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又称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
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有81个种,其中有11种对人有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
此外,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也较多引起疾病。
编辑本段生存年代类似的菌类化石在世界各地的前寒武纪岩石中都有发现。
编辑本段生存环境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
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在假丝酵母菌中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
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
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但阴道的弱酸性改变为pH5.5后,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鵻,才引发阴道炎症状。
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娇妍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
编辑本段白色念珠菌在DYMD系统的位置临床真菌按其所致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类,DYMD系统(皮肤真菌、酵母菌、真菌)这一分类模式已得到公认,是以组织发生学、生理学及形态学特征为基础,将真菌分类为类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又进一步按其组织亲和性分别将它们分为皮肤真菌和真菌。
对妇产科医生来说,不同种类的真菌医学相关性大不相同,迄今未发现由真菌引起的妇科疾患,由皮肤真菌引起的外阴及其周围的皮肤感染也极少见。
妇产科临床所见的真菌感染大多为白假丝酵母菌属的酵母菌所致。
阴道内定居的酵母菌有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蔷薇色假丝酵母菌、酿酒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季以蒙假丝酵母菌等。
抗生素与真菌感染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方案抗生素与真菌感染——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方案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其中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念珠菌感染可导致多种疾病,包括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等。
在治疗念珠菌感染时,抗生素的使用能够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与念珠菌感染的关系,并介绍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方案。
一、抗生素与念珠菌感染的关系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而念珠菌是真菌,两者属于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然而,抗生素的使用却可能成为导致念珠菌感染的风险因素之一。
这是因为抗生素不仅能杀死细菌,还会干扰人体正常菌群的平衡。
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在抵抗病原菌入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抑制念珠菌的过度生长。
当抗生素杀灭大部分有益菌群时,念珠菌就有机会在人体内过度生长,引发感染。
二、抗生素与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方案1. 诊断首先,对于疑似念珠菌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
一般来说,通过检查患处样本中的念珠菌菌丝和孢子,以及进行念珠菌分离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是否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2. 阻断感染源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首要目标是阻断感染源。
对于口腔念珠菌病,嘴腔卫生的维护尤为重要,包括正确刷牙、使用漱口水等。
对于阴道念珠菌病,建议使用洗液进行清洁,并更换干净的内裤。
此外,念珠菌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牙刷等个人用品,以防感染传播。
3. 抗真菌药物治疗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主要方法。
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可选择内服或外用药物。
当局部感染较轻时,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氟康唑)常常可以有效控制感染。
而对于复发性或严重的感染,内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或氟康唑片剂)可能更为适用。
然而,应避免未经医生指导擅自使用抗真菌药物,以免造成药物耐药现象。
4. 应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在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中,应用抗生素时需特别注意,以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破坏。
药品中白色念珠菌检验方法的研究近年来,白色念珠菌在药品行业非常普遍,它可以在药品中发现,并影响药品的质量。
这里,本文以药品中白色念珠菌检验方法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白色念珠菌的检验方法,以推动药品质量的安全和稳定。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微生物,常见于农作物种植和动物屠宰的地方,很容易通过空气和水运送而进入到药品中。
而且,它可以在药品中发酵形成毒素,危害人类健康。
因此,如何检测白色念珠菌,及时发现和控制它,对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白色念珠菌检验方法主要包括细菌数的测定(total viable counts)、微生物培养(microbiology culturing)和遗传检测(genetic detection)。
1.菌数的测定:细菌数的测定是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的结果。
它主要包括接种、报告细菌总数及菌落形态等步骤,但是此方法装置费用较高,且不能识别不同物种,无法检测毒素物质。
2.生物培养:培养是对细菌的一种常用检测方法,具有识别和携带毒素物质的菌落等优点。
但是此方法所需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并且结果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
3.传检测:遗传检测是以药品中非细菌物质(如核酸)为检测对象的一种检测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准确地识别微生物的物种,且方法成本较低。
此外,另外一种实用的白色念珠菌检验方法是通过生物传感器来检测白色念珠菌,这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敏感、灵敏、快速检测的方法。
可以有效避免药品污染的发生,提高检验效率,提高药品质量。
针对白色念珠菌检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几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其存在,以保证药品质量。
例如,可以采用高精度的测温装置控制检验环境的温度,以降低药品中白色念珠菌的存在。
此外,可以采用有毒的药物进行消毒和除菌,以减少白色念珠菌的产生。
综上所述,检测白色念珠菌的技术有很多种,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高药品中白色念珠菌的检验效率。
只有控制好药品中的白色念珠菌,才能确保药品质量的安全和稳定,确保人们健康安全。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白色念珠菌作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其感染问题日益受到临床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在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以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通过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防治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诊断;治疗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类皮肤和黏膜上。
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平衡失调时,白色念珠菌可大量繁殖并引起各种感染,如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皮炎等。
此外,在医院环境中,白色念珠菌也是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白色念珠菌的致病能力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它可以在多种环境下生长繁殖,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同时,白色念珠菌还具有复杂的致病机制,包括粘附、侵袭、菌丝形成和生物被膜形成等多个环节。
这些机制使得白色念珠菌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寄生、繁殖,并引起严重的感染。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以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1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1.1 细胞壁结构与功能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壁是其重要的保护屏障,对其生长、繁殖和致病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细胞壁中的多糖、蛋白质和脂质等成分与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密切相关。
1.2 代谢途径与适应性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和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指导原则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人体内常常存在。
然而,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削弱或存在其他风险因素时,这种真菌可能会引发感染。
有时,判断感染是否存在以及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可以变得非常困难。
幸运的是,现在有一种称为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的新型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是一种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它可以直接检测念珠菌的核酸,从而确认感染的存在以及感染的类型。
传统的方法通常依赖于培养和观察细菌或真菌的生长情况,这需要时间并且很容易出现误诊。
而核酸检测试剂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准确的结果,帮助医生更快地做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在使用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时,医生首先会收集患者样本,例如口腔拭子、尿液或血液。
样本中的DNA或RNA将被提取并通过PCR 方法进行扩增。
通过与已知的念珠菌核酸序列进行比对,医生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并可以确定具体的感染类型。
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高度准确性和敏感性。
它可以检测到极少量的念珠菌核酸,甚至在感染初期。
这对于那些免疫系统受损或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对念珠菌感染的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还具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它可以在不同类型的样本中使用,例如血液、尿液、唾液等,因此可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感染病症。
它还可以检测出不同的念珠菌类别和亚型,这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是成本因素,这种新型技术相对较为昂贵,可能限制了其在某些地区和医疗机构的应用。
与传统方法相比,核酸检测试剂的操作和数据分析也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这可能需要专门培训医生和实验室人员。
总结起来,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是一种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中
期报告
一、研究背景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常见的真菌病原体之一,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口腔、阴道、皮肤、消化道等部位的感染。
随着人们免疫功能下降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而且,不同来源的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分离不同来源的白色念珠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
1.分离鉴定不同来源的白色念珠菌菌株;
2.比较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差异。
三、研究内容
1.采集不同来源样本(例如口腔、阴道、皮肤、消化道等);
2.利用常规菌落计数法分离白色念珠菌菌株;
3.对白色念珠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18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
4.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动物模型观察,比较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
5.对比分析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差异。
四、研究意义
1.了解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为白色念珠菌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五、研究进展
已完成采集和分离不同来源的白色念珠菌菌株,正在对其进行鉴定和比较分析。
初步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确实存在差异,具体结论将在下一阶段研究中确定。
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态特征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菌落形态特征通常表现为白色或乳白色的凸起或平坦的圆形菌落。
以下是具体形态特征:
1. 外观:白色念珠菌菌落通常呈现出较粘稠的质地,边缘光滑,表面如蜡状或绸状光泽。
2. 形状:菌落呈圆形或卵圆形。
3. 直径:初生菌落直径约为2-3毫米,经过48小时至72小时培养,菌落直径可增大至5-8毫米。
4. 高度:菌落高度一般比较低,通常在1-2毫米左右。
5. 结构:菌落边缘平滑,并且具有一个明显可见的白色菌丝状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特征是白色念珠菌一般情况下的表现,但也存在一些变异的情况,不同的环境和培养条件可能导致菌落形态的变化。
在鉴定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其它的鉴定方法,如显微镜观察和生化试验等,来准确确定菌种。
白色念珠菌感染应该如何鉴别诊断?什么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又称念珠菌症,是一种由白色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感染疾病。
白色念珠菌属包括多种真菌,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这种真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口腔、消化道、阴道和皮肤等部位,且绝大多数人都是非症状性携带者。
然而,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其他病因影响时,白色念珠菌会过度生长并导致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可以影响不同部位,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阴道、皮肤和指甲等。
它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症状,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如何鉴别诊断白色念珠菌感染?临床症状不同部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1.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念珠菌病常表现为白色绒毛状斑块或鳞屑状斑块,常见于舌面、颊黏膜或软腭。
有时会伴有口痛和吞咽困难。
2.食管白色念珠菌感染:食管念珠菌病常导致食管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和胃灼热感等。
3.阴道白色念珠菌感染:阴道念珠菌病可引起阴道瘙痒、阴道异味、白色凝固液体分泌物和性交痛等。
4.皮肤白色念珠菌感染:皮肤念珠菌病常呈现红斑、丘疹、脓疱或鳞屑等皮疹,常见于皮肤摩擦部位或湿疹基础上。
5.指甲白色念珠菌感染:指甲念珠菌病可使指甲变厚、变形、变色,并且易脱落。
实验室检查在临床鉴别诊断过程中,实验室检查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以下是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1.标本采集:根据不同的白色念珠菌感染部位,采集相应部位的标本。
如口腔标本采集口腔刮片,阴道标本采集阴道分泌物等。
2.细菌培养:将采集的标本放入含有富养基的培养皿中,在适当的条件下培养白色念珠菌。
并通过观察是否有白色、念珠状的菌落形成来进行初步诊断。
3.镜检:将刮取的标本涂片经过特殊染色(如格拉姆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是否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
4.念珠菌抗原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标本中念珠菌的抗原,用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第四章真菌感染性疾病第一节白色念珠菌一、病原学念珠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4-6pm,革兰阳性,发芽繁殖,又称芽生孢子。
菌体能发育伸长成假菌丝,少数形成厚膜孢子及真菌丝。
在血琼脂及沙氏琼脂上生长良好,适宜温度25-37o C。
二、流行病学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医院环境、各种用品表面及水果、奶制品等食品上,亦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口腔、胃肠道和阴道等处。
原念珠菌病患者、带荫者以及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等均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1.内源性:较为多见,因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大量增殖并侵袭周围组织引起自身感染,常见部位是消化道及肺部;2.外源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包括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亲水性作业等;也可通过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等间接接触感染;还可通过饮水、食物等方式传播。
(三)易感人群好发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包括以下情况:1.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肿瘤、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大面积烧伤、粒细胞减少症等;2.应用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如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等;3.长期大罱滥用广谱抗生素;4.长期留置导管,各种导管是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入侵途径之一。
三、临床表现1.皮肤念珠菌病:念珠菌感染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会阴部、肛门周围,自觉瘙痒,表现为界限淸晰的皮肤红斑及糜烂,周围败在丘疹、水疱和脓疱,呈卫星状分布。
2.黏膜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为最常见的浅表性念珠菌病。
包括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鹅口疮)、念珠菌性口角炎、急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等。
鹅口疮最为常见,系白念珠菌的菌丝及孢子组成的灰白色薄膜附着于口腔黏膜上,边界淸楚,周围有红晕,散在或融合成块,擦去假膜可见红色湿润面,也可累及喉、食管、气管等。
白色念珠菌脂代谢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的真菌,能够在人体内多种环境中生存,包括口腔、消化道、生殖道等。
它的生长和存活依赖于复杂的代谢途径,其中脂质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色念珠菌的脂代谢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方面:1. 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白色念珠菌能够通过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合成脂肪酸,并通过β-氧化途径分解脂肪酸以获取能量。
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FAS活性较高,菌体倾向于合成脂肪酸;而在营养匮乏时,β-氧化途径则更为活跃。
2. 磷脂代谢: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
白色念珠菌能够利用细胞内的甘油和脂肪酸合成磷脂,并通过磷脂酶的作用进行磷脂的降解和再利用。
磷脂代谢的平衡对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至关重要。
3. 甾醇代谢:甾醇是另一种重要的细胞膜组分,对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白色念珠菌能够合成和代谢甾醇,包括通过HMG-CoA还原酶途径合成麦角固醇。
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中,针对甾醇合成途径的药物(如阿扎雷醇和氟康唑)常被用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4. 脂滴的形成与功能:在营养过剩时,白色念珠菌细胞内会形成脂滴,这些脂滴存储了过量的脂质,包括三酰甘油和甾醇。
脂滴的形成有助于菌体在营养不足时使用储存的脂质作为能源来源。
5. 脂质转运:白色念珠菌能够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将脂质从一个细胞器转移到另一个细胞器,或者从外部环境摄取脂质。
脂质转运对于菌体获取营养和适应环境变化非常重要。
白色念珠菌的脂代谢不仅对其自身的生长、存活和致病性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也是抗真菌药物设计和作用的重要靶点。
通过深入理解白色念珠菌的脂代谢,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来对抗由该菌引起的感染。
特征:
本菌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很象酵母菌,直径3~6μm,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阳性,但着色不均匀。
出芽方式繁殖。
在病灶材料中常见真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
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又称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
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有81个种,其中有11种对人有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
此外,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也较多引起疾病。
检查
⒈直接检查法是临床最常用检验方法,阳性检出率为60%。
其优点是简便,快捷。
⒉革兰染色法的阳性检出率为80%。
取分泌物涂片、固定后,革兰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成群革兰染色阳性的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
⒊可使用培养法,如疑为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多次检查均为阴性,可作真菌培养。
⒋实验如需确定分辨假丝酵母菌的种类,必须进行发酵试验、同化试验,并就其菌落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⒌测定pH值具有重要鉴别意义,若pH 值<4.5,可能为单纯假丝酵母菌感染,若pH 值>4.5,并且涂片中有多量白细胞,可能存在混合感染。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患严重疾病以及有复合维生素B缺,乏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霉菌性外阴炎就容易乘虚而入。
特别是春天风景好,对女性来,说也是"个多事之春”。
为啥这样说呢?因为,春季气候潮湿,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殊,很容易被这些复苏过来的细菌侵扰,最近就有一些女性受到了霉菌的困扰。
要预防这个疾病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洗内裤并放于通风处晾;干盆具、毛巾自己专用;内裤与袜子不同盆清洗。
而对于已婚女性来,说平时做好阴道保健也很重要,除了日常清洗外,还应该让阴道保持一定的酸碱度,通过功能锻炼等恢复肌肉组织弹性,避免细菌的侵扰。
放弃滥用抗生素
单独清洗内裤
重视怀孕时的护养
警惕洗衣机
注意公共场所卫生
正确避孕
伴侣同治
穿着全棉内裤
控制血糖,正确清洗外阴
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
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
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但阴道的弱酸性改变为pH5.5后,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鵻,才引发阴道炎症状。
同一株白假丝酵母菌可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几种菌落形态,为高频率可遗传的表型变异。
白色菌落转换为不透明菌落,不透明菌落中的细胞与原来的白色菌落中的细胞不但在表型上不同,而且对真菌药物的抗药性升高,具有新的毒力,这包括附着能力、发芽能力、产生蛋白酶和形成菌丝体的能力都增加。
不透明细胞似乎是一种特别的、侵犯组织的暂时状态。
菌落转换通过供给侵犯身体不同部位的能力和改变了抗原性,增加假丝酵母菌的致病力。
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的发病机制除上述的附着、发芽、蛋白酶和菌落转换外,还存在炎性反应。
假丝酵母菌菌体成分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产生补体趋化因子和过敏毒素,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局部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吞噬细胞在局部聚集,并吞噬细菌,同时释放溶酶体酶类,致局部组织损伤。
假丝酵母菌阴道炎发病机制的关键问题是无症状的阴道寄居是如何转变为有症状的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
在无症状的带菌状态下,假丝酵母菌主要呈非菌丝状态,细菌数量相对较少,在此情况下,假丝酵母菌与寄居处有保护作用的菌丝存在,以及其局部防御机制之间保持巧妙的平衡。
当存在使假丝酵母菌毒性增强的因素或局部防御机制减弱时,就会出现有症状的阴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