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女性闭经
- 格式:doc
- 大小:195.00 KB
- 文档页数:1
妇科闭经疾病的中医诊治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闭经。
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对先天性生殖器官缺如,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而无月经者,因非药物所能奏效,不属本节讨论范畴。
对于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绝经前后的月经停闭不行,或月经初潮后1年内月经不行,又无其他不适者,不作闭经论。
中医学将闭经称之“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等。
西医认为闭经是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疾病。
历代医著对闭经论述颇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肾脉……微涩为不月”。
《素问·评热病论》指出:“有病肾风者……月事不来”;“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素问·阴阳别论》有“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尤在《素问·腹中论》创妇科第一首方“四乌贼骨一蕙茹丸“,治疗血枯经闭,至今常用。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认为:“因虚、积冷、结气”是“经水断绝”即闭经的病因。
《诸病源候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风冷邪气客于胞内,伤损冲任”而致本病。
宋金时代认为闭经之病因有寒、热、虚、实四大类。
如《仁斋直指方·妇人论》指出:“经脉不行,其候有三:一则血气盛实、经络遏闭……一则形体憔悴、经脉涸竭……一则风冷内伤,七情内贼以致经络痹满。
”这些观点至今指导妇科临床实践。
《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特别提出痰滞、肾虚、津液耗伤引起闭经的论述,发展和完善了闭经的病因病机。
《脉经》曰“少阳脉革,少阴脉细,……妇人则经水不通。
”为后世进一步研究闭经提供脉象理论基础。
《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对脏腑病变血少、血滞而导致闭经以脏腑辨证来治疗的论述,尤其是《傅青主女科》提出“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的观点,为从肾治疗虚证闭经等月经病提供了理论根据。
【病因病机】月经的产生是脏腑、天癸、气血、冲任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7闭经闭经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异常,连续3个月或更久不来月经。
中医认为闭经是由于气血调理失衡所致,可以通过中医的师承医案进行分享,以提供参考和启发。
案例一:患者:李女士,27岁,有3个月未来月经。
主诉:闭经,情绪烦躁。
辨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肝郁气滞,脾气虚弱。
治疗:调理气血,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
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的气滞和脾虚证型,以柴胡疏肝汤为主方,加减药物后,调理了患者的肝气郁滞,同时补益了脾气,形成了气血调理平衡的效果。
治疗效果:服用药物两周后,患者月经恢复正常,闭经症状消失。
案例二:患者:王女士,36岁,有5个月未来月经。
主诉:闭经,情绪低落,乏力。
辨证: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气血不足,脾气虚弱。
治疗:调理气血,补益脾气。
方药:四物汤加减。
治疗过程:根据患者气血不足和脾气虚弱证型,以四物汤为主方,加减药物后,补益患者的气血,调理了脾气的弱虚,恢复了气血的平衡。
治疗效果:服用药物一个月后,患者月经恢复正常,闭经症状消失,精神状态改善,乏力症状减轻。
案例三:患者:张女士,33岁,有4个月未来月经。
主诉:闭经,头晕乏力。
辨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气血亏虚,肾阴不足。
治疗:调理气血,补益肾阴。
方药:当归养血汤加减。
治疗过程:根据患者气血亏虚和肾阴不足证型,以当归养血汤为主方,加减药物后,补益了患者的气血,滋养了肾阴,从而改善了气血的失调症状。
治疗效果:服用药物三个月后,患者月经恢复正常,闭经症状消失,头晕乏力症状明显改善。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师承医案对闭经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因此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辩证加减药物,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补益脾气、滋养肾阴为主要治疗原则。
为了达到长期的疗效,通常需要持续服用一段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的改善等方面,以加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闭经的中医辨证治疗女性如果超过18周岁还没有来月经,或未婚青年有过正常月经,但已停经3个月以上,都叫闭经。
前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后者称为继发性闭经。
中医称其为“女子不月,月事不来,血枯,血槁”。
西医认为正常月经有赖于丘脑下部—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协调,以及子宫内膜对性激素有周期性反应,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可以导致闭经。
全身性疾病、营养不良、精神因素和药物科引起下丘脑功能失调直接影响垂体功能,以致卵巢功能紊乱,发生闭经;产后大出血致垂体功能减退可出现闭经;卵巢发育不良或卵巢肿瘤时产生过多雄激素,致经量减少,可致闭经;子宫发育不良、过度刮宫、严重感染如子宫内膜结核也可导致闭经。
中医认为闭经的病因病机按“辨证求因”的原则可分为虚实两种。
虚者肾精亏损,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邪气阻隔,冲脉不通,冲为血海,经道受阻故经血不能下达。
虚者多因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造成闭经;实者多由寒湿凝滞、气血淤滞、痰涎壅滞造成。
故中医治疗以突出“养血、暖宫”为主。
其次,精神因素亦有很大影响。
故中医讲究调情志,肝主疏泄,主情志,故以疏肝理气为治。
现将闭经的几种证型的证、治介绍如下:1.肝肾不足型表现为月经初潮较迟,经量少,色淡红,渐至闭经,体质虚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红,少苔,脉沉细弱。
治以补肾养血调经,方用归肾丸。
主要方药有当归、熟地、山药、杜仲、牛膝、山萸肉、炙草、鸡血屯、益母草。
2.气血虚弱型表现为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渐至闭经,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健忘失眠,气短懒言,毛发、肌肤缺少光泽,舌淡,脉弱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调经,方选人参养荣汤或归脾汤。
主要方药有人参、白术、当归、茯苓、川芎、白芍、生地、牛膝。
3.阴虚血燥型表现为经血由少渐至闭经,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手足心热或潮热汗出,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热调经,方选二阴煎、育阴灵。
主要方药有生地、当归、枸杞、麦冬、柴胡、丹皮、枣仁、玉竹、丹参、枳壳。
闭经针的原理闭经针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女性闭经问题的治疗中。
闭经是指女性在正常生理期内没有月经周期的现象,这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卵巢功能异常及其他身体疾病有关。
闭经针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
其原理基于中医理论,包括经络系统和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这是一种无形的传导系统,负责在体内传递气血和信息。
闭经针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穴位,调整人体内的气血流动,从而调节内分泌系统和卵巢功能。
具体来说,闭经针刺激穴位可以促进卵巢的雌激素分泌和卵泡的发育,从而达到促进排卵和恢复月经的目的。
此外,闭经针还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增加子宫内膜的血液供应,使其更容易剥落,引起月经的来潮。
闭经针治疗的核心是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
根据中医的理论,闭经针主要选择的穴位包括足三里、神阙、大椎和关元等。
足三里位于下肢的胫骨前缘和胫骨后缘之间,是调节血液循环和内分泌的重要穴位。
神阙位于脐部上方,可以直接作用于卵巢盒和子宫,调节月经周期。
大椎位于颈椎第七椎间隙上凹陷处,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关元位于脐部正中央,可以调节腹部的脏器功能和子宫收缩。
在闭经针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中医诊断,了解闭经的原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然后,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
一般情况下,闭经针的刺激方法包括针刺和灸疗两种。
针刺是将细针插入穴位,以刺激经络系统,恢复月经的正常循环。
灸疗则是利用艾灸对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通过扩张血管,调节内分泌功能。
闭经针的治疗周期和效果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治疗周期需要多次针灸疗程,每周至少一次。
治疗的效果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显现。
在接受闭经针治疗期间,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此外,对于有心理因素引起的闭经,闭经针也可以辅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闭经针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并没有得到现代医学的广泛认可。
闭经的五大分类及中医调理疗法闭经是指女性在正常经期结束后,连续3个月或以上不来月经。
根据中医的观点,闭经可以分为五大分类,并有相应的中医调理疗法。
一、气滞血瘀型闭经气滞血瘀型闭经多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内服药物过犹、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
症状包括经期推迟、经血稀少、色暗而块等。
中医调理疗法包括:1. 疏肝理气:常用方剂有柴胡桂枝汤、逍遥散等。
2. 活血祛瘀: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调经活血汤等。
二、肝肾不足型闭经肝肾不足型闭经多由肝肾亏损、病后虚弱、生活规律不当等因素引起。
症状包括经期延长、经血稀少、色淡而清等。
中医调理疗法包括:1. 益肝肾: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2. 补气血: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归脾汤等。
三、脾胃虚弱型闭经脾胃虚弱型闭经多由饮食失调、脾胃功能减退、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
症状包括肢冷、面色无华、精神疲乏等。
中医调理疗法包括:1. 调理脾胃: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2. 补益气血:常用方剂有归脾汤、八珍汤等。
四、湿热蕴结型闭经湿热蕴结型闭经多由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引起。
症状包括经期推迟、经血稠厚、色深而多等。
中医调理疗法包括:1. 清热利湿: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大腹泻散等。
2. 活血化瘀:常用方剂有神血宝石散、三黄石膏散等。
五、心肾不交型闭经心肾不交型闭经多由情志不畅、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
症状包括经期不调、经血稀少、色淡而清等。
中医调理疗法包括:1. 补心肾: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等。
2. 补气血: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归脾汤等。
以上是闭经的五大分类及中医调理疗法的介绍。
若遇到闭经问题,请尽早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以进行正确的辨证施治。
郝万山治疗闭经的验方
1. 茯苓四逆汤,这个方剂主要由茯苓、白术、甘草、干姜组成,具有温中健脾、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凝闭经、脾胃虚寒所致
的闭经。
2. 当归四逆汤,这个方剂主要由当归、白芍、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寒凝闭经的情况。
3. 芍药甘草汤,这个方剂主要由白芍、甘草组成,具有活血调经、缓解痛经的作用,适用于经血不畅、痛经引起的闭经。
4. 茯苓四逆加味汤,在茯苓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入当归、川芎、
红花等药物,以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寒凝闭经、经血淤滞等情况。
5. 艾叶暖宫汤,这个方剂主要由艾叶、川芎、当归、生姜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调经的作用,适用于寒凝闭经、经血不畅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闭经的原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调整。
此外,中医治疗闭经还包括针灸、艾灸、推拿等疗法,以及调整生活习惯、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措施。
最后,闭经属于疾病范畴,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或方剂。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郝万山治疗闭经的验方,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四川成都610072 闭经的病因涉及范围广而复杂,主要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常有关,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食品污染的出现,社会竞争、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剧,以及避孕节育措施使用不当,均可引起生殖内分泌调节轴的功能失常,致使闭经的发生率明显上升[1]。
对于闭经,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1 闭经的中医学认识中医学认为闭经的常见病因有虚实两种,虚者多因肝肾亏损,气血虚弱,阴虚血燥而致精血不足,冲任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多由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痰湿壅滞致邪气阻隔,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
临床亦可见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之虚实夹杂的病证[2]。
2 闭经的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闭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治疗原则为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虚实夹杂者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治疗方法主要有辨证分型治疗、辨证与辨病治疗、中成药治疗等,但需排除内科疾病和器质性病变所致的闭经。
2·1中医辨证治疗2·1·1虚证(1)肾气虚血亏证。
症见初潮时间推迟,或因月经延后量少、色淡暗,渐至月经停闭,伴见腰酸,尿频,舌淡红,脉沉细。
治以补肾益气,养血调经,方选加减苁蓉菟丝子丸,或寿胎丸合四物汤加枸杞子、鸡血藤、益母草、红泽兰。
(2)肾阴虚精亏证。
症见月经延后量少、色红,渐至月经停闭,伴见烘热汗出,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淡红,脉沉细。
治以滋肾养阴,活血调经,方选归肾丸加覆盆子、桑椹子、灸鳖甲、鸡血藤等。
(3)气血亏虚证。
症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渐至月经停闭,伴见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慌气短,神倦乏力,唇舌色淡,脉缓无力。
治以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方选人参养营汤或八珍汤加丹参、鸡血藤等。
(4)脾肾阳虚证。
症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暗,渐至月经停闭,伴见面色晦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性欲减退,夜尿增多,舌淡胖大,脉沉弱。
治以温肾健脾,活血通经,方选右归丸或二仙汤加川芎,桂枝、益母草等。
中医中药治疗闭经的方法女性朋友们如果是出现闭经的话身体就会逐渐的衰老,尤其是自己脸部的皱纹就会增加,甚至是脸上看起来黯淡无光的,如果是闭经超过3个月左右的话就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产生,甚至是可能导致绝经的情况出现,所以一定要引起注意的,通常来说还是通过中医中药的方法来治疗闭经的。
验方一处方:泽兰通经饮一支箭、牛膝、藁本、益母草,每付约120克。
用法:水煎,一日一付药,煎好分三碗,早中晚各一碗服下,疗效:15付一疗程,治愈率100%。
验方二处方:当归、白芍、赤芍、丹参、白术、桃仁、茯苓、肉苁蓉各15克、附子各10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两次。
疗效:服药6--40剂,有效率达96.6%,治愈率为90%。
验方三处方:当归、白勺、元肉各15克、小麦60克、红枣20个、甘草10克。
用法:日1剂,水煎,服两次,一个月为1疗程。
疗效:连服2-3疗程,治愈率达100%。
泽兰叶10克,水鱼1只,米酒少许。
将活的水鱼用热水烫,使其排尿后,切开去肠脏。
泽兰叶研末,纳入水鱼腹内(甲与肉同用),加清水适量,放瓦盅内隔水炖熟,加少许米酒服食。
每隔l天1次,连服3—5次显效。
本方适用于阴虚血燥之闭经。
向日葵梗9克,猪爪250克。
先将猪爪(猪蹄壳)洗净,刮去污垢,用河沙在锅中炒泡,再淘洗干净后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煨炖至烂熟。
猪爪煨烂后,加入向日葵梗,煮几沸熬成浓汁,去渣,饮汁,每日2-3次,每次20-30毫升。
本方适用于气滞血瘀之闭经。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医中药治疗闭经的方法是什么,大多数闭经的患者都是继发性闭经的,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的话还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缓解,甚至是好转的情况,不过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病情来对症下药的。
一剂治疗闭经的温经汤陈某,女,24岁,因减肥而导致经闭不行5个月,闭经3个月后开始治疗,应用黄体酮治疗3次,停药后未行经,前来笔者所在处就诊。
望诊:体形适中,肤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闭经(冲任虚损)。
治宜:温补冲任,理气调经。
方药:温经汤加减。
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黄20克,制吴茱萸6克,川芎6克,清半夏10克,牡丹皮25克,麦冬40克,党参15克,桂枝10克,干姜3克,甘草6克,醋香附15克。
共6剂。
每天1剂,水煎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
治疗期间,患者先后就诊5次,用药2个月,均按照温经汤稍作加减治疗,最终月经来潮,量色均可,后守方巩固疗效。
按语:近年来,临床常见到由于盲目减肥而导致的月经紊乱和闭经。
该患者就诊时已经停经5个月,曾用黄体酮治疗3个周期均未行经,望诊可见其形寒肢冷,皮肤白皙,辨证为温经汤体质,先后以温经汤加减治疗2个月,月经即恢复正常周期。
温经汤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症等,临床辨证要点为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等。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可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中医体质辨识在临床诊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的“药人、方人”理论在临证中有着良好的实用价值。
在《黄煌经方医话·思想篇》中谈及“方人”说时提道:“所谓‘方人’,即是对本方有效而且适合长期服用此方的体质类型,‘温经汤体质’:羸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燥而不红润,皮肤干枯发黄发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暗红,或黄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出现裂口、疼痛或发热感,指甲变薄变脆,缺乏光泽。
许多妇科疾病,特别是卵巢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患者多见这种体质类型。
”在妇科临床工作中,常会见到此类温经汤体质的患者,辨证准确后,以温经汤调补冲任,可以获得不错的临床疗效。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化湿、利气活血治愈躯脂闭经病案:谈某,女,18岁。
初诊:1967年9月1日。
主诉及病史:14岁月经初潮,落后量少,近年来体肥日增,渐致闭经,现已8个月未潮,体重69kg,下肢及腋下有紫纹,神疲嗜睡,纳呆,心烦易怒,头晕、痰多、带下,腰酸肢软,肌肤瘙痒。
诊查:脉沉细弦,舌苔白腻,脸呈满月形,曾经西医内分泌检查,不符合柯兴氏症。
辨证:体肥多湿,湿碍脾运,则上泛为痰,下注为带,胞脉受阻则月事闭塞。
治法:宜先健脾化湿浊,再以利气活血调经,处方:制胆南星4.5g 姜半夏6g 青陈皮各4.5g 焦白术6g海螵蛸6g 石菖蒲6g 赤芍9g 丹皮9g 炒川柏9g 土茯苓12g 制香附12g 6剂二诊:9月25日,服上方药后精神略振,有腹胀及下肢肌肉胀痛。
因势利导,进补肾通络、活血调经之品。
处方:川牛膝12g 丹参12g 白术9g 陈皮6g 当归12g 炒川芎4.5g 马鞭草12g 鬼箭羽9g 威灵仙12g 仙灵脾12g 鸡血藤12g 4剂三诊:9月29日。
经闭八月余,今已行经,量少不畅,腹胀痛。
脉舌同前,继进活血调经、祛痰化浊之品。
处方:当归12g 赤芍9g 川芎4.5g 泽兰叶9g 杜红花9g 茺蔚子9g 姜半夏6g 青陈皮各4.5g 川牛膝9g 制香附9g 台乌药9g 调经益母丸12g(包煎) 6剂四诊:10月23日。
经后神疲眩晕,带多有秽气,心烦易怒。
经期将近,胸脘闷胀,两胁及四肢肌肉疼痛。
脉沉细弦,舌紫暗,苔薄黄腻,证属脾虚湿阻,肝气不得下达,郁而化火。
治宜健脾化湿、疏肝解郁,处方:苍白术各4.5g 地肤子12g 姜半夏6g 土茯苓12g 白芷3g 白槿花12g 墓头回12g 蛇床子12g 地骨皮12g 制胆南星6g 龙胆泻肝丸12g(包煎) 5剂五诊:1968年8月15日,按以上治法,数月来痰湿较减,体重下降;经水能转,但不准时,量仍颇少;时感腰酸乏力,纳呆便溏。
治疗闭经特效中药方9首1.解毒泄热方【处方组成】黄连6g,生甘草、石斛各15g,生山楂20g,柴胡5g,丹皮、香附(酒炒)、柏子仁、赤白芍(酒洗)各10g,当归(酒洗)、生地、牛膝各12g,泽兰叶9g,滑石30g(包煎)。
【治疗方法】每剂服两天(头煎当天服,二煎次日服),共服24天(12剂)为1疗程,停药观察,若停药后1周月经仍不来潮,再开始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嘱患者以绿豆、鲜荷叶、莲子(带芯)煎汤作饮料常服,并告诫患者停止接触农药。
【功效主治】解毒清暑,开郁泄热,益气养阴,调理冲任。
主治农药中毒所致的妇女闭经症。
【临床运用】本组8人,在喷洒农药后相继发生闭经。
年龄为16~21岁,平均19.25岁;初潮年龄:最小13岁,最大16岁,平均14.6岁;既往月经周期:最短28天,最长52天。
结果:本组患者经上法治疗1~2疗程,其中:治愈6例,因故中断治疗1例,无效1例。
月经恢复情况:最早为服药后10天,最晚为46天,平均22天。
【经验体会】本组患者因喷洒农药,加之暑季,药毒挟暑邪侵体,致热毒内盛,气滞血瘀湿阻,气阴亏虚,心肝火旺,冲任失调,故致闭经。
治疗当解毒清暑,开郁泄热,益气养阴通经,佐以化湿之品。
方中黄连、生甘草、滑石清热解毒,化湿;丹皮、柴胡、香附、生地、柏子仁、石斛开郁泄热,益气养阴;生山楂、赤白芍、当归、牛膝、泽兰养血行经通闭。
2.温经四逆汤【处方组成】当归、桂枝、白芍各12g,细辛3g,炙甘草10g,木通6g,大枣7枚。
加减变化:根据病情轻重不同,酌情加重当归、桂枝用量。
若寒甚者加制附子、干姜;湿重带下量多者加苍术、茯苓;瘀血明显者加莪术、红花、炮山甲;气滞者加香附、青皮;腹痛者加生蒲黄、延胡索;腰痛者加川续断、杜仲。
【治疗方法】水煎内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除湿通络、调经止痛。
主治女性寒湿凝滞闭经。
【临床运用】治疗女性寒湿凝滞闭经77例(其中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45岁。
14~20岁者24例,21~30岁者21例,31~40岁者17例,41岁以上者15例;未婚者23例,已婚者54例;病程在1年以内者31例,1~3年者28例,4~5年者15例,6年以上者3例),结果:痊愈(服药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月经周期、经量颜色正常)42例;好转(因药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减轻,月经周期,色黑量少)27例,无效(服药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无变化)8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施治治愈闭经两例病案一:许某,女,28岁。
初诊:1985年3月8日。
主诉及病史:闭经年余,头晕目眩,畏寒肢踡,腰酸腿软,幸食欲尚可,曾先后流产2次,当时出血过多。
末次月经1984年1月2日。
注射黄体酮而转,嗣后停药经闭。
诊查:脉细,苔薄白,舌质淡红。
治法:拟养血助阳补肾,方用当归养血汤合桂仙汤。
处方:当归10g 黄芪12g 陈皮4g 紫石英30g 仙灵脾12g 仙茅9g 肉桂末1.5g(冲入)巴戟肉10g 甜苁蓉9g 鸡血藤15g 赤芍9g 香附9g 陈阿胶珠12g二诊:3月15日。
服药7剂,精神振作,感腹痛伴胀,腰酸增剧,畏寒已除。
前方去黄芪、陈皮,加胡芦巴9g、红花6g。
三诊:4月5日。
前方药连服14剂,经闭于3月29日转,色鲜红,量中等,夹小血块,腹痛腰酸均除,5天净;脉细弱,舌质略紫红润,改用八珍汤化裁,以资巩固。
处方:太子参20g 白术9g 茯苓9g 炙草3g 当归9g 赤白芍各9g 巴戟肉9g 香附9g 大熟地9g 仙灵脾9g 紫河车粉3g(吞服)龟板12g按语患者因流产2次,出血过多,致血海空虚。
初以当归养血汤合桂仙汤,养血活血,助阳补肾;继用桂仙汤为主,重在助阳补肾,加入阿胶、龟板血肉有情之品,入肝经以养血,入肾经以填精,阴阳俱补;后以八珍为功,使脾肾之气充足;精能化血,冲任得养,血海充盈,经血得行。
病案二:陈某,女,34岁。
初诊:1981年12月12日。
主诉及病史:自诉溢乳闭经年余,经妇科检查,诊断为溢乳闭经。
曾作人工周期,服克罗米酚、促绒毛膜激素等,但经律不按期。
末次月经1980年11月21日,量极少,色暗不泽,行1~2天即净。
病自断乳后起,服西药无显效,要求中药治疗。
诊查:体形肥胖,身重思卧,四肢不暖,畏寒,平时痰多,食欲不振,脉沉细,舌质偏淡红。
治法:治用健运化湿,养血活血。
闭经的中医治疗方法如果女性出现病理性的闭经,这时候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断,这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比较大,中医在这方面的治疗是比较不错的,中医可以把闭经的原因分为寒凝经脉,痰湿阻滞以及气滞血虚等症,通过不同的症状表现,采取不同的中药来进行良好的治疗。
①寒凝经脉月经数月不行,小腹冷痛,得温则舒,肢冷畏寒,大便溏泄,白带量多,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治宜温经散寒,通经活血。
可选用艾附暖宫丸,本品由艾叶、香附、吴茱萸、肉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芪、川断组成。
具有暖宫散寒、理气养血之功。
用法:每次1丸 (9克),一日2次口服。
其他也可选有十二温经丸、暖宫孕子丸等。
②痰湿阻滞月经渐少,数月不行,形体肥胖,胸闷脘胀,或头晕嗜睡,或带多色白,苔白,脉滑。
治宜燥湿祛痰,活血通经。
可选用香砂平胃颗粒,本品由苍术、厚朴、橘皮、木香、砂仁、甘草组成。
有健脾和胃,宽胸消胀、燥湿化痰、开启胞宫,使气血通畅月经得下之功效。
用法:每次1袋 (10克),一日2~3次口服。
其他如胃苏冲剂、胃得安片、平胃散等也可选用。
③气滞血瘀月经数月不来,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或拒按。
舌边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宜活血祛瘀,理气行滞。
可选用七制香附丸合益母草膏联用。
七制香附丸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白术、香附、阿胶、延胡索、益母草、砂仁、黄芩组成。
用法:七制香附丸每次1丸 (9克),一日2次。
益母草膏 (由益母草制成),每次10克,一日1~2次口服。
其他如活血调经丸、妇女痛经丸、血府逐瘀口服液、调经活血片等中成药均可选用。
闭经症状的五大分类及中医疗法闭经是指女性来月经的周期延长或完全停止,常常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
中医学认为,闭经可以分为五大分类,并可以采用相应的中医疗法进行调理。
1. 气滞血瘀型闭经气滞血瘀型闭经是指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闭经。
常见症状包括月经推迟、不规律,经量减少,甚至完全停经。
此类型闭经可以通过中医疗法调理气血,如温经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推拿手法等疗法,帮助调节气血运行,恢复月经正常。
2. 肝肾不足型闭经肝肾不足型闭经是指由肝肾功能不足引起的闭经。
常见症状包括月经稀少、颜色淡红,甚至停经。
中医治疗此类型闭经主要通过补肝肾,调理经血,以及增强脏腑功能来恢复月经。
常见的疗法包括滋肾益肝的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艾灸等疗法,帮助调整肝肾功能,恢复月经正常。
3. 脾虚湿阻型闭经脾虚湿阻型闭经是指由脾虚引起的湿阻而导致闭经。
常见症状包括月经推迟或稀少,舌苔厚腻,身体胀满等。
中医治疗此类型闭经主要通过健脾化湿,调理气血,恢复正常的月经。
常见的疗法包括补脾健胃的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艾灸等疗法,帮助调节脾胃功能,恢复月经正常。
4. 心肝失血型闭经心肝失血型闭经是指由于心肝失血引起的闭经。
常见症状包括月经过多,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
中医治疗此类型闭经主要通过益气养血,调理心肝,恢复正常的月经。
常见的疗法包括补气养血的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艾灸等疗法,帮助调整心肝功能,恢复月经正常。
5. 精血两亏型闭经精血两亏型闭经是指由于精血不足而导致闭经。
常见症状包括月经稀少,经血颜色淡红,面色无华等。
中医治疗此类型闭经主要通过补益精气,调理经血,恢复正常的月经。
常见的疗法包括滋补精气的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艾灸等疗法,帮助补充精血,恢复月经正常。
以上是闭经症状的五大分类及中医疗法的简要介绍。
若怀疑自己患有闭经,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闭经的五大类型及中医治疗方法导语:闭经是女性常见的月经病,中医认为闭经的类型主要有五种,治疗方法也有五种。
本文将介绍这些类型和治疗方法。
闭经的五大类型及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常用调养身体的方法治疗闭经,因为闭经往往是由身体内部原因造成的。
中医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治疗闭经的中医方法。
闭经的类型一、气血虚弱型闭经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渐至经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健忘失眠,气短懒言,毛发、肌肤缺少光泽,舌淡,脉虚弱无力。
治宜补益气血,方用人参养营汤、归脾汤等。
二、气滞血瘀型闭经经期先后不定,渐至或突然经闭,胸胁、乳房、小腹胀痛,心烦易怒,舌暗有瘀点,脉弦涩,治宜理气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逍遥丸等。
三、痰湿凝滞型闭经月经后期,渐至经闭,形体肥胖,脘闷,倦怠,食少,呕恶,带下量多色白,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祛痰燥湿,方用苍术导痰汤、香砂六君汤等。
四、肝肾不足型闭经少女闭经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末盛,肝血虚少,冲任不充,无以化生经血而致闭经;而妇女多因多产房劳,或久病及肾,致肾精肝血不足,冲任俱虚,胞宫之血下溢而致闭经。
五、肾虚精亏型闭经月经初潮较迟,经量少,色淡红,渐至经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手足心热,或潮热汗出,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涩。
治宜补肾益精,方用归肾丸、左归丸等。
中医治疗闭经的方法如下:一、刮痧治疗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使用牛角制成的刮痧板或边缘光滑的汤勺、铜币或硬币在施治部位上顺序刮动。
临床上,刮痧方法在闭经治疗中也有较好的疗效。
刮痧部位包括中脘、下脘、关元、归来、下肢部血海、三阴交。
二、中药治疗中医膏药理血通经膏外治疗法主要是从闭经病因辨证施治,可以从根本上调补各脏腑趋于协调,任督二脉趋于平和,使阴阳归于平衡,这样才能使闭经病情得以痊愈。
三、药膳治疗药膳治疗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例如,木耳核桃糖是一种药膳,包括黑木耳120克,胡桃仁120克,红糖200克,黄酒适量。
中医如何从调理气血入手治疗闭经闭经是指女性年满 18 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 3个月以上的情况。
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症,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诸多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充盈与通畅对于女性的月经正常来潮至关重要。
因此,中医治疗闭经常常从调理气血入手,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气血失调是导致闭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
当气血不足时,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就会导致闭经;而气血瘀滞,经脉阻塞,血行不畅,也会使经血不得下行,从而引发闭经。
此外,肝郁气滞、痰湿阻滞等因素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导致闭经的发生。
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中医治疗的重点在于补气养血。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这些药物组成的四物汤是养血的经典方剂。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加入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之品,以增强气血的化生之源。
同时,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补气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猪肝等。
气血瘀滞型闭经的治疗则以活血化瘀为主。
桃仁、红花、赤芍、益母草等是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
此外,还可以配合使用一些行气的药物,如青皮、陈皮、木香等,以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因为情志不畅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
肝郁气滞也是导致闭经的常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当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时,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闭经。
对于肝郁气滞型闭经,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香附、青皮等。
同时,患者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气机的舒畅。
痰湿阻滞型闭经多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湿阻滞冲任,导致经血不得下行。
治疗此类闭经,应以化痰祛湿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茯苓、苍术、半夏、陈皮等。
中医治疗女性闭经
中医对治疗女性闭经这个方面,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刘细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远嫁异域的公主。
西汉年间,乌孙国王昆莫为求熄烽怀柔,带着一千匹良马和许多珍宝献给汉武帝,请求汉武帝将一个女儿嫁给他。
汉武帝便派人核选宗室之女,江都王刘建之刘细君压魁。
刘细君有沉鱼落雁之姿,闭月羞花之容。
又能歌关舞,吟诗赋辞,才艺超群。
她兴冲冲的进宫方知是远嫁异域。
刘细君来到乌孙国,虽被封为第一夫人,但难有温暖可言。
终日忧心忡忡,积虑成疾,乃经水不通,乌孙国王派人医治也难有效。
汉武帝怜其艰苦,派使者送给刘细君生活用品及书籍。
刘细君闲来无事翻书,发现茜草乃通经行血之药,便试之,用茜草根煎酒服,一日即通。
令乌孙国医叹服不已。
但刘细君毕竟是奉旨远嫁,孤独的生活,艰难的岁月使她异常悲哀,最后还是抑郁而死。
从这个伤感的故事中,我们得知,中药之中的茜草对舒通经血确有显著的疗效。
从而在现今也不失其领域之重要地位。
不由得感慨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医济苍生111
2014年5月13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