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时间观念英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摘要无论中文商务书信还是商务英语写作论文都必须遵守六“C”原则。
由于文化差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不完全相同。
用目的语撰写商务书信时,必须懂得目的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母语文化干扰,正确而严整地执行六“C”原则。
关键词: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商务书信;反衬一、问题的提出在大量的中国学生商务英语书信习作中,会见到一些从语法和语义角度无法解释的错误。
1) We are in receipt of your letter of the 15thinst.2) If you send us your catalogue and a price list, it will be appreciated.3) We are glad to have your name and address from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e know your company is a big supplier of dishwasher. We wish to buy 100 sets of Automatic Dishwashers from you.这些引语均无词汇语法错误。
在中国人看来,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六“C”原则也似乎相符:简洁、通顺、表意清晰,但不近人情,句1显得生硬、严肃、陈旧;句2与句3中的英语原汁原味受到破坏,让操英语语言人念起来觉得别扭。
按照现在地道的表达法,以上3句可更正如下:1) We have received your letter of (注明本月月份),15.2) I 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you send us your catalogue and a price list.3) We are glad to have your name and address from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know your company is a big supplier of dishwasher. We wish to buy 100 sets of Auto matic Dishwashers from you.二、文化与商务书信的关系文化与商务书信有着多层面的联系。
| 中外互鉴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时间观念之比较与启示□关丽宏/文时间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哲学领域重点研究议题之一。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要素之一,时间对人类的交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反过来,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东西方文明持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
该文将从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分类,时间观差异的表现形式,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高跨文化交际效率[1]。
1 东西方时间观念之差异霍尔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差万别,所处这种文化的语言也有巨大差异,所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语言”[2]。
关世杰(1995)在《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一书中,从三种时间观角度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观念,直线式时间观念与环形时间观念以及单向时间习惯与多向时间习惯[3]。
贾玉新(1997)认为,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属于过去时间导向、圆式时间以及多项时间。
与中国文化的时间观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属于未来取向、线式时间以及单项时间。
以下是东西方文明中不同的时间取向分类总结。
1.1 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取向观Kluckhohn&strodbeck 把时间划分为了三种,分别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4]。
具有过去时间取向的民族文化比较重视历史和传统,以史为鉴,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见证人类的起源及发展。
过去时间取向者相信历史会为未来的决策提供有效指导。
中国文化属于此类时间取向,因为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过去时间取向为主导的文化。
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均属于此类时间取向国度。
现在时间取向尊崇这一时间取向的人们注重当下,专注现在。
伊斯兰文化属于现在时间取向。
未来时间取向的文化着眼于将来,勇于挑战推崇创新。
其中,最典型的属于美国文化,美国人着眼于美好的未来,开创新的事物,形成了以未来时间取向。
美国人的时间观美国人的时间观念是很强的,对于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
跟中国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样。
有一种说法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有两样东西他们在小心的节省:时间和人力。
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人的时间观念是多么的强,因此,守时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必须的。
由于人们非常珍惜时间,所以他们很讨厌那些不知趣的浪费别人时间的人。
多数美国人都有严格的个人日程安排,他们在日程表上写满了约会,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一段一段的。
这些日程之间可以划出若干个短到15分钟的间歇。
他们经常&rquo;留给&rquo;一个人两个或三个(或者更多个人)日程时间段;然而,在商界,不管他们在干什么,几乎总是一个约会紧接着一个约会。
因此,时钟的滴嗒声总是回荡在他们的耳边。
如果你想拜访某人,或者请某人商量什么事,最好的办法是与他们事先约定好,他们是不欢迎不速之客的。
约会时你必须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如果有急事发生,使得你不能按时赴约,你应该更改或取消约会。
失约是非常不礼貌的。
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
有这样一种说法,即:美国人是“钟表的奴隶”(Americans are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
对他们来说时间简直就是一种珍贵的商品。
通常情况下,美国人是不会与记者进行长时间闲谈的;也不会把时间花费在饭桌前,通过宴请客人来建立友谊关系或联络感情。
对大多数人来说友好关系比不上实际表现重要。
所以,在与客人简单礼节性地寒喧后,他们很快就会谈及主题。
现在很多国家注重时间观念,注重守时。
像中国,我们总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像德国,德语中有句话”守时就是帝王的礼貌”。
所以,准备去美国留学的朋友可要记住美国人的时间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众所周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时间观念。
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差异会导致双方的不解。
如对守时的理解,约会时美国人要求一定要准时来,而中国人则更有一种“不见不散”的意味。
此外,我们都知道整体来说,中国是典型过去时间取向为主的社会。
中国人的过去时间观念使得中国人注重旧式生活,在社会伦理方面表现出对父母和长者的尊重。
社会生活中中国人崇拜祖先、重传统、重家庭、重历史等等。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呢?如果从表面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
这种传承来自于我们的父辈对我们的教育和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的熏陶。
而如果我们从更深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我认为可有以下两点。
一 历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中国人传承 5000 年不间断的悠久历史,这让人们的过去式的时间取向得以塑造。
从中国人喜欢反思过去,认为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具有借鉴意义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我们形成了过去式的时间观。
而反观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历史较短,没有太多可以回顾。
所以美国人多为未来取向,着眼于可预见的未来。
他们认为现在的努力与未来的成功紧密相关,为了明天的幸福而在今天刻苦的工作,大多数美国人对于其他国家浪费时间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表现出对时间的高度重视。
例如,在电视剧和电影等文艺作品方面就可看出两者的文化区别。
中国常常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拍摄的主题。
而美国常常则以 “未来”为题材。
如《2012 世界末日》,《未来世界》等。
二 儒家思想儒教思想对于中国人影响很大,我们从父辈们明白了“礼”和“仁”的思想。
让中国人更在意个人情感和人际关系,所以更重视交际参与者而不是约定时间本身,因此允许各自掌握时间的相对灵活性,正如开头的对约会守时的理解一样。
此外儒家思想让我们关注事物长期发展。
例如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使得大多数中国人不安于现状,不满足短期的利益。
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也是着眼于中国的长远发展,制定长远的规划。
易经中的时间观念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不仅是一部预测和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书,更融汇了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时间观念。
在易经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机而循环的存在,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易经中的时间观念,并解释它们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影响。
1. 阴阳与八卦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阴阳哲学,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阴阳的变化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之一。
易经通过八卦图来表示这种对立和依存的关系,八卦图由八个卦组成,每个卦代表了一种特定的阴阳组合。
通过八卦图,易经传达了对时间流动和变化的理解。
2. 阴阳二气与四象易经将时间分为两个方面:阴和阳。
阴阳二气相互转化,形成了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和少阴。
这四象代表了季节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界的动态。
在易经中,四象与四时、四季以及五行等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时间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天时地利人和易经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天指的是天空的变化和气象,时指的是年月日时的流转,地指的是地理环境和地形地势,人指的是人的行为和决策。
易经认为只有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事物才能有利可图。
这种时间观念指导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和决策,也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4. 卜筮和占卜易经中的时间观念与卜筮和占卜密切相关。
卜筮是古代中国人通过牵动草木、观察天象等方式,预测未来的一种方法。
易经中的卜筮法则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时间的流转和变化,以及人们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
占卜则是古代中国人通过占卜者的解读来了解未来的方法,易经中的八卦系统被广泛用于占卜。
卜筮和占卜成为古代中国人解读时间的重要方式。
5. 阴阳五行与六十四卦易经的核心也是由阴阳和五行组成的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代表了六十四种不同的阴阳组合和自然现象。
这些卦象也被用来解释和预测不同的时间和事件。
通过对阴阳五行以及六十四卦的理解,古代中国人可以更好地把握时间的流转和变化。
易经中的时间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时间观念与历史修正近代中国文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领域,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时间观念和历史修正。
这些观念和修正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近代历史中的变迁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时间观念和历史修正,并分析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首先,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时间观念常常与传统文化的观念相冲突。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循环而不是线性的,人们相信历史会重复发生。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逐渐接受了西方的线性时间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每个时刻都是独特的。
这种冲突在近代文学中得到了体现,作家们开始思考时间的意义和人类在时间中的存在。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就是一个对时间观念的反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日记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恐惧和无力。
这种对时间的焦虑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近代时期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鲁迅通过小说表达了对传统时间观念的怀疑,并探索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在时间面前的无力感。
此外,中国近代文学还通过历史修正来反思过去的错误和挑战传统观念。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事件被官方解读为正统的历史,但是这些解读往往是片面和有偏见的。
近代作家们开始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修正,试图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
例如,茅盾的小说《子夜》就是一个历史修正的例子。
小说以北平保卫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生活和遭遇。
茅盾通过小说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对官方的历史解读提出了质疑。
通过这种历史修正,茅盾试图还原真实的历史,让读者重新认识过去的事件。
此外,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时间观念和历史修正也与个人命运和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迅速,许多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来记录这些变革,并反思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例如,韩愈的小说《草地》就是一个关于个人命运和社会变革的故事。
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线索,描述了他在社会变革中的起伏和挣扎。
时间行为的跨文化差异比较内容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因时间取向的不同,其时间观念及时间行为各不相同。
在跨文化沟通和管理过程中,由于时间观念的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和失误经常发生。
本文从从时间观念、时间价值取向、时间使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因文化因素而产生的跨文化差异,从而了解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时间取向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时间。
时间取向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时间观是一种社会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产物。
它作为一种深层文化的积淀,隐藏于人们思维深处而变得根深蒂固,虽然它是一种虚无、无形的东西,但无时不在强烈地影响着人们。
所以,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时间看法的不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沟通和管理。
本文拟从时间观念、时间价值取向、时间使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因时间取向的不同而产生的跨文化差异,从而了解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的影响。
时间观念的差异分析根据E.T.Hall(1984)的观点,时间和空间存在着某种契合,这就产生了两种时间观,即圆式时间观和线式时间观。
圆式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圆,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即时间向自身归复的现实。
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年龄的更迭、植物的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都是圆周式、周而复始的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运动。
圆式时间观的人认为时间自身归附,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圆。
圆型的时间不是一种稀缺商品,时间似乎源源不断,很容易获得。
在大多数东方文化的国家里,人们的时间观属于圆式时间观。
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线式时间取向和圆式时间取向都存在,但前者占主导地位。
中国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历史,主张以史为鉴,借研究过去指导现在和将来。
但是中国的线式时间观念不如西方强。
因此,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慢节奏的,这些体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
一般来说,西方的时间观大多属于线式时间观,认为时间好比一条从源头直奔入海口不断流动着的河流,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从时间观念来比较中西伦理观 【摘 要】时间观念是中西方伦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中西时间观点可以通过时间是单元还是多元,时间取向,传统中西时间哲学来比较。本文选择以时间观念为支点去比较分析中西伦理观:中国伦理以家庭为本位,注重私德,讲礼仪,偏内向;西方伦理以个人为本位,强调功利价值,重法制,偏外向。 【关键词】时间观念;伦理观;中西伦理思想;比较 时间和空间组成了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认识和反应构成了时间观念,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产物。时间观念是不同民族对时间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它是人类活动环境的基本因素,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hall)曾说:“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所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因为它既不像有声语言那样被意识所控制,也不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它往往能揭穿言辞所表达的谎言。” ①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观念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判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言行。本文就中西文化对时间观念的差异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的时间观念下中西伦理观的不同。 一、中西时间观念的对比 1、过去倾向和未来倾向的时间取向的差别 从时间取向上来看,东西方的一个显著差别在于过去倾向与未 来倾向。 中国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中国人强烈地认为历史是决策制定的指导,是判断正误的指南针。儒、道两家思想皆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其时间取向具有较重的过去倾向。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所有君王都十分重视历代先王定下的规矩、礼数,对先辈们的教训可谓是尊敬有加。 然而,在西方,一切着眼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西方人对将来充满遐想和期待,因为无论他们做什么,他们都相信将来可以做得更好。将来的事可能瞬间发生,一周,一年,也可能远在天堂,但总之他们相信,在将来他们就能找到幸福。因此,过去就意味着走向罪恶,后退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对目前也并不在意,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2、中西传统时间哲学的差别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时间哲学从主流上看,偏重于研究同社会生活和人文领域相关时间中的哲学问题,着重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等问题。“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占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儒家文化就是通过礼来维系社会的和谐,通过“仁”来做到无我无他,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哲学从主流上看,侧重于研究同自然界和宇宙万物相关的时间中的哲学问题,他们倾向于思考自然界和 物理世界固有的时间规律和时间进程,如何征服自然等问题。他们认为,时间是自然界或物理世界固有的时间进程,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定义为“物体运动的量”。伽利略和牛顿把时间看成是用来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时间数量。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哲人也是这样,笛卡尔、洛克、康德, 也把他们的心力用在时间的观念如何形成之类的哲学问题上。 二、中西差异的时间观念影响下的不同伦理 1、中国对时间的过去倾向,让中国很重视历史、传统,从而中国道德重和谐,偏保守。因而形成了中国的道德偏内向。中国把道德价值放在第一位,把个人道德情操的完满作为最主要的宗旨,引导人们把目标向着自我,闭门思过,“天子至庶民以修身为本” ②,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国的根本。中国人不仅讲义,而且讲情,二者结合为和。“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大地根深蒂固。这种与人、与天都求和睦相处的思想,使得中国人重感情、讲义气,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恰,到处充满人情味,也导致中国人偏保守,易满足的性格心理。 西方对时间的未来倾向让他们相信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因而西方道德重斗争,偏进取,西方的道德是外向的。西方人讲究天人相分,人应该通过努力来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西方人把理智美德即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才能放在很高的地位,形成了相信科技万能的观念,在认识、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使得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这种永无止境的进取心使得西方人偏竞争,不易满足。 2、中西传统时间哲学的差别使得中西在如何建立社会和维护社会的问题中,各自找到了不同的道路。中国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而西方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因此,中国伦理和西方伦理也具有鲜明的不同,一个带有礼的印象,一个烙下深刻的法制特征。 中国伦理是以家族作为本位。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以家族、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是以皇权—官吏—家族—家庭这样的形式排列的,国家的基础是乡,乡民以族而居,把家庭生活作为人生理想的最基础环节和依托,家庭观念相当强烈。在家族、家庭内强调伦理关系,用严格的伦理关系来确定每个人在家庭,家族以至社会中的地位。 西方伦理是以个人作为本位的。西方自古以城邦为国家基础,城邦是团体组织,国家通过城市来组织居民和实施统治,而家庭关系则比较松散。从古希腊开始,私有制就比较发达,法律明确规定保护私有制,个人权力不受侵犯。因此西方人私有观念强。进入中世纪后,由于政教合一,教堂、教区把每个教民组织起来过宗教生活,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个人通过教会组织同国家发生关系,因此很少有家庭、宗族观念,形成了一个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社会。 三、结 语 时间观念的差异反映了来自不同文化人们的心理倾向和文化积 淀。时间观念是长期逐渐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中西伦理观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中国伦理文化和西方伦理文化无优劣之别,只有特质上的差异,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无论在中西方伦理价值体系中,精华与糟粕都是十分复杂的揉和在一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中西方人们交往的日益增多,这些无疑将会对各自的伦理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希望中西的不同伦理观能够进行互补,以创造一个合乎新时代需要的伦理观。 注释: ① hall edward t. the s i lent l anguage[m],new york:anchorbooks,1959:20. ②大学.经一章[m],中华书局,2006 【参考文献】 [1][美]hall 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1959. [2]张劲松.东西方时间与跨文化交际[j] .集美大学学报, 2003. [3]赵仲牧.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j].思想战线,2002(5). [4]鹿中鸣.传统便是我们,我们便是传统[j].光明日报,1997(1). [5]李鸿斌.中西伦理价值观比较[j].信阳师范学院出版社,1994. [6]杨径青.孔子与爱默生[j].思想战线,1997(2). [7]叶莲.江雪莲中西义务观[j].比较学术研究,广州,1993(3). [8]曹颈松.中西道德建设之[j].比较道德与文明,1999(1). [9]葛剑雄.我看东西方文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7(3). [10]余卫国.中西哲学范式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意[j].南通大学学报,2008(5). [11]陈明,周瑾.范式转换超越中西比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the time capsule读后感我们常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时间一去无返地匆匆流逝。
面对似水流年,亦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劝诫和谓叹,更不消说“天长地久有时尽”这般感时伤怀的情绪。
古往今来,在时间那不可逾越的威仪之下,人们按照岁月应有的方向和节奏,行走在当下,既不能重拾过去,也无法触摸未来。
然而,现实的局限并不意味着无计可施。
正是这仿佛亘古不变的束缚,赋予文学幻想自由驰骋的动力,激励怀有好奇之心的勇者,向时间发起挑战。
如今,“穿越时空”似乎已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文学母题,甚至在更多科幻电影中得到视觉化的呈现,足以令人目眩神迷。
在心潮澎湃之余,我们应当铭记这一挑战的肇始者,正是这位科幻先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
作为世界科幻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扛鼎之作,威尔斯的《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是将“时间旅行”(time travel)作为叙事题材的经典范本。
这部小说出版于1895年[①],此时距离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还有10年,而广义相对论更是20年之后方才完成。
但身处十九世纪末的威尔斯,就已经借小说主人公“时间旅者”之口,通过开篇那段教科书式的科学哲理对话,宣告了他将时间作为空间第四维的观点。
这无疑是让人惊叹的。
当然,对于彼时的文学而言,“时间”并不是全然新鲜的描写对象。
作家已经可以借助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形成跳跃的时间线索,或是通过梦境等情节载体,打破固有的时间观念。
但正如学者戴维·锡德所言,《时间机器》的问世标志着有关时间的小说在写作模式上的重要分野[②]。
因为在威尔斯笔下,时间轴的改变恰恰体现在空间运动时的位移。
小说中他如是写道:“说到这里,时间旅者稍作停顿,以便众人正确领会他的言论。
“科学家们非常清楚,时间只是空间的一种形式。
这是一份现在流行的科学图解,是气象记录。
我手指着的这条线标明了气压的变化情况。
节气对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塑造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受到了节气的深刻塑造。
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气候和农事活动。
这种时间观念不仅贯穿于中国的农耕生活,也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
首先,节气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中国农耕社会中,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是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节气的划分,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变化和农事需要来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施肥、收割等工作。
例如,春分节气是农民播种的重要时间节点,而立夏节气则是农民进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这种与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使得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和利用更加敏锐和精准。
其次,节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节气的划分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例如,立春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人们会迎接春天的到来,进行春季大扫除,以求一个新的开始。
而冬至节气则是人们庆祝冬天的到来,享受温暖的食物和家庭团聚的时刻。
这种与节气相关的生活方式,使得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不仅仅是机械的划分,更是一种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尊重。
此外,节气还对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节日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与特定的节气相关联。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与立春节气相对应。
春节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时刻,人们会进行祭祖、贴春联、放鞭炮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而清明节则与清明节气相关,人们会祭扫祖先的墓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这种与节气相关的文化习俗和节日传统,使得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和对祖先的敬仰更加深入和具体。
最后,节气还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人将节气视为一种自然的力量和节律,人们会通过参与节气相关的活动来感受和体验自然的变化。
例如,冬至节气是中国人庆祝冬天的到来的时刻,人们会吃饺子、喝汤圆,寓意着团圆和温暖。
中国十二时辰读后感【导言】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许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纷纷涌现。
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十二时辰》的书籍,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时间观念的阐述,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和心得。
【对中国十二时辰的简要介绍】《中国十二时辰》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时间观念的著作。
作者从历史、文化、生活等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根据一日十二时辰制定的时间体系。
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多样的时间文化画卷。
【作品的可读性分析】《中国十二时辰》的可读性非常高。
首先,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了学术著作的枯燥乏味。
其次,书中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实例,使得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具体生动。
最后,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十二时辰与人生、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引发读者思考。
【作品的实用性分析】《中国十二时辰》不仅具有很高的可读性,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中国十二时辰的解读,提醒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此外,书中的时间观念还可以应用于教育、管理等领域,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指导。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阅读《中国十二时辰》使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时间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通过这本书,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古今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结论】总之,《中国十二时辰》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时间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同时,作品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也使其成为一本颇具价值的读物。
中国人的时间法则
1. 阴阳五行学说: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阴阳代表了两种相反但相互依存的力量,而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这种学说认为,时间的变化是由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2. 农历和节气:中国人使用农历来记录时间。
农历是一种以月相为基础的历法,与太阳历不同。
此外,中国还有 24 个节气,每个节气大约相隔 15 天,用于划分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气候变化。
3. 六十甲子:中国人将 60 年称为一个甲子,以天干地支纪年法表示。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种纪年法循环使用,用于记录历史事件和个人的出生年份。
4. 时辰和生肖:一天被分为 12 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现代小时。
每个时辰都与一个生肖相对应,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
人们相信生肖与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有关。
5. 农事和节日:中国的时间法则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节气的划分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与自然节气和农事活动相关。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时间法则是一套复杂而丰富的体系,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宇宙和人类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管理社区数码世界 P.240时间观念差异及影响因素 付玉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摘要:时间观念存在跨文化差异,也会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本文以非洲,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为例,通过差异对比进而探究时间观念影响因素,并提出意见及建议,希望提高人们的时间观念,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时间观念 差异 传统文化 经济条件 思维方式一、差异对比——以非洲、日本、美国为例与非洲国家相比,非洲人基本不会在约定时间到达,一般迟到“五分钟”“十分钟”甚至“二十五分钟”仍然习以为常,不紧不慢,不会为自己的迟到行为感到不适。
他们会把“不要紧,慢慢来”这类话常挂在嘴边。
而且在非洲国家,迟到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都属于正常现象。
与非洲国家相较,中国人守时观念显然较强,我们通常会为自己的不准时行为感到内疚和自责。
非洲人经常把时间与农事、天象联系在一起。
他们会根据具体事件表示抽象的时间。
这也与非洲国家交通方式较为落后密切相关,他们交通工具落后,交通状况较差,这些都会破坏行程,打破约定时间。
中国与日本相比,在中国文化进入日本之前,日本一直遵循“线性时间观念”,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他们珍惜时间。
尤其在明治时期,由于近代工厂的设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日本社会中广泛应用。
学校也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守时意识,守时意识在日本很快发展盛行。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现代科技对于精密性以及效率的高度要求和极度重视,使得日本人的时间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记号时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30年代左右收音机播报时间精确到秒,让日本人记号时间观念更强。
日本人会严格按照日程计划来做事。
突如其来的事情不管重要程度如何,他们都会按照原计划行动,不会轻易改变做事顺序,也不会轻易破坏跟别人的约定。
与美国相比,他们认为“人性本恶”,认为回归追忆过去就相当于走向“原罪”,他们更反感别人称他们“old people”,“old”可能意味着“没用和过时”,他们更加倾向于着眼未来,相信经过自己不断努力,美好未来可期。
中国的时间观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比如,伟人毛主席,厕所里都放着书,曾经有段佳话,说毛
主席3天不看书,知识就要落后刘少奇。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
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
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
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
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
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
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
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
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
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
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
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
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
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
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