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藏族锅庄舞
- 格式:pptx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6
锅庄舞第一章历史渊源“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
“卓”是藏语的译音。
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
《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
赵尔丰等撰写的《清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日大锅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加十字”。
这种对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
《卫藏通志》认为“锅庄”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
《西藏舞蹈概说》记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马帮宿居其中。
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空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糌粑,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锅庄舞·玉树卓舞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第二章风格特色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
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叨唠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
锅庄舞的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转舞)两大类。
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一)锅庄舞的分类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故乡果洛锅庄舞教学版
【实用版】
目录
1.故乡果洛锅庄舞概述
2.果洛锅庄舞的起源和发展
3.果洛锅庄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4.果洛锅庄舞的教学版介绍
5.学习果洛锅庄舞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果洛锅庄舞是我国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
它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仰。
果洛锅庄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果洛锅庄舞多用于宗教活动和祭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成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果洛锅庄舞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果洛锅庄舞的基本动作主要有跳跃、转身、摆手、踏步等,舞蹈过程中,舞者会根据不同的节奏和情感,灵活运用这些动作。
果洛锅庄舞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明快,表现力十分丰富。
同时,果洛锅庄舞的舞蹈服饰也独具特色,舞者身穿华丽的藏族服饰,头戴精美的头饰,整个舞蹈显得既庄重又华丽。
为了方便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果洛锅庄舞,现在已经有了针对不同层次的果洛锅庄舞教学版。
这些教学版详细讲解了果洛锅庄舞的基本动作、节奏和表现手法,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掌握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
学习果洛锅庄舞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还能增进对藏族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团结。
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
锅庄舞在藏文里是大家围着圈跳舞的意思,也被称为“果卓”、“歌庄”、“卓”等。
以下是一些最好听的锅庄歌曲:
1. 《北京的金山上》
2. 《卓玛》
3. 《次真拉姆》
4. 《布达拉宫》
5. 《拉萨夜雨》
6. 《玛尼情歌》
7. 《爱在思金拉措》
8. 《火火的姑娘》
9. 《洗衣歌》
10. 《最美的歌儿献给妈妈》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非常好听。
此外,《天路》、《幸福在祖国大地上》等歌曲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总之,锅庄舞曲有很多,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进行欣赏。
锅庄舞的发展锅庄舞又称为“卓”,由于各个藏区方言的差异,也有称为“刺啦冬”、“果卓”等,但是大多数藏区都称为“卓”,有些地区即使不用卓的称谓,也能明白其含义。
从舞蹈发展史的角度看,“卓”最开始是对舞蹈的总称,主要是在祭祀仪式上进行表演,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舞蹈的风格各异,种类越来越多,才有了现在这种舞蹈专用名称。
藏族人认为,锅庄舞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间歌舞,在西藏昌都卓舞中有这样的唱词:第一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上面天界来,拉青仓巴嘎博也驾临。
第二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中间人界来,念青格拉也驾临。
第三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下面的海界来,祖纳仁青也驾临。
玉树省寨曲卓舞中这样唱到:宇宙形成之初,是在上界佛界形成。
拉青仓巴嘎博喜爱卓,今天献上卓舞。
宇宙形成之初,是在中界人间形成,念青拉格喜爱桌,今天献上卓舞。
宇宙形成之初,是在下界海中形成。
祖纳仁青喜爱桌,今天献上卓舞。
现在,锅庄舞以成了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字眼,特别是在藏区,锅庄舞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藏族锅庄舞现在是藏族主要的民间舞蹈之一,只是根据各个藏区的地理位置、民俗民风等,各藏区的锅庄舞又都具有当地特色,但它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与奔放。
锅庄舞内涵丰富,有鲜明的藏族地区特色,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时它又有深厚的人民群众基础,藏族锅庄舞作为宝贵民间艺术被保护和传承下来。
现今,藏族锅庄舞已被例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各个藏区的锅庄舞中,其中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锅庄舞、西藏自治区的昌都锅庄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卓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III-20);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甘孜锅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新龙锅庄、德格卓且,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的马奈锅庄,青海省称多县的称多白龙卓舞,青海省囊谦县的囊谦卓干玛于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编号III-20)。
藏族锅庄串词
藏族锅庄串词是藏族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通常由几句带有押韵的诗歌组成。
以下是十个藏族锅庄串词:
1. 飘扬彩云,藏族锅庄,舞动的身影,展示神圣的乐章。
2. 高原的美丽,魅力藏家,锅庄描绘民族的辉煌。
3. 心中的祈愿,化作激情的舞蹈,表达对土地的深情。
4. 穿着绚丽的衣袍,舞动的身姿如同仙鹤翩翩。
5. 手中的铃鼓,敲击出节奏,人们心中燃起对生活的热爱。
6. 转起的飞旋,扯动人们的心弦,锅庄是情感的宣泄。
7. 山间的阳光,照耀着跳跃的身躯,锅庄是生命的展示。
8. 歌声嘹亮,回荡在大地上,传达着对自然的敬仰与感恩。
9. 醉心于舞蹈的节奏,藏族锅庄激发着人们的激情与朝气。
10. 衣角飞扬,不羁的青春,赋予了锅庄充满活力的力量。
11. 情感交融,旋律绵长,锅庄串词绘出浓墨重彩的藏族文化。
12. 手舞足蹈,高山草原快乐的结晶,藏族锅庄唤醒心灵的共鸣。
13. 铃鼓开启舞者的心灵大门,锅庄串词催生情感的狂潮。
14. 歌声回荡在高原天空,浓缩着藏族人对家园的深深眷恋。
15. 众人舞动,身体与音符合为一体,藏族锅庄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16. 飘动的彩带,轻拂心弦,藏族锅庄串词展示着精神财富。
17. 拉闸的琴弦,唱响喜悦的旋律,藏族锅庄串词照耀着民族的文化光芒。
18. 锅庄舞动,传承民族的智慧,激发青年一代的创造力。
19. 藏文化的瑰宝,激励着藏族儿女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20. 锅庄串词传递爱与和平,昭示着藏族人民追求幸福的号角。
锅庄舞的起源锅庄舞,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藏族地区既古老又广泛的民间歌舞艺术,但是由于各个藏区的地理、方言、风俗等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由此对锅庄舞也有不同的称谓,有称为“卓”、“果卓”、“卓舞”、“刺啦冬”等。
藏族人认为,锅庄舞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耗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从相关史料记载方面对关锅庄舞的起源有以下说法:一种是锅庄原本是一种炊具,即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藏族人们围着这三块石头跳舞,便有了锅庄舞之称;第二种是相传藏族锅庄舞起源于公元8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当时西藏修建第一座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修建完工庆典上,工匠和群众欢呼雀跃,情不自禁的相互拉手跳起了“圆圈舞”(藏语称为“卓”),即锅庄舞,在当时,此锅庄舞带有宗教色彩,内含祈祷之意。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人们只知道整天劳动,生活没有任何生气,不知道什么叫舞蹈,更不知道用舞蹈来解乏,在一个叫达折多的地方,有一个富裕的土司,他有两个聪明的奴隶,分别叫锅庄和弦子,有一天,他俩结伴外出,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弦子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跟着水波手舞足蹈,突然,雷声大作,雨水将至,锅庄也随着翻滚的乌云跳起舞来,从这之后,每当锅庄和弦子遇到烦恼,疲惫不安的时候便会舞蹈的形式来消除不悦,不久后,土司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命令他俩将此消除不悦的方法画下来,然后把他俩杀了,但是这种用舞蹈消除不悦的方式己在各地广泛传播,人们为了纪念锅庄和弦子,便把锅庄跳的舞取名为“锅庄舞”,把弦子跳的舞取名为“弦子舞”。
以上的只是传说,可信度还有待考究。
现根据藏学家的推论以及相关的史料记载,锅庄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早期的锅庄舞与西藏奴隶社会时期的盟誓活动有关,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锅庄舞逐渐从仪式中演变成为民间歌舞的一种,是一种以歌伴舞、有舞必歌的圆圈歌舞形式。
锅庄舞的代表性动作与技术任何一种艺术都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
舞蹈也不例外。
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舞蹈。
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创造出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根据地域的不同、民俗风情的差异,舞蹈也各具风格,不同的舞蹈风格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体现。
舞蹈动作是经过了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情感、对大自然各种形态的模拟以及人体内在动作潜能的发挥。
藏族舞蹈是藏族同胞们生活、审美、情感的反映,在琳琅满目的藏族舞蹈中,风格各异,但他们又包含了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动作规律,这种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属性。
上身前倾是藏族舞蹈体态的特点,另外,颤、顺、左、开、绕是不同风格藏族舞蹈的共同点,又被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这也是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的区别所在。
藏族舞蹈脚下的步伐十分丰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拖步、踏步、蹭部、点步、刨步、碾步、撩步、踢步、掖腿、跨腿、吸腿,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为:拉、甩、绕、悠、扬等。
藏族舞蹈动律还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倒脚碾转、后撤前踏、四部回转的共同规律。
在这些步伐、手势即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各式各样的变化,加上音乐的区别,构成了现在藏民族中各类不同风格的舞蹈。
(一)舞蹈动作与历史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都可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生活环境,藏族也是如此。
远古时期,藏族先民就生活在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
公元617年,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建立了奴隶制社会的吐蕃王朝,公元846年,吐蕃奴隶制政权彻底崩溃,公元10世纪,封建农奴制在西藏逐步形成,到了元朝时期(公元13世纪),蒙古王室统一了全中国,西藏也被纳入中国的板块,元朝统一西藏,也标志着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确立,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中期是藏族封建农奴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到19世纪中期,外国殖民主义的入侵,使西藏沦为半殖民地状态,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1959年才使西藏人民解放,获得自由。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康巴藏族是中国民族中少数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作为康巴藏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康巴人豪迈、热情的性格特点。
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是展现出康巴文化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进行探讨。
一、锅庄舞的音乐风格锅庄舞的音乐风格充满了康巴藏族民族特色,融合了独特的节奏、曲调和歌词。
锅庄舞音乐的特点如下:1. 节奏明快饱满:锅庄舞的音乐节奏通常明快饱满,富有活力和激情。
这与康巴藏族人民豪迈、勇敢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
2. 曲调婉转悠扬:锅庄舞的音乐曲调常常婉转悠扬,充满了大自然的原始气息。
这与康巴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美景的环境中息息相关。
3. 歌词富有诗意:锅庄舞音乐的歌词富有诗意,表达了康巴藏族人民的情感和思绪。
歌词常常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康巴藏族人民的勤劳和善良。
二、锅庄舞的区域特点锅庄舞作为康巴藏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有着丰富的区域特点。
不同地区的锅庄舞在音乐、舞蹈动作以及服饰方面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锅庄舞区域特点:1. 安多地区的锅庄舞:安多地区的锅庄舞音乐以快速的节奏、高亢的声调和悠扬的曲调为特点。
舞者身着华丽的锦缎服装,舞姿矫健有力,展现出康巴人民勇敢坚韧的品质。
2. 那曲地区的锅庄舞:那曲地区的锅庄舞音乐以激昂的节奏、高亢的声调和激情四溢的歌词为特点。
舞者以跳跃、转动为主要动作,舞姿豪放,展示出康巴人民豪迈奔放的气质。
3. 阿里地区的锅庄舞:阿里地区的锅庄舞音乐以节奏明快、曲调悠扬、歌词优美为特点。
舞者身着色彩斑斓的传统服装,舞姿轻盈如飞,展现出康巴人民儿女天然的柔情与美丽。
4. 林芝地区的锅庄舞:林芝地区的锅庄舞音乐以缓慢的节奏、柔美的声调和优美的曲调为特点。
舞者身着轻盈的民族服装,舞姿舒展优美,展示出康巴人民柔和细腻的一面。
综上所述,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深受康巴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和文化传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