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限采区
- 格式:docx
- 大小:13.44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安全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利用,防治地下水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监督和违法行为查处等活动。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有权依法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第四条地下水安全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统筹规划、合理开发、节约用水、保护优先、防治污染、保障安全;(二)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公众参与;(三)区域协调、部门协同、责任明确。
第五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第二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第六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国家水资源总体规划和地方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七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下水水资源量、用水需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指标,并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单位和个人开发地下水,应当依法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
取水许可证的有效期不得超过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指标。
第九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农业灌溉、生态用水等基本用水需求。
在保障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方可用于工业、服务业等其他用水。
第十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采取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一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加强监测和计量。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安装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计量设施,并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
第三章地下水保护第十二条地下水保护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综合治理、源头控制;(三)污染者担责、公众参与。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2012年6月前言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我国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大规模无序开采,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
为查清近年全国地下水超采状况,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和公布禁采与限采范围,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十分必要。
为统一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技术标准,提高成果质量,特制定《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以《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286-2003)(以下简称《导则》)为主要技术依据,结合本次评价工作特点、要求及各地实际情况,规定了评价工作的范围、任务、原则和评价期,对文字报告编写、数据整编、图件编制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导则》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超采区命名与编码规则。
划分标准和评价内容基本依照《导则》制定,仅对个别指标进行了修改,对评价内容进行了适度调整,为增强《大纲》的可操作性,对超采区划分方法和步骤进行了细化。
根据《导则》发布以来发现的新问题和积累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禁采区与限采区划分标准做了较大改动。
本《大纲》主要用于指导省级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此基础上,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大纲。
《大纲》编制组2012年7月目录前言 (i)一、总则 (1)(一)工作目标与任务 (1)(二)基本原则 (2)(三)工作依据 (2)(四)评价期 (3)(五)工作范围 (3)(六)技术路线 (3)二、地下水超采区分类、分级、命名与编码 (5)(一)分类 (5)(二)分级 (5)(三)命名 (6)(四)编码 (6)三、资料收集、整理与补充调查 (8)(一)资料收集与整理 (8)(二)补充调查 (9)四、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10)(一)基本要求 (10)(二)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标准 (10)(三)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 (12)五、地下水超采区评价与复核 (17)(一)地下水超采区数量、面积与分布 (17)(二)地下水超采量 (17)(三)地下水水位动态 (18)(四)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 (18)(五)地下水超采区复核 (19)六、地下水禁采区与限采区划分 (20)(一)地下水禁采区划分 (20)(二)地下水限采区划分 (20)七、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建议 (21)八、成果要求 (22)(一)文字报告 (22)(二)成果表 (22)(三)图件 (22)附表1 省(自治区、直辖市)选用监测井信息汇总表 (24)附表2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监测井年均水位(埋深)变化计算表 (25)附表3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开采系数计算表 (26)附表4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水质变化汇总表 (27)附表5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面沉降情况汇总表 (28)附表6 省(自治区、直辖市)名泉泉水流量汇总表 (29)附表7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面塌陷情况汇总表 (30)附表8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裂缝情况汇总表 (31)附表9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作分区汇总表 (32)附表10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评价成果汇总表 (33)附表11 省(自治区、直辖市)浅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评价成果汇总表 (34)附表12 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层承压水超采区综合评价成果汇总表 (35)附表13 省(自治区、直辖市)裂隙水超采区综合评价成果汇总表 (36)附表14 省(自治区、直辖市)岩溶水超采区综合评价成果汇总表 (37)附表15 省(自治区、直辖市)超采区复核情况汇总表 (38)附表16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禁采区统计表 (40)附件1 文字报告封面格式 (42)附件2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43)附件3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成果图编制要求 (46)附件4 制图图例 (48)一、总则(一)工作目标与任务1、目标开展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超采区现状与变化趋势,指导地下水禁采与限采范围核定工作,为严格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一、地下水超采的危害第一,地下水超采会造成地面沉降;第二,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衰减并伴随地下水污染;第三,对于沿海地区,造成海水入侵,地下淡水盐碱化。
二、防治地下水超采的方法遏制地下水过度开采的主要途径是明确科学评价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可开采量及其承载能力,并合理确定开采井和开采量的时空分布,通过法律、行政及经济等手段,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根据地下水超采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评估,综合考虑地下水资源的恢复、补给能力,将地下水开采管理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和控采区或不同的保护区,进行分区开采;第二,进一步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和地面沉降的检测,改进监测手段,如采用GPS 技术,实现CPS监测与分层监测标组监测自动化,提高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和服务水平;第三,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投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用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第四,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下水管理条例,加强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与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第五,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加强水循环利用等方法,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改善水文地质环境;第六,建立统一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实行规划开发,统一合理调度,如在市区内逐步停止自采井,统一调度使用城市供水;第七,培养一批地下水资源监测、科研队伍,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水质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地下水环境是地下水及其赋存空间环境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活动作用影响下所形成的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保护地下水环境,关系子孙后代、关系国计民生,因此,改善和保护地下水这一有限的战略资源已刻不容缓。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A guide toGroundwater province of overdraft assessment(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10月目次1总则(1)2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定、分类与分级(4)2.1 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定(4)2.2 地下水超采区的分类(5)2.3 地下水超采区的分级(6)3地下水超采区的动态监测、调查与评价(11)3.1 地下水超采区的动态监测和调查(11)3.2 地下水超采区的评价(19)4 资料整编(23)附录A 地下水超采区的编号(27)附录B 表式样及填制说明(28)附录C 成果图编制说明(39)附录D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43)本导则的用词和用语说明(45)附:条文说明(46)1总则1.0.1地下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在生活、生产、生态供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在一些集中开采区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现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为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以及加强对地下水超采区的监测、调查和评价,统一有关技术标准,特制订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范围、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分类和分级以及在地下水超采区内从事地下水动态监测、调查和评价以及资料整编的技术要求。
1.0.3本导则的内容包括:1 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范围;2 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分类和分级;3监测深层承压水超采区中各地级行政区首府以上建制市城市建成区的地下水水位、开采量、水质和地面沉降量,监测浅层地下水超采区、一般基岩裂隙水超采区和碳酸岩岩溶水超采区的地下水水位、开采量、泉水流量和水质;4调查分析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化等生态灾害;5评价浅层地下水超采区、一般基岩裂隙水超采区和碳酸岩岩溶水超采区以及深层承压水超采区中各地级行政区首府以上建制市城市建成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地下水补给量和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灾害状况;6规定资料整编的技术要求。
地下水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勘查、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地下水和防治地下水污染,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以下的水(含地热水、矿泉水)。
第三条(基本原则)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地下水应当统筹规划、保护优先、高效利用、合理储备、防治污染、加强监测、严格管理,实行取用水总量与水位控制制度。
第四条(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地下水有关工作。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地下水管理与监督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有关工作。
第五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水管理与保护负责,将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措施严控开采,防治污染,维持地下水合理水位,保护地下水水质。
第六条(开发利用主体责任)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地下水取水工程安全管理,节约保护地下水,防治地下水污染。
因违法开采、开采不当造成地下水损害、污染,或者因地下水取水工程建设、管理、使用不当造成他人生命、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七条(公众参与和表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监督、检举损害和污染地下水的行为。
受害者有权要求致害者采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
对损害和污染地下水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根据《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酒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结合酒泉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采、取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可以开采利用的水资源(含地热水、矿泉水)。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下水资源分级管理权限,统一负责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负责辖区内取水许可申请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下达取水限量指标、征收水资源费、取水许可监督等工作。
第四条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地下水资源负总责的前提下,统筹城乡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建立城市供排水公司和灌区水管单位、乡镇水利站、用水协会分级负责管理体制,实行与地表水统一水权、统一计划、统一配置、统一计量、统一收取水资源费管理制度。
第五条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都有节约、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义务。
对无序开采、浪费地下水资源和破坏取水工程设施等行为,有权予以检举和控告。
对在开发、利用、保护、节约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组织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六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和协调全市地下水资源勘察和调查评价,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勘察和调查评价。
市、县两级分级编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划定地下水限采区、禁采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必须控制在资源最大承载能力限度之内。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禁限采地下水工作的通知正文:----------------------------------------------------------------------------------------------------------------------------------------------------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禁限采地下水工作的通知(嘉政办发〔2008〕7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为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控制地面沉降,防止地质灾害,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管理的通知》(浙政办发〔2002〕58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关于划定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及明确控制目标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3号)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快禁限采地下水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明确目标,加快落实封井任务。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地下水超采的危害性和治理的紧迫性,把地面沉降的控制和治理列入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明确工作目标,尽快将年度封井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镇和单位,明确具体封井时间和责任人,确保至2010年底完成封堵地下深井工作任务。
二、集中攻坚,加快水源替代工程建设步伐。
根据年度封井任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筹资力度,加快实施供水管网建设,突出重点环节,加强协调指导,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快供水管网延伸进度,确保做到镇、村、户三级管网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通水。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考核。
要切实加强对禁限采地下水工作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限采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
根据年度封井目标任务,市政府将对县(市、区)实施专项考核,对进度慢、完不成年度目标的县(市、区)进行通报。
附件:嘉兴市2008-2010年封井任务分解表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八年六月十一日附件:嘉兴市2008-2010年封井任务分解表地区总数2008年封井任务2009年封井任务2010年封井任务另预流监测、战备井南湖区5316251214秀洲区4110201115嘉善县9315403838平湖市78(17)2329(0)26(13)45海盐县748402615海宁市10030403023桐乡市378191022合计476110213153172注:1.平湖市括号内数据为嘉兴港区封井任务;2.对预留地下深井各地要制订、细化年度建设和维护计划。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甘州区2019年度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5.31•【字号】甘区政办发〔2019〕80号•【施行日期】2019.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甘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甘州区2019年度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甘区政办发〔2019〕80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区属有关部门、单位:《甘州区2019年度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实施。
甘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5月31日甘州区2019年度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方案为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超采区地下水开采,切实做好2019年度全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2019年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的通知》(张政办发〔2019〕21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思路甘州区2019年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以《张掖市2019年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确定的目标为基础,根据已开展工作实际及“十三五”规划项目安排,合理确定本年度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目标任务,通过控采限量、高效节水、种植结构调整、轮作休耕等措施,有效压减地下水开采量,通过完善地下水管理制度、严格地下水取水井审批、加强水行政执法检查、地下水计量设施建设等措施任务的落实,确保全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任务顺利完成。
二、目标任务(一)重点区域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地下水超采区和限采区的范围的通知》(张政发〔2016〕150号)及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甘州区地下水超采区和限采区范围的通知》(甘区政发〔2016〕307号),我区地下水超采区1处,为浅层中型一般超采区,主要包含沙井、明永、新墩、小满、大满、长安、梁家墩、党寨、碱滩、上秦、甘浚、三闸等12个乡镇及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
浅谈潍坊市寒亭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摘要:地下水超采是指在一定时期,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地下水可开采量,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生态环境恶化或环境地质灾害的现象。
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粗放的开发利用方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采补失衡区域性超采,带来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局部含水层枯竭、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影响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从体制建设和工程措施两方面浅谈寒亭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
关键词:地下水;水位下降;超采;治理方案引言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2014),现状寒亭区主要是浅层孔隙水超采,涉及寒亭区的高里、固堤、寒亭和开元四个街道。
超采区是按以下标准划分:(1)地下水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且现状年地下水埋深大于6m的地区划为超采区;(2)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速率大于1.0m/a、现状年地下水位埋深大于25m的以及引起海咸水入侵的地下水超采区划为严重超采区。
1、地下水超采总体现状1.1地下水超采分布寒亭区(含经济区)浅层孔隙水超采区总面积417.63km2,其中一般超采区270.03km2,涉及寒亭街道、开元街道;严重超采区147.6km2,涉及高里街道、固堤街道。
寒亭区禁采区134.7km2,涉及高里街道、固堤街道。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2014)评价成果,寒亭区地下水超采量为900万m3/a,全部为浅层孔隙水。
1.2地下水超采主要原因根据历年地下水分行业用水情况分析,寒亭区地下水用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为45.3%,地下水超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灌溉和林牧渔畜用水过分依赖地下水,生态环境用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也较高。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中90.5%依靠地下水,并且农田灌溉地下水的用量占全区地下水总用量的66.5%,因此,农田灌溉是造成寒亭区地下水超采的最主要原因。
法律法规对有关地下水打井取水管理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第二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四十八条: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第二章: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流域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技术标准划定地下水宜采区、限采区、超采区和禁采区。
自治州(地)、市、县(市)编制的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经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报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自治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编制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应当以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依据。
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应当有计划地组织进行。
第八条:编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承担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
第九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
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必须符合流域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取水许可申请需要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呈报申请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附具规划同意书。
家庭生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用地下水的,免于申请取水许可。
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城镇供水项目和大型农业建设项目需要取用地下水的,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附具经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
未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
第十一条: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的相邻区域开采地下水,开采方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前,应当征求相邻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开采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单方面批准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限采区、超采区、禁采区地域划分
为经济、合理与有效开发地下水资源,以满足各灌区农灌及工业,人畜等的需水需求,必对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的规划。
(一)规划分区依据
在全面充分分析各平原的地下水补给、迳流与排泄,含水层盐性,复水程度,潜水埋深等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从农田灌溉的角度出发,以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依据,按平原区,以地貌单位,补迳排关系为依据,按所在平原的水文地质单元划分“亚区”,以地下水的富水程度与赋存条件为依据,按水量水质划分“小区”。
(二)开发利用规划分区
据分区原则与依据,则规划区可分化4个灌区,分别是***平原灌区、***灌区、***灌区、***灌区。
1.***平原灌区(Ⅰ)
Ⅰ1-1区域划分
***平原灌区上游包括****乡、****镇、****乡、****北部;下游包括****乡、****镇*部分、**牧场部分、***农场部分、****部分。
Ⅰ1-2灌溉水量分配及机电井水量控制
(1)***平原灌区水利普查内共有机电井1335眼(农业用水井1289眼、生活用水井38眼),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三条红线”指标控制,***灌区分配地下水水量0.9078亿m3,平均每眼机电井抽水量控制在68000方以内。
(2)根据实地测量水源地五区506号井,四区405号井,三区310号井静动水位,***灌平均静水位在7-10米左右,平均降升变幅1.05-2.03米。
Ⅰ1-3限采、超采、禁采区域划分
根据以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和实际测量机电井水位,现将****平原灌区上有区域的***乡、****镇、****乡、****镇北部,为单一砂卵石,水位埋深浅,含水层单井涌水量丰富,****平原灌区上游区域划分为限采区,可根据实际灌溉用水需要,合理取用地下水。
2.****灌区(Ⅱ)
Ⅱ1-1区域划分
****河上游包括****乡、****、*区域;下游包括****、****镇、****镇、*****乡区域。
Ⅱ2-2灌区水量分配及机电井水量控制
(1)****河灌区水利普查内共有机电井782眼(其中农业灌溉井643眼;工业、生活用水139眼),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三条红线”指标控制,库车河灌区分配水量0.3964亿m3,平均每眼机电井抽水量控制50690方以内。
(2)根据实地测量东城水厂,城北4、6、14号机井,****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