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子对水稻品质形成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85.83 KB
- 文档页数:2
水稻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吸收和运转及栽培环境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水稻对重金属镉(Cd)和铅(Pb)的吸收和运转机制,以及栽培环境对这些过程的影响。
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镉和铅是两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它们在水稻田中的积累和转运对水稻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探究水稻对这两种重金属的吸收、转运机制以及环境因子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对于保障水稻安全生产、降低重金属污染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水稻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吸收和转运机制入手,分析水稻根部对重金属的吸收、茎部对重金属的转运以及籽粒对重金属的积累等过程。
本文还将探讨土壤pH、土壤有机质、灌溉水质等栽培环境因素对水稻重金属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本文旨在为减少水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提供理论依据,为水稻安全生产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二、水稻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吸收机制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对环境中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机制一直是环境科学和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特别是镉(Cd)和铅(Pb)这两种常见的重金属,由于其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水稻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吸收机制,对于理解重金属在水稻体内的分布、积累和转运规律,以及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和降低重金属污染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重金属镉和铅在水稻体内的吸收主要发生在根部。
根系通过主动运输或被动扩散的方式,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吸收进入根细胞。
其中,主动运输通常涉及到特定的转运蛋白,这些转运蛋白能够识别并转运重金属离子。
被动扩散则是指重金属离子顺浓度梯度进入根细胞,这一过程通常不需要额外的能量供应。
吸收进入根细胞的重金属离子,一部分会被细胞内的螯合剂(如谷胱甘肽、植物螯合肽等)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降低其对细胞的毒性。
生态因子对水稻生长和生产的影响和调节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和生产受到许多生态因素的影响。
这些生态因素包括阳光、水分、气温、土壤等,而这些因素的多寡、分布和变化都会对水稻生长和生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阳光对水稻生长和生产的影响阳光是水稻生长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光照不足或过度都会对水稻的生长和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光照不足时,水稻的叶片会变得较薄弱,叶片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导致生长缓慢。
同时,光线不足还会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水稻的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
而过度阳光会导致水稻叶片蒸腾过多,消耗大量水分,使得水稻的颈部缺水,导致生长速度缓慢。
此外,强烈的阳光会使水稻产生晒斑和晒伤现象,导致产量降低。
因此,适宜的光照强度对于水稻生长和生产至关重要。
二、水分对水稻生长和生产的影响水分是水稻生长和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合适的水分能够提高水稻的生长速度,并且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适宜生长的地区土壤湿度控制在70%~75%左右,因为如果土壤湿度太低,水稻的根系生长缓慢,容易使水稻长成高秆且矮穗,而土壤湿度过高则会导致水稻的叶子发黄和枯萎,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三、气温对水稻生长和生产的影响气温是水稻所需要的温度之一,适宜的气温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但是当气温过高或过低时,将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在低温环境下,水稻的发芽率和老化速度都会加快;而在高温环境下,水稻的叶片会变得较脆弱,大量的水分消耗导致水稻生长发育缓慢,同时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四、土壤特性对水稻生长和生产的影响土壤的酸碱度、含氮量、含磷量、含钾量等特性对水稻的生长和生产都有影响。
酸性土壤不利于水稻生长,而碱性土壤又会影响水稻的发芽率和穗长;过多的氮肥会导致水稻的养分过盛,出现营养过剩的现象;过低的磷含量会使水稻生长发育迟缓,不利于结实和抗病能力的提高;缺乏钾元素易导致水稻的干重、产量以及蛋白质含量下降等。
气象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分析气象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决定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水稻生长期间,气温、降水、光照和风速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水稻的生理和生态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将从气温、降水、光照和风速四个方面对气象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气温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
水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相对较宽,但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需求存在差异。
在幼苗期,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5摄氏度;在分蘖期和抽穗期,适宜温度范围分别为25-30摄氏度和20-27摄氏度;在灌浆期,则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摄氏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水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温度过高会导致水稻生理代谢紊乱,抑制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温度过低则会延缓水稻生长速度,影响生长节奏。
合理调控温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对水稻生长至关重要。
降水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排水两个方面。
充足的水分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条件。
在幼苗期和灌浆期,水稻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
幼苗期要求土壤湿度保持在适宜范围,以促进幼苗生长;灌浆期则需要保证水分充足,以提高水稻籽粒的灌浆率和产量。
排水也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
由于水稻根系呼吸以及根际土壤氧气的需求量较大,过度积水会导致根部氧气供应不足,进而影响根系的发育和吸收效率。
合理管理灌排水系统,确保水稻的供排水需求,对水稻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光照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
光合作用是水稻生长发育的能量来源,对植株形态建成和生物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水稻生长所需的光照强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都会对水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过强的光照会导致光合速率过高,光抑制现象出现,超过光合产物的需求,形成光合物负荷,从而导致光损伤和光氧化损伤;过弱的光照则会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导致生物合成能力下降,影响水稻生长和发育。
在水稻生长期间,适时调节光照强度,提供光能量对水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气候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摘要综述了温度、光照、水分等主要气候条件对水稻生育期各阶段的影响,以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气候因子;温度;光照;水分水稻属禾本科稻亚科稻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1]。
全球1/2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
水稻生长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气候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1 温度温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重要的气候因子[2]。
种谷必须在适宜温度下才能发芽。
在适合发芽的最低温度到最适温度之间,随温度的增高,萌发过程加快。
水稻发芽所需温度,较一般禾谷类作物较高。
在我国,不管南方还是北方,最适温度一般都在10~12 ℃[3]。
有研究表明,当温度较低时,不宜播种,虽在较低温度下种谷仍可发芽,但会影响发芽速度和芽率,极易造成出苗不齐,增加呼吸基质的消耗,降低胚乳转化效率,有碍壮苗[4]。
据实际生产经验,多主张高温(30 ℃)破胸,适温(25~30 ℃)促芽,低温晾芽(20 ℃左右)。
从种谷发芽后至三叶期,在适宜温度下,平均2 d出1片叶[5]。
叶的纵向生长温度以31 ℃为最适宜,若温度再升高,生长变缓慢;而气温低于7 ℃或高于40 ℃时,叶片停止生长。
研究表明,水温影响大于气温。
水温越高,出叶周期所需的总积温数越少,出叶间隔期也越短;在持续低温条件下,因生长速度慢,导致推迟生育和延迟出穗。
在水稻分蘖期,水温较气温更为重要,这可能是因为早期的生长点浸于水中的缘故[6]。
分蘖发生的最低水温为16 ℃,最适水温为32~34 ℃,最高水温为40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分蘖发生越早,数量越多。
适宜水稻发生分蘖的最低气温,通常较水温高1~2 ℃,最适和最高气温比水温低1~2 ℃。
在水稻幼穗分化期,幼穗发育的温度较茎叶敏感,特别是进入穗分化第8期,所有水稻出穗的速度几乎都与当时的气温呈负相关。
即温度越高,出穗越快,所需天数也越少。
环境因子对水稻品质形成的影响摘要:环境会影响作物生长,有些环境污染的发生,会造成减产;农作物可能会吸收和富集某种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本篇文章主要向我们讨论了关于环境因子对水稻品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因子;水稻品质;影响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控制在当前的控制中占据的位置比较重要。
在国家水稻的发展中,环境的控制尤为重要,相关产值人员应该需要考虑影响健康的各类因素,并制定到政策中;同时要加强科研能力,开发污染修复、污染防护能力,降低环境危害因子在水稻中的暴露水平。
1 酸性土壤环境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导致酸雨增加,土壤酸化,在酸性增强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活性也随之增强,更易被水稻等作物吸收。
2环境因子对水稻品质形成的影响2.1水稻环境容易积累重金属在重金属污染点或污染区周边,水稻环境比旱作环境多了一条重金属积累途径,比起旱作更容易积累重金属。
原因在于水稻生长在水作环境中,水里含有重金属,重金属随着水流进入稻田中而积累。
根据日本学者伊藤研究,当水体中含有0.1微克/升时,90%左右的镉会被水稻土壤所吸附,开始积累重金属。
通常情况下一亩地种一季稻需要1500吨水,河水中的镉浓度为0.05-0.1微克/升,如果以标准0.01毫克/升的标准计算,每亩地每季计入的镉可达15克,以每亩土壤150吨计算,理论上可以使得土壤镉浓度上升至0.1毫克/公斤。
水作不同于旱作,水稻生长需要一个平整的田面并覆盖水层,以形成淹水环境,由于重金属主要吸附在土壤中极细的黏粒部分,田块在整平和灌水过程中,极细部分形成泥浆积累于表层,导致整地后播种前稻田土壤表面3厘米中的重镉含量会高于其下土层一倍或者以上,因此污染的稻田此时就对水稻的重金属吸收埋下了“隐患”。
2.2当外源镉遇到酸化的土壤中国的农田有数千年的耕作历史,近千年来,先民们不断施用塘泥、动物性肥料、绿肥进行轮作,虽然每年为了培肥外加的物质不少,但在工业污染之前,这些物质含有害重金属极少,土壤越来越肥沃,土壤却越来越安全。
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及其影响因子摘要随着水稻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在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并向多样化、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
因此,研究、了解稻米品质及其影响因子,进而探求与之相适应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稻米品质;影响因子;农艺措施大量研究表明:稻米品质与水稻品种的遗传基因、生理性状、生长环境、农艺措施等密切相关。
本文就稻米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作如下探讨。
1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稻米品质是指稻米在加工利用和外观、内在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其主要指标包括:1.1加工品质指稻谷脱壳出糙、碾米出精过程中的特性,一般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三项指标表示。
1.2外观品质指糙米或精米的外型和外观特征,是稻米等级评定的依据,也叫市场(商品)品质,包括精米透明度、精米长、粒型、垩白率、垩白度、千粒重、不完整米率、黄粒米率、水分含量、色泽气味等指标。
1.3营养品质指稻米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其中主要是包括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含量等。
1.4米饭品质指稻米经蒸煮后的理化及感官特性,包括米饭的色、香、味、型。
目前鉴定的主要指标是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三项及食味品质。
1.5专业品质指稻米作为加工食品、饲料、酿酒等原料品质的鉴定。
一般蛋白质含量高的是优质饲用稻米标准,直链淀粉含量低的是优质酿酒用稻米标准,而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则适用于加工米粉干和制作米豆腐等。
就食用而言,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优良水稻的育种目标应以选择米粒细长、垩白小、中低直链淀粉(16.0%~23.0%)、食味可口的籼型品种为佳。
2遗传、生理性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1)稻米品质的优劣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最大,也就是说,品种是决定品质的主要因素。
许多方面,如粳型、籼型、糯型等,是受品种遗传基因所控制的。
品种性状的表现,是遗传与环境的统一,不同的品种在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品质形成上,有各自不同的遗传特性。
然而,这些特性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栽培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
环境因子对水稻品质形成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05-22T15:58:44.7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4期作者:王小林
[导读] 本篇文章主要向我们讨论了关于环境因子对水稻品质形成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环境会影响作物生长,有些环境污染的发生,会造成减产;农作物可能会吸收和富集某种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本篇文章主要向我们讨论了关于环境因子对水稻品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因子;水稻品质;影响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控制在当前的控制中占据的位置比较重要。
在国家水稻的发展中,环境的控制尤为重要,相关产值人员应该需要考虑影响健康的各类因素,并制定到政策中;同时要加强科研能力,开发污染修复、污染防护能力,降低环境危害因子在水稻中的暴露水平。
1 酸性土壤环境
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导致酸雨增加,土壤酸化,在酸性增强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活性也随之增强,更易被水稻等作物吸收。
2环境因子对水稻品质形成的影响
2.1水稻环境容易积累重金属
在重金属污染点或污染区周边,水稻环境比旱作环境多了一条重金属积累途径,比起旱作更容易积累重金属。
原因在于水稻生长在水作环境中,水里含有重金属,重金属随着水流进入稻田中而积累。
根据日本学者伊藤研究,当水体中含有0.1微克/升时,90%左右的镉会被水稻土壤所吸附,开始积累重金属。
通常情况下一亩地种一季稻需要1500吨水,河水中的镉浓度为0.05-0.1微克/升,如果以标准0.01毫克/升的标准计算,每亩地每季计入的镉可达15克,以每亩土壤150吨计算,理论上可以使得土壤镉浓度上升至0.1毫克/公斤。
水作不同于旱作,水稻生长需要一个平整的田面并覆盖水层,以形成淹水环境,由于重金属主要吸附在土壤中极细的黏粒部分,田块在整平和灌水过程中,极细部分形成泥浆积累于表层,导致整地后播种前稻田土壤表面3厘米中的重镉含量会高于其下土层一倍或者以上,因此污染的稻田此时就对水稻的重金属吸收埋下了“隐患”。
2.2当外源镉遇到酸化的土壤
中国的农田有数千年的耕作历史,近千年来,先民们不断施用塘泥、动物性肥料、绿肥进行轮作,虽然每年为了培肥外加的物质不少,但在工业污染之前,这些物质含有害重金属极少,土壤越来越肥沃,土壤却越来越安全。
在“六五”期间调查4095个土壤点,中国土壤的镉很低,仅仅0.097毫克/千克。
大量化肥的施用,使得土壤因缺乏高分子有机质而降低了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土壤的板结,根系难以向下生长,根系几乎生长在土壤表层。
研究表明当表层土中镉浓度为5毫克/千克时,水稻籽粒中的镉含量则为0.264毫克/千克,超过国家粮食卫生标准(0.2毫克/千克);表层土壤未污染时,即使当深层土壤镉浓度为10毫克/千克时,水稻籽粒中镉含量也仅为0.032毫克/千克,低于国家粮食卫生标准。
2.3水稻生长环境对重金属“敏感”
水稻生长于淹水环境中,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可低到在-100毫伏,在这样环境下可以让镉、铅等重金属转化为溶解性很低的金属硫化物而不被水稻吸收。
很多科研工作者在进行淹水种植水稻时,都发现被污染的农田在长期淹水的情况下大米的镉、铅不容易超标。
Bingham 等在1976年研究了在淹水和落干的条件下,镉对水稻经济产量的影响。
在淹水的还原状态下, 土壤中镉含量为320毫克/千克,对水稻产量并没有产生影响;而在落干的氧化条件下,土壤中镉的浓度17毫克/千克,却会造成水稻减产,可见长期淹水的效果。
淹水管理也因此成为日本控制大米镉积累的重要措施,在2007年实施了近60万亩耕地的淹水管理,总结其效果为在不淹水情况下大米镉含量可达0.58毫克/千克,而有效的水分管理下大米镉含量可达0.08毫克/千克。
为了促进长期淹水下的养分转化和控制分蘖,在农作上,水稻有个中干排水的过程,此外后期由于天气因素常常缺水,土壤从还原状态转化为氧化态,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硫化镉等迅速溶解,本来土壤中的锌和铁等可以通过根系的吸收竞争抑制镉的吸收。
有研究表明,在硫化物溶解过程中,硫化锌等的溶出慢了半拍,导致土壤溶液中的镉锌比和镉铁比提高,镉被根系的吸收因变得“畅通无阻”而容易被吸收,而这个时期根系吸收的镉容易直接进入籽粒,从而导致稻米的镉含量的快速提高。
淹水环境对镉、铅的控制有着很好的作用,但如果有汞、砷的污染存在时,还原环境则强化了水稻的砷和汞的吸收,这是因为在淹水条件下,砷以亚砷酸存在,汞在还原条件下容易被还原成甲基汞,这两类物质变得更毒,且更容易被吸收,因此在污染的条件下,稻米就容易积累这两个元素(甲基汞和砷)。
2.4大米的安全性与生态环境高度相关
进入稻米中的重金属并不仅土壤一条途径。
有人于2008年研究了离高速公路不同距离10米、40米、100米、200米、300米和450米的大气污染对大米中的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并以铅同位素为研究对象,比较曝露与不曝露于高速公路污染下两种情形。
结果发现,叶片中的铅、镉、锌、茎中的锌以及谷物中的铅和镉在两种曝露情形下差别很大,谷物中约46%的铅和 41%的镉可以归因于叶面从大气的吸收,而对于铬、锌和铜,大气源对籽粒中的这三个重金属则没有明显的贡献。
可见大气污染对稻米安全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也表明生长于繁忙的高速公路两侧的作物的安全性需要更多的关注。
近年来,对镉大米的关注让我们发现大米的安全性与其生态环境高度相关。
数年来我们也测定到很多重金属含量很低的大米,分析发现,这些大米大都产自环境优美的乡村中。
一方面,乡村的重金属源较少,另一方面乡村的有机肥在肥料施用中的比例相对较高,有机肥的安全性也较高,土壤也不易板结等等。
2.5湿度和风的环境因素
影响稻米品质的湿度和风的因素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对稻米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对湿度与糊化温度、胶稠度和垩白面积一般呈正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但品种间不一致。
不同雨量环
境对米粒延伸性、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及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且环境与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地互作用。
此外,抽穗吹风处理会
使稻米外观品质变劣。
2.6环境污染影响稻米质量
由于一些地方土壤被当地矿山废水污染,有的是受当地化工厂污水排放影响。
与此同时,镉污染具有相当大的不可逆性,土壤一旦被污染,即便经过多年,对农作物的影响也可能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米对镉的吸收与土壤酸碱度很有关系。
3 影响稻米品质的农艺措施因素
影响稻米品质的肥料因素肥料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肥料,二是施肥时间。
肥料的三大要素氮、磷、钾对品质的影响依次是氮>钾>磷。
氮肥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施用适宜的氮肥除提高产量外,还可以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在施用同一种氮肥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施氮量越大,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越高,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及直链淀粉含量越低。
不同的施肥方式对稻米的影响不同,一次性施氮比生育期均匀能提高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而分期施氮,特别是抽穗期或齐穗期追施氮肥对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效果最佳。
增施钾肥能提高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尤其将钾肥和氮肥配合施用时,改善稻米品质的效果更佳。
适当增施有机肥,稻米的氨基酸含量增加,食味品级高,口感好。
稀土肥对水稻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铁、钴、钒、镍能明显的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稻米外观品质。
总结:
环境因素对水稻质量影响重大。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影响评价、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等诸多措施。
一些中国城市养殖水稻的探索,或许能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气象要素与结实率和粒重的相关性分析[J]. 赵海燕,许吟隆;中国农业科学. 2006(09)
[2]浅谈寒冷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J]. 张文香郑思琪;,王姗姗;杨旭;河南农业科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