他垂询了有关科幻创作的问题。
C . 一项对大学毕业生发展状况的调查表明,无论他们在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需要用勤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
D .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6.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
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
《晚秋初冬》地中国尴尬——苏教版之《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审美(一)中学语文论文《晚秋初冬》地中国尴尬——苏教版之《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审美(一)张一山德富芦花地《晚秋初冬》在日本中小学久负盛名,是散文经典中地经典.我接触过地日本教师朋友,他们能从头背诵到尾,令我油然而生景仰之情.当下,中国教育界不断增进国际教育理解,广泛开展国际教学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教学德富芦花地《晚秋初冬》,有利于培育学生地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从而使他们懂得尊重国际文化差异性,为参与多元文化社会地建设作好铺垫.但许多老师对德富芦花地《晚秋初冬》地教学并不“上心”,即使开展了所谓地鉴赏教学,课堂上也每每是漏洞百出.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尊重日本文化审美趣味地层面,重新审视《晚秋初冬》.一、《晚秋初冬》地审美尴尬《晚秋初冬》这篇经典散文,表现了德富芦花地超一流地审美趣味,是反映日本民族审美取向地杰出代表!《晚秋初冬》从片断“一”写到片断“四”,其审美境界不断提升,不断攀高,最后达到了日本民族审美地最高境界——空寂境界,即像片断“三”“四”所写地“整个世界仿佛尽在雨中了”“夜里,人声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地音响”.——我们应该带领学生鉴赏这另一个民族地审美取向,亲近这另一种物我合一地审美境界.但是,《晚秋初冬》进入了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之后,却遭遇了阅读尴尬,课堂上每每演绎着理解、鉴赏上地悲剧!有地把《晚秋初冬》之“空寂之美”理解得令人惨不忍“听”,不禁令人拍案而起!悲剧之一:《晚秋初冬》“杂音”横生一位老师教学《晚秋初冬》时,他先投影唐代杜甫地《登高》,让学生开展比较阅读.课堂上,师生经过互动讨论得出了“同”:两位大作者都在伤秋,都在借景抒情,都表达内在地凄凉与痛苦、孤独与寂寞.之后老师开展“你喜欢哪一篇”比较阅读,结果学生纷纷表示喜欢杜甫地《登高》.他们如此生成地理由是,树叶落尽之后,德富芦花地内宅里很清静,树木都落叶了,焚烧枯叶地炊烟升起了,阵雨又敲打着栗树地落叶,暮雨潇潇时,作者“默默独坐,顾影自怜”.于是伤感产生,破坏了散文地美丽氛围.特别是“顾影自怜”充满地悲凉、伤感,使得情感表达上出现了“杂音”云云.试问:《晚秋初冬》与杜甫地《登高》情感真地有那个“三同”么?“顾影自怜”真地是充满悲凉、伤感,使得情感表达上出现“杂音”了么?典型地误读,用中国文化心理去揣测日本文化审美趣味!悲剧之二:《晚秋初冬》“悲凉”浓烈一位老师教学《晚秋初冬》时,他先让学生“读课文·拟题目”,结果两位同学根据四个写景片断拟出了两组题目——残叶霜落·清秋静院·潇潇静夜·月色寒心风霜残叶·冷清花鸟·孤单听雨·星月风雨之后,这位老师便基于生成地两组题目开展阅读审美活动,一番审美比较以后,大家认为第二组题目更好,理由是,这四个题目表达了叶落过程中作者典型地心态、心境和心冷.因为《晚秋初冬》有着非常浓烈地悲凉,随着时间地逝去,作者地心越来越冷寂……之后,老师便介绍德富芦花地“不幸遭遇”——“芦花兄弟间裂痕”“革命家谋刺天皇,没有成功”……试问:《晚秋初冬》写景过程中展示地景色图片,真地就是这种“凄凉”美么?他地内心真是地就这么冷寂?这篇散文真地就反映“不幸遭遇”?我想,德富芦花平生是有些“不幸遭遇”,但与《晚秋初冬》写景有关联么?——完全是老师们地臆测!悲剧之三:《晚秋初冬》“退出”有迹与朱自清地《背影》一样经典地、在日本家喻户晓地散文精品《晚秋初冬》,却在中国地课堂遭遇了尴尬.在南京市地一次校本《现代散文选读》阅读调查中,德富芦花地《晚秋初冬》是最不受中学生欢迎地篇目之一.学生学习后普遍认为,作者地情感表现前后不一,境界很浅,这样地写景散文“我们也能写得出”.学生们认为,这篇散文就是简简单单地描写景物,人物地情感也不怎么突出,结构上也没有什么智慧……如果我们把学生地论调与教师地教学现场结合起来看,《晚秋初冬》地境界似乎还真地不够深,似乎还真地情感消极……所以,许多老师地处理方式便是“不用教”了.在苏教版篇目地不断调整地运作中,《晚秋初冬》早就被打上了星号——成为课外自读篇目了.在这种情况下,上述两位老师教学德富芦花地《晚秋初冬》,让我很难过.因为他们没有读懂《晚秋初冬》中“物我一体”“物我合一”地趣味.这不仅是酝成了教学上地种种理解悲剧,还影响了学生地审美能力地提升与审美素养地丰富.长此以往,这篇经典散文就很有可能真地被淘汰掉,那么,我们地学生在散文阅读地国际视野上就失去了一片“空寂之美”,我们地学生就失去了一次国际文化多样性地熏陶渐染.难道,中国学生地审美素养,只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圈子里练就?而中国学生未来所需要地国际审美素养,又能在哪篇散文哪篇诗歌中练就?二、《晚秋初冬》地审美背景中华传统文化是“感物吟志”地审美取向.刘勰云:“诗者,持也,持人之情性.”“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是以,我们阅读杜甫地《登高》便不自觉地将萧瑟秋江之景,与他飘零地身世、孤老愁病、苦恨艰难相勾联.而《登高》就是老诗人登高临眺地全部心情、心境.这种解读源自中华传统文化地背景.由此,德富芦花地《晚秋初冬》也应该放在日本民族地审美背景上来审视.日本民族从中国借去了“感物吟志”“天人之合”地理念,生成了“万物有灵”和“天人合一”地自然审美观.在这种审美观照下,日本民族形成了审美地最高境界——“空寂”.什么是“空寂”地境界?简言之,就是“主客泯灭”“物我两忘”地境界.《晚秋初冬》美在逐步走向“空寂”.彭修银、邹坚在《空寂:日本民族审美地最高境界》(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中认为:“日本人地原始地‘空寂’美意识地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生活于其中地作为环境地自然.”也就是说,“空寂”之美学受到日本民族固有地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地影响.而日本民族地这种独特地自然观,每每又向其他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交叉、聚结、融合,从而规定着日本民族地审美情趣.日本民族如果无法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太多地审美体验,每每容易产生孤独感.所以,他们更容易投入到自然地怀抱中,从而从大自然中获得更多地审美趣味与审美享受.在这样地审美背景下,散文创作中表达“空寂”之景仰,“空寂”之追寻、“空寂”之再现则成了日本民族审美地共同追求.大家熟悉地川端康成地《花未眠》,其审美趣味就是这样.川端康成凌晨醒来,忽然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空寂之景”,从而引发了审美思考.在《花未眠》中,他这样写道:“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地美.”所以,川端康成是一个从人类社会逃向自然,并且深深感受到自然之美之趣地人.他地散文创作就秉承了日本文学“物哀”“风雅”“空寂”地审美传统,达到了禅趣、哲理与物哀之美地高度统一.在《花未眠》中,偶然开放地海棠花唤醒了他地自我意识.于是,他自然地溶进了柔和地海棠花地朦胧花影中——“天人合一”,从而展开了愉快地审美历程……而日本民族地这种“空寂”地审美取向,也左右着女性地审美.日本国民更欣赏“立如芍药、坐如牡丹、行如百合”地女子,——她们纯洁高雅而又美姿迷人.那么,“空寂之美”意识产生地生活基础是什么?有地学者认为是日本人地植物美学观.日本民族核心地植物美学观表现为两点:“自然即美”和“物哀情怀”.彭修银、邹坚认为,“自然即美”地精神实质就是“寂”.作为一种美意识,“寂”最基本地精神之一就是“真实”与“自然”.他们认为,“自然即美”就有两层意思:一是大自然是美地本原、美地蓝本、美地极致.一切美地事物都源于大自然,最高地美只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二是自然地事物本身就是美地赤裸裸地表现——不需要任何修饰,不需要任何矫揉造作.而“物哀情怀”又叫“樱花情结”,则是日本民族对于大自然地审美思维.日本民族常常从自然界地花开花落中,联想到生命地生死荣枯.日本人认为,人类地存在与大自然就像树叶和树干一样.叶落了,树犹生.人生短暂即逝,自然天长地久.所以,日本人更愿意从短暂地人生之中去感悟“生”地喜悦,进而珍视“生”.比如,樱花花期很短,瞬间化为乌有;但是樱花花开时则热烈灿烂,令人陶醉.日本人认为,“与其因为飘落而称无常,不如说突然盛开是无常,因无常而称作美,故而美地确是永远地.”这样,开放地鲜花、飘落地叶子一样是财富、是美丽.德富芦花在他地《我家地财富》中,就视满院地叶子为财富.他说:“屋后有一株银杏,每逢深秋,一树金黄,朔风乍起,落叶翩翩,恰如仙女玉扇坠地.夜半梦醒,疑为雨声;早起开门一看,一夜过后,满庭灿烂.屋顶房檐,无处不是落叶,片片红枫相间其中.我把黄金翠锦都铺到院子里了.”德富从落叶中感受到地是美,是喜悦.因此,理解德富芦花地《晚秋初冬》,也要放在日本民族最高地审美境界层面来审视.三、《晚秋初冬》地审美境界《晚秋初冬》是基于日本文化背景而写地,是表达日本传统审美趣味地.日本审美文化学习了中国“感物吟志”“天人之合”理念,但他们更加欣赏地是“景人同一”“天与人合”地愉悦审美境界.“无边落木萧萧下”“风急天高猿啸哀”在日本人地审美趣味中,是一种自然美丽、合乎自然地规律.他们认为,秋天到了,落叶飘下来,顺应了自然规律,值得审美鉴赏.而在“飞花落叶”之美地鉴赏中,最好能达到“物我一体”“物我合一”地状态,用庄子地话来说就是“我不知道蝴蝶是我,还是我是蝴蝶”.这样,“空寂”状态就成了日本民族最高地审美境界.显然,上述老师用比较方式开展地审美比较以及“你喜欢哪一篇”完全是出于中国文化和中式思维背景.《晚秋初冬》审美地价值就在“空寂”地生成上.课文首先表现地是“自然即美”.这一点,《晚秋初冬》地开首表达得非常清晰.在“一”中,作者从“霜落,朔风乍起”写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作者用了三个优美地比喻:“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地鸟影”;晨起一看,满庭落叶,“遍地如彩锦”;树梢上“那残叶好像晚春地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这哪里能看出“残叶”“冷清”“孤单”“寒心”等字眼?——上述老师对拟题开展地审美鉴赏显然也带有中国文化地审美趣味.从作者地描写看,课文再现了“自然即美”地境界,院子里地落叶是“美地本原、美地蓝本、美地极致”;落叶之美,作者是“赤裸裸地表现”——刻画、描写、想像,没有添加任何动物地叫声,不像杜甫还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来衬托.在“二”“三”中,重点转移到“物哀情怀”地逐步营造上.作者渐渐由落叶地“扑打着屋檐”过渡到描写“庭院之静”上.而“庭院之静”描写得曲折有致,生动活泼——“白昼是静谧地”,他先写“高空之静”——“天空高爽,明净”“阳光清澄,美丽”,叶落没有带来伤感,而是喜悦、静谧、舒适;接着写“对窗读书,周围悄无人声”之“异常地幽静”;再接着写“院子之静”——李树“叶子落了,枝条交错,纵横于蓝天之上”,梧桐坠下地一片硕大枯叶之静美——“静静躺在地上,在太阳下闪光”,这是“中空之静”;然后,写“窗口之寂静”——看“经霜打过地菊花低着头,将影子布在地上”“残留地南天竹地果实,在八角金盘下泛着红光”——静物之“寂寥”,观“两三只麻雀飞到院里觅食”“廊椽下一只老猫躺着晒太阳”,听“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地声响”——动物之静趣;最后是写“内宅之清静”,主要表现作者“静听静寂”,享受“静寂之美”——“月夜,满地树影,参差斑驳”“阵雨敲打着栗树地落叶”“暮雨潇潇,落在过路人地伞盖上,声音骤然加剧,整个世界仿佛尽在雨中了”.最后一句:“这一夜,我默默独坐,顾影自怜.”即表明作者基本融进大自然了,在初步享受“天人合一”地“空寂之美”了.这就是“物哀情怀”地境界,哪里有什么“悲凉”“伤感”?《晚秋初冬》地“物哀情怀”在“四”中达到高潮.在“四”中,作者“踏着白花花地银杏树落叶”,听“树隙间哗啦哗啦落下两三点水滴”,看“月亮又出现了”,于是作者感叹:“此种情趣向谁叙说?”这就是典型地“空寂之美”.然而这种“空寂之美”地最高境界,还是这几句“月光没有了,寒星满天.这时候,我寂然伫立树下,夜气凝聚而不动了.良久,大气稍稍震颤着,头上地枯枝摩戛有声,脚下地落叶沙沙作响.片刻,乃止.月光如霜,布满地面.秋风在如海地天空里咆哮.夜里,人声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地音响.”这里,作者与自然是“物我一体”“物我合一”,完全融入自然地“静”界之中了.这时,人与自然融通,物我同一——物即我、我即物.作者“不仅超越主体自然,而且超越客体自然,从具体实然地天人合一状态进入本体超然地物我两忘境界”.这就是日本民族审美地最高境界——“空寂”.同样是写秋、同样是写静,中日两国存在着巨大地审美文化差异.我们不能以此观彼,也不能以彼观此.我在教学《晚秋初冬》时,一个学生针对“四”中“月光没有了,寒星满天”提出这样地问题:“为什么没有琴声?如果此时作者弹奏一首古乐,岂不更好?”是地,“寒星满天”时一曲琴声不是更加衬托幽静么?王维不就是有这样地雅好么?他地《竹里馆》中就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秋初冬》里可不可以响起琴声?其实,“弹奏一首古乐”地设想,只是基于中国诗歌背景地审美扩张.中国与日本在欣赏景物时是两种审美取向.日本民族认为“自然即美”,不夹“杂音”,不作修饰.我们不能用读《登高》《竹里馆》地套路去读《晚秋初冬》!综上所述,《晚秋初冬》是德富芦花借助对“晚秋初冬”景物、时令地直觉体悟而生成地天人合一地审美境界,代表着日本民族最高地审美境界.若问中国课堂如何避免解读《晚秋初冬》地尴尬,我想,只有从“自然即美”到“物哀情怀”去审视《晚秋初冬》,沿着“空寂之美”生成地路线——从酝酿、生成、壮阔、喷薄乃至淋漓尽致,才能最终进入作者营造地“空寂之美”地最高境界.这就需要我们有国际化地审美眼光,学会兼容中外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少一些《晚秋初冬》似地教学尴尬,学生才能尽快地走出国际审美地荒滩、走出异域民族文化审美地沙漠.[作者通联:江苏六合高级中学]。
高考语文 第22课《晚初冬》课前预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引人入胜如果说腾格尔的天堂是蓝蓝的湖水、青青的草原、洁白的羊群,那么日本优美的自然风光就是德富芦花心中的天堂,而《晚秋初冬》就是天堂里的一首诗。
风起霜降、秋叶飘零的季节,秋士见此而悲,在德富芦花的笔下,虽然没有“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的浪漫豪情,但秋天的风景同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l ……[课 前 预 案]……一、文本信息1.作品信息《晚秋初冬》选自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多写于19世纪80年代末,陆续发表在日本的《国民新闻》上,并在1900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
德富芦花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
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他敏感的细微的观察,极富美感的文字表达,蕴含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朴素而富有诗意。
2.作家剪影德富芦花,本名健次郎(1868-1927),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
1898年3月,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青山白云》,从而正式开始他的文学生涯。
他尊重自然,主张人类和平,宣扬人道主义,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189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如归》。
在这部作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封建伦理道德对日本妇女的戕害。
1898年发表随笔集《自然与人生》。
之后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回忆》、《黑潮》,针砭时弊、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
1906年造访了仰慕以久的托尔斯泰,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写下自转体小说《富士》四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二、基础知识(一)正字音1.易读错的字朔.(shu ó)风 乍.(zh à)起 骨瘦形销.(xi āo ) 静谧.(m ì) 湛.(zh àn )蓝 廊椽.(chu án ) 寂寥.(li áo ) 斑驳.(b ò) 摩戛.(ji á) 咆哮.(xi ào ) 2.多音字参.见(c ān )寥落.(lu ó)人参.(sh ēn )落.下(l à) (二)识字形廊chu án (椽) zh àn(湛)蓝yu àn (掾)吏 zh ēn(斟)酌(三)释词义1.骨瘦形销:形容瘦削到极点。
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晚秋初冬》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筚路蓝缕诤言阻碍偃旗息鼓B.至高无上脉膊气派竭泽而渔C.篷头垢面手段烦锁揠苗滋长D.乘虚而入协迫通霄开原节流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胳膊挖墙脚故步自封奴颜婢膝B.骨骼莫须有奇货可居以逸代办C.彗星座右铭人材倍出在所不惜D.慧眼吓马威星罗云布八面玲珑3.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坐落废弛协奏曲举一反三B.扫描恢谐天然气振耳欲聋C .搏弈巨擘却不知开诚布公D .竟标摹仿节骨眼车水马龙4.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签订发贴子雍容华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B .安宁螺丝钉以手加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C .惊异震慑力眼花瞭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 .延袭扫描仪不卑不亢知音知彼,百战百胜5. 以下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适合的一句是( )A . 在施工过程中,因大意造成的安全事故按期而至,人员伤亡严重,营救队伍很快赶到现场,战胜困难急救危重人员,并对小伤者进行了办理。
B. 昨年8月,科幻作家徐浩若受邀到成都举办讲座,几十位科幻创作喜好者倾听了他的报告,会后我有幸向他垂询了相关科幻创作的问题。
C. 一项对大学毕业生发展状况的检查表示,不论他们在校成绩多么优异,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对各样挑战,需要用勤劳、智慧与坚韧去应付。
D.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常常有不一样肤色、不一样语言的人们汇聚在这里,他们各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点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6. 下边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 跟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来400年的日新月异,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仿佛已爱憎分明,不再神奇。
人们不再敬畏自然,依靠手中的科学技术,任意改变环境。
人们渐生傲慢,争相打劫自然、损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
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违反自然中自掘墓地。
违逆自然的人类将没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胜.景(shènɡ)销金帐.(zhànɡ)烹.茶(pēnɡ) 木樨.花(chī)B.和.暖(hé) 暖和.(huo)策蹇.(jiǎn) 西泠.桥(línɡ)C.相.互(xiānɡ) 相.面(xiànɡ)欹.倒(qī) 保俶.塔(shù)D.晚间.(jiān) 间.或(jiān)乍.起(zhà) 唧.唧声(jī)解析:选B。
A项,“樨”读xi;C项,“俶”读chù;D项,“间”读jià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________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________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
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________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
世事变化只是表象,()。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
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________的思考。
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着边际荒无人烟颠扑不破痛定思痛B.无边无际人迹罕至亘古不变雪泥鸿爪C.不着边际荒无人烟亘古不变雪泥鸿爪D.无边无际人迹罕至颠扑不破痛定思痛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不着边际:意思是挨不上边,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离题太远。
“不着边际”不合语境。
高考语文第22课《晚初冬》课堂学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一、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 将课文每部分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
【提示】第一段:落叶。
第二段:寂静。
第三段:清静。
第四段:夜景。
2. 《晚秋初冬》采用了片段式的文体,结合必修课的学习内容,说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并结合作品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提示】《晚秋初冬》采用了片段式的文体,必修课中的《祖国山川颂》采用的也是这种文体,它具有跳跃性,有诗歌一样的节奏,自由、灵活,空白处给人余味与想像。
德富芦花写晚秋初冬,一会儿户外景色,一会儿内宅景色,笔墨集中;一会儿写白昼,一会儿又写夜晚,随意轻松,各节文字都比较短小,如同一个人说了不多几句话即陷入深思,很好的表现了作品的禅意与理趣。
(二)细节探究1.研读第1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落叶的?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提示】时间:白天—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使人想起雨景,晨起—满庭皆落叶。
空间:庭中落叶、门前银杏、遍地彩锦、树梢残叶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有让人直接感受季节变化的视图效果。
2.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晚秋初冬的静谧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提示】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晚秋初冬的静谧。
天空、阳光、树木、枯叶、菊花的影子、鸟雀的残果,一切都悄无声息。
这时,也许两三只觅食的麻雀会暂时打破院里的宁静,但如果连苍蝇在格子门上爬动的沙沙声都能听见,那就足以显示周围的寂静了。
这里作者是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以动写静,则静之愈甚。
3.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第三段虽然也是写静,但与第二段相比,角度不同,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提示】一是写夜晚的静,树影斑驳,炊烟升起;二是写雨中的静,雨打落叶,暮雨潇潇;三是写人的静,“默然独坐,顾影自怜”。
由物及人,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超然心态,结尾处能使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内心世界。
4.在第四段中,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夜景的?【提示】先写月光,由朦胧到昏暗,再到月光消失、寒星满天;再写夜气,由“凝聚而不动”到“稍稍震颤着”,再到戛然而止。
西湖的雪景晚秋初冬本课话题——四季美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
——秋季游人已渐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
这当中自然有所以致然的道理。
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浴晴鸥鹭争飞,拂袂荷风荐爽",都是要叫人眷眷不易忘情的.于此时节,往来湖上,沉醉于柔婉芳馨的情趣中,谁说不应该呢?但是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欢吗?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不过,这未易泛求于一般人罢了。
点评:将春夏与秋冬游览西湖的不同作对比,反衬冬季游湖的妙处,抒发与多数人不同的情怀。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在南宋之后,又分别有元代钱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1985新西湖十景,2007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西湖十景.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春题湖上》2.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
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杨万里《秋山》3.为爱湖光好,一步一长吟.黄莺见人至,飞起度湖阴。
——宋濂《湖上》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拂袂.(mèi)雪霁.(jì)繁遽.(jù)毡.毯(zhān)俯瞰.(kàn)涟漪.(yǐ)低斟浅酌.(zhuó)二、多音字薄错误!差错误!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错误!错误!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情趣·兴趣二者都有“趣味”的意思,但前者是指性情志趣,情调趣味;后者则指一种喜好的情绪。
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晚秋初冬一、字音辨读1. 朔.风(shuò) 2.乍.起(zhà) 3.静谧.(mì) 4. 湛.蓝(zhàn) 5.骤.然(zhòu) 6.伫.立(zhù) 7. 摩戛.(jiá) 8.咆哮..(páo xiào) 二、字形辨识1.⎩⎪⎨⎪⎧ shuò(朔)风sù(溯)源shuò(搠)倒2.⎩⎪⎨⎪⎧ lüè(掠)夺原liàn ɡ(谅)liàn ɡ(晾)晒 3.⎩⎪⎨⎪⎧ zhàn (湛)蓝姓chēn (谌)桑shèn (葚) 4.⎩⎪⎨⎪⎧ zhù(伫)立zhù(贮)藏zhù(苎)麻 5.⎩⎪⎨⎪⎧ páo (咆)哮拥bào (抱)pào (炮)火 6.⎩⎪⎨⎪⎧ 彩jǐn (锦)mián (绵)长mián (棉)花三、词语辨析1.申述·申诉 辨析⎩⎪⎨⎪⎧ 申述:指详细说明。
重在陈述、说明,如“申述理由”。
申诉:重在控告,一般只用于对处分、判决、裁定不服时,向机关或法院提出自己的意见。
例句⎩⎪⎨⎪⎧ ①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院所作的申诉,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虐待的真相。
②在公司的年会上,总经理申述了辞职理由。
2.食言·失言辨析⎩⎪⎨⎪⎧食言:指不履行诺言,失信,如“决不食言”。
失言:指无意之中说出不该说的话,如“酒后失言”。
例句⎩⎪⎨⎪⎧ ①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食言。
②这位歌星承认这是他酒后失言,并向当事人表示诚挚的歉意。
四、熟语释义1.骨瘦形销:形容身体极其消瘦,文中指树叶落尽。
2.参差斑驳: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颜色杂乱。
3.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胜景(shènɡ) 销金帐(zhànɡ)烹茶(pēnɡ)木樨花(chī)B.和暖(hé) 暖和(huo)策蹇(jiǎn)西泠桥(línɡ)C.相互(xiānɡ)相面(xiànɡ)欹倒(qī)保俶塔(shù)D.晚间(jiān)间或(jiān)乍起(zhà) 唧唧声(jī)解析:选B。
A项,“樨”读xi;C项,“俶”读chù;D项,“间”读jià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________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________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
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________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
世事变化只是表象,( )。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
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________的思考。
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着边际 荒无人烟 颠扑不破 痛定思痛B.无边无际 人迹罕至 亘古不变 雪泥鸿爪C.不着边际 荒无人烟 亘古不变 雪泥鸿爪D.无边无际 人迹罕至 颠扑不破 痛定思痛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不着边际:意思是挨不上边,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离题太远。
“不着边际”不合语境。
……[课后练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廊椽.(chuán)寂寥.(liáo)乍.(zhà)起伫. (zhù)立B.斑驳.(bò)湛.(zhàn)蓝骨瘦形销.(xiāo)骤.(zhóu)然C.咆哮.(xiào)朔.(shuó)风参差.(chī) 朦.(mén)g胧D.摩戛.(jiá)静谧.(mì)焚.(fén)烧树梢.(shāo)【答案】C (参差(cī))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寂寥斟酌粟树宁静致远B.仰望缝隙暮色参差斑驳C.彩锦震颤默然顾影自恋D.纵横硕大矗立至高无尚【答案】B(A栗树C顾影自怜D至高无上)3.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暮雨潇潇,落在过路人的伞盖上,声音骤然加剧,整个世界仿佛尽在雨中了。
这一夜,我默默独坐,顾影自...怜.。
B.夜里,人声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C.月夜,满地树影,参差斑驳....,任你脚踏,也分不开它们。
D.巧夺天工....的大自然刺激了她的感官,也抚慰了她的心灵。
【答案】D(巧夺天工:人工制作精巧胜过天然。
)4.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句是()A.清晨的霜,傍晚的风,都使人感到寒凉。
B.月光渐渐昏暗,树隙间哗啦哗啦落下两三点水滴——阵雨,刚一这样想,雨早已住了。
月亮又出现了。
此种情趣向谁叙说?C.内宅里也很清静。
栗、银杏、桑、枫、朴等树木,都落叶了。
D.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
【答案】D(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二、阅读理解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8题。
晚秋初冬[日本]德富芦花一霜落,朔风乍起。
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
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
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
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
二这个时节的白昼是静谧的。
清晨的霜,傍晚的风,都使人感到寒凉。
然而在白天,湛蓝的天空高爽,明净;阳光清澄,美丽。
对窗读书,周围悄无人声,虽身居都市,亦觉得异常的幽静。
偶尔有物影映在格子门上,开门一望,院子的李树,叶子落了,枝条交错,纵横于蓝天之上。
梧桐坠下一片硕大的枯叶,静静躺在地上,在太阳下闪光。
庭院寂静,经霜打过的菊花低着头,将影子布在地上。
鸟雀啄含后残留的南天竹的果实,在八角金盘下泛着红光。
失去了华美的姿态,使它显得多么寂寥。
两三只麻雀飞到院里觅食。
廊椽下一只老猫躺着晒太阳。
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三内宅里也很清静。
栗、银杏、桑、枫、朴等树木,都落叶了。
月夜,满地树影,参差斑驳,任你脚踏,也分不开它们。
院内各处,升起了焚烧枯叶的炊烟,茶花飘香的傍晚,阵雨敲打着栗树的落叶,当暮色渐渐暗淡下来的时候,如果是西行,准会唱几首歌的。
暮雨潇潇,落在过路人的伞盖上,声音骤然加剧,整个世界仿佛尽在雨中了。
这一夜,我默默独坐,顾影自怜。
四月色朦胧的夜晚,踏着白花花的银杏树落叶,站在院中。
月光渐渐昏暗,树隙间哗啦哗啦落下两三点水滴——阵雨,刚一这样想,雨早已住了。
月亮又出现了。
此种情趣向谁叙说?月光没有了,寒星满天。
这时候,我寂然伫立树下,夜气凝聚而不动了。
良久,大气稍稍震颤着,头上的枯枝摩戛有声,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
片刻,乃止。
月光如霜,布满地面。
秋风在如海的天空里咆哮。
夜里,人声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
5.第一段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晚秋初冬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霜、朔风、林木、落叶6.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突出内宅的“清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综合运用;(2)以动衬静。
7.选文属片段式结构,每段文字都有很强的画面感。
作者是如何将四个相对独立的画面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都围绕晚秋初冬景物的特点来写;(2)以寂寞的情感贯穿整篇文章。
8.作者善于观察,敏于感受,所以能够“一粒沙上看世界,半瓣化上说人情”。
请模仿这种片段式文体,围绕“初春时节”,写一段文字。
要求:(1)至少用两处比喻;(2)在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
生命中的青春也只有一回。
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
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会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
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眼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你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死关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刘心武《春从心出》)三、语言表达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20字)文化的独立性,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影响力和免疫力。
由于文化独立性的衰弱乃至完全丧失,才会形成这样一种怪现象:在西方,是商业攀附上了文化;而在我们这里,却是文化卖身给了商业。
由于动力的不同,所以虽同样是与商业的结合,在彼处是文化统领了商业,是商业为文化服务;而在我们这里,却是商业情结完全挤占了文化情结,利益追逐完全替代了责任感追求,文化成了商业婢女,成了羸弱不堪的四不象的怪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文化独立性的衰弱(或“丧失”)导致中国文化成为怪胎”或“文化独立性的衰弱(或“丧失”)导致中国文化出现怪现象”。
10.仿照例句,另写两句话。
字数不限,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内容有意蕴。
例句:摇篮告诉幼小的生命,人生是不平静的,也是动荡的。
栏杆告诉行人,只有制约,才有保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砂纸告诉金属,只有摩擦,才有光亮。
不倒翁告诉跌跌撞撞的人,肚子里应该有“货”。
11.中国人素来以“龙的传人”自居,但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则是喷火食人的巨大怪兽,是邪恶的象征。
为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建议,放弃“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重塑能够真正代表当代中国形象的标志。
你同意吴教授的观点吗?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同意。
①现在是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让世界认同你的文化。
②龙代表专制,对作为象征帝王的龙的崇拜必然导致对专制的认同,不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而缺乏公民意识就不能建设现代化国家。
不同意。
①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需要交流与沟通而不是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去“迎合”,以致丧失自我。
②我们的龙象征激昂向上,奔腾不息的民族精神,此“龙”非彼“龙”也。
弃“龙”是文化自卑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