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新工业区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40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356号现批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187-2012,自2012年8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12(1)、3.0.13、3.0.14(1、2、3、4、5 、 6、7、8、11)、4.6.2(3、4)、4.6.4、5.6.5(3)、8.1.7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〇一二年三月三十日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20121 总则1.0.1 为贯彻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生产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布置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工业企业的总平面设计。
1.0.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合理布置,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1.0.4 改建、扩建的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必须合理利用、改造现有设施,并应减少改建、扩建工程施工对生产的影响。
1.0.5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工业企业Industrial Enterprise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2.0.2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General Layout Design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工程建设标准,工艺要求及物料流程,以及建厂地区地理、环境、交通等条件,合理的选定厂址,统筹处理场地和安排各设施的空间位置,系统处理物流、人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的设计工作。
2.0.3 厂址选择Plant Site Selection为拟建的工业企业选择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场所的工作。
1 总则1.0.1 为防止工业企业噪声的危害,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保证安全生产与正常工作,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与技术改造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
1.0.3 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应与工程设计同时进行。
1.0.4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应对生产工艺、操作维修、降噪效果、技术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
1.0.5 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以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代替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如仍达不到要求,则应采用隔声、消声、吸声、隔振以及综合控制等噪声控制措施。
1.0.6 对于采取相应噪声控制措施后其噪声级仍不能达到噪声控制设计限值的车间及作业场所,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1.0.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 工作场所 workplace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
2.0.2脉冲噪声 impulsive noise具有声压猝增特征的噪声,持续时间不大于1s。
2.0.3 A声级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用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0.4 C声级 C-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用C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0.5 倍频带声压级 octave band sound pressure level频带宽度为1倍频程时的声压级,基准声压为2×10-5Pa。
2.0.6 噪声敏感建筑物 noise-sensitive buildings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0.7 对噪声敏感的企业 noise-sensitive enterprise内部工作性质或使用状况要求安静的企业。
2.0.8 噪声控制专用设备 equipment specified for noise con-trol专门为控制噪声而设计、生产或制造的设备。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考点一】一、工业及其重要性1.工业概念: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石等)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等)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2.工业的重要性: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考点二】我国工业的分布1.工业分布(1)基本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2)分布特点:沿海(集中了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沿江(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地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铁路线(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陇海—兰新线等铁路沿线工业基地)分布。
(3)原因:东部沿海技术先进,沿海平原地区海陆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等。
2. 中国四大工业基地工业基地工业中心地位发展条件限制因素辽中南鞍山、本溪、沈阳、大连等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水资源不足京津唐北京、天津、唐山我国北方最大的合性工业基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长江三角洲(沪宁杭)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科技力量雄厚,水陆交通便利能源和矿产资源短缺珠江三角洲广州、珠海、深圳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邻近港澳、可利用外资发展工业,交通便利方法点拨:影响我国工业布局的因素自然资源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钢铁、机械工业最主要的优势就是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交通我国四大工业基地都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主要原因是其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珠江三角洲地区能够率先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依靠祖国内地廉价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市场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能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消费市场广阔【考点三】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1.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部门及布局条件(1)主要部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
1 总则1.0.1 为防止工业企业噪声的危害,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保证安全生产与正常工作,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与技术改造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
1.0.3 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应与工程设计同时进行。
1.0.4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应对生产工艺、操作维修、降噪效果、技术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
1.0.5 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以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代替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如仍达不到要求,则应采用隔声、消声、吸声、隔振以及综合控制等噪声控制措施。
1.0.6 对于采取相应噪声控制措施后其噪声级仍不能达到噪声控制设计限值的车间及作业场所,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1.0.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 工作场所 workplace 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
2.0.2脉冲噪声impulsive noise具有声压猝增特征的噪声,持续时间不大于1s。
2.0.3 A声级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用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0.4 C 声级C-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用C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0.5 倍频带声压级octave band sound pressure level 频带宽度为1倍频程时的声压级,基准声压为2×10-5Pa。
2.0.6 噪声敏感建筑物noise-sensitive buildings 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0.7 对噪声敏感的企业noise-sensitive enterprise 内部工作性质或使用状况要求安静的企业。
2.0.8 噪声控制专用设备equipment specified for noise con-trol 专门为控制噪声而设计、生产或制造的设备。
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3、历史: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1.发展的区位特点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市场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2.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6)煤炭开采由露天转为地下,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3.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B、调整工业布局C、发展第三产业D、优化环境1、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
主导因素:资源条件相同点:煤炭资源、交通、市场条件都很优越不同点:辽中南的铁矿丰富,鲁尔区不丰富;鲁尔区有充足的水源,而辽中南则缺水严重思考:1、德国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2、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区发展的条件?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①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③发达的信贷体系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⑤政府的大力支持2.发展特点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资本集中程度低高工业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集中布局3.独特的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1 总则之杨若古兰创作1.0.1 为防止工业企业噪声的风险,包管职工的身体健康,包管平安生产与正常工作,呵护环境,拟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与技术改造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1.0.3 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应与工程设计同时进行.1.0.4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应对生产工艺、操纵维修、降噪后果、技术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1.0.5 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发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以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代替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如仍达不到请求,则应采取隔声、消声、吸声、隔振和综合控制等噪声控制措施.1.0.6 对于采纳呼应噪声控制措施后其噪声级仍不克不及达到噪声控制设计限值的车间及功课场合,应采纳个人防护措施.1.0.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尺度的规定.2术语2.0.1 工作场合 workplace 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2.0.2脉冲噪声impulsive noise具有声压猝增特征的噪声,持续时间不大于1s.2.0.3 A声级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用A计权收集测得的声压级.2.0.4 C声级C-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用C计权收集测得的声压级.2.0.5 倍频带声压级octave band sound pressure level 频带宽度为1倍频程时的声压级,基准声压为2×10-5Pa.2.0.6 噪声敏感建筑物noise-sensitive buildings 指病院、黉舍、机关、科研单位、室第等须要坚持宁静的建筑物.2.0.7 对噪声敏感的企业noise-sensitive enterprise 内部工作性质或使用情况请求宁静的企业.2.0.8 噪声控制公用设备equipment specified for noise con-trol 专门为控制噪声而设计、生产或建造的设备.2.0.9 高噪声设备 high noise equipment 辐射噪声对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发生明显影响的设备.2.0.10 隔声sound insulation 利用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反对声能的传播,把声源发生的噪声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或在噪声的环境中隔离出绝对宁静的场合.2.0.11 透射系数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在给定频率的条件下,通过材料后透射的声能量与入射的声能量之比.2.0.12 扩散声场diffuse sound field 能量密度均匀、在各个传播方向作无规分布的声场.2.0.13 声桥 sound bridge在双层或多层隔声结构中两层间的刚性连接物、声能以振动的方式通过它在两层中传播.2.0.14 声阱 sound lock 具有大量声能接收的小室或走廊,其用处是使室内两边可以相通但声耦合很小,从而提高两个分隔室的隔声能力.2.0.15 消声器muffler 具有吸声衬里或特殊外形的气流管道,可无效地降低气流中的噪声.2.0.16 吸声sound absorption 声波通过某种介质或射到某介质概况时,声能减少或转换为其他能量的过程.2.0.17 隔振 vibration isolation 利用弹性支持降低零碎对外加激励起呼应的能力.在波动形态时,隔振用传递比的倒数暗示.2.0.18 拔出损失 insertion loss 在拔出噪声控制设备前后,某一测点地位的声压级差.3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限值3.0.1 工业企业内各类工作场合噪声限值应符合表3.0.1的规定.表3.0.1 各类工作场合噪声限值工作场合噪声限值dB注:1 生产车间噪声限值为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8h等效声级;对于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时间不是8h,需计算8h 等效声级;对于每周工作日不是5d,需计算40h等效声级; 2 室内布景噪声级指室别传入室内的噪声级.3.0.2 工业企业脉冲噪声C声级峰值不得超出140dB.3.0.3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尺度《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尺度》GB 12348的有关规定.4工业企业整体设计中的噪声控制4.1 普通规定4.1.1 工业企业整体设计中的噪声控制应包含厂址选择、总平面设计、工艺、管线设计与设备选择和车间安插中的噪声控制.4.1.2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应包含可行性研讨陈述中噪声控制部分的编写、初步设计说明书中噪声控制部分的编写、施工图设计中各种噪声控制设施的设计和建设项目竣工后,对于未能满足噪声控制设计目标请求的部分点窜与弥补设计.4.2 厂址选择4.2.1 发生高噪声的工业企业,其厂址选择应符合所在区域整体城乡规划和工业规划的请求,且不宜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选择厂址.4.2.2 发生高噪声的工业企业的厂址,应位于城镇居民集中区的当地长年冬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对噪声敏感的工业企业的厂址,应位于四周次要噪声源的当地长年冬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4.2.3 对噪声敏感的企业,厂址不宜选择在高噪声环境区域中,并应阔别交通干线、飞机场及次要航线.4.2.4 工业企业的厂址选择,应利用天然缓冲地域.4.3 总平面设计4.3 总平面设计4.3.1 工业企业的总平面安插,在满足工艺流程请求的前提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结合功能分区与工艺分区,应将生活区、行政办公区与生产区分开安插,高噪声厂房与低噪声厂房分开安插.工业企业内的次要噪声源宜绝对集中,并宜阔别厂内外请求宁静的区域. 2 次要噪声源及生产车间四周,宜安插对噪声不敏感的、高大的、朝向有益于隔声的建筑物、构筑物.在高噪声区与低噪声区之间,宜安插仓库、料场等. 3 对于室内请求宁静的建筑物,其朝向安插与高度应有益于隔声.4.3.2 工业企业的立面安插,应利用地形、地物隔挡噪声;次要噪声源宜低位安插,对噪声敏感的建筑宜安插在天然屏障的声影区中.4.3.3 工业企业厂区内交通运输设计,在满足各种使用功能请求的前提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厂区内次要交通运输线路不宜穿过噪声敏感区; 2 在厂区内交通运输线路两侧安插生活、行政设施等建筑物,应与其坚持适当距离; 3 在噪声敏感区安插道路,宜采取尽端式安插.4.3.4 当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中采取本规范第4.3.1~4.3.3条措施后,仍不克不及达到噪声设计尺度时,应采纳噪声控制措施或在各厂房、建筑物之间设置须要的防护距离.4.4 工艺、管线设计与设备选型4.4.1 工业企业的工艺设计,在满足生产请求的前提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减少冲击性工艺; 2 块状物料输送应降低落差; 3 应采取减少向空中排放高压气体的工艺; 4 采取操纵机械化和运转主动化的设备工艺,宜远距离监视操纵.4.4.2 工业企业的管线设计,在满足工艺请求的前提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降低管道内的流速,管道截面不宜突变,管道连接宜采取顺流走向; 2 管线上阀门宜选用低噪声产品; 3 管道与振动强烈的设备连接,应采取柔性连接; 4 振动强烈的管道的支持,不宜采取刚性连接; 5 辐射强噪声的管道,宜安插在地下或采纳隔声、消声处理措施.4.4.3 工业企业设计中的设备选型,宜选用噪声较低、振动较小的设备.次要噪声源设备的选择,应收集和比较同类型设备的噪声目标后综合确定.4.4.4 工业企业设计中的设备选型应包含噪声控制公用设备.4.5 车间安插4.5.1 在满足工艺流程请求的前提下,高噪声设备宜绝对集中,并宜安插在车间的一隅.当对车间环境仍有明显影响时,则应采纳隔声等控制措施.4.5.2 振动强烈的设备不宜设置在楼板或平台上.4.5.3 设备安插时,应预留配套的噪声控制公用设备的安装和维修所需的空间.5隔声设计5.1 普通规定5.1.1 将噪声控制在局部空间范围内的场合应进行隔声设计.5.1.2 对声源进行的隔声设计,可采取隔声罩或声源所在车间采纳隔声围护的结构方式;对噪声传播途径进行的隔声设计,可采取隔声屏障的结构方式;对接收者进行的隔声设计,可采取隔声间的结构方式.须要时也可同时采取上述几种结构方式.5.1.3 对车间内独立的强噪声源,在满足操纵、维修及通风冷却等请求的情况下,根据隔声罩的拔出损失,采取呼应方式的隔声罩.隔声罩拔出损失可按表5.1.3的规定拔取.表5.1.3 隔声罩的拔出损失隔声罩的结构方式拔出损失[dB(A)]固定密封型30~40活动密封型15~30局部开敞型10~20带有通风散热消声器的隔声罩15~255.1.4 声源所在车间采纳的隔声围护结构可根据隔声量请求,按本规范第5.1.7条的规定进行设计.5.1.5 对人员多、强噪声源分散的大车间,可设置隔声屏障或带有生产工艺孔洞的隔墙,将车间在平面上划分为几个分歧强度的噪声区域.隔声屏障的设计拔出损失可在10dB(A)~20dB(A)范围内拔取;对高频声源,隔声屏障的设计拔出损失可拔取较高值.5.1.6 当不宜对声源作隔声处理,且操纵管理人员不定期停留在设备附近时,应在设备附近设置控制、监督、观察、歇息用的隔声间.隔声间的设计拔出损失,可在20dB(A)~50dB(A)的范围内拔取.5.1.7 组合隔声构件的隔声量设计宜符合下式规定:式中:Gi S——某一构件的面积(m2);i ——与构件对应的透射系数.5.1.8 隔声设计应防止孔洞与缝隙的漏声.对于构件的拼装节点、电缆孔、管道的通过部位等声通道,应进行密封或消声处理设计.5.2 隔声设计程序和方法5.2.1 隔声设计应按以下步调进行: 1 由声源特性和受声点的声学环境估算受声点的各倍频带声压级和A 声级; 2 确定受声点各倍频带的答应声压级和答应A 声级; 3 计算各倍频带和A 声级所需隔声量; 4 选择适当的隔声结构与构件.5.2.2 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声压级估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当室内只要一个声源时,估算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声压级,应首先查找、估算或测量声源中间频率为125Hz ~4000Hz 的6个倍频带的声功率级,然后根据声源特性和声学环境,按以下公式计算: ⎪⎭⎫ ⎝⎛+•+=R rQ L L W P 44lg 102π (5. 2. 2-1) ααα-=-=11A S R (5. 2. 2-2) ∑∑=ii i S S αα (5 .2. 2-3) 式中:L P ——受声点各倍频带声压级(dB); L W ——声源各倍频带声功率级(dB); Q ——声源指向性身分;当声源位于室内几何中间时,Q =1;当声源位于室内地面中间或某一墙面中间时,Q =2;当声源位于室内某一边线中点时,Q =4;当声源位于室内某一角落时,Q =8; r ——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R ——房间常数(m 2); S ——房间内总概况积(m 2); α ——房间内某个倍频带的平均吸声系数; Si ——房间内某一概况积(m2); ai——房间内与Si对应的吸声系数; A——房间内某个倍频带的总吸声量(m2). 2 当有多个声源时,可分别求出各声源在受声点发生的声压级,然后按声压级的合成法则计算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声压级.5.2.3 受声点各倍频带的答应声压级应根据本规范第3.0.1条规定的噪声限值计算或按表5.2.3-1取值.倍频式中:L Pa——各倍频带答应声压级(dB); NR——噪声评价数; a、b——与各倍频带声压级有关的常数,按表5.2.3-2的规定确定; L A——噪声限值.表5.2.3-1 倍频带答应声压级表5.2.3-2 与各倍频带声压级有关的常数5.2.4 受声点各倍频带所需隔声量应按下式计算:T La=LP—LP a+5 (5.2.4)式中:TLa——各倍频带所需隔声量(dB).5.2.5 隔声结构与隔声构件的设计应满足各倍频带所需隔声量的请求.5.2.6 隔声罩的结构设计应有足够的吸声衬面,各倍频带的拔出损失应满足所需隔声量的请求,可按下式计算:.2.6)式中:IL——各倍频带的拔出损失(dB); TL o——隔声构件各倍频带的固有隔声量(dB); A——隔声罩内各倍频带的总吸声量(m2); S z——隔声构件的透声面积(m2).5.2.7 对声源所处车间为近似扩散声场的情况,隔墙或窗户各倍频带所需隔声量,可按下式计算:T La=LP1—LP2—1 (5.2.7)式中:LP1——车间内部各倍频带的声压级(dB); LP2——车间内部各倍频带的答应声压级(dB). 5.3 隔声结构的选择与设计5.3.1 设计隔声结构应收集隔声构件固有隔声量的实测数据.5.3.2 单层隔声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使被控制噪声源的峰值频率处于结构的共振频率和吻合频率之间; 2 可选用复合隔声结构.5.3.3 双层隔声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隔声结构的共振频率应低于被控制噪声源的峰值频率;空气层的厚度不宜小于50mm; 2 隔声结构的吻合频率不宜出此刻中频段;双层结构各层的厚度不宜不异,或采取分歧刚度,或加阻尼; 3 双层结构间的连接应减少出现声桥; 4 双层结构间宜填充多孔吸声材料.5.3.4 隔声门窗的设计与选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在满足隔声请求的前提下应选用定型产品; 2 应防止缝隙漏声,同时门扇和窗扇的隔声功能应与缝隙处理的紧密性相适应; 3 对采取单层隔声门不克不及满足隔声请求的情况,可设计有两道隔声门的声阱;声阱的内壁面,应具有较高的吸声功能;两道门宜错开安插; 4 对采取单层隔声窗不克不及满足隔声请求的情况,可设计双层或多层隔声窗; 5 特殊情况可设计公用的隔声门窗.5.3.5 隔声间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对隔声请求高的隔声间,宜采取以实心砖等建筑材料为主的隔声结构;须要时,墙体与屋盖可采取双层结构,门窗等隔声构件宜采取有两道隔声门的声阱与多层隔声窗. 2 隔声间的组合隔声量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τ1lg 10•=TL (5. 3 .5-1)∑∑=Gi iGi S S ττ (5. 3 .5-2)式中:TL ——隔声间的组合隔声量(dB); τ——隔声间的平均透射系数. 3 所有的散热通风和工艺孔洞,均应设有消声器,其消声量应与隔声间的隔声量相当.5.3.6 隔声罩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隔声罩宜采取带有阻尼层的钢板建造,阻尼层厚度宜为金属板厚的1倍~3倍; 2 隔声罩内壁面与机械设备间应留有必定的空间,各内壁面与设备的空间距离宜大于100mm; 3 隔声罩的内正面应设吸声层; 4 隔声罩所有的散热通风、排烟和生产工艺孔洞,均应设有消声器,其消声量应与隔声罩的隔声量相当; 5 应防止隔声罩振动向外辐射噪声.5.3.7 隔声屏障的设置应靠近声源或接收者.室内设置隔声屏障时,应在室内安装吸声体.6消声设计6.1 普通规定6.1 普通规定6.1.1 降低空气动力机械辐射的空气动力性噪声或噪声源隔声围护结构散热通风口、工艺孔洞等辐射出的噪声应进行消声设计.6.1.2 在空间答应的情况下,消声器装设地位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空气动力机械进(排)气口关闭的,应在靠近进(排)气口处装设进(排)口消声器; 2 空气动力机械进(排)气口均不关闭的,但管道隔声差,且管道经过空间的噪声不克不及满足请求时,应装设消声器; 3 噪声源隔声围护结构孔洞辐射噪声的,应在孔洞处装设消声器.6.1.3 消声器的拔出损失,应根据消声设计请求确定.6.1.4 消声器惹起的压力损失应控制在设备正常运转答应的范围内.6.1.5 消声器发生的气流再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得超出该环境答应的噪声级.6.1.6 消声器中气流速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空调零碎主管道消声器内气流速度不宜大于10m/s; 2 鼓风机、紧缩机、燃气轮机的进、排气消声器内气流速度不宜大于30m/s; 3 内燃机进、排气消声器内气流速度不宜大于50m/s; 4 高压排气放空消声器内气流速度不宜大于60m/s.6.1.7 消声器应坚固耐用,并应满足防潮、防火、防腐、耐高温、耐油污等请求.6.2 消声设计程序和方法6.2 消声设计程序和方法6.2.1 消声设计应按以下步调进行: 1 确定噪声源的各倍频带声功率级; 2 根据噪声源地位、噪声控制点(1个或若干个)地位,两者间的噪声传播路径特性和控制点所在地位的房间特性(或室外环境特性),猜测噪声控制点的各倍频带声压级和A声级; 3 根据噪声控制点答应的倍频带声压级(或A声级)限值,得到控制点的各倍频带声压级(或A声级)超标量; 4 根据超标量确定消声器各倍频带所需的拔出损失,并选定满足请求的消声器; 5 根据选定消声器的拔出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数值,从头进行步调2的计算,检查控制点的声压级,控制点的声压级应满足限值的请求; 6 当所选消声器不克不及满足请求,再根据超标量调整消声器的选型,反复进行步调2的计算,直至满足请求.6.2.2 噪声源中间频率为63Hz~8000Hz的8个倍频带的声功率级,应由噪声源设备建造商提供,当设备建造商不克不及提供,可通过测量、估算或查找材料等方法确定.6.2.3 消声器的装设地位应根据辐射噪声的部位和传播噪声的途径,按本规范第6.1.2条的规定选定.6.2.4 噪声控制点各倍频带的答应声压级应根据本规范第3.0.1条规定的噪声限值,按本规范公式(5.2.3)计算或按表5.2.3-1取值.6.2.5 噪声控制点的猜测声压级,可按本规范公式(5.2.2)计算,传播路径上各部件的拔出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应根据各部件建造商提供的材料和国家现行有关尺度进行计算.6.2.6 消声器的类型应根据噪声频谱特性、所需拔出损失、气流再生噪声、空气动力功能和防潮、防火、防腐蚀等特殊使用请求确定.6.2.7 消声器的型号选择应根据定型消声器的功能参数确定,也可自行设计符合请求的消声器.6.2.8 消声器发生的气流再生噪声有影响时,应降低气流速度或简化消声器结构.6.3 消声器的选择与设计6.3.1 当噪声呈中高频宽带特性时,消声器的类型可采取阻性方式.阻性消声器的静态消声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M——消声器内无气流情况下的消声量(dB); ()0αϕ——消声系数,由法向吸声系数0α决定,可按表6.3.1的规定确定; P ——消声器通道内吸声材料的饰面周长(m); l ——消声器的无效长度(m); S X ——消声器通道截面积(m 2).表 6.3.1 消声系数 0α ()0αϕ6.3.2 设计阻性消声器应防止高频失效的影响,其上限截止频率可按下式计算:D cf 85.1=(6.3.2)式中:f ——上限截止频率; c ——声速,常温常压下可取340m /s ; D ——消声器通道截面的当量直径(m).6.3.3 阻性消声器结构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当量直径不大于300mm 时,可选用直管式消声器; 2 当量直径大于300mm 时,可选用片式或折板式消声器,片间距宜取100mm ~200mm ,折板式消声器消声片的弯折应满足视线不克不及透过的请求,折角角度不宜大于20°; 3 消声通道可采取正弦波形、流线形或菱形的结构方式,其弯折角度应满足视线不克不及透过的请求; 4 气流流速较低的通风管道零碎,可采取迷宫式消声器,消声器的小室宜为3个~5个,消声器内的气流速度宜小于5m /s 5 对风量不大、风速不高的通风空调零碎,可选用消声弯头,消声弯头内的气流速度宜小于8m/s.6.3.4 当噪声呈明显低中频脉动特性时,或气流通道内不宜使用阻性吸声材料时,消声器的类型可选用扩张室式.扩张室式消声器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扩张室式消声器的消声量,可用添加扩张比的方法提高,其消声频率特性,可用改变室长的方法来调节; 2 将几个扩张室串联使用来增大消声量时,各室长度不该相等; 3 应在室内拔出长度分别等于室长的1/2与1/4的内接管,内接管宜采取穿孔率不小于30%的穿孔管连接起来; 4 扩张室式消声器的内管管道直径超出400mm时,宜采取多管式.6.3.5 当噪声呈低中频特性时,消声器的类型可采取共振式,共振式消声器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单通道共振式消声器,其通道直径不宜超出250mm,对大流量零碎可采取多通道,每个通道的宽度可取100mm~200mm; 2 共振式消声器的腔长、宽、深尺寸均宜小于共振频率波长的1/3,穿孔应集中在共振腔中部均匀分布,穿孔部分长度不宜超出共振频率波长的1/12.6.3.6 对于以下情形,消声器的类型可选择微穿孔或微缝金属板式: 1 消声器不宜使用多孔吸声材料而又须要在宽频带范围内具有比较高的消声量; 2 消声器需在温度高、湿度大和流速高介质条件下使用.6.3.7 高压排气放空噪声的消声设计,宜采取节流减压、小孔喷注及节流减压小孔喷注复合等排气放空消声器,排气放空消声器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节流减压消声器的节流级数,应根据驻压比确定,宜取2级~5级,对超高压的情况,也可多至8级; 2 小孔喷注消声器的孔径宜为1mm~3mm,孔中间距应大于孔径的5倍,总开孔面积应大于原排气口面积的1.5倍~2倍; 3 节流减压小孔喷注复合消声器可由1级~2级节流减压加1级小孔喷注构成.7吸声设计7.1 普通规定7.1.1 当原有吸声较少、混响声较强的各类车间厂房进行降噪处理时,应进行吸声设计.7.1.2 吸声处理的降噪量可按表7.1.2的规定估算.表7.1.2 吸声处理的降噪量7.1.3 吸声设计中应合理地确定吸声处理面积.7.1.4 吸声设计应满足防火、防潮、防腐、防尘等工艺与平安卫生请求;同时还应满足通风、采光、照明及装修请求,为吸声材料设置的埋件,应满足施工方便、坚固耐用的请求. 7.2 吸声设计程序和方法7.2.1 吸声设计应按以下步调进行: 1 确定吸声处理前室内的各倍频带的声压级和总的A声级; 2 确定降噪地点的各倍频带答应声压级和答应总的A声级,计算所需吸声降噪量; 3 确定吸声处理前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 4 计算吸声处理后应有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 5 确定吸声材料的类型、数量与安装方式.7.2.2 车间厂房吸声处理前中间频率为125Hz ~4000Hz 的6个倍频带的声压级和A 声级,可实测或按本规范公式(5.2.2)计算.7.2.3 降噪地点各倍频带的答应声压级应根据本规范第3.0.1条规定的噪声限值,按本规范公式(5.2.3)计算或按表5.2.3-1取值.所需吸声降噪量可将室内吸声处理前的声压级减去答应声压级得出.7.2.4 吸声处理前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可通过测量房间混响时间或计算求得.7.2.5 吸声处理后应有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可根据所需降噪量和吸声处理前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按下式计算: 101012PL ∆•=αα(7.2.5 )式中:△L P ——吸声降噪量(dB); 1α——吸声处理前的室内平均无规入射吸声系数; 2α——吸声处理后应有的室内平均无规入射吸声系数. 注:公式(7.2.5)适用于2α≤0.5的场合.7.2.6 吸声构件的品种、数量与安装方式,应根据吸声处理后所需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的请求,按本规范第7.3节的规定确定.7.2.7 吸声设计的后果,可采取吸声降噪量及室内工作人员的客观感觉后果来评价.吸声降噪量应通过实测吸声处理前后室内呼应地位的噪声水平来求得,也可通过测量混响时间求得.7.3 吸声构件的选择与设计7.3.1 吸声构件的设计与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可由建造商提供,当建造商不克不及提供,可通过测量、估算或查找材料等方法确定; 2 中高频噪声的吸声降噪设计,可采取惯例成型吸声板,密度较小或薄的玻璃棉板等多孔吸声材料,须要时可设置穿孔板等护面材料; 3 宽频带噪声的吸声降噪设计,可在材料面前设置空气层或添加多孔吸声材料的厚度、面密度; 4 低频噪声的吸声降噪设计,可采取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为添加吸声频带宽度,可在共振腔内填充适量的多孔吸声材料; 5 室内湿度较高或有清洁请求的吸声降噪设计,可采取薄膜覆面的多孔吸声材料或单、双层微穿孔板等吸声结构.7.3.2 吸声处理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所需吸声降噪量较高、房间面积较小的吸声设计,宜对屋顶、墙面同时进行吸声处理; 2 所需吸声降噪量较高、车间面积较大时,车间吸声体面积宜取房间屋顶面积的40%或室内总概况积的15%,对于扁平状大面积车间的吸声设计,可只对屋顶吸声处理; 3 声源集中在车间局部区域而噪声影响全部车间的吸声设计,应在声源所在区域的屋顶及墙面作局部吸声处理,且宜同时设置隔声屏障; 4 吸声降噪设计宜采取空间吸声体的方式;空间吸声体宜靠近声源.8 隔振降噪设计8.0.1 当对发生较强振动或冲击,惹起固体传声及振动辐。
1 总则1.0.1 为防止工业企业噪声的危害,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保证安全生产与正常工作,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与技术改造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
1.0.3 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应与工程设计同时进行。
1.0.4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应对生产工艺、操作维修、降噪效果、技术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
1.0.5 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以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代替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如仍达不到要求,则应采用隔声、消声、吸声、隔振以及综合控制等噪声控制措施。
1.0.6 对于采取相应噪声控制措施后其噪声级仍不能达到噪声控制设计限值的车间及作业场所,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1.0.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工作场所workplace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
2.0.2 脉冲噪声impulsive noise具有声压猝增特征的噪声,持续时间不大于1s。
2.0.3 A 声级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用A 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0.4 C 声级C-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用C 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0.5 倍频带声压级octave band sound pressure level频带宽度为 1 倍频程时的声压级,基准声压为2×10-5Pa。
2.0.6 噪声敏感建筑物noise-sensitive buildings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0.7 对噪声敏感的企业noise-sensitive enterprise内部工作性质或使用状况要求安静的企业。
2.0.8 噪声控制专用设备equipment specified for noise con-trol专门为控制噪声而设计、生产或制造的设备。
第三节工业(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理解新、旧工业布局的变化。
3、知道煤炭、石油、电力、钢铁工业的分布。
4、知道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和分布。
5、学会阅读工业分布图,并在图上找出重要工业基地。
6、初步学会分析基础工业各部门的分布特点和地理条件。
教学重点1、各种基础工业的特点和地理条件。
2、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特点与地理条件的分析。
教具使用:自制投影片若干、课本插图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新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钉子和火柴。
提问:同学们,请看这两件物品是什么?(钉子、火柴)钉子、火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两个日常生活用品,但同学们能想像得到吗?在中国,工业落后,工业体系残缺不全,许多工业产品不能自己生产,就连这些普通的东西也需要进口,所以人们以前把它们叫洋钉、洋火,当时全国能生产工业产品的地方屈指可数。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已经形成了独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地更是遍布大江南北。
(板书)一、工业分布特点讲授新课(读图分析)现在我国重要的工业地区和城市分布在哪里?全国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呢?(用电脑打出课本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提问:1.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哪儿稠密?哪儿稀疏?(东部稠密、西部稀疏)2.全国重要工业城市都沿什么分布?(铁路线)京广线(电脑闪动)上的重要工业城市有哪些?(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等)京沪线〈电脑闪动)上的工业城市有哪些?(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无锡、上海等)陇海—兰新线(电脑闪动)上重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3.兰州、包头、西安、郑州、济南(电脑闪动)这几个工业城市除靠近铁路线外,还有什么共同点?(都靠近黄河)4.长江(电脑闪动)沿线重要的工业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5.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这四个地区(电脑闪动)是我国工业中心分布最密集,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区,是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第二章工业区选址布局原则2.1一般布局原则2.1.1工业区应能够方便、快捷地进入区域货物运输系统,如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
2.1.2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地质条件良好,尽可能不占良田,紧凑地安排各项用地,做到经济合理。
2.1.3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供电、通讯、废物处理和燃料供应设施。
2.1.4必须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能性,并尽可能紧凑地安排近期建设用地。
2.2一类工业区布局原则2.2.1布置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基本无干扰和无污染的工业,如电子工业、工艺品工业等。
2.2.2 一类工业用地可以集中组成工业区,也可以和居住用地混合布置,但应成组成团相对独立。
2.2.3一类工业可集中布置于多层厂房之内。
2.3二类工业区布局原则2.3.1布置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等。
2.3.2二类工业用地应单独设置,不得和居住用地混杂。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这间的距离,应符合防护距离的有关标准。
2.3.3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应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才可向外排外。
不得在城市上风向布置有气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不得在城市上游地区布置有水污染物排放的企业。
2.4三类工业区布置原则2.4.1布置对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治金、化学工业等。
2.4.2三类工业应严格限制。
如确需用要,应远离城市单独设置,并做好完全环境保护措施,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距离应符合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2.5高新技术园区布局原则2.5.1布置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2.5.2高新技术园区应尽可能布置在大学或科研机构较密集的地区。
2.5.3高新技术园区应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及环境条件,应有大面积的绿地,高质量的通信设施,高技术的技能培训设施和高质量的工作、生活、娱乐环境。
第三章工业区用地标准3.1工业区用地规模3.1.1工业区的用地规模随着城市的性质、工业的内容、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局以及建设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3.1.2工业区用地规模应遵循最合理和最经济的原则,考虑企业的相互联系和成组布置要求,考虑区内企业及配套项目的劳动就业特点和生产工艺要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1、工业的空间分布:如果把全国的一些重要的工业地区和城市描绘在地图上,就可以大致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
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及经济开发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
2、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特点: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
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演变的地理优势,发展以贸易导向为主的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技术产业。
4、上海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工业中心,消费市场非常广阔,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科技力量雄厚,人力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1)从纬度位置看,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属热带,没有寒带,领土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大,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为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东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与合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工业类型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新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工作计划新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工作计划标准厂房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有效载体。
后金融危机时代,沿海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加快,新一轮产业转移风起云涌,也是蓝山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期。
为进一步集中节约用地,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使用效率,为招商引资和中小型工业企业提供良好发展平台,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年内在经济开发区新工业园区完成15万平方米框架结构、多层国际通用标准厂房的建设任务。
为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鼓励个人或法人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建设标准厂房,鼓励县直各机关、单位参与县新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逐步建成一批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标准厂房,牢牢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动权,进一步提高工业集中度,以良好的平台承接产业转移。
二、目标任务在县新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各建成一定面积、单体建筑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含统一规划的生活、办公、廉租房等建筑以及大门围栏、厂区内道路绿化、厂房货梯、供电变压器等配套设施)。
201X年12月31日前,启动建设标准厂房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其中可投入使用的标准厂房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
三、建设原则(一)市场导向原则。
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各责任单位可以采取招商引资、合建、业主自建等方式建设,鼓励个人或法人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建设标准厂房。
(二)统一规划管理原则。
标准厂房建设地点的确定及各种规划设计由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统一提供。
建好的标准厂房由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各参建单位、企业或个人可以单独或整体开发某一园区。
(三)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
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各参建单位或个人签订厂房建设协议,规范建设行为,明确双方责权利。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32322-2016)2016年3月,河北省环保厅印发河北省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3/2322—2016)。
标准对工业企业VOCs排放做了详细的规定。
全文如下: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环境工程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书彬、赵树慈、倪爽英、王洪华、曹鹏、雷永从、鲍晓磊、张焕坤、陆雅静、赵卫凤、周琳、李媚、成国庆。
本标准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污染物监测要求、实施与监督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和新建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516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8017石油产品蒸气压的测定雷德法HJ/T32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HJ/T33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38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75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6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T373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583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HJ584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HJ644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HJ683环境空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J732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气袋法HJ733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HJ734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