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棉花生产发展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300.9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作者:沙尔合古丽·合得尔拜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3期(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摘要】新疆农产品贸易在该区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地位是上升的,但在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出口中的地位越来越弱,贸易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农产品质量较差,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风险较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较小,为加快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出口存在问题建议,应采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做大做强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强化质质量安全管理,实施品牌战略等重点的建议。
【关键词】新疆;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一、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一)从总上新疆对哈萨克斯坦贸易现状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出口贸易额在中哈两国贸易额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比重平均高达87%,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95%。
2008中国新疆向哈萨克斯坦出口贸易77035万美元增长,特别是在2012年一个跳跃式的增长,猛增至713941万美元,同时,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农产品占整个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的出口比重为84%新疆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农产品占整个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农产品的89%。
新疆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农业经贸合作发挥的作用巨大.中国的出口,主要是通过新疆的进出口哈萨克斯坦农产品。
同时,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的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从2012增加到的30%以上,也远高于新疆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二)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1、出口结构从新疆农产品出口品种上看;新疆是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分为六大类,主要农产品;蔬菜,水果,加工农产品,畜产品,花和种苗。
蔬菜包括常规大田蔬菜,新疆当地产的蔬菜,也有内地通过新疆口岸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境内。
大宗农产品:大米,面粉,麦芽,淀粉,含油子仁,动植物油等农产品品种。
林果:新疆的一些特色林果出口对哈萨克斯坦国家在农产品出口中占绝对优势,其他林果产品如葡萄,香蕉,菠萝,桃等,也一直与哈萨克斯坦有出口贸易,但是出口贸易额很小,而且也不稳定。
土库曼斯坦农业概况一、土库曼斯坦概况土库曼斯坦共和国位于中亚的西南部,北邻哈萨克斯坦,东北与乌兹别克斯坦接壤,南界伊朗,东南接阿富汗,西濒里海。
面积48.81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与我国四川省的面积相同),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在中亚五国中居第二位,在独联体中居第四位。
土库曼斯坦位于独联体的最南端,库什卡镇已经接近北纬35度,与我国河南新乡大致相当。
全境地形平坦,有4/5土地是低平原,沙漠占土地面积的80%。
境内著名的卡拉库姆沙漠(意为"黑色沙漠")是世界第四大沙漠。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有科佩特洛格和巴罗帕美斯山脉。
属大陆干燥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4℃,7月平均气温为28℃,年平均气温14-16℃,但变化幅度较大,夏季酷热少雨,气温一般高达35℃以上。
各季寒冷干燥,库姆卡最低气温为零下27℃。
空气湿度低,年降水量少,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山区。
年降水量山区为300毫米,东部沙漠区仅80毫米。
主要河流有阿姆河、捷詹河、穆尔加布河和阿特列克河等。
河流主要分布在东部,而耕地位于南部、东北部和西部,故这些河流的水利意义不大,因此该国在卡拉库姆沙漠上修建一条长达1450公里的卡拉库姆运河运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和通航运河之一。
境内土壤以沙土为主,植物以荒漠植物为主,生物种类多,但数量少。
土库曼斯坦拥有380万公顷森林,森林覆盖率为7.9%,居中亚五国之首。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现已探明天然气可开采储量高达20.81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储量和产量在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天然气被誉为该国的"蓝金"。
石油储量120亿吨,储、产量约居独联体第三。
此外,还拥有丰富的芒硝、硫酸钙、碘、钾盐、重晶石、溴等化工原料和黄金、白金等多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藏以及石灰石、砂石、石膏、砾石、石英石等建材用矿。
据1998年10月普查,土库曼斯坦人口总数为494.7万,居中亚五国的第三位。
报告书
班级:会展策划与管理
1022551
任务: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成员:魏丹、杨建涛、张晓梅、
刘雨卉、李成
分工:粮食作物(张晓梅、刘雨卉)
经济作物(魏丹、杨建涛)
ppt(李成)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一)世界纤维作物:棉花、麻类
发展概况:
分布:
包括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
南宁亚地区包括印度的德干高原和印度河平原。
北美洲南部地区包括美国南部的棉花带,非洲东部地区包括埃及和苏丹的产棉区。
拉丁美洲包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国)
世界
(二)世界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籽、芝麻
发展概况:
分布:
世界花生主要的出口国家是中国、印度,主要的进口国家是日本和一些欧洲发达国家世界大豆的主要出口国家是美国、巴西、阿根廷、主要进口国家是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
(三)世界糖料作物:甘蔗、甜菜
发展概况:
分布:
世界糖主要出口国有巴西、古巴、法国、澳大利亚
主要进口国有日本、美国、中国、韩国
(四)世界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
发展概况:
分布:
注:1、巴西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
有世界“咖啡王国“之称
2、咖啡和可可主要销往发达国家。
哈萨克斯坦地理教案哈萨克斯坦地理教案哈萨克斯坦地理教案1 教案例如——“哈萨克斯坦”【教学重点】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与其工农业分布的关系【教学难点】哈萨克斯坦的工农业分布特征【教学用具】哈萨克斯坦政区图、哈萨克斯坦农业分布和矿产分布图、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亚是世界13个区域中唯一一个深居内陆的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由于距海远,地形封闭,该地区的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这对它的经济开展带来了宏大的影响,使得人类在消费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这在中亚表现得十清楚显,今天我们就利用学习本地区的代表性国家——哈萨克斯坦来更进一步地理解中亚的地域特征。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的位置与范围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相邻的国家。
〔提问〕有没有与哈萨克斯坦相邻的海洋?里海呢?〔讲解〕里海不是海,是湖,而且是世界最大的内流湖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没有出海口岸。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几条河流:乌拉尔河、锡尔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提问〕这些河流中哪些是内流河,哪些是外流河?为什么内流区域面积大?〔总结〕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水缺乏,加之地形封闭,大局部河流为内流河。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地形区〔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哈萨克丘陵、天山、阿尔泰山〕,并强调观察图例。
〔提问〕哈萨克斯坦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有何特征?〔学生活动〕〔总结〕哈萨克斯坦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大局部为平原。
〔展示图片〕中亚气候图〔提问〕哈萨克斯坦以什么气候为主?气候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气候特点对生长的植被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p “卡萨林斯克各月气温降水量图”,总结哈萨克斯坦的气候特征。
〔老师总结〕温带沙漠、草原性气候为主,温差大,降水稀少,形成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景观。
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介绍文章来源:欧洲司2007-09-26 14:13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又称"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接合部,与我西北地区毗邻,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
中亚五国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水力等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
中亚五国是原苏联的粮仓和欧亚大陆重要的优质长绒棉产区,农业和畜牧业基础相对发达。
苏联时期,中亚各国是全苏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
经过独立后15年的发展,中亚五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依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度过了独立初期的社会和经济危机,特别是在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和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有利形势下,各国财政状况不断好转,宏观经济普遍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在苏联时期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业,由于国家投入的加大和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迅速成长,成为中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谨以此文对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及商品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我工商界人士进一步开拓中亚市场提供帮助。
一、哈萨克斯坦(一)石油、天然气开发哈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陆上石油探明储量40亿吨,居世界第七位、独联体第二位,天然气3万亿立方米。
哈属里海地区是哈油气开采量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据专家估算,里海地区石油总储量可达900-2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458.8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17.2%和7.5%,里海因此被称为"第二个中东"。
里海周边共有五个国家,即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和伊朗。
如五国能就里海权益划分问题达成协议,哈属里海水域将占总面积的30%,为五国中最大,同时石油储量也位居榜首。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材料,哈属里海地区石油储量约1010-1096亿桶,占整个里海地区总储量的一半,天然气储量为153.3万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121大众商务金融天地目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经贸合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进出口贸易总额较高,贸易形势良好。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加强两者之间的经贸合作至关重要。
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现状中哈两国建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时经贸总额不足4亿美元。
相比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等经济强国,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并非最早,无论是贸易额度还是投资额度都有较大差距。
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哈两国经贸合作取得了巨大进步。
从1992年开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额不断增长,2020年1—6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双边贸易额为93.5亿美元。
从两国建交开始,贸易额增长了数十倍,虽然期间因为国际油价的问题导致贸易额减少,但之后又呈现上升趋势。
从中国进口商品种类来看,化工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等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有效策略(一)落实“一带一路”针对“一带一路”进行道路建设,道路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快两国之间的贸易,为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新动力。
而且,道路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这条路线,哈萨克斯坦能直接到达中国部分省份,扩大贸易合作,将双边贸易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为“一带一路”注入新的力量。
同时,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对现代化经济结构进行优化,积极开辟全新的外部渠道,扩大与外界的联系,进而加快发展进程。
(二)推动哈萨克斯坦优化投资环境在中哈经贸合作中,中国主要基于现阶段国际经济市场的基本秩序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通过一系列经贸合作优化中国对哈方的投资环境。
中国还通过利用区域经贸合作的新方式,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经贸合作路径,促进双方经贸合作规模的持续扩大。
(三)完善经贸合作机制,落实经贸合作关系为了推动中哈经贸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建立完善的经贸合作机制。
具体而言,依托当前的经贸合作基础全面拓展投资领域,持续创新合作方式。
一、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应用现状1、近年,哈全国水资源年均总量约1010亿立方米,其中本土发生56%(557亿立方米),境外流入44%(447亿立方米)。
每年保持生态均衡需水386亿立方米,因水利设施不完善、蒸发、浸透、供给下游国家需290亿立方米,另有128亿立方米水质不平安,因而,哈每年可用的水资源约232亿立方米。
2、哈境内约有8.5万条河流,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河流有8000多条。
河网散布不平均,从每平方公里18亿立方米到0.3亿立方米,沙漠地区更少。
河流水量主要来源于雪山和冬季降雪。
全国雪山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总水量约980亿立方米。
3、哈地下水可采储量154.4亿立方米(约占前景储量的38%),其中淡水135.2亿立方米。
其中可用于居民用水57.6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4亿立方米,灌溉用水82.6亿立方米,矿泉水0.14亿立方米。
4、哈萨克斯坦单位GDP的耗水量是970立方米/万美元,远高于澳大利亚150立方米、巴西260立方米、美国310立方米、俄罗斯330立方米、中国670立方米等水平。
5、2012年,哈萨克斯坦共取水19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取水134亿立方米,占68%,工业取水53亿立方米,占27%,居民生活取水9亿立方米,占5%。
回收水共计37亿立方米(90%是工业废水再利取)。
运输途中的水量损失:农业领域约占60%,工业领域约占40%,居民生涯范畴约占50%。
在134亿立方米的农业取水中,用于浇灌耕地38亿立方米(140万公顷),灌溉滩涂、草场、牧场8亿,运输途中丧失88亿立方米。
节水技巧(喷灌、滴灌、人工降水等)在农业中的遍及率不足7%,回收水的利用率不足农业总取水量的1%。
在53亿立方米的工业取水中,用于消费42亿立方米,运输途中损失11亿立方米。
全国只有约20%的企业利用循环水系统。
不再回收的水消费19亿立方米(约占工业水消费的一半)。
若按照水消费年均增加率1.1%、工业年均增长率4%、每年水利用效率提高0.5%盘算,预计到2040年,不再回收的水花费将达26亿立方米,主要是采掘业和食物工业增长所致。
中亚有望成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热门地中国纺织产业一直以来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但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纺织产业转移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近年来,中亚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其从业环境和政策优势吸引了大批纺织企业的目光。
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家,这些国家地处中国西北部,与中国相邻,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中亚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优惠的政策支持,这些条件为纺织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这是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中国国内,由于耕地减少、气候变化等因素,棉花产量不断下降,导致棉花价格上涨,给纺织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而与此中亚地区棉花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这为纺织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保障。
中亚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中国纺织产业的人工成本一直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负担,而中亚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一半甚至更低,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中亚地区政府为吸引外国投资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中亚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降低企业税收、简化审批程序、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为外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兴业提供了便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纺织企业开始将目光放在中亚地区。
一方面,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与中国毗邻,便于企业管理和原料采购;当地政策支持和资源禀赋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亚地区的产业基础和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这为中国纺织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水平,为企业的生产和物流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中亚地区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法治化水平和营商环境。
这些举措为外国企业在当地投资兴业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便利,为纺织产业转移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最北的棉花产地在哪里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最北的棉花产地众说纷纭,但真正的棉花种植最北的地方就是被大家忽略掉的准噶尔盆地。
关键词:棉花、最北产地、准噶尔盆地、137团前几天看到一本资料上说,辽宁南部是中国棉花种植最北的地方,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我曾两次去过中国真正最北的产棉区,觉得有必要在这里纠正这个错误。
准确地说,中国棉花种植最北的地方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以北的乌尔禾地区,地处该地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7团,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种植棉花最北的地方,其纬度在北纬46——47度之间,与我国黑龙江西部的大庆市处于同一纬度。
众所周知,新疆是我国著名的商品棉基地,出产中国最优质的长绒棉。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新疆就已成为中国棉花产量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棉花单产最多的地方也位于该自治区,这里还出产外观有天然色彩的彩色棉花。
新疆夏季光照充足,积温远高于中国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加之有深厚的沙性土壤,极适合棉花生长,这是它成为中国植棉最北的地方的重要原因。
在新疆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都大量种植棉花,驱车行使在绿洲之中,经常可以看见一望无际的棉田,这也正符合新疆“一白一黑”的发展战略,黑的为石油,白的就是棉花。
137团位于克拉玛依市北部,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部,附近有著名的风蚀地貌景观——乌尔禾魔鬼城。
该团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该师生产的长绒棉以“锦”牌为注册***,2003年全师产量已达11亿公斤,“锦”牌长绒棉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棉之一。
137团北部的几个连队靠近沙漠,农田边缘种植有茂密的沙枣林,连队内白杨参天,渠水淙淙,每一块机械化条田面积均为500亩,周围有10——30米宽的防护林带保护,正是这里的数千亩农田,是中国最北的植棉地。
因此,中国最北的棉花产地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7团,其纬度约为北纬46.5度。
该地与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南岸的库克乌苏河下游地区,同为全世界棉花种植纬度最高的地方。
新疆棉纺织产业现状SWOT分析新疆棉纺织产业发展概况新疆棉纺织企业主要分布于北疆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奎屯市,南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及东疆的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
新疆棉纺织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其产品主要是棉纺织的初级产品棉纱与棉布,新疆生产的优质棉纱、棉布绝大部分销往东南沿海与当地纺织下游企业形成了相对的产销链,促进了沿海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
新疆棉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1、原料资源丰富。
“世界棉花形势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其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从而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产棉大国的地位。
2、区位优势明显。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北线的中心,又有长达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现有17个国家一类品岸,是中国与中亚、欧洲连接的唯一陆路通道。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企业快速反应机制,继续扩大中国纺织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
3、市场拓展空间广阔。
目前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经济正处于恢复与增长阶段,消费市场尚未被充分开发,市场空间很大,而且这些国家的纺织工业都相对落后,这就为新疆纺织产品进入这一区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国家向西部开放政策的实施,新疆的西部门户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新疆发挥棉花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发展棉纺织工业,建设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具有产业链优势和销售渠道优势大企业大集团将其产业链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产业链”。
依托国家规划,《新疆纺织工业振兴规划方案》提出了以建设“两城七园一中心”为主攻方向和工作抓手新疆纺织行业发展思路。
正因为国内纺织企业进军新疆,所以新疆纺织行业“两城七园一中心”发展思路才显露端倪。
所谓“两城七园一中心”即“两城”(石河子市、阿克苏市)、“七园”(奎屯市、库尔勒市、喀什市、博乐市、呼图壁县、沙雅县、巴楚县)、“一中心”(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商贸中心)。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论文——《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关系分析》学院商学院专业班级国贸10硕学号 L100904S02姓名玛尔江(哈萨克斯坦)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关系分析1中哈贸易关系简述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都是亚洲地区重要的转型经济国家,双边贸易投资关系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不仅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和产品的互补性等,而且双方在跨国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良好政府合作也为双边贸易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不断发展和跨国区域分工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已成为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1992-2004年间,中哈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 3.680亿美元增加到44.9809亿美元,增加了约12.22倍,详细资料如表1-1所示。
表1-1: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万美元)资料来源:1、1992-1993年数据来自中国海关统计(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aarticle/zxhz/sbmy/200403);2、1994-2004年数据来自2005-1995中国统计年鉴。
如果没有比较优势和良好的分工合作关系,以及稳定有效的跨国公共产品供给,要达到表1-1所表示的进出口贸易水平是极为困难的。
在国际社会中,随着国家之间在社会,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之间的交住程度与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彼此之间相互交住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的需求增大,跨国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直接影响到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跨过公共产品已经成为跨国经贸合作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本文以亚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为背景,主要从中哈贸易现状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经贸合作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风险,为中哈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展望美好前景。
2中哈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对一个国家来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类商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论文——《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关系分析》学院商学院专业班级国贸10硕学号 L******S02姓名玛尔江(哈萨克斯坦)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关系分析1中哈贸易关系简述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都是亚洲地区重要的转型经济国家,双边贸易投资关系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不仅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和产品的互补性等,而且双方在跨国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良好政府合作也为双边贸易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不断发展和跨国区域分工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已成为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1992-2004年间,中哈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 3.680亿美元增加到44.9809亿美元,增加了约12.22倍,详细资料如表1-1所示。
表1-1: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万美元)资料来源:1、1992-1993年数据来自中国海关统计(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aarticle/zxhz/sbmy/200403);2、1994-2004年数据来自2005-1995中国统计年鉴。
如果没有比较优势和良好的分工合作关系,以及稳定有效的跨国公共产品供给,要达到表1-1所表示的进出口贸易水平是极为困难的。
在国际社会中,随着国家之间在社会,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之间的交住程度与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彼此之间相互交住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的需求增大,跨国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直接影响到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跨过公共产品已经成为跨国经贸合作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本文以亚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为背景,主要从中哈贸易现状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经贸合作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风险,为中哈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展望美好前景。
2中哈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对一个国家来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类商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1哈萨克斯坦棉花生产发展概述 内容提要 z 哈萨克斯坦是种植棉花纬度最高的国家,南哈州是哈唯一产棉区; z 皮棉产量2006年为46.6万吨,2010年—26.9万吨; z 独联体国家是哈棉花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量占产量的25%。棉纤维出口量占其产量的96.5%; z 棉花种植户1.6万户,2011年种植面积为13.4万公顷,预计产量为25.6万吨; z 哈棉花产业的发展,关键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哈萨克斯坦是种植棉花纬度最高的国家,在哈南部,卡拉套山犹如一道屏障,阻隔了寒冷气流的南下,为棉花等作物的生长营造了适宜的环境。南哈州是哈萨克斯坦惟一的产棉区,但皮棉的产量已从2006年的46.6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26.9万吨。 目前,该州共有1170万公顷农业用地,其中耕地为90万公顷,水浇地为49.2万公顷(占全国22%)。马赫塔拉尔区是南哈州棉花主产区,集中了全州42%的水浇地。 一、自然条件 南哈萨克斯坦州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东南部和中部是天山的支脉,卡拉套山(2176米)从东南向西北延伸;锡尔河从南向北流经整个州; 西南部则绵延着塔拉斯山,其最高点是赛拉姆峰(4238米)。 1、气候 南哈萨克斯坦州的气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很短,但较温和;夏季炎热,日照充足,降雨不多。该州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2℃,南部的为-2℃--4℃;七月份的平均气温高达26℃-29。年均降水量为150毫米,高山地区可达800毫米。作物生长期为230-320昼夜不等。 2、土壤 该州的土壤以灰钙土、浅栗色土壤、沙土为主。适宜的温度、土壤及其它自然气候条件,再加上充足的灌溉用水,为该州种植棉花、优质果树、桑树等经济作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河流 南哈萨克斯坦州位于锡尔河(全长2219千米,其中1400千米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流域,其支流 2
阿雷斯河(378千米)、克列斯河(241千米)、博根河(164千米)也是该地区较大的河流。中亚地区的另外一条大河——楚河(全长1186千米,其中800千米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在该州境内汇入锡尔河下游。 南哈州有许多小型湖泊,多为咸水湖,其中最大的是阿克所伊肯湖(48平方千米)。因此,该州主要的常用水源来自水库,如锡尔河上的沙尔达林水库(面积400平方千米,蓄水量52亿立方米),博根河上的博根水库(面积65平方千米,蓄水量3.77亿立方米),巴达姆河上的巴达姆水库(面积4.7平方千米,蓄水量6150万立方米)等。 4、行政区划 南哈州位于哈最南边,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接壤,面积为11.73万平方千米,占哈萨克斯坦全国面积的4.3%。居民则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共有居民200万人,每平方千米17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63%的居民生活在农村地区。 二、棉花生产状况 1、种植面积 哈取得独立后,棉花成为该国南部唯一出口的农产品。根据统计,1995年南哈州棉花种植面积为10.9万公顷,2004年扩展为22.4万公顷,种植区域从马克塔拉尔扩展到南哈州的萨雷阿加什、恰尔达拉、突厥斯坦、阿雷斯和奥特拉尔等区。棉花种植户数量也同比攀升,从1995年的1967个增长为2007年的20342个。 2、种植模式 近年来,政府对分散经营的农户加大整合力度。国家希望通过加大对集体农户支持力度促进分散经营的组合,发挥规模化种植的优势。如以化肥、农资和水价分档的方式对棉农进行补贴,具体为:使用漫灌方法的农户仅可获得10%的水价优惠,而使用滴灌的棉农可享受80%的水价补贴。但一些中小农户由于资金匮乏无法更新灌溉技术。主要原因是贷款银行不接受棉农的住房抵押和土地抵押。因此,当地政府大力倡导棉农加入棉花协会或自愿结合成互助组,形成规模种植。 但从实际看,目前单户棉农平均种植棉田3.2公顷,政府虽在规模种植上投入颇大,但收效甚微。如哈农业部在1998年实施的一项计划,利用世行贷款对马克塔拉尔棉区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到2002年共改造水渠190公里,新建水利设施1086个,完成现代化机井57口,架设电线92公里。此外打盐度观测井93口。 工程竣工后由别列克和塔扎苏两个棉业合作组共同使用。但到了2004年两个合作组都拒绝再使用这些水利设施。原因是2003年棉花虽取得了丰收,但机井等水利设施的使用费用吃掉了棉农的大部分利润。随后闲置机井的变压器纷纷被盗。现在只有15个机井勉强可以使用,但功效已大打折扣。到了2007年两个棉业合作组织由于未能偿还贷款,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仅银行滞纳金就高达137万美元,政府的希望成为泡影。 3
3、收获和交易模式 棉花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出口经济作物。但种种原因影响了棉农种棉的积极性,如一个拥有5-10公顷棉田的农户每年需投入540美元/公顷。又由于产量受气候影响很大,棉价不稳定,很多种棉户转产蔬菜或其他作物,近4年来棉田面积减少了6万多公顷。 哈棉花5-6%由机械收获,其余是手工采摘。每年收获季节来自邻国季节工大约为2-3万人。哈棉农获得国家资助的数额可位列世界前三名,但产量仅为世界第16位。棉花契约公司АО «Контрактная хлопковая корпорация»(隶属哈国家粮食公司)负责完成国家下达的收购任务。个别年景,由于棉花紧俏,零散的购货商都愿意支付定金,其余的以现金支付方式与棉农进行交易。。 4、收成 前苏联时期,哈棉花单产达25-28公担/公顷,近年来产量下降明显, 仅为19-20公担/公顷。在诸多影响棉花收成的因素中,除了缺水,还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生产资料缺乏和土地肥力下降等原因。 根据统计,2004年南哈州皮棉产量46.6万吨,棉纤维产量为14吨。2005年皮棉产量46.5万吨,棉纤维产量15.6万吨,2006年皮棉产量43.5万吨,棉纤维产量14.5万吨,2007年产皮棉44.1万吨,棉纤维11.1万吨(详见表1)。 表1
2003-2010年哈皮棉生产统计表
年 份 2003 20042005200620072008 2009 2010种植面积(万公顷) 19.9 21.9 20.420.0 20.617.9 13.9 13.7收成(万吨) 40.3 46.6 46.543.5 44.131.8 27.0 26.9单产(公担/公顷) 20.5 21.3 22.821.7 21.417.7 19.3 19.6资料来源:哈农业部。 但实际情况与上述统计有一定出入,主要原因是部分乌兹别克边民将棉花偷运过境到哈萨克斯坦进行销售,以获得更大利润。 5、出口 目前,哈在棉花粗加工方面也较为落后,与其他产棉国拉开了距离。发达国家每吨皮棉的棉纤维产出率为45%,而哈萨克只有33%。所以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已成为影响哈棉业加工的主要障碍之一。虽然哈棉产量降低,但足够满足国内棉花加工企业的需求。 哈出台了各项措施,重点发展棉花加工产业,将棉纤维的生产留在本国。如在南哈州设立纺织发展园区,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2007年哈棉纤维加工能力为11.1万吨/年,其中96.5%出口国际市场。为发展本国轻纺业的发展,哈计划今后将40%的棉纤维用于纺织品加工,优先满足本国轻纺需要。 4
俄白哈关税同盟成立后,哈对俄、白的棉花出口可以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哈棉出口门槛进一步降低。 2010年哈棉花对俄罗斯市场出口比2000年增加了35%。独联体国家一直是哈棉花出口的传统市场,其中俄罗斯和拉脱维亚为进口量比较大的两个国家(见表2)。 表2 2009年哈棉花出口统计一览表
出口国别 出口量(吨)单价(美元/每吨)总价(万美元) 俄罗斯 30629.51191.73650.2 乌克兰 2858.81211.93464.6 拉脱维亚 12856.31165.11497.8 摩尔多瓦 1926.11221.7235.3 白俄罗斯 132.21152.015.2 土耳其 421.51005.242.4 乌兹别克 225.4850.919.18 资料来源:哈农业部。 6、 技术规格 哈产棉花属中等纤维,较适合于纱支数Ne8-30,详见表3。 表3 哈产棉花各项技术指标一览表
断裂强度 g/tex, 不少于 型 号 纤维长度,厘米,不少于 纤维细度,分
特,不少于 一级 二级
4 33.2 180 26 25.5 5 31.2 190 24.5 24 6 30.2 200 24 23.5 7 29.2 大于200 23.5 23 资料来源:哈农业部。 7、价格 近年来按国家规定的棉花统一收购价执行情况一直不尽如人意。如2008年,国家倡导的棉花收购价为一等品每公斤60坚戈(0.4美元),二等品为52坚戈(0.35美元)/公斤。但棉商和棉厂却自定收购价,一等、二等品收购价皆为50坚戈(0.34美元)/每公斤,部分二等品收购价还出现了48坚戈。由于出价低,棉农不愿意低价销售,2008年全国皮棉收购量仅为31.8万吨,一等棉仅4万吨。 5
在销售定价方面,国内市场棉花售价参照国际市场行情,紧盯 Cotlook (Central Asian Midd)价格指数,计算棉花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价。具体为:以Cotlook (Central Asian Midd)发布的价格为棉花基础价格,减去运保费和包装费形成当地棉花出口价。 2010年棉花价格为1200美元/吨,现在已经涨到4500美元/吨。涨价因素会迅速传导到服装和鞋帽等轻工产品上,涨价将超过100%。 8、政府补贴 2010年哈国家粮食集团公司АО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компания «Продкорпорация»共发放1700万美元棉花生产低息贷款(利率2%),扶植棉花生产小额贷款是通过艾雷斯«Ырыс»小额贷款机构进行的。农户平均每公顷可获308美元的贷款。 三、面临的问题 1、缺少棉田灌溉用水导致棉田种植面积萎缩 截止2009年,哈农业增加值不到GDP的7%,但农业却是全国水资源消耗大户,独立后的农业长期衰落,直到2008年才恢复到独立前的水平,但用水比例长期保持在82%以上。 近10年来哈南部产棉区棉花播种面积逐年萎缩。主要原因是灌溉用水短缺。棉农种棉积极性受挫,不得不转种其他农作物。2008年由于春寒和夏旱,沿“友谊运河”乌兹别克方向的来水枯竭,导致2万公顷棉田干涸。当年4月份棉花播种季节棉农信心大打折扣,播种面积从20万公顷下降到16.2万公顷。 目前哈有棉花种植户16000个,2011年种植面积为13.4万公顷,预计产量为25.6万吨。 2、导致棉花减产的原因 单产下降是哈棉花生产面临的不争事实,1991年棉花单产还维持在28公担/公顷,2010年下降到19.6公担/公顷,大大低于美国和乌兹别克的棉花单产。众多原因构成棉花减产: (1)棉种一直沿用前苏联时期引种的С-4727品种。棉花育种和引种工作严重滞后。 (2)使用非法从乌兹别克引进的棉种,种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防治病虫害工作效率较低。 (4)土地不进行轮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盐量降低。 (5)棉田休整和良种选购缺乏资金。 (6)棉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80%的农户棉田面积都不超过10公顷,规模化棉花种植的效益无从显现。 哈棉产量面临下降的趋势,同时棉花加工能力也有待提高。目前其棉纤维生产量不足全球加工量的1%。由于缺乏深加工能力,90%的棉纤维被迫出口到其他国家进行深加工,严重影响了产业附加值的积累。 为保护本国棉花产业的正常发展,哈于2007年出台了第 N 298-III号棉业发展法,第一次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