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概况 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
- 格式:docx
- 大小:17.27 KB
- 文档页数:7
航拍中国内蒙古知识点整理(实用版)目录一、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二、内蒙古的地貌特征三、内蒙古的自然资源四、内蒙古的气候特点五、内蒙古的文化和旅游景点正文一、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东起东经 126 度,西至东经 97 度,是中国跨越经度最大的自治区。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理区域,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等省份相邻。
二、内蒙古的地貌特征内蒙古的地貌特征多样,有山地、平原、草原、沙漠和戈壁等地貌类型。
其中,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内蒙古的两大山脉,横亘在内蒙古的东西两侧。
内蒙古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兴安盟和通辽等地,草原则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等地,而沙漠和戈壁主要位于内蒙古的西部地区。
三、内蒙古的自然资源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等。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
内蒙古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寒温带针叶林区之一。
内蒙古的草原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区之一。
此外,内蒙古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呼伦湖是内蒙古最大的湖泊。
四、内蒙古的气候特点内蒙古的气候特点为寒冷干燥,大陆性气候显著。
内蒙古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且东部和西部的气候差异明显。
内蒙古的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多,西部地区降水量较少。
五、内蒙古的文化和旅游景点内蒙古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
内蒙古的旅游景点众多,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阴山山脉、呼伦湖、满洲里国门、额尔古纳河等。
内蒙古百科知识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面积第三大的省级行政区。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内蒙古的知识点。
1.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总面积约118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3%。
内蒙古自治区北邻蒙古国,西与新疆、甘肃接壤,南与山西、河北、辽宁相连,东与吉林、黑龙江相邻。
2. 地形地貌内蒙古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和草原。
境内有呼伦贝尔大草原、额尔古纳河、河套地区等知名景观。
同时,内蒙古还拥有众多湖泊,如鄂尔多斯盆地的库布其沙漠和达拉特旗的达拉特旗沙漠。
3. 气候特点内蒙古地跨中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类型多样。
南部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北部地区属于寒温带干旱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内蒙古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要形式。
4. 民族文化内蒙古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境内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
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独特的传统文化、服饰和民俗风情。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白月亮节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5. 自然资源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
境内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矿产资源。
同时,内蒙古还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草原资源丰富。
内蒙古的农畜产品以牛羊肉、奶制品和皮毛制品等为主要特产。
6. 经济发展内蒙古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能源、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领域。
内蒙古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内蒙古还发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7. 历史文化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军事要塞和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历史上,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并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
内蒙古的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如昭君墓、呼和浩特城等都是重要的历史遗址。
8. 教育与科研内蒙古拥有一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
内蒙古的常识知识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资源能源富集区。
内蒙古自治区的常识知识涵盖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
一、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北与蒙古国接壤,东与辽宁、吉林等省份相邻,南与河北、山西、宁夏等省份相连,西与新疆、甘肃等省份相接。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我国连接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
二、气候特点内蒙古自治区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大陆性气候和寒温带气候。
全区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冬季寒冷,夏季凉爽。
内蒙古的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尤其是西部地区更为干旱。
三、民族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民族有蒙古族、汉族、回族等。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其传统文化深厚。
内蒙古地区有悠久的草原文化和牧民文化,草原上的奥尔洪节、那达慕大会等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经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资源能源富集区。
内蒙古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牛羊养殖和奶制品生产是内蒙古的特色产业。
此外,内蒙古还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区。
五、旅游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呼伦湖、赤峰大草原、响沙湾等。
呼伦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湖水清澈,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繁衍。
赤峰大草原广袤无垠,是草原文化的代表,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响沙湾位于阿拉善盟,是一个以大漠沙丘为主要景观的旅游胜地。
六、特色美食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特色美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族的传统烹饪方式,将整只羊用火烤制,肉质鲜嫩多汁,香气扑鼻。
此外,内蒙古还有奶制品、手抓羊肉、奶茶等特色美食,深受游客喜爱。
总结: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内蒙古介绍正式版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位于中国北方边疆地区,是中国五个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内蒙古地理位置优越,北濒边界,与俄罗斯、蒙古国相邻,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草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来介绍内蒙古。
地理方面,内蒙古地处亚洲大陆中部,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3%,相当于法国和德国面积之和。
内蒙古地势东低西高,呈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梯形地貌。
北部以草原为主,中部以草原和沙漠为主,南部为丘陵和山地。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油田、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畜牧业基地。
历史方面,内蒙古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区之一、早在古代,这里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聚集地。
公元前3世纪,匈奴在内蒙古贺兰山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随后,蒙古族在内蒙古崛起,成为中国北方的霸主。
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统一北亚和东欧大片土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明代至清代,蒙古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自治区。
文化方面,内蒙古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蒙古族是内蒙古最大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
蒙古族的文化以“草原文化”为主题,崇尚自由、豪放和勇敢的精神。
蒙古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有民歌、舞蹈和马头琴等,深受欢迎。
此外,内蒙古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如回族、达斡尔族等,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
经济方面,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农牧业基地。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油田和天然气资源,是中国最大的能源产地。
此外,内蒙古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出产肉类、奶制品和皮毛等农牧产品。
近年来,内蒙古加快了经济转型,推进了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总之,内蒙古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实力强大。
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之美。
内蒙古高二地理知识点内蒙古地理知识点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涵盖了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势地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一、地理位置内蒙古位于我国北方边疆地区,介于东经97°12'到126°03',北纬37°23'到53°10'之间。
它与东邻外蒙古相接,西连新疆,南界陕西、山西和河北,东向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接壤。
内蒙古地势北高南低,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点。
二、气候特点内蒙古地跨寒温带和暖温带,气候呈干旱气候和半干旱气候。
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而干燥。
河套地区则属于典型的草地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内蒙古的农牧业生产和人居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地势地貌内蒙古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丰富多样。
北部是大兴安岭、大青山和大老山等山地,其中的额尔古纳山脉是内蒙古的最高峰。
中部为西部山地和准噶尔盆地,分布着乌鲁木齐河、赛乌苏河等内陆河流。
南部是内蒙古高原,包括大兴安岭山前平原、呼伦贝尔草原和黄河流域等地形。
四、经济发展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养殖业和畜牧业发达,草原资源十分丰富。
此外,内蒙古还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区。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也成为了有重要经济增长点的地区。
总结起来,内蒙古地理知识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势地貌和经济发展等内容。
了解内蒙古的地理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片土地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能够增加对内蒙古地理知识的了解,并对内蒙古这个美丽的地方产生更多的兴趣。
内蒙古的人文地理风俗旅游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地理风情的地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本文将介绍内蒙古的人文地理特色和旅游景点,带您领略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一、地理特色内蒙古地理位置独特,西部与蒙古国接壤,北部与俄罗斯相邻,东北部与吉林省、辽宁省交界,南部与河北省、山西省毗邻。
作为中国的第二大省级行政区域,内蒙古地广人稀,拥有广阔的草原、沙漠以及众多湖泊、河流。
这种地理特色使得内蒙古的人文地理风俗与其他地区迥然不同。
二、人文风俗1. 蒙古族文化内蒙古是蒙古族的重要聚居地,这里保存着丰富的蒙古族传统文化。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独特,其特色宴会、歌舞表演等文化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
在内蒙古,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蒙古包的建造和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感受那种独具魅力的民族氛围。
2. 牧民文化内蒙古拥有广袤的草原,许多牧民在这里居住和生活。
牧民文化是内蒙古独特的一部分,他们以养殖牛羊为生,过着简单而自然的生活。
游客可以与牧民一同生活,了解他们的生计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草原上骑马、品尝传统奶茶、观赏牛羊奔跑的壮丽景象,都是难以忘怀的体验。
三、地理景点1.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
这片草原广袤无垠,草色如茵,风光壮丽。
游客可以在这里参与各种草原活动,如骑马、射箭、观赏民族舞蹈等。
此外,还可以体验蒙古包住宿,品尝正宗的蒙古族美食。
2. 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草原之一。
这里山清水秀,草原上牛羊成群,是追寻自然之美的绝佳去处。
在夏季,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草原花海;而在冬季,则可以体验雪地滑雪和冰上驰骋的乐趣。
3. 阿拉善大地位于内蒙古西南部的阿拉善盟,是中国最后的一片草原。
这里风景优美,植被丰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此外,阿拉善盟还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如敖鲁古雅国家森林公园和格根塔拉草原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索。
四、旅游提示1. 自由行还是跟团游?内蒙古旅游可以选择自由行或跟团游,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内蒙古的常识知识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北部。
以下是关于内蒙古的一些常识知识。
一、地理位置内蒙古地处中国华北地区的北部,北邻蒙古国,东临辽宁省和吉林省,南界河北省和山西省,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
内蒙古总面积约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12.3%。
二、人口和民族内蒙古是中国人口较少的省份之一,截至2021年底,内蒙古的总人口约为2500万。
内蒙古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境内有蒙古族、汉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56个民族。
其中,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79%。
三、气候内蒙古的气候主要分为大陆性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内蒙古的气温差异较大,南部地区夏季最高温可达40摄氏度,冬季最低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
四、草原资源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草原地区,被誉为“中国的草原王国”。
草原资源丰富,是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内蒙古的主要畜牧业包括牛、羊和马。
蒙古族和鄂温克族等民族以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
五、矿产资源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矿产资源。
克拉玛依、鄂尔多斯和赤峰等地是内蒙古重要的矿产开采区域。
矿产资源的丰富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旅游景点内蒙古有许多独特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
例如,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有奇特的沙漠地貌和壮丽的沙漠风景;额尔古纳河是中国最北的河流,有独特的冰雪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七、特色文化内蒙古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是内蒙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蒙古族的传统歌舞、民族服饰、摔跤等。
内蒙古还有独特的马头琴音乐和蒙古族的民族节日,例如那达慕大会和蒙古包节等。
八、教育和科研内蒙古拥有一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内蒙古的重点高校。
内蒙古概况----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
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
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自治区政府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号邮政编码:010098电话:网址: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貌全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除了高原以外,还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气候全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
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
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80-150天之间,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
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
自然资源动植物: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各类草原野生植物2718种,植被组成主要有乔木、灌木、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
按类别分,种子植物2208种,蕨类植物62种,苔藓类植物511种。
全区野生脊椎动物众多,总计712种。
主要有兽类138种、鸟类436种、爬行类28种、两栖类9种。
其中,列入国家和地区重点保护动物116种,一级保护动物26种,二级保护动物90种。
全区有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128种,有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45种,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99种。
水资源:内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条,主要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四大水系。
内蒙古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内蒙古地处中国北方,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貌景观。
下面将对内蒙古高二地理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1. 内蒙古的自然地理特征内蒙古位于中国北方边疆地区,总面积达到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3%。
内蒙古的气候类型多样,有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高寒气候。
境内分布着广袤的草原、戈壁、沙漠和湖泊。
2. 内蒙古的自然资源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同时,内蒙古还拥有大面积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肉类供应基地。
3. 内蒙古的地形地貌内蒙古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南部是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和大马哈韦沙漠等地,北部则是阴山、响沙湾和鄂尔多斯高原等地。
这些地形地貌的存在影响着内蒙古的气候、水系以及人类活动。
4. 内蒙古的水系内蒙古地理水系发达,主要分布在呼伦湖、鄂尔多斯盆地和萨尔图湖等地。
这些湖泊和河流对于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人类活动都起着重要作用。
5. 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内蒙古的经济以农牧业和能源开发为主导,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采对于内蒙古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景观和民族文化。
6. 内蒙古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也面临着一些环境问题。
煤矿开采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总结:内蒙古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特征多样的地区。
了解内蒙古的地理知识,不仅有助于对这片土地的认知,还能开阔我们对地理学科的视野。
通过对内蒙古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地形地貌、水系、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内蒙古的地理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也提醒大家要保护好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然环境简介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它是中国最大的自治区,也是全球第三大国家级行政区域。
内蒙古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而闻名,拥有壮丽的草原、广袤的沙漠和壮丽的山脉。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方边疆地区,东邻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南接河北、山西两省,西同宁夏、甘肃两省区相连,北濒蒙古国。
总面积约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是中国面积第三大的省级行政区域。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确立了其特殊的地貌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
内蒙古地势较为平坦,地势高度逐渐由南向北升高,从西南到东北分别形成了大兴安岭、大青山、阴山等山脉,并与蒙古高原相连。
草原是内蒙古最为显著的地貌特征,占据了该地区总面积的80以上。
同时,内蒙古境内还有广袤的沙漠,如鄂尔多斯沙漠和响沙湾。
内蒙古的气候条件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点。
由于其地处北方内陆,被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较大,呈现出典型的欧亚大陆性气候特征。
一年四季温差大,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
同时,由于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的不同,气候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盛行暖温带半湿润气候,西部则主要为寒温带干旱气候。
总之,在内蒙古这片广袤而独特的土地上,既有壮丽的草原和山脉,又有广袤的沙漠,气候条件也变化多样。
这些自然环境的特点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同时也给内蒙古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内蒙古的自然环境保护和利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将对内蒙古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篇长文中,将对内蒙古的自然环境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以概述的方式介绍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并简要说明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条件与农牧业一、地理条件1.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的接合部,东邻八省区,西、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
2.地形地貌内蒙古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分为内蒙古高原、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阿拉善高原等五个高原。
3.气候特点内蒙古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季节性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较少,主要河流有黄河、辽河、黑龙江的支流,湖泊众多,主要有呼伦湖、达赉湖等。
(1)农作物:内蒙古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等,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2)农业分布:农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和中部地区,这里有较好的水源和土壤条件。
(1)牲畜: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牲畜有羊肉、牛肉、羊肉、马、骆驼等,其中羊肉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2)牧业分布:牧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这里有广阔的草原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3.农牧业发展特点(1)内蒙古农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东部以农业为主,西部以牧业为主。
(2)近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逐渐优化。
(3)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
(4)农牧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4.农牧业面临的问题(1)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内蒙古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牧业发展。
(2)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农牧民收入水平较低:尽管农牧业产值逐年提高,但农牧民收入水平仍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地理条件多样,气候特点明显,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结构性特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内蒙古的地理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状况。
习题及方法:1.习题: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在哪里?答案: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的接合部,东邻八省区,西、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
航拍中国内蒙古知识点整理摘要:一、内蒙古地理位置及特点二、内蒙古的自然地貌三、内蒙古的资源与经济四、内蒙古的文化与历史五、内蒙古的旅游景点与活动正文:一、内蒙古地理位置及特点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东起东经126 度,西至东经97 度,是中国跨越经度最大的自治区。
内蒙古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其地貌特点为大兴安岭与阴山山脉横亘东西,黄河以几字形穿越一角,形成了森林、草原、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地貌。
二、内蒙古的自然地貌1.大兴安岭:中国最大的寒温带针叶林,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内蒙古的自然屏障。
2.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西部,横跨多个省份,是内蒙古的重要山脉。
3.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穿越内蒙古一角,为内蒙古带来丰富的水资源。
4.沙漠与戈壁:内蒙古拥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广袤的戈壁地区,如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等。
三、内蒙古的资源与经济1.矿产资源: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铜矿等,是中国的重要资源供应地。
2.草原资源:内蒙古草原是中国最著名的草原之一,拥有优质的草场资源,适宜发展畜牧业。
3.旅游资源:内蒙古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四、内蒙古的文化与历史1.蒙古族文化:内蒙古是蒙古族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蒙古族文化传统,如蒙古族歌舞、蒙古包等。
2.历史遗址:内蒙古拥有众多历史遗址,如元上都、辽上京等,见证了内蒙古的历史变迁。
五、内蒙古的旅游景点与活动1.呼伦贝尔草原:中国最著名的草原之一,适宜开展草原观光、骑马、牧民体验等旅游活动。
2.大兴安岭:可以进行森林观光、徒步、滑雪等户外活动。
3.沙漠旅游:如著名的响沙湾旅游区,可以进行沙漠探险、骑骆驼等旅游活动。
内蒙古概况----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
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
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自治区政府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号邮政编码:010098电话:网址: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自然资源动植物: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各类草原野生植物2718种,植被组成主要有乔木、灌木、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
按类别分,种子植物2208种,蕨类植物62种,苔藓类植物511种。
全区野生脊椎动物众多,总计712种。
主要有兽类138种、鸟类436种、爬行类28种、两栖类9种。
其中,列入国家和地区重点保护动物116种,一级保护动物26种,二级保护动物90种。
全区有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128种,有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45种,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99种。
水资源:内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条,主要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四大水系。
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泊有295个,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达赉湖、达里诺尔和乌梁素海。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6.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74.5%;地下水139.3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25.5%。
森林草原资源: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714.9万公顷,草原面积8666.7万公顷。
据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林地面积6.59亿亩,森林面积3.55亿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9790.35万亩,宜林地面积2.37亿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有林地面积2.55亿亩,天然林面积2.1亿亩,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20%。
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13.6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碳库、基因库和木材资源基地。
全区有大兴安岭次生林区、宝格达山等11片次生林区和人工林区。
内蒙古自治区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3种类型湿地,面积6368万亩,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59%,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
矿产资源:截止到2010年底,在全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4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97种。
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2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30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74种。
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其氧化物总量达18065.41万吨;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7601.42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3629.81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3971.61亿吨,居全国第1位。
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4746.63亿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671.2万吨,累计查明贵金属金504.46吨,银3.15万吨;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3871.06万吨。
旅游资源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概括起来有十大景观,即草原、森林、沙漠、河流、湖泊、温泉、冰雪、边境线、民族风情、历史古迹。
其中不乏世界级精品,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古长城、阴山古刹五当召、五塔寺、贝子庙等。
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最美的天然草原,克什克腾旗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火山遗址地质公园等景观独特,科学价值高。
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点)300多处,以重点旅游区(点)和旅游城市为支点,形成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
全区共有注册旅行社786家,星级饭店278家,A 级旅游景区221个,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19个,农家游、牧户游接待户300多家。
此外,内蒙古旅游那达慕、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额济纳金秋胡杨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旅游节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内蒙古旅游名牌产品。
环境保护 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确定自然保护区14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7个。
自然保护区面积1062.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73万公顷。
受自然条件制约,内蒙古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整体恶化趋势趋缓,局部地区明显改善”的良好效果。
据2009年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了“双减少”。
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26亿亩,比1999年减少31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6.22亿亩,比1999年减少918万亩。
全区共有2.4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7000多万亩农田和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生态治理区状况明显改善。
截至2011年底,全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05个。
全区监测的15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13个,达到三级标准的2个,没有未达三级标准的城市。
人 口教育状况2011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7所,全年招收学生11.52万人,年末在校学生38.4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0.2万人。
全年招收研究生5548人,年末在校研究生15316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4609人。
全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83所,全年招收学生10.59万人,年末在校学生30.7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7.02万人。
全区有普通高中279所,全年招收学生16.97万人,年末在校学生49.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81万人。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5%。
经济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14246.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
按常住人口计算,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57515元,比上年增长13.8%,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8950美元,2006—2011年六年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57倍,年均增长17%。
2011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1304.9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8092.0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4849.13亿元,增长11%。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9%。
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2:56.8:34。
财政状况初步统计,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2264.1亿元,比2010年增加525.9亿元,增长30.3%。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58.9亿元,上划中央税收905.2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985.6亿元,增长30.9%,占全区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5%;非税收入373.3亿元,增长17.7%,占27.5%。
2011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822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707.3亿元。
全区各盟市财政收入构建新格局,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继续领跑,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拉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796.5亿元、295.5亿元和285.2亿元。
旗县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
东胜区和准格尔旗财政总收入迈上200亿元台阶,分别达到223.7亿元和220.1亿元。
伊金霍洛旗达到183.3亿元,赛罕区60.4亿元,鄂托克旗51亿元。
全区101个旗县中,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旗县达到45个,超20亿元的旗县达到24个。
工业经济内蒙古自治区工业以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占主导地位,这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业、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2011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972.9亿元,同比增长36.5%。
六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6960.8亿元,同比增长36.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94.4%。
其中,能源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560.1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首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30.9%;冶金、建材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68.5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2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27.6%。
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29.1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3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17.4%。
化学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53.5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4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9.2%。
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60.2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5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5.9%,同比增长48.5%,增长速度为六大产业最快的行业。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9.5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6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3.3%。
农牧业经济2011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04.9亿元,增长5.8%。
粮食总产量477.5亿斤,增产45.9亿斤,创历史新高。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10762万头只,连续七年保持在1亿头只以上。
其中,羊存栏8347.47万只,牛存栏956.33万头。
牛羊存栏呈现纯牧区减少,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增加的趋势。
2011年全区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55万吨、960万吨和53万吨。
招商引资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共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3000.43亿元。
从项目投资规模看,总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1267个,引进资金到位2849.9亿元,占95%。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8.4亿美元,2007—2011年五年间,全区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50.06亿美元。
2011年,全区海关进出口总额为119.4亿美元,其中出口46.9亿美元,进口72.6亿美元。
2011年,全区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73家。
居民收入2011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08元,比上年增加2710元,增长15.3%,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4791元,增长15.8%。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878元,增长13.5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3%,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
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42元,比上年增加1112元,增长20.1%。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11元,增长26.4%,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4218元,增长14.9%;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113元,增长35.3%。
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08元,增长23.5%。
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5%,与上年持平。
2006—2011年六年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3%。
城乡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广电通信广播电视截至2011年末,全区共有盟市级以上电台13座,电视台14座,旗县级广播电视台76座。
全区共有广播节目126套,电视节目126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