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浅谈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在中国诗词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诸多的伟大诗人,这些诗人为我国的诗词文化贡献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李白在我国诗人群体中最为人所知的伟大诗人之一。
纵观李白的诗词,月亮一直是李白最为喜爱的诗词意象之一。
李白的诗词描绘了大量的月亮,这对后来的咏月诗词的影响相当巨大。
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标签:李白;诗歌;月亮;意蕴现今我国民众们对诗词接触的开始都是从优势朗诵《静夜思》等等李白诗词开始的。
诗人李白将自身一生大量的笔墨放在描述月亮上,他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月亮的经典诗句,对于后世人们对于月亮的看法产生着影响。
由此可见李白对于月亮的喜爱,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描述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因此,笔者结合李白的一生探讨李白与月亮的不解之缘,并且通过李白的诗歌去探寻月亮意象及意蕴。
1.李白与月亮诗人李白的一生都似乎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月亮对于李白来说好像并不是悬挂在九天之上的死物,而是他的亲朋好友和知己佳人。
李白将自身的情绪向月亮所说,将自身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对比,仿佛月亮已经和他成为了共同体,甚至他的死亡都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李白晚年因醉酒捞月溺水而亡[1]。
在李白的认知中拥有着各种静态的月亮如清月、圆月、残月,有各种动态的月亮如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各种不同地点的月亮如林中月、江中月、深山月,有各种时间的月入今夕月、往昔月、盛秋月、隆冬月,有各种不同形状的月入玉盘月、玉环月、玉钩月。
在李白的幼时,明月对于他来说是“小时不是月,呼作白玉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李白得意的时候明月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某使金樽空对月”。
在李白苦闷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李白思想亲友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霜叶红于二月花–浅谈唐朝诗歌中的枫叶意象枫叶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红叶植物,古人在欣赏枫叶的同时,通过枫叶的色彩、形状、季节等特征,赋予其深刻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还反映了时代人民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认识和感悟。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诗人们多次在作品中运用枫叶意象,反映出了唐代士人对于自然美的关注和对一种文化意识与审美情趣的表达。
本文将对唐朝诗歌中枫叶意象进行解读。
枫叶颜色与季节相较于其他叶子,枫叶以宛如火炭的颜色被广大人民所认知,枫叶就如燃起的烈火一般美丽,扣人心弦。
红色枫叶是枫叶的代表色彩,它代表着风火之美,代表着火焰之舞,也代表着生命与鲜活。
枫叶的红色,缘于秋天的温差大、夜晚温度下降导致叶子内部的物质变化,也因此枫叶的红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鲜红到暗红不一,有时甚至呈现出艳丽与淡雅并存、红绿交映、芳香迷人的姿态。
因此,古人在赞美枫叶时就常用“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诗句赞其美。
而枫叶的颜色也是与季节息息相关。
红枫叶多出现在秋季,是因为秋季气温下降,阳光减少,导致叶片内的淀粉酶分解,产生了各种花色素,使整个树筏的色彩变得更加绚丽斑斓。
而春夏则生长出翠绿的枫叶,它们轻盈娇嫩,充满了希望和生机,给人以绿色植物的清新和自然。
唐代的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这样表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中作者描写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却以“岱宗夫如何”一句渲染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自然景观,隐现着唐人庄重内敛的审美情趣。
枫叶形状与文化意义枫叶不仅在颜色和季节方面有着多样性,其形状也是别具特点。
枫叶片有三叶、五叶、七叶等,其形状画意自成了一种风雅的文化意象。
初唐名士语萍曾有“人影出山枫”,把江南水乡的山水风光与枫叶的神韵妙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菊花意象”提纲杨永坤(德宏师专中文系10级语文教育5班学号:20100131546)[摘要] 自古以来,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
它傲然清正、不从于流俗的品格得到了陶渊明的亲睐,并成为陶诗中的重要意象。
同时,菊花也衬托出了陶渊明超凡脱俗,清净恬淡的高尚品德。
[关键词]菊花意象陶渊明失意贬谪精神世界陶渊明与菊花的关系一提起陶渊明, 就会让人想起“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佳句,可以说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爱菊成癖的文学家,尽管他的作品中未见有专门描写菊花的诗文,但世人都称颂陶渊明为菊祖,称他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菊诗人。
菊花对于大众而言,只不过是一朵可供观赏的花而已,它与牡丹相比,没有雍容华贵;与腊梅相比,又少了寒香刺骨。
可以说它没有丝毫的异彩。
但始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彭泽,却为了采菊而折腰,可见,菊花深得其心。
正文:一、陶渊明何爱菊花?1、四君子中菊花比较贴近陶渊明的生活2、以菊比德3、因为喜欢酒而喜欢菊花二、明诗歌中的菊花意象1、陶渊明诗中关于菊花的描写概述2、陶渊明诗中菊花意象分析3、运用菊花意象的作用三、陶渊明菊花诗与其它菊花诗的异同参考文献:[1] 逯饮立.《陶渊明诗文选》,黄山出版社,2007年版。
[2] 徐安辉. 陶渊明田园诗意境成因再议[J]. 固原师专学报, 1995,(01)[3] 郭满录.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美[J]. 东岳论丛, 1986,(02)[4] 王芳. 陶渊明田园诗解读[J]. 成才之路, 2009,(24)[5] 李志人. 陶渊明田园诗简析[J]. 远程教育杂志, 1996,(06)[6]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1卷。
浅谈如何借助意象鉴赏诗歌摘要:我们看诗中的物象、景象、形象时,要透过这些“象”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理解、把握、鉴赏诗歌的目的。
我们可以借助常见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主题思想,意境,人物品格、观点、态度、倾向,诗歌哲理、意蕴等。
关键词:意象意境主题思想观点哲理意蕴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物象的组合,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
古诗词讲究含蓄、凝练,常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使“像”与“意”完美结合。
我们看诗中的物象、景象、形象时,要透过这些“象”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理解、把握、鉴赏诗歌的目的。
一、借助常见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主题思想有些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象的载体。
鉴赏诗歌若能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内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诗人们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又如杨柳,“柳”者,“留”也。
“柳、留”二音相沿,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柳枝柔软,纤细修长,迷人的意态,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心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二、借助诗歌意象,可以把握诗歌意境袁行霈教授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情和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也就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所以分析意象有助于把握意境,把握了意境也就容易领悟到诗歌的言外诗情了。
例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浅谈《再别康桥》诗中的意象浅谈《再别康桥》诗中的意象引言: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篇浅谈《再别康桥》的意象及它的艺术形式,欢迎大家来阅读和评价!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逐节讲析并评价: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浅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作文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图。
下面我将浅析一下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指诗人用文字描绘出来的一种形象或场景。
比如,“绿树成荫”就是一个意象,它让我们想象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在诗歌中,意象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无论是哪种形式,它们都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意象可以帮助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当我们读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意象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通过使用生动形象的意象,诗人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意象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
当读者看到某个意象时,他们可能会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从而与诗歌产生共鸣。
意象在诗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并让读者产生共鸣。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意象的使用,并尽可能地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化。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告诉我哦!。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 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 ---- 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 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 锡驻足 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 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 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 诗人眼中是 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 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 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 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 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一一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一一所谓永恒。春花秋 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 月”相似,却岁岁年年 人”不同。人生就如 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 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 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 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 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 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 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 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浅谈李白诗歌的意象之美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典范,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寓意深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诗人李白则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素有“诗仙”之名,他的诗歌飘逸潇洒,极具浪漫主义的创作色彩。
可以说,内敛而平静的意境是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一项重要特点。
在研究李白诗歌意象特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李白诗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点,还应该研究李白诗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应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诗歌。
从总体上看看,李白的创作变化多端,他超越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达至了多样多姿的奇妙境界。
李白诗歌创作的内容主要分散在对祖国山河和美丽小自然的赞美,其风格兼具俊逸清爽和壮丽壮丽。
除此之外,李白的诗歌还常常采用想象、拟人、生硬、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配搭李白惯用的意象,往往能描绘出诗歌里独有的意境,使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诗歌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少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诗人,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关键影响,无论是韩愈、李贺还是苏轼、陆游无一不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交口称赞。
一、诗歌意象及其作用(一)什么就是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意象与意境都是十分重视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象即是意境。
当然,我们现在认为,在诗歌当中两者还是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的,尤其是在现代诗歌中。
现代诗歌的创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
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有效地烘托出诗歌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意识与情感。
由此可见,对于诗歌而言,意象其实处于诗歌中美学的范畴,诗人通过意象的塑造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甚至通过意象来表达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以此来丰富诗歌的内涵。
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找到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才能体会诗人蕴含在其中的独特思想情感,更好地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独特精神世界。
积,也就是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
想到这里的毕达哥拉斯做出了一个大胆假设,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会等于另两边的平方之和,毕达哥拉斯越想越沉迷,就算美味的大餐上来了,他的视线也一直没有离开地面。
就这样,利用学生对于名人的崇拜心理来导入课程。
(二)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一些让学生动手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激发创造的潜能,比如,进行折纸,将一张正方形的纸进行折叠,就会出现很多的几何知识,如果一直这下去,进行三十次折叠之后,通过计算,就会发现它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要高。
这些有趣的现象,会让学生们觉得数学真有趣,从而爱上数学学习。
而除了计算折纸高度,其过程也很有趣,用一张纸折成一个立体物体,然后在将纸张从新摊开,观察上面的折痕,这个过程中展现了从二维变成三维又变回二维的奇妙过程。
还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之中,比如讲完水位变化之后,可以让学生们找出现实中的相似案例,然后让他们自己设计出数据表格,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自行解决,然后评价自身,合力写出一个数学问题论文。
通过上面这种教学开放活动,学生们既提高了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加了和他人的合作意识,发展出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保护学生创新积极性1、分清学生的错误老师需要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路上分清他们的对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学习的出现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可以原谅。
但是,对于错误行为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改正,不能掩盖自己的错误。
打个比方,有的学生上课是经常打断老师的讲课,这种时候不应该生气,而是要认真的进行分析,是因为什么违反了课堂纪律,对于学生错误的动机,老师一定要了如指掌。
2、保护学生好奇心一定不能让学生们的好奇心之火熄灭,人只有拥有好奇心,才会想去创造和创新。
因为对一种事物的好奇,学生才会去努力的学习,一定要把问题解开,这种好奇心产生的求知欲是现在的孩子中非常难得的。
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磨殆尽,但是对一些创造性人才来说,好奇心一直存在于在他们的心中,永远不会磨灭,他们一直都会用好奇的眼光看待世界。
教师论坛 浅谈古诗中的意象
李世健 (河北省冀州市码头李镇中心校第三小学 河北冀州053200)
摘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 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情感和深 刻意义。学习古诗,只有抓住品味意境,细细体味,才能化难为易深入理解古诗。要想从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人的情 感,汲取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准确抓住古诗的意象才能使诗的客观映像自然地转化为主观感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古诗;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0-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诗更是华夏文化的瑰 宝,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入选小学语 文教材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朵朵奇葩,读来沁 人心脾,开启心智,回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 习鉴赏古诗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 容,感知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而一些 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何抓住诗歌中意象的正确 含义,以下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自然意象类 1、月亮(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婵娟):它在诗人笔 下都是思亲、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日暮、残阳、落日):大多流露凄凉失落, 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和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一阅怅、游子思归。 北风——萧条肃杀、离别惆怅。 二、植物意象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 叹与哀愁。 3、松、竹、梅、菊:多体现高洁、坚贞、不屈之意。 4、梧桐、芭蕉: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怨。 三、动物意象类 1、鸦、蝉、猿、杜鹃:多传达凄楚哀怨之情。 2、鸳鸯、鹧鸪: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燕子:象征着时事变迁,人事代谢。 4、鱼:象征自由。 5、孤雁:象征孤独、思乡。 6、鹰:象征刚劲自由。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 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悠久 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我国 是诗歌的王国。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抓住意 象,才能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注重读出古诗中的意象是学好古 诗最基本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歌意象浅谈
作者:安瑞萍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11期
什么是诗歌意象?我认为,“意”即思想、感情、哲理等,“象”即事物的形象。意象就是融
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某种形象。如刘玢的《新晴》:“青苔满地新晴后,绿树元人昼梦余。唯
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青苔”“绿树”“南风”写出了环境的清静,表现了诗人怡然畅
快、轻松悠闲的心境。这三种融合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我们就称之为意象。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意象一定是具体的形象,而意境是一种境
界。有时,多个意象可以描绘出某种境界,从而构成诗的意境。如上文所举诗句中“青苔”“绿
树”“南风”等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只能称之为意象,不能称之为意境。这三个意象组合起
来,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幽的境界,这种清幽的境界又恰好与诗人轻闲畅快的心情和谐统
一,因而成为诗歌的意境。
意象的终极作用是承载诗人的思想感情。意象起作用的途径有如下几种:
1.直接寄托。如姜夔《扬州慢》中的青青荠麦、回荡在空城上的凄清号角、无人欣赏的桥
边红芍药、荡漾在波心的冷月,都寄托了词人面对国家遭战火洗劫后萧条破败之景象时的悲痛
之情。
2.比喻。如杜牧《清明》中纷纷而下的“雨”隐喻了“路上行人”纷乱的思绪;杜甫《江南逢
李龟年》中的“落花”既隐喻了人生的失意又隐喻了国运的衰微。
3.象征。首先要将象征与比喻区别开来。比喻是以一种具体的事物来比另一种具体的事
物,如上文所讲的“雨”与“思绪”“落花”与“人生”与“国运”都是比喻。而象征则不同,象征体是
个别的、具体的、可感的事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是由象征体所表现出来的具有
普遍意义的思想内容。简言之,象征就是具体蕴涵抽象、个别显现一般。其次要弄清象征意义
是如何产生的。某种具体意象产生了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一定与这种意象的某种特征直接关
联。如“灯”可以照明,所以它成了黑暗社会中“光明”的象征; “月亮”有盈有虚,因而“满月”象征
着“团聚”,“缺月”象征着“离别”。有些意象在某一首诗中可能是比喻,而这个比喻的方式一旦
扩大到一个诗或众多诗人的诗歌中,它的喻义就固定下来了,具有普遍性,这个意象与这个普
遍性的意义之间便构成了象征关系,如屈原诗歌中的禽鸟、香草等意象就起了象征作用。还有
一些事物与我国古人的习俗、中国人特有的情感相关联,这些事物常被诗人写入诗中,借以抒
情写意。久而久之,便具有固定的含义,这些意象便成了象征体。如“柳”谐音“留”,古人有折
柳送别之习俗,因而许多诗歌中的“柳”便有了惜别的象征意义,如“客舍青青柳色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通感。所请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间的相互沟通,看见颜色觉察到香味,听见声音感
觉到厚度等等。在汉语中,有许多词本身就表现了汉民族文化对通感现象的理解。如:响亮:
声音—光亮;圆润:触觉(形体)—干湿度。可是,通感作为生理、心理现象的存在,诗人的
这种能力超乎寻常,所以他们能够用通感性意象写诗。
按以上所言意象起作用的途径,我们将这些意象分别称为直白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
性意象、通感性意象。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意象,都有相当一些意象在一个民族的传统中反复出
现。这些意象深深植根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之中。这种意象可以称之为原型意象。如白云:
隐者的生活环境;鸿雁:坚贞的爱情和节操。此外,还有“龟”“鹤”“松柏”“竹”“梅”等等均为原型
意象。
深悟我国传统文化的诗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利用这些意象来构架他们的作品,从而为
中华文化的积淀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就像“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珠”就是龙的传人一
样,一些意象的出现为我们中华文化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痕。当然,也为我们读诗、赏诗提供
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并列三个意象群,每群又并列出三个意象,从而形成了似无任何关联的复式并列
结构,然后以“夕阳西下”这个动态的意象统摄前三个静态的意象群,最后出现“断肠人”的意
象,并用“在天涯”加以限定,使所列的所有意象都染上了浓烈的情感色彩,从而构成了凄婉动
人而又美丽精致的境界。这是一个来自特定意象的奇妙的组合,它组合出了中国文化中赏玩不
够的精品。当然,这正是意象最令人惊喜的地方,是它让我们能够从极精练的语言中去挖掘出
相当丰富的信息,即诗的蕴涵。
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见到一首好诗,也知道好,但如果问好在哪里,却说不清楚,
正所谓“妙”不可言。但是在高考中,不仅要求考生知其妙,还要求知其所以妙,并且要言之有
理,言之有据,言之可信。要跨越这道障碍,第一重要的是能读懂主题。意象是思想感情的载
体,要领会诗中的情思,必须从意象人手,把握意象的特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品味这些诗句,我们会发现,虽然这两句
中都有“雨”“燕”,但味道却截然不同,“细雨”句洋溢着欢乐,而“落花”句却饱含孤独与寂寞。
这几句诗中的“雨”“燕”就是意象,由此看来,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意境中其蕴涵是不一样的。
(作者单位 山西省和顺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