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7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第三课时《谁敢试一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要有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2、学习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4、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语重心长”“遒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完成小练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日期: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名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名言警句吗?今天老师也要送给大家一个警句: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出示)2、能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吗?3、课文《谁敢试一试》不仅能帮助你了解这句话背后的故事,还会给你以生活的启迪。
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把课文读通顺,再来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引导学生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小组内讨论分段方式。
三、研读课文,深化理解、初步感知人物读了课文后,新班主任——耿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①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②耿老师的外貌让人记忆犹新,然而,他的课堂教学却更让人难以忘怀。
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耿老师课堂上的风采?指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深入研究人物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①耿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问: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行为描写中你认为杯盖好拧吗?②看到老师的表现,听到老师的话,课堂氛围怎样?同学们的表现怎样?在书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出示):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静”字说明什么?(来烘托当时同学们复杂的心情。
四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及备课一教材分析: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
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二、训练点:本组的导读提示了学习内容,提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1 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学习积累文中的一些生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 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 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古诗两首 2课时爬山虎的脚 2课时蟋蟀的住宅 2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语文园地二 4课时一、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爬山虎的脚【学习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数】2-3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
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范文模板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
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2022文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2022文案1《槐乡的孩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勤劳,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自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准备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
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自读品析,感知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小组内朗读。
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
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
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1)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2)槐米有什么用处?(3)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5、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1)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2)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3)指导感情朗读。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三篇】爬山虎的脚【学习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数】2-3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
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珍贵的亲情和友情单元主题分析:人间处处都有真情在,“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千古咏唱的主题。
无论是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热情关爱《炊烟》《赏花》,还是深沉博大、无与伦比的伟大的父爱《地震中的父与子》,亦或是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地震中的父与子》《新年礼物》,还是邻里之间的友爱,关照,“人间真情”是本单元的文化主题。
本单元一是要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无处不在,真情的伟大力量,以及享受真情的温暖、幸福。
融入真情之中,用心去体验、感受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带来的快乐……人间有了真情的存在,有了爱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温暖,什么是幸福,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二要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地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来学习这种叙事性的写作方法。
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
感受真情的无处不在。
每一篇,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与赞美,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感受“人间真情”的主旋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炊、履、洛、攒、汁、”等45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炊、索、废、殊、汁”等56个生字。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学会写书信这种有固定格式的习作。
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
学会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检查识字情况。
通过品读、默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无处不在的真情,感受真情的温暖。
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时设置:《炊烟》……………………………2课时《赏花》……………………………2课时﹡《地震中的父与子》……………2课时《新年礼物》………………………2课时0《古井》……………………………2课时阅读链接《感恩的心》………………2课时综合学习二……………………………1课时口语交际《我看课外“兴趣班”》…1课时我的小笔头…………………………3课时炊烟教材分析:《炊烟》讲述的是“我”与一对“山里人”的小小邂逅。
在我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们盛情款待了“我”,并不求任何回报。
女主人的热情爽朗,男主人的朴实憨厚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功的人物刻画不在于为人物寻找惊天动地的创举,关键在于对事件进行描写时,一定要自己感受最深的,且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生动而丰满。
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文字之中,是炊烟写作艺术上的又一特色,读来如同品尝一杯清淡的绿茶,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一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知识与技能:知识教学:了解观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理解通过写事来写人的方法。
掌握生字新词。
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朗读时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
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对山里人真诚、淳朴品质的由衷赞美。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重难点分析:重点:学习小木屋中主人真诚、淳朴的品质,并归纳出有关的事例,进而理解题意。
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课时一、谈话导入,畅谈爱心播放:《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的热情帮助吗?谁能把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想与大家谈谈。
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对“山里人”,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炊烟》。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亲情。
自由读课文。
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准确通顺。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
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注意“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āi,在小组内轮读,把生字词读准确。
用各种形式理解课文中词语借助图片理解“炊烟、热气腾腾”。
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生活经验或借助词典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品味真情。
再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引导孩子从记叙文的六要素角度回答。
默读课文,体会真情。
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木屋主人给同学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找到相关的词句画下来。
●注意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好好的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品读的时间。
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相机出示相关的重点语句外貌描写的词语:“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的光彩。
”——妇女的勤劳、健康。
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的语句:“她坐在旁边。
笑着看我……手里不停的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诉我……”——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谈、对生活的乐观。
语言动作的语句:“那还要问?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净净。
”——女主人的热情好客。
“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女主人的心地善良。
男主人的语言“都是自家种的……”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男主人的憨厚、淳朴。
木屋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女主人是的人。
男主人是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木屋主人的印象:热情、淳朴、善良……三、感受“炊烟”,升华浓浓真情。
感悟最后一段,体会“我”对这份关爱的感动与留恋。
自悟真情。
“再也没有机会来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着的炊烟……”美丽的炊烟、轻轻飘荡的炊烟让我难忘,“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还有。
感情诵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学法,体会写作方法。
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是怎样读懂人物的?体会写作方法:读描写人物类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来理解人物的品质。
这是阅读写人的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去描写。
第二课时一、自拟文题,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温暖,可为什么作者却以“炊烟”为题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给这个故事起一个什么名字?你认为作者的题目好在哪?学生谈感受。
教师归纳:“炊烟”是全文的线索,又累又饿是望见炊烟;女主人为“我”煮饭时冒起炊烟;告别时回头在望见炊烟。
袅袅的炊烟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使充满诗意。
二、再现生活,懂得给予关爱。
人间处处真情在:出示关爱行动的视频谈体会:情感升华。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腾”“豪”等。
三、拓展延伸,让真情永驻。
人间处处有真情在,把你曾经得到过的一次帮助写下来,注意写清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以致用。
赏花教材分析:一群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久,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了盛开着的梅林,飞舞着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而这一切,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按照叙述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部分介绍这次郊游的特殊组成人员。
第二部分。
介绍车上的气氛由沉闷到活跃的全过程。
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渲染了车厢内热烈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了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题目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语言朴实,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过,令人感觉清爽而温暖。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感情朗读课文,复述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识本课九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朗读、默读、复述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感受车厢内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重难点分析:感受车厢内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教学过程:课时一、谈话导入,畅谈关爱。
同学们都知道,在我们学校孙丽芳、田园一生都看不见光明,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们会遇到多少问题和困难呢?揭示课题:今天就有一队盲人走出家门,他们要去郊游了。
盲人去郊游,那他们能看到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同去《赏花》。
二、初读课文,感知关爱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意思对即可。
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的叙事顺序,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来说。
课文主要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途中得到售票员和司机的热情帮助,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人间的真情。
指名读文,检查纠正字音。
注意“步履蹒跚、气氛、弥漫”的读音。
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借助词典理解。
蹒跚、心旷神怡。
联系上下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