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
英汉互译之中西文化区别研讨词汇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大多数都有相对应的词语。
比如日常见到的名词,房子(house)、地铁(sub-way)、火车(train)、树(tree)、人类(human)等等。
这样概念意义的词汇,即使是文化独有的,在翻译时,总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将它转换。
或者直译,或者意译又或者解释说明。
例如中国的特色小吃豆浆可以翻译成soybeanmilk,即解释了食材,又能体现该食品的液体特征和颜色特征。
但是,文化的差异往往体现在概念之外,表现在能产生联想的内涵意义之上。
1.色彩词汇色彩词汇是每种语言中都存在的词汇,不但可以用来描述色彩,更可以用于表达丰富的文化含义。
例如,“红娘”一词,源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戏剧《西厢记》,后来用来比喻促成他人美好姻缘的媒人,饱含着赞美的寓意。
又如“黑马”一词,表示本来不被看好,却一鸣惊人的参赛者。
当然,这个词是来源于英国,这也说明中英许多的色彩词汇存在着相同或者类似的内涵。
同样以黑色为例,在英语文化中黑色代表着“死亡、灾难”,如,blackword 不吉利的话,blackmail敲诈;在中文里,黑色也具有负面的含义,如,“黑帮、黑钱”等等。
但不同才更体现文化特征,例如:2.动物词汇同色彩词汇一样,动物词汇也存在着许多的文化内涵。
用法的相似之处举不胜举,如“狐狸”,不论在中、英哪种语言中都可以用来比喻“狡猾”;用“猪”来比喻“贪婪”、用“蜗牛”比喻“缓慢”。
但是,文化的差异仍然使得许多动物词汇的寓意不尽相同。
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关于“狗”这个词的寓意。
中国人习惯用它来表示贬低和歧视,而英语中,狗却是褒义。
再如,“蝙蝠”,中国人取其谐音表示“福”,可是在英语文化中,蝙蝠总是会和吸血鬼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恐怖;“天鹅”,在中文里,会用于形容女子长得美丽,可是在英文中,天鹅是用来比喻有才华的诗人的。
成语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当中都存在着许多的成语和谚语。
从英语学习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和冲突比较异同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揭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决定不同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正如我们从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中西文化有着诸多异同,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不同人类的灿烂文明。
一、中英词汇中的文化差异词汇既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西文化差异首先就体现在各种词汇中。
首先,许多表示“颜色”的词,带有显著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特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往往和喜庆、幸福、吉祥联系在一起,内涵比较单一。
而在西方英语中,red一词的意思则褒贬兼具。
例如:to paint the town red 表示“狂欢”、“痛饮”、“胡闹”,多指夜生活中的狂欢作乐,饮酒胡闹;red letter day是表示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red carpet字面意思是红地毯,表示隆重的接待或欢迎,以上这些同中文一样是表示褒义的词汇,但与中文不同的是,英语中的红色还代表不祥之兆,危险和暴力,因为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自然会与流血牺牲联系在一起。
例如:red battle的意思是“血战”。
此外,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例如:做生意的人最怕in the red,red figure(赤字)。
此外,有关颜色的词在中英互译时不一定存在对应关系(即“红”不一定翻译成red;red也不一定就是“红”的意思),如红茶——black tea,红豆——love pea,红糖——brown sugar;red ruin——火灾,red sky——彩虹……其次,还有许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也因中西文化不同而意义不同。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狗”。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汇通常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等等。
AY302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找到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0引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强烈,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的差异,所以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偏差,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英语翻译差异的原因。
1认知角度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
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认知角度不同,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
就拿颜色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
再看红色,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欢乐美满,在过年时,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会贴红色的春联,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例如结婚和出嫁,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再看西方,在他们看来,红色是暴力,血腥,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
然后就是蓝色,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代表心情不好,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人们说蓝天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
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体现是是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从英汉习语看中英文化差异作者:聂荧彬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3期摘要: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反映该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
中英两种文化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本文试从习语中分析中英两国在地理环境、饮食习惯、历史典故、宗教信仰、认知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对比我们会对双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这反过来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两种语言。
关键词:英汉习语民族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c)-0242-01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语言反映他们的社会思想、习惯、行为;即从语言里就可以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
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习语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文化的写照,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是语言的精髓和人们智慧的结晶。
英语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欧洲多个民族语言的精髓。
习语更是博采众长,特别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
它是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含义深刻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同时,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
下面我们我们从习语中来分析中英两国在各个方面的文化差异。
1 地理环境差异中国人常说,“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而英国人往往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
“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
原因就是两国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英语中有大量跟航海,渔业相关的习语。
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take the ropes了如指掌,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坚持到底,a poor fish 可怜的家伙,a cold fish冷淡的人,queer fish怪人等。
【关键字】论文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摘要]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语法、句式、语义系统之间的语系转换,它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语句差异、思维差异与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翻译造成一定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某种文化内涵。
于是深富特定民族情感、内涵深厚的一种语言就会成为译者极难克服的对手。
有学者把英汉语言与中西思维方式、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单向、双向或交叉对比研究,但“ 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
” [ 1 ]这始终是英汉互译困难的焦点所在。
因此,只有明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才能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一、英汉语句差异(一)英汉词汇现象对比1 .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词化程度相当高,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就可以使译文简洁。
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补语” 的意思,“v . + adv” ,“v . + like” “v .+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
英语一个动词,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
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就简洁多了。
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
2 .词类差异“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 [ 3 ]。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表现力极强。
沈家煊认为,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
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 5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汉语往往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层层铺开,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
从使用方法上来看,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文化交流变得愈加频繁。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作为重要的桥梁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不同文化中思想的表达方式,探寻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与哲学特质。
本文将从英汉语言的比较视角出发,对比中西方哲学思想,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1. 词汇的多样性中文和英文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典故、成语等词汇,它们既为语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也表现了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认知和体验。
相比之下,西方语言倾向于使用抽象的词汇来表达思想,如英文中的“liberty”(自由)、“equality”(平等)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区别。
中文的思考方式往往是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考虑问题,而英文则更注重逻辑分析和概括。
2. 语法的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差异。
中文语法复杂,一段话中经常会出现重叠的句子和语义,这种方式体现了中文讲述故事的方式。
而英文则更注重语句结构的整齐和逻辑思考的清晰。
在文章的表达上,华语为主的作家往往会使用比喻、象征和直接表达等方式,而英语的作家则更侧重于说明和分析。
3. 文化的影响4. 思考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哲学思想在思考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西方思想的根源体现在对存在的认识上。
中文中对于存在本身的研究更加深入,思考的重点在于内化和自我,如“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英文中对于存在的研究更加注重外化和他者,如“自然法则”的思想。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哲学和语言之间深刻而微妙的联系凸显出人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化与哲学,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丰富人类价值观和思想的宝贵机遇,更是推动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