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的大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21
[党史资料第二讲]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国共合作的大革命(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1924年至1927年,一场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似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中国的“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对于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不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就不会在社会上产生大的影响,更不可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从这种情况出发,党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它在几经挫折后,并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严重地脱离群众。
但它也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点:一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创立了中华民国,所以孙中山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象征。
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这个党已经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容许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并且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革命必须改弦易辙。
他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国民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准备建立统一战线时,首先同国民党合作是经过认真考虑和选择的。
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取何种方式,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是实行“党外合作”。
尔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实行“党内合作”。
这一合作方式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
这也是当时孙中山和国民党所能接受的合作形式。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在保持党的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指示。
经过反复讨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接受共产国际的提议,决定在国民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改组的前提下,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同国民党合作,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党的幼年阶段(1923-1927):国共合作到国民大革命失败:1923年6月,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3.7孙中山接受共产党跨党加入国民党,这期间还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也是国共两党军事力量的摇篮,为我党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周恩来同志还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在国共合作之前,共产党一直处于游击、地下,没有名分。
自从孙中山接受加入国民党以后,可谓名正言顺了,于是便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共产党首先在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发起农民运动,各地纷纷成立农会,取代地主宗族把握乡村的权力。
对土豪劣绅采取吃大户、戴高帽子游街、清算罚款的手段,直至公审枪毙。
一时间搞得天翻地覆。
农民运动究竟怎么搞?开始谁也不知道。
认为只要是造反,把过去的制度全部推翻就是了。
这一来搞得乡里大乱,地主乡绅们头等的跑上海,二等的跑汉口,三等的跑长沙,四等的跑县城。
他们到处制造舆论,咒骂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
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本人是大教授,他对农民的造反是很不赞成的,也不愿意因此引起国共合作的破裂。
1926年底,他与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李维汉多次谈话,指责农民运动“过火”、“幼稚”、“动摇北伐军心”,要李维汉采取措施限制农民运动的发展。
遵照陈的指示,湖南党组织在1927年初进行了“洗会”,把一些行为不端的流氓无产者清出农会,以平息国民党内的不满。
农民斗争地主,毛泽东是完全支持的,他说了一段话:“凡是反抗最力、乱子闹得最大的地方,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
农民的眼睛,全然没有错的。
谁个劣,谁个不劣,谁个最甚,谁个稍次,谁个惩办要严,谁个处罚从轻,农民都有极明白的计算,罚不当罪的极少。
”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口号:“有土必豪,无绅不劣。
”毛泽东的文章,在党内引起争议。
陈独秀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瞿秋白支持毛泽东,他要求把毛的文章印成小册子,并写了一段热情洋溢的序:“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
第二章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第一次大革命是如何在中共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及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沉痛教训;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危害及其经验教训。
本章重点:1.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4.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危害;5.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本章难点:1.党在第一次大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及其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计划学时:14学时第一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第一次大革命开始时的国内外形势1.国际形势。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⑴苏联的巩固与发展,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继续高涨。
1920年冬,苏俄人民和苏俄红军赢得了粉碎协约国武装干涉的胜利,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
接着在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产阶级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与此同时,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也在继续高涨。
在土耳其,爆发了凯末尔革命;在印度,爆发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是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条件。
⑵帝国主义国家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
“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革命运动相继被镇压下去,各帝国主义国家摆脱了战后的经济、政治危机,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
这种“稳定”持继到二十年代下半期。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几乎都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美国则出现了“柯立芝繁荣”。
帝国主义国家暂时的稳定,使它们可以联合起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和破坏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阵营内部可能出现更多的投敌和叛变,这是对中国革命不利的国际条件。
1927年大革命大革命即国民革命。
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指中国从1924年至1927年7月,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反帝反封运动。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1927年8月7日,秋收起义。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秋收起义。
1927年9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国民大革命①通过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军阀内部的分化和革命,孙中山北上宣言和国民会议运动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大,国民革命开始兴起。
②从1924年1月开始到1927年7月失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就是北洋军阀,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人民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③鉴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广州国民政府北伐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工农运动的积极促进和配合下基本消灭孙、吴两大军阀,打败了奉系军阀。
革命高潮由南向北,由珠江流域迅速席卷到长江流域。
④革命有四个突出特点:a、四个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全力(规模大)进行革命;b、中共直接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此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没有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c、有正规的新式的革命军队,并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北代战争,这是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所无法比拟的;d、大革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上述四点足以说明这是一场国民大革命。
⑤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势力的瓦解破坏和蒋汪叛变革命以及中共的右倾妥协,北伐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但又出现了充当中外反动势力代理工具的蒋介石集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未改变,民主革命任务仍未完成,大革命最后失败了。
第四讲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它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准备建立统一战线时,首先同国民党合作是经过慎重选择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三大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三大选出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组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
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
1923年10月初,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不久被聘为政治顾问。
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
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