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条码的检测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9
条形码标签质量检验规范(ISO9001-2015)1.0目的:制定条形码标签来料检验规范,指导IQC检验员检查作业,确保符合技术和品质要求。
2.0范围:适应于XX条形码标签物料的来料检验。
3.0定义:CR:为一个缺陷,将导致在消费使用中将危及到人身安全,或无法使用。
MA:为一个或多个缺陷,它将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易损坏,或使用寿命短;性能差等。
以及直接影响顾客使用;MI:为一个或多个缺陷,不影响产品的装配和使用性能。
4.0参考文件:4.1 抽样标准:MIL-STD-105E4.2 创明抽样检验规范 CHAM-WI-QA-3435.0职责:5.1 IQC检验员:负责物料检验,记录和异常反馈;5.2 品质主管/工程师:负责不良确认和异常处理。
6.0程序:6.1抽样方案允收水准项目检验水平CR MA MI6.2检验条件6.2.1光源:在30-40W 的萤光灯下,物件距光源50~65cm ; 6.2.2 检视距离: 将物件放在检验人员正前方35~45cm 处; 6.2.3 检视角度: 将物件的检验面与检验人员的眼睛成30~60°; 6.2.4 检视时间: 3~5S ;6.2.5 环境: 溫度:25±5℃湿度:60±20%。
6.3 作业程序检验项目检验内容方法/仪器/物料判定 CR MA MI 外观对比样品颜色错误 目视* 对比样品颜色有明显色差* 对比样品颜色有轻微色差,在接受范围 * 对比样品光泽度有明显色差* 对比样品光泽度有轻微差异,在接受范围* 条码和文字内容错误或漏印,多印,缺印(参照样板)*图文效果图文模糊、重影、套印不准、残缺不全、无法辩认 * 图文毛边.断线,变形,字形不完整可辩认 * 表面不得有明显潮湿 * 表面不得有折皱现象 * 不得有破裂/缺损,纸层分离 * 表面不得有明显的刮花/粘花* 尺寸依照技术图纸尺寸要求测量卡尺*外观 II 类0.651.5尺寸/性能/其它S-2性能测试将条形码扫描仪的信号线端接到键盘界面端口,打开电源,听到连续的”嘀,嘀”声,连续扫描三次,生成的读数必须符合规格要求,不能扫描或扫描错误条码扫描*将条码标签粘在对应的纸箱或物体上,粘性必须良好,不能有脱落,翘起等不良现象。
条行码检测指导书条码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之一。
条码以其快速、准确、可靠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各行各业中被大量采用。
在整个系统里,条码作为信息的载体,自始至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在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每一个环节,条码能否被准确、快速的识读都关系着整个系统能否高效的运行。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条码的质量问题。
条码检测即是对条码质量进行监管有效手段。
条码检测仪是一种精确测量条码各方面识读性能的设备。
条码检测的方法目前存在的条码检测方法有两种:"传统方法"和"美标检测方法"。
最初的条码检测通过目测条码的外观、并用检测仪器测量条码的PCS值和条空的尺寸偏差,再根据有关的条码标准和技术规范判定条码是否合格(P/F)的方式进行。
在用仪器测量时,如果条、空的尺寸偏差在规定范围之内,而且PCS值在规定的值以上,那么检测仪就被判定这个条码为"合格(P ass)",否则就判定为"不合格(F ail)"。
这种方法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在国际上使用了近20年,具有成熟、直观的优点。
但是随着条码扫描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经传统检测方法被判定为不合格的条码中有部分能被大多数扫描器较好的识读。
原因之一是传统检测方法中,评判条码质量的标准只有一个--"合格(P)"与"不合格(F)",而在实际应用中,所采用的条码阅读器的性能各不相同。
另外,传统检测方法是以一次扫描为基础的,在检测时,可能正好通过了条码最好的部分,也可能是通过了不好的部分,这不能真正代表条码的真实状况。
因此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着检验偏严、不切合条码实际使用的缺点。
"美标检测方法" 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它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的缺点。
昆明理工大学《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课程论文条形码的检测姓名:吴雷学号:201110304103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包装工程年级:2011级指导教师:何自芬2014年6月5 日摘要迄今为止,99.5%的商品使用了条码,但条码印刷质量的合格率却只97%,这给条码扫描计算机管理带来很大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条形码的检测项目以及检测方法和仪器。
A bstractTo date, 99.5% of the commodity using bar codes, but the pass rate of only 97% by mass, which have a great impact to the barcode scanning computer manage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ject as well as barcode detection testing methods and instruments.关键词条形码、检测、控制引言条码是由深色条和浅色空组合起来的图形符号,条码的质量参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条码的尺寸参数,另一类则为条码符号的反射率参数。
这两种参数在条码技术规范中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对条码符号的这两种参数采用通用的反射率测量仪器及测长显微镜进行测量,这可以说是条码检测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最初,这种检测方法中所有的测量都是非自动化的,由于条码的条空太多,测量和根据条空判定被测条码条空编码是否正确非常麻烦,另外,人为因素也严重影响了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从70年代中期以后,条码符号质量的评价都是用条码检测的专用仪器——条码检测仪来进行测试,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检测方法。
条码检测仪的出现使得条码检测的效率大大提高,符号经过条码检测仪扫描后,马上就可以得到检验结果,性能全面的检测仪还能打印出列有详细质量参数值的质量检测结果,这就使得印刷企业能够根据检验结果调整印刷设备,充分发挥印刷设备的潜能,从而提高条码符号的印制质量。
条码管理规范一、引言条码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对产品、物料等进行编码和标识,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数据的准确记录。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标准的条码管理规范,以确保条码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适合范围本条码管理规范适合于企业内所有需要进行条码管理的产品、物料等。
三、条码生成1. 条码编码规则1.1 采用国际通用的GS1标准进行条码编码。
1.2 条码由数字、字母和特殊字符组成,长度不超过20个字符。
1.3 条码编码应具备惟一性,不得重复。
1.4 条码编码应具备可读性,易于人工识别。
1.5 条码编码应具备可扫描性,易于条码扫描设备识别。
2. 条码生成方式2.1 条码可以通过条码生成软件生成,确保生成的条码符合编码规则。
2.2 条码生成软件应具备批量生成条码的功能,以满足大批量产品、物料的条码需求。
2.3 条码生成软件应支持不同类型的条码,如一维码、二维码等。
3. 条码打印3.1 条码打印应使用高质量的条码打印机,确保条码清晰可辨。
3.2 条码打印机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以保证条码质量。
3.3 条码打印应选择适合的打印介质,如热敏纸、热转印纸等。
3.4 条码打印应选择适合的打印参数,如打印速度、打印浓度等,以确保条码质量。
四、条码应用1. 条码标识1.1 条码应粘贴在产品、物料的明显位置,确保易于扫描和识别。
1.2 条码标识应采用耐候、耐磨、不易退色的材料制作,以确保条码的持久性。
2. 条码扫描2.1 条码扫描设备应选择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设备,以确保扫描的准确性和速度。
2.2 条码扫描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3 条码扫描应采用适当的扫描角度和距离,以确保条码的成功扫描。
3. 条码识别3.1 条码识别应使用专业的条码识别软件,确保识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2 条码识别软件应支持不同类型的条码,如一维码、二维码等。
3.3 条码识别软件应具备数据解析和存储功能,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管理。
卓弘公司条码检测执行程序和标准1. 外观印刷品外观检测:表面有无破损、折裂、穿孔、涂抹等缺陷;表面有无脏污、印刷油墨拖挂,着墨不均匀等现象;与其他图案相距是否太近或出现重叠印刷;有无明显污点、脱墨等印刷缺陷。
2. 尺寸精度,包括原版胶片尺寸精度检测和印刷品尺寸精度检测。
3. 印刷色差对比度(PCS值):即条、空色差对比度。
PCS值参见《反射率、反射浓度及PCS值》表。
4. 左右空白区尺寸:标准版商品条码左侧空白区宽3.63mm,右侧空白区宽2.31mm;缩短版商品条码左右侧空白区宽均为2.31mm。
5. 条码符号高度:通用商品条码的标准高度为26.26mm,不同的放大系数,其条码符号高度也有所不同,具体数值请查《商品条码放大系数的选择表》。
6. 校验码:是根据前12数字,按一定程序自动计算出来的。
7. 条码印刷厚度:条、空印刷厚度差不超过0.1mm8. 首次读出率:即首次能够识别读出的概率。
9. 印刷位置:看是否印在商品便于结算员扫描计价的地方;是否避开了包装封口,搭接、接缝、遮盖等影响识读的地方;对于曲率较大的圆柱体包装,是否将条码放置于与容器中轴线垂直排列的位置印刷。
原则是看是否印在不易污染、不易磨损、不易变形,便于识读、便于操作的位置。
10. 放大系数:通用商品条码的标准尺寸(长37.29mm、宽26.26mm)的放大系数为1.0,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产品包装设计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放大系数,但放大系数的范围只能在0.80-2.00之间,通常放大系数最好在0.9-1.2之间。
11. 条码字符:看供人识读的数字代码与供机器识读的条空字符是否一致;是否保证了条码的唯一性;是否假冒伪劣条码。
三、常用的检测方式常用的检测方式有:1、通用检测(Traditional verifier):直接给出上述检测内容的检测结果,由检测人员查询检测标准对比检测结果,判断检测的条码质量。
2、ANSI检测:将上述检测内容经过检测计算,转换为质量等级A-F,一般A级质量最好,F级为不合格。
条码等级检测标准
条码等级检测标准是根据国际标准ISO/IEC 15416确定的。
该标准定义了条码质量的评估方法和准则,用于衡量一维和二维条码的质量等级。
具体的条码等级检测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检测指标:条码等级检测标准规定了一系列的检测指标,包括模块宽度、条窄宽比、定位精度、条码高度、孔径偏差等。
这些指标用于评估条码的质量和可读性。
2. 确定评分等级:根据检测指标的要求,条码等级检测标准将条码分为几个等级,一般为A、B、C、D四个等级。
等级A表示条码质量最好,D表示条码质量最差。
3. 进行质量评估:使用条码质量评估设备进行条码质量检测,根据各项检测指标的符合程度,给予条码一个相应的等级评分。
4. 制定修复标准:针对不同等级的条码,制定相应的修复标准,即修复条码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提高条码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条码等级检测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条码类型和应用领域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评测和判定。
两步条形码鉴定方法条形码是一种用于商品标识和追踪的图形编码系统。
在现代零售业和物流领域中,条形码的使用非常普遍。
为了保证条形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我们需要进行条形码鉴定。
本文将介绍两步条形码鉴定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和判断条形码。
第一步:检查条形码外观条形码外观的质量对于其可读性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仔细检查条形码的清晰度、对比度和辨识度。
首先,我们要确保条形码的图形质量良好。
条纹应该清晰且没有模糊和断裂。
如果条形码出现模糊现象,可能是由于打印质量不佳或扫描设备损坏引起的。
此时,我们应该重新打印条形码或更换扫描设备。
其次,对比度是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
条形码和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应该足够高,以确保扫描设备能够准确读取条形码。
如果对比度较低,条形码可能无法被扫描。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黑色条形码和白色背景或反之的颜色组合,以增强对比度。
最后,辨识度指的是条形码中的信息是否能被正确解读。
我们应该检查条形码的条纹宽度是否一致,以及是否有额外的线条或杂质。
如果条纹宽度不一致,可能会导致扫描设备无法正确解码。
此时,我们应该重新生成条形码或使用更高质量的打印设备。
第二步:扫描条形码并验证扫描是鉴定条形码准确性的最重要步骤。
我们需要使用扫描设备将条形码读取出来,并验证其编码是否与商品信息匹配。
在扫描之前,确保扫描设备的镜头干净并且没有损坏。
将设备对准条形码,并按下扫描按钮或触摸屏。
扫描设备将读取条形码中的编码,并将其传输到计算机或系统中进行验证。
验证时,我们应该核对条形码中的编码与商品信息是否一致。
确保商品名称、价格、规格等与条形码上的信息相符。
如果存在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条形码被错误地生成或打印引起的。
此时,我们需要重新生成正确的条形码,并将其与相关商品信息匹配。
总结通过以上两步条形码鉴定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检查条形码的外观质量,并通过扫描验证条形码的准确性。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保证商品标识的准确性和条形码的可读性,提高零售和物流业务的效率和准确性。
条码检测规范1、 目的:确保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其条形码检测时能通过A 、B 级。
2、 范围:所有客户带有条形码的产品均属。
3、 职责:3.1工程部:A . 客供菲林和自制菲林的条形码检测;B . 旧单留样再生产前的检测;C . 重新输出不合格条码的菲林。
3.2版房主管负责菲林拼好后在晒版前的条形码检测。
3.3品管部印刷巡检员负责印刷首件的条码检测。
4、 内容:4.1条码检测合格标准:对EAN/UPC 的条码码制,使用CEN/ISO 方式检测时,扫描检测结果为A 、B 级视为合格,C 、D 或F 级判为不合格。
4.2检测点设置:4.2.1工程部/菲林输出负责人;4.2.1.1客供样办供翻版出菲林,工程部菲林负责人须先检测样办条形码是否合格,为菲林制作方提供是否需调整的信息。
4.2.1.2客供光碟直接输出的菲林,及上述4.2.1情形的菲林,工程部菲林负责人必须自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将菲林转入下一部门。
4.2.1.3工程部菲林负责人接到市场部转入的客供菲林,亦须对其条形码检测且合格方可转交客户部开单员。
检测不合格通知业务员是否须重出菲林或依菲林照用。
4.2.1.4原已生产过的旧单,工程部必须对其样办逐一全部检测,条码合格者注明“合格”字样且签名,对不合格者:1. 统一记录,且在样办的条形码侧标注“不合格,再生产须重留样稿”字样。
2. 工程部菲林负责人对不合格条形码重新输出菲林,新输出的合格菲林贴在样办上供再生产时转入版房使用。
4.2.1.5工程部须寻找具有条码检测能力的菲林供方且要求其对所出菲林必须检测合格。
4.2.2版房/拼版技工:4.2.2.1所有新旧版在拼版OK 后,拼版技工均须对其条形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方可晒版,不合格报告版房主管通知工程部菲林负责人重新输出菲林。
4.2.2.2条形码有边框的情形,版房在检测时须套框检测。
4.2.2.3旧菲林不合格条码经更换后,版房须在样办条码侧标注“条码菲林已更换”字样具签名。
条码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条码是一种用于物品识别和跟踪的编码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为了确保条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制定一套条码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条码管理的目的、范围和具体规范要求,以及相关的实施和监控措施。
二、目的条码管理规范的目的是确保条码的唯一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提高物品识别和跟踪的效率,减少错误和混淆,优化供应链管理和库存控制。
三、范围本条码管理规范适用于所有使用条码的组织和企业,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物流、零售等各个环节。
四、规范要求1. 条码生成1.1 条码应采用国际通用的编码规则,如GS1标准。
1.2 条码应具备唯一性,不得重复使用。
1.3 条码应包含必要的信息,如产品编码、批次信息等。
1.4 条码生成应使用专业的条码生成软件或设备,确保生成的条码质量和可读性。
2. 条码打印2.1 条码打印应使用高质量的打印设备,确保条码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2.2 条码打印应使用合适的打印介质,如热敏纸或标签纸。
2.3 条码打印应按照标准格式进行,包括条码的大小、字体、间距等要求。
2.4 条码打印应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条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3. 条码应用3.1 条码应粘贴或印刷在物品的易于识别和扫描的位置。
3.2 条码应与物品保持良好的粘附性,不易脱落或损坏。
3.3 条码应按照规定的扫描方式进行扫描,确保读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4 条码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新和更换,如产品变更、批次更新等。
4. 条码管理4.1 条码应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
4.2 条码应进行有效的记录和管理,包括条码分配、使用和注销等。
4.3 条码应定期进行盘点和核对,确保条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4 条码应建立追溯体系,能够追踪到物品的来源和去向。
五、实施和监控措施1. 实施1.1 组织内部应成立条码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和执行条码管理规范。
1.2 组织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员工熟悉并遵守条码管理规范。
1.3 组织应建立条码管理的信息系统,方便条码的记录和查询。
两步条形码鉴定方法条形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商品和物品标识的编码方式,通过扫描条形码可以快速获取产品信息。
为了确保条形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需要进行条形码的鉴定。
下面将介绍两步条形码鉴定方法。
第一步:条形码质量评估1.确认扫描设备及软件的正常运行,并检查读取参数的设置是否正确。
3.检查扫描结果的准确性和清晰度,确保整个条形码都被扫描到。
如果扫描的结果不清晰或出现错误,可能是由于条形码质量问题导致的。
4.检查条形码的边缘线条是否平整,是否有模糊不清或缺失的部分。
条形码线条应该是平整的,没有断裂。
5.检查条形码的黑色线条是否清晰可见,没有模糊或模棱两可的情况。
黑色线条应该是清晰可见的。
6.检查条形码的条纹之间的间距是否一致。
条形码的条纹之间的间距应该是均匀的,没有超过规定的范围。
7.检查条形码的黑白对比度是否明显。
条形码的黑白对比度应该足够明显,以便扫描设备能够正确识别。
8.检查条形码的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没有划痕或污渍。
条形码的表面应该是光滑的,以确保扫描设备可以正常读取。
第二步:验证条形码数据1.根据条形码的格式和解码规则,检查条形码中的数据是否符合规范。
例如,一维条形码通常由数字和字母组成,二维条形码可以包含更复杂的数据。
3.验证条形码的长度是否正确。
一维条形码的长度通常是由制造商规定的,二维条形码的长度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验证条形码的校验位是否正确。
一些条形码中包含校验位,用于验证数据的准确性。
5.检查条形码的使用环境是否符合规定。
条形码在不同环境下的可读性可能会有所变化,例如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条形码可能无法完全被扫描。
通过以上的两步条形码鉴定方法,可以确保条形码的质量和可读性,保证准确获取产品信息。
条形码的鉴定对于流通领域的物流、零售等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您现在的位置是:条码的检测>>条码检测的方式>>商品条码的检验方法8.2.2 商品条码的检验方法商品条码的检验详见GB/T 18348-2001《商品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
自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条码技术在商业领域中广泛应用以来,国际上一直使用通过测量条码的条、空反射率以及PCS值、尺寸误差的传统方法进行检验。
这种检验方法具有技术成熟、使用广泛、直观方便等优点。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各种检验设备也是根据这种检验方法而设计的。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可行的检验方法。
但随着条码识读设备性能的提高,传统的检验方法又暴露出检验偏严的缺点。
1990年,由美国国家标准局制定了ANSI X3.182方法将印刷质量综合分级。
2000年,ISO/IEC15416颁布,在技术上兼容ANSI X3.182 。
我国GB/T 18348-2001《商品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标准也采用了美标方法。
1.检验项目GB/T18348-2001规定的检测项目共12项。
包括:译码正确性、最低反射率、符号反差、最小边缘反差、调制比、缺陷度、可译码度、符号一致性、空白区宽度、放大系数、条高和印刷位置。
(1)译码正确性印制和标记条码符号的目的就是要让条码符号在自动识别系统中能被正确地识读从而使条码技术得以顺利应用,因此,译码正确性是条码符号应有的根本特性。
译码正确性是条码符号可以用参考译码算法进行译码并且译码结果与该条码符号所表示的代码一致的特性。
译码正确性是条码符号能被使用和评价条码符号其它质量参数的基础的前提条件。
(2)符号一致性符号一致性是条码符号所表示的代码与该条码符号的供人识别字符一致的特性,是条码符号应有的根本特性之一。
条码符号所表示的代码与其供人识别字符不一致,将导致对该条码符号的人读信息和机读信息不一样,从而造成错误。
从理论上讲,符号一致性和译码正确性是不同的。
但在实际的检测操作中,“条码符号所表示的代码”并不容易知晓。
条形码印刷质量检验的标准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条码符号印刷质量的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了各种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二、引用标准GB2828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7705 平版装潢印刷品GB12053 光学识别用字母数字字符集第一部分:OCR-A字符集印刷图像的形状和尺寸GB12508 光学识别用字母数字字符集第一部分:OCR-B字符集印刷图像的形状和尺寸GB12904 通用商品条码GB12905 条码系统通用术语条码符号术语GB12906 中国标准书号(ISBN部分)条码GB12907 库德巴条码GB12908 三九条码GB/T14257 通用商品条码符号位置三、术语3.1脱墨:条码符号中条的印刷缺陷,其反射率与空的反射率相近。
3.2污点:条码符号中空或空白区内的印刷缺陷,其反射率与反射率相近。
3.3印刷厚度:条码符号的条与空的涂层的厚度差。
3.4放大系数:条码符号的长度尺寸与标准尺寸的比值四、检验项目4.1外观4.2条(空)反射率、印刷对比度(PCS值)4.3条(空)尺寸误差4.4空白区尺寸4.5条高4.6数字、字母的尺寸4.7检验码4.8译码正确性4.9放大系数4.10印刷厚度4.11印刷位置条形码,条码标签五、技术要求5.1外观5.1.1条码符号表面整洁,无明显污垢、皱褶、残损、穿孔5.1.2条码符号中的数字、字母、特殊符号印刷完整、清晰,无二意性5.1.3条码字符无明显脱墨、污点、断线;条的边缘整齐、无明显弯曲变形5.1.4条码字符的墨色均匀,无明显差异5.2 4.2-4.11条款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样品所采用的条码国家标准六、检验方法6.1环境要求:检验室温度23±2℃,相对湿度50%±5%6.2样品处理6.2.1样品应平整、无皱褶、不变形6.2.2检验标签、标纸及包装上的条码符号时,样品四周应保留足够的固定尺寸6.2.3检验实物包装上的条码符号时,样品无需处理6.3外观6.3.1目检样品放在色温为5500-6500K的D65标准光源下,按5.1条款进行视觉检查6.3.2仪器检验6.3.2.1 测量仪器采用显微镜和网形目镜测微尺6.3.2.2测量步骤a. 用显微镜及网形目镜测微尺将污点、脱墨放大分割,根据污点、脱墨占的网格数,求其面积b. 将a求得的面积值与该样品采用的条码国家标准中限定的面积值比较6.4条(空)反射率 6.4.1测量条件测量条件应符合被检样品采用的条码国家标准6.4.2测量仪器测量仪器采用满足6.4.1条款的仪器6.4.3测量步骤6.4.3.1仪器校准6.4.3.2在样品下放置衬底,衬底应采用反射密度在1.50以上的无光谱选择性的漫反射材料6.4.3.3在条码字符条的纵向上均匀取五个测量位置,从起始符终止符逐一测量各条(空)的反射率,每一高度位置的测量重复上述步骤6.4.4数据处理6.4.4.1取同一高度位置上各条的反射率中的最大值及各空的反射率中的最小值,作为这一高度位置上的条(空)的反射率6.4.4.2取五个不同高度位置上的各条反射率中的最大值和各空反射率中的最小值,作为该条码符号的条(空)的反射率6.5印刷对比度(PCS值) 印刷对比度(PCS值)按公式(1)计算。
条码等级检测标准一、条码质量标准1. 条码符号必须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进行编制,其尺寸、对比度、打印质量等应符合《通用商品条码符号》和《商品条码印刷质量要求》中的相关规定。
2. 条码符号应具有一致的打印反射率和对比度,不应出现明显的模糊、损坏现象。
3. 条码符号的空白区宽度应符合标准要求,避免过窄导致扫描困难。
二、条码读取精度1. 条码读取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能够正确识读条码符号。
2. 条码读取设备的扫描光束应与条码符号垂直,且扫描光束的中心轴线应位于条码符号的中心线上。
3.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条码读取设备的识读准确率应不低于98%。
三、条码编码规则1. 条码符号的编码规则应符合《通用商品条码符号》中的相关规定。
2. 对于特定行业或应用领域,可采用自定义编码规则,但需确保与国家标准相兼容。
四、条码符号尺寸1. 条码符号的尺寸应符合标准要求,包括宽度、高度、模块尺寸等参数。
2. 条码符号的尺寸应与所标识的商品尺寸相适应,不应过大或过小。
五、条码对比度1. 条码符号的对比度应符合标准要求,以保证条码符号的可读性。
2. 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条码符号的对比度应保持相对稳定。
六、条码耐久性1. 条码符号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能够经受住常规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污染。
2. 在规定的存储和使用条件下,条码符号不应出现明显的老化、损坏等现象。
七、条码安全性1. 条码符号的编制过程中应采取保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
2. 条码读取设备应具备加密功能,以保护信息安全。
八、条码应用符合性1. 条码应用应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要求,包括商品流通、医疗卫生、物流管理等领域的相关规定。
2. 条码应用应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方便用户操作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