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2021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撰写的作品。
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种树郭橐驼传》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偻”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
3. 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教学设想:[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
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很久以前,在一个古老的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郭橐驼的农民。
郭橐驼生活朴素,勤劳善良,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然而,郭橐驼对于村庄附近的一片荒地却格外关注。
这片荒地一直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草木凋零,沙石遍地。
郭橐驼心生一计,决定要在这片荒地上种树,使其变得绿意盎然,让大家也在这里找到发展的希望。
于是,郭橐驼开始筹备,他每天清理石头,耕地,为树苗准备最好的土壤。
日复一日,他坚持不懈地辛勤劳作着。
渐渐地,郭橐驼的勤劳和耐心得到了上帝的眷顾。
他种下的树苗一个个发芽,长成了葱翠的大树。
郭橐驼的荒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
郭橐驼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的努力开始显现出丰硕的成果。
不久之后,村庄的人们纷纷来到这片绿意盎然的森林里,他们被郭橐驼的努力和勤劳所感动。
大家纷纷表示感激,并自愿加入到郭橐驼的种树行动中来。
郭橐驼的种树事业在村庄里蓬勃发展,大家一起以勤劳的双手,在原本的荒地上种植各种各样的树木。
森林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郭橐驼的功绩迅速传开,越来越多的人们听说他的事迹,纷纷前来向他学习,并将种树事业推广到周围的地区。
在郭橐驼的带领下,整个地方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荒地变成了一片美丽的绿洲,周围的山川河流也被保护得更加完好。
郭橐驼的传教不仅仅是宣传一种理念,更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让大家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环境的力量和美好。
如今,郭橐驼的种树事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他的名字被写入了村庄的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
年复一年,人们依然在这片绿洲中努力耕耘,继续传承郭橐驼的精神和理念。
因此,郭橐驼种树的故事成为了当地人们传颂的佳话,每个孩子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听到这个故事,并为之感动。
郭橐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树立了榜样,让大家明白每个人的力量都可以改变世界。
新课标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例说——我教《种树郭橐驼传》为贯彻新课程理念,我们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开拓学生的思维,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现结合《种树郭橐驼传》的教学,谈谈我的具体作法和体会。
一、布置预习布置预习,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发现疑问,而要想发现疑问,就必须对照注释认真地钻研课文。
其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
在认真预习之后,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都是较为复杂、较难理解的问题。
由于有发现疑问的任务,他们预习课文便非常认真,记忆也就格外地深刻。
而要解决这些疑问,就需要作认真的思考,深入的研讨,这样不断地发现疑问,不断地探讨疑问,就可使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
二、学生质疑过去的“启发式”教学,只是提问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尽管问题设计得既有层次,又有深度,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现反过来让学生质疑,去探讨课文的知识内容。
《种树郭橐驼传》一课,学生共提出十几个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疑问,这主要是词语解释和文言语法方面的问题。
例如:“以致其性焉尔”、“木之性日以离矣”、“以子之道”……等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害之”中“其实”是否都是古今异义词?“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中的“传”如何解释?……等等。
另一类是认识性的疑问,这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作品内容产生了不同看法,进而质疑。
作者通过郭橐驼种树寄寓于一个怎样的道理?他怎么会由“种树” 联系到“治民”的,官吏应如何“治民”?……在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疑难词句揭示出来,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气。
三、讨论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还应由小组讨论来解决。
对于知识性的疑问,我鼓励学生争相发议,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择取正确答案。
种树郭橐驼传说课稿《种树郭橐驼传》说课稿接到学校录制课堂教学实录的通知,我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确定教学《种树郭橐驼传》。
通过教材分析,我认为本文教学应该达到以下教学目的:1、落实文言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熟读课文,注重阅读理解,理解内容,把握文意。
3、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关注现实的能力。
结合学情分析,学生语文素养较好,师生彼此熟悉,所以有这些教学设想:1、《种树郭橐驼传》为自读课文,课文内容不难,注解也很详细,我打算把学生推上“前线”作战,放手培养学生自渎的能力,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答疑。
2、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回答问题。
课堂提问,尽量以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为主。
落实文本理解,要求学生尽量用原文回答,有目的地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
3、一般说来,学生普遍反感学习文言文,因为枯燥。
加之老师们常常死板地分解为“实词、虚词辨析”“通假字”“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固有板块。
我一向认为文言文应当是“活”的,我要力求文言文课堂教学本身有生气,要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有用。
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生发联想,发表观点,搜集作文素材。
通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种树郭橐驼传》我计划2 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解决字音、词义、分析文言文现象。
第二课时,力主文章内容理解,文意的挖掘。
今天准备录像的就是第二课时。
这节课共设计了4 个环节:一、引入。
让学生在题目中找出《种树郭橐驼传》的文体——传记。
本文是柳宗元为郭橐驼立的一篇传记。
而本文仅仅是为郭橐驼立传吗?由此进入朗读课文。
组织学生回答“本文的写作目的”,引导找出关键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明确本文还重在说理。
假托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同时也是寓言。
明确:本文是一篇“寓言体传记”。
二、阅读理解。
紧紧抓住“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一句,逐个分析其中“其”“事”“官戒”。
“其”——郭橐驼指名朗读第一、二段,概括段意。
分别讲到了郭橐驼的“得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曰“驼”,其亦自谓“橐驼”。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1.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新授课阶段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_______(7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________。唐代文学家,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815-819年)刺史,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 二、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政令烦出,民不聊生。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出示投影: 橐 驼 偻 孳 莳 勖 缫 飧 饔 3、实词检查 (名)我固当: 驼(业)种树: 早(实)以蕃: 其(莳)也若子: 移之官(理): 见(长)人者: 故(病)且怠: 4、选择文句中虚词的正确用法 (1).虽(A连词,虽然;B连词,即使。)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 ) ②虽鸡狗不得宁焉 ( ) (2)因(A连词,表示承接;B连词,表示结果;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趁机。) ①因舍其名 ( ) ②因击沛公于坐 ( ) ③因以为号焉( ) (3).且(A连词,而且;B连词,况且;C连词,尚且;D副词,姑且;E副词,将近。) 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 )④存者且偷生( )⑤臣死且不避( ) 5、研读第一段: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总结: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6、研读第二段:思考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 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7、思考以下问题: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种树方法:“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2)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种后采取的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对自己的评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番之也。” (3)其他种树人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8、研读第三段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9、思考以下问题: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10、研读第四段 “种树”和“治民”有何相通? 11、研读第五段: 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小结 五、总结全文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其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六、大显身手 畅所欲言 大禹:顺水之性以浚其水 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为官: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观点谈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关于课文《种树郭橐驼传》是人教版选修课《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的“赏析示例”,作者柳宗元,这是一篇寓言式的文学传记。
柳宗元借助为郭橐驼立传来阐释统治者治民之道,从而达到讽谏朝廷的目的,可谓小故事蕴含大道理。
文章短小精悍,以事明理,意味深长,极具现实意义,其语言又兼具“史笔”与“文辞”之美,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并顺利翻译文章。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3、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4、掌握文章运用对比和映衬的表现手法。
5、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6、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和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1、加强课前预习,共同解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章的翻译。
2、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3、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以思来加深感悟。
学法引导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总结文言现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激发兴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齐桓公)与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小事情,大道理。
植树节快到了,种树能悟到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关于文体(了解文体特色)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领会文中所阐明的“养人术”,联系社会实际,思考其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中对比与映衬的写作手法。
2、难点理解作者借种树之道喻为官治民之道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树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提供氧气、保持水土等。
那么,如何才能种好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种树的文章——《种树郭橐驼传》,看看文中的郭橐驼有什么独特的种树方法和经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2、写作背景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当时,中唐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各地官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民不聊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四)文言知识梳理1、实词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确实)早实以蕃(结果实)他植者虽窥伺效慕(暗中观察)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其莳也若子(种植)根拳而土易(拳曲,更换)移之官理(治,统治)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勖尔植(勉励)字而幼孩(养育)遂而鸡豚(成,养大)2、虚词而(1)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时间:2005年5月27日星期五第三四节 班级:高一三班 教者:铁皮鼓 教学实录: (说明:因为感冒加重以及其他琐事的打扰,《种树郭橐驼传》一课我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仓促之间就走进了课堂)
第一课时 王卓:(讲刘禹锡《石头城》,讲得比较好。“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西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铁皮鼓:王卓同学讲得很好!不过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叫女墙? 学生:(议论纷纷,无人能答) 铁皮鼓:我现在给出三个说法,大家判断是哪一个。一,宫墙,二,矮墙,三,女贞树组成的树墙。
学生:(说三种的都有) 铁皮鼓:呵呵,大家讲诗歌,首先要弄明白字面的意思。如果我坐在下面听课,我就要问讲诗的同学啊?可见以后备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
学生:到底是哪一个? 铁皮鼓:我不说,留下个悬念。大家自行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感冒了,多发言嗓子痛,所以我想这两节课我不讲交给大家好不好?(有说好,有说不好)这毕竟是自读课文啊!具备办法是这样的,第一节课大家预习,第二节课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讲课文。第一组主要解决一二段的问题,第二组主要解决三段的问题,第三组主要解决四五段的问题,每组同学都要钻研全文,在此基础上有所侧重。然后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讲本组重点研究的段落,至少必须翻译一遍,然后同学们自由提问,由这个代表进行解答,如果回答不上来,本组的其他同学可以帮忙。自由提问完毕,我还要问每个代表三个问题,当然,还可以附加其他问题,那不算在评判标准之内。那一个代表获得第一,说明哪一组同学钻研得比较认真,这次就不用再书面翻译全文了,其他两组就必须翻译全文。好,现在开始,可以把译文书拿出来钻研,但是上台讲的时候不允许带译文书。
(学生独立钻研,自由讨论,老师巡回解决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王卓和金薇追问“女墙”的意思,我拒绝回答) 第二课时 (课间做眼保健操时,三班被扣了0.1分,但是过了一会儿,检查的人又来了,擦掉了4.9,成5分)
铁皮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比较捣。 学生一:“捣”是什么意思? 学生二:就是顽皮呗! 铁皮鼓:呵呵,也可以这么说。但我有一个原则,从来都遵守纪律,上课不会捣乱,我的所谓捣,是指遇到不公正的事情一定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这么一件事情,我们班要评选三好学生,本来这件事情跟我没关系,因为我已经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不用再参加班级的评选。但是在评选过程中出现问题,班主任有倾向性地进行评选,掺杂了自己的意见在其中,我当即提出质疑,班主任大怒,说那你来评这个三好学生吧!我真的走上讲台,主持了这次评选,班主任则摔门而去。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虽然这种评选不公平,但是表达自己的意见应该用正确的理性的方式。而在校园生活中,你可能经常遇到这类事件,你有没有过对公正的追求?有没有思考过校园里这些问题?小学校,大社会啊!所以我做学生的时候,从来不愁作文随笔没有话题写,到处都有啊。比如我如果生活在盐外,我今晚就会写一篇文章,叫《红旗背后的腐败》。(得分情况关系着得几面红旗)大家知道,一个班级流动红旗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你做得好坏,还取决于班主任的厉害程度,这个班在学生会中占的席位等等,(学生点头表示同意)这里面的东西,跟社会上一样复杂,难道不可以写成文章?
铁皮鼓:好,闲话休叙,言归正传,现在大家先把各组的代表选上来。 (学生选代表,一组选严忠孝,二组选杨晓梅,三组选赵瑞雪) 严忠孝:(略,把第一二段很好地翻译出来了) 杨晓梅:我想问一个问题,“隆然伏行”中有个什么用法? 严忠孝:这句的意思是说他耸起脊背弯着腰走路,没有什么特别用法啊? 杨晓梅:不对。伏是动词,在这儿做状语。(按:杨晓梅这一说是有问题的,但我当时没反应过来,没有及时纠正,只能留在下一课了)
付锐:我想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郭橐驼种树,但是第一段交待他的名字来历,跟种树有什么关系?
严忠孝:他要写这个人,自然先要交待啊? 付锐:不对,他完全可以不写呀?可以直接从第二段开始写! 金薇:(一组的,帮忙)题目是《种树郭橐驼传》,既然是传记,肯定先要交待人物的姓名来历了,这有什么奇怪的?!
铁皮鼓:我插一句,这是一篇传记吗? (学生议论纷纷) 金薇:这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按:这是书上注释里有的,但是我在上课之前居然没有看到,备课不到位)
铁皮鼓:那么这篇文章中的郭橐驼是否真有其人? 学生:没有! 铁皮鼓:付锐问得很好,既然没有,是虚构的人物,为什么还要介绍姓名来历? 杨晓梅:(二组的)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为他作传,作者只是想借郭橐驼这个人种树来说明治理百姓的道理!
铁皮鼓:是啊,其实这种写法就叫设事说理,事是虚构的,是为后面的说理服务的,但是看不到介绍姓名来历与后面说理之间的关系,怎么回事?
严忠孝:„„(无法解释) 铁皮鼓: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无法解释,我们先放一放,(按:这个问题关涉全篇,仅就这一块无法解决,所以我选择了搁置)我再问几个问题。第一,“名我固当”的“名”是什么用法?
黄泳:(二组的)用作动词,命名!(大家哄笑,因为她实际上是在帮别人,她意识到了,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严忠孝:就是用作动词。 铁皮鼓:第二个问题,比较难啊!“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这一句中有什么语法现象?
严忠孝:„„(本组另外一个同学回答说是省略句,被其他同学否决) 铁皮鼓:有没有其他组的同学知道答案? 杨晓梅:“豪富人”是中心词,后面的部分好像是前面部分的定语。 铁皮鼓:非常不错,很了不起!这个句子有些难度,是个标准的定语后置。我们以前举过一个例子,“求人可使报秦者”,哦,对了,是在四班举的例子,我忘了,这句的意思是想找一个能够回复秦国的人,后面的部分是定语,修饰“人”。 学生:有没有什么标志啊! 铁皮鼓:有。这两个句子中,定语后面都有一个“者”,有时候还有一个“之”与之呼应,即“之„„者”,还有的是“之„„”,大家在翻译的时候考虑它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调整过来就是了。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为观游及卖果之长安富豪人”。好,第三个问题是,“驼业种树”的“业”怎么讲?
严忠孝:以„„为业。 铁皮鼓:什么用法? 严忠孝:意动用法。 铁皮鼓:不错。现在请第二组杨晓梅同学上台! 杨晓梅:(讲第三段,非常清晰) 铁皮鼓:你讲得好清楚哟!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她? 汪洋:“故不我若也”怎么理解? 杨晓梅:就是“故不若我也”,代词做宾语,被前置了。 金薇:这一段里面提出种树的方法,说什么“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还要“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这算什么种树经验呀!种了以后为什么就不要管了?
杨晓梅:郭橐驼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作者是借种树来说明为官的道理,所以种树方法对不对并不重要。
金薇:怎么不重要?!既然论据是虚假的,那么论点也自然靠不住! 杨晓梅:不是这样的„„ (双方争论不休,其他同学也参与进去) 铁皮鼓:好了好了,听我说几句。我觉得杨晓梅说得有道理,这篇文章本来就是借种树来说明道理的,重心在道理而不是种树。如果这是介绍如何种树的书,你这样质疑是有道理的,但这不是说明文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不懂种树对不对?(大家哄笑,这一场争论结束)
铁皮鼓:我再问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去不复顾”你能再翻译一下吗? 杨晓梅:(看书)离开了就不再回头看。 铁皮鼓:但我听你刚才翻译所有的“去”都翻译成“去了”呀? 二组学生:口误嘛! 铁皮鼓:第二个问题,“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里的“以”是什么意思? 杨晓梅:就是一天天地离去啊。(其他学生表示反对) 铁皮鼓:“离”是“背离”的意思。“以”是什么用法? 杨晓梅:„„(答不出来) 铁皮鼓:本组的谁来帮忙? 黄泳:表修饰的。 铁皮鼓:对啊。后来的“离”是动词,前面的“日”是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状语修饰动词,中间用连词“以”来连接,“以”就是“而”的意思,在这里表修饰。第三个问题,你能用一句话概括郭橐驼种树的秘密吗?
杨晓梅:能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焉尔! 铁皮鼓:好,非常正确,请坐。(学生热烈鼓掌)现在请赵瑞雪同学上来讲。 赵瑞雪:我先翻译一遍,然后再讲重点要注意的问题。(赵瑞雪讲得也非常精彩到位)
杨晓梅:(在赵瑞雪翻译完后即刻提问)“则有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这一句你的翻译不对。
(这一段争论略,待我调查清楚后补上) 铁皮鼓:好,先停一停,等赵瑞雪讲完后再行提问。 赵瑞雪:我刚才翻译完了,但是这一段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重点介绍了“字”的用法。)我还有一点疑惑,“早缫而绪”这句,书上的翻译是“早早地让你们煮蚕茧抽取蚕丝”,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让你们早早地煮蚕茧抽取蚕丝”才对呀?
铁皮鼓:说得有道理。现在请同学们提问。 学生一:请你把“理,非吾业也”再翻译一遍。 赵瑞雪:管理,不是我的职业。 学生一:不对。管理,怎么可能是一种职业呢? (双方开始争论) 铁皮鼓:好了好了,我来说几句,我赞同赵瑞雪的翻译。这句话当然也可以翻译成“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职业”或者“不是我的事”,不必拘泥。
苏畅:请问,“字”为什么要当养育讲?(大家笑) 铁皮鼓: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上来,大概要文字学家来回答,难为赵瑞雪了!(按:如果备课细致一些,是可以备到的)
魏铭江:“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传”字,我听你刚才翻译成了“传扬”,不对,这个应该是“记下”。
赵瑞雪:(无以言对) 铁皮鼓:“传”字解释为“传扬”和“记下”都对,没有本质的区别。 余鑫:最后一段说,“嘻,不亦善夫”,问者为什么要笑呀? 赵瑞雪:我还看到一个版本,说“问者笑曰”之类的,我比较喜欢现在的版本,他问种树之道,连带地知道了官理,当然很高兴,所以要笑。
(还争论了几句,但大家基本认可这种解释,这时下课铃响) 铁皮鼓:好,今天就到这里,第一组的同学今晚翻译,明天早上必须交上来!第二组和第三组同学明天继续决战!(教室里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