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永嘉中学导学案
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龙勇审阅审核课题课型课时使用者满井游记新授课第一课时龙勇
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导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二、合作展示(以下问题预习时合作学习后做到导学案上)
1、关于作者
2、什么是游记
3、写作背景
4、字音及难字识记
5、值得注意的词语解释及难句的翻译
6、整篇文章的翻译(不用写在导学案上)
7、文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各段段意?
三、分组探究,合作学习
1、如果说《小石潭记》以“小”为美,《岳阳楼记》以“大”为美,那么同学们认为《满井游记》以什么为美呢?(同学们也尽量用一个字来说)并说明理由。
(提醒大家,可以找到很多个字来形容满井的美。
)
2、文章语言非常优美,请每位同学至少选择一句进行赏析
四、归纳总结
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五、拓展延伸: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涵,探究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文章为我们呈现的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春光图。
第一单元一、单元学习要点1.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
2.拓展视野、联系背景,力求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将名人、伟人的间接经验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3.继续加强叙事性作品的阅读,了解文体特点,揣摩叙事语言,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学设想1.本单元作品主要特点有三:①丰富沉重的人生经验;②深厚的文化积淀;③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
因此局限于诠释性的文本解读必然失之狭隘,也有违新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本单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进入艾氏所言的三组对话,从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2.从七年级上到八年级上三册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占了绝大部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教学活动也以叙事为主,一般来说,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积累和认识。
本单元作品各具异彩的表现手段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可通过思维方式、叙事形式和语言方面的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提高对不同风格叙事作品的阅读能力,一方面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比较、揣摩中形成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
三、教学建议1.课文深厚的人文内涵决定了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应定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必须对课文内容和思想进行整体把握,从“精神的人”这一层面去把握人物的人生轨迹,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
2.要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还须以对文本为基点,把杰出人物的人生轨迹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观照,把个体的人生历程放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上去审视。
例如代表中国现代化之路两个不同端点的鲁迅与胡适,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与成长道路上的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当然不必讨论“胡适还是鲁迅”这种当下学界热门的命题,但从《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两篇课文中找到影响作者人生轨迹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特点:新课文多,以名家名篇为主,文化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当代意识。
本册目标:培养阅读记叙文、抒情文、科学文艺作品和浅易文言文能力;加强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
一、教材简析八年级是初中学生步入成熟的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课文的选取重在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内容并加上教师丰富的思想,能让处在青春期少年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邃幽远的意境,感悟作者博大精深的内心思想、精神,感悟作者对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能培养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丰富浓厚的情感、理性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树立远大理想,并结合社会生活现实,进而了解社会,了解人生,了解生活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主题分别是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多数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既注重了语文性又注重了科学性,拓宽了学科学习和科学技术的运用。
下面按单元分析: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注重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1、《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本文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展现作者对人生的追求。
文章有两条叙事线索:明线,以作者与藤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以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来贯穿。
2、《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3、《我的第一本书》(随笔)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4、《列夫托尔斯泰》(传记)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5、《再塑生命》文章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
1 《藤野先生》导学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二、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相关资料:独学内容:解释下列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将文中的字词抄写出来解释,绯红:宛如:流言:畸形:匿名:发髻:杳:瞥见:美其名曰:第一课时1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2 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3 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
教师归纳、明确。
)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3 介绍时代背景:4 快速阅读课文a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b 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C根据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划分文章的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组长可以适当提示组员)【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5、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小组群学)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6、小组代表展示所学内容7、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A)、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B)、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C)、“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小组内群学,(注意:组长不能包办,只负责记录和总结补充归纳,明确展示的要点)8、小结: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通过对全文的理解你知道着是为什么吗?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编号:No 1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3 我的第一本书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
3、品味本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学习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生活之于人的意义。
【学法指导】: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以“我的第一本书”为抓手,探讨文中的父子深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资料链接]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教学方法】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
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
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自主学习】一、预习检测(1)注音:迢迢()( )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2)释义:迢迢:挥之不去:掺和:磨磨蹭蹭:哄堂大笑:(3)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二、学习研讨(一)、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后,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什么?2、围绕这一本书,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和动物?(二)、合作研讨赏析1、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2、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共10个单元)单元一:轻松过大年-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了解,包括春节的由来、俗和文化内涵。
-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阅读资料和参与相关活动来深入了解春节的主要内容。
- 学生还可以参与筹备春节的活动,如制作春联、包饺子等,来体验春节的氛围。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节日意识和传统文化素养。
单元二:神奇的动植物世界-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动植物的分类、特征和生态环境的了解。
-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研究动植物的基本知识和参与相关实验来加深对动植物的认识。
- 学生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了解它们的生存状态和相互依存关系。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也要培养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学会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单元三:音乐会-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音乐的基本知识和音乐欣赏的培养。
-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音乐的基本概念、乐理知识和音乐家的事迹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
- 学生还可以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和参与音乐活动来培养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尝试研究一种乐器或加入学校的音乐团队,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
...(以下单元内容省略)单元十:科学大观园-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对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科学发展的历程来提高对科学的理解。
- 学生还可以通过进行科学实验、观察科学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在研究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学生还可以积极参加科学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展示自己的科学才华。
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导学案,全册共分为10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以及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每个单元的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语文知识体系,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阅读:学生要通过对课文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人类生活和情感。
2.写作:学生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写作作业,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学会描写事物和情感。
3.文学欣赏:学生要通过文学欣赏的课程,进一步了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提高鉴赏能力,培养文学情趣。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生动易懂地讲解文学知识体系。
2.课外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接触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小组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不同观点和理解,促进思维交流。
四、教学评价1.期中考试:教师应及时组织期中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
2.小组展示: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展示活动,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和展示,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写作评估:教师应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五、教学内容分析1.阅读通过对课文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人类生活和情感。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好书,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写作在写作方面,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写作作业,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故事写作作业,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让人物做出行动,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等方式来提高写作能力。
3.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提高鉴赏能力,培养文学情趣。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讲评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讲评课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讲评课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导学目标:1、了解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考查的内容范围和考查重点。
2、分析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试题类型,了解考试出题的规律。
3、总结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常见的易错点和解题技巧。
4、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
二、导学内容:1、考试范围和考查重点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语法填空、改错、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等方面。
考查重点:(1)阅读理解:对课文中单词、短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推理和分析。
(2)完形填空: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词汇的使用和归纳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3)语法填空: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4)改错、短文改错:对句子结构、用词、拼写以及常用语法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5)书面表达:对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考查。
2、试题类型与规律:(1)阅读理解:考查的形式有短文、图表、对话等多种形式,题目类型主要包括直接提问、推理判断、点拨注释等。
(2)完形填空:考查的形式为一篇完整的短文,题目类型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3)语法填空:填空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较为固定,考查的重点在于语法知识的应用。
(4)改错、短文改错:考查的主要是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对常谈语言错误的鉴别能力。
(5)书面表达:题目类型主要包括议论文、情景作文、读后感等多种形式,考查的是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易错点和解题技巧(1)阅读理解:要注重细节的理解,理性推理和判断,关注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要注意关键词和句式的影响。
(2)完形填空:通过语境理解、前后照应等方法解决遇到生词和长句的问题,注意从整体理解文章和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
(3)语法填空:学好基础的语法知识,关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根据句子逻辑判断填空词汇的形式和意义。
精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不满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6、“说”,古代一种_________,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_____________,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与现代_______相似。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并填空。
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比做“食马者”,将__________比做“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_______的原因,对统治者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
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一)诵读·积累
1、师出示“导学提示”
导学提示1,听读:
请同学们听一位同学读课文,边听边圈点勾画出读得不准的字音、不合理的停顿。
导学提示2,译读: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画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导学提示3,疑读:
“你来问,我来答”。
同学们可问老师、问同学,解决你不会译的字词句。
小结:(1)、生流利地翻译全文。
(2)、师生合读课文。
2、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世然后千里马而故祇骈不以
马一食食马者是马也虽食力才美且安策食鸣执曰呜呼其其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悟读·探究
1、内容探究
(1)这是一匹怎样的千里马?
(2)这是一个怎样的食马者?
示例:
这是一匹遭遇悲惨的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