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针挑治疗哮喘50例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44.82 KB
- 文档页数:2
针灸治疗哮喘病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哮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哮喘患者,并将其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受针灸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并对照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痊愈25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83.72%.结论针灸在治疗哮喘病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哮喘发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使用。
标签:针灸;哮喘病;咳嗽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主要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所致,该病症会让患者气道发生高反应,进而导致可逆性气流受限。
临床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咳嗽、气急等,且容易在夜间或者凌晨发作。
哮喘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1]。
因此,临床上需要不断研究治疗哮喘病的有效方法。
针灸治疗在哮喘病的治疗中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86例接受针灸和药物治疗的哮喘病患者,得到的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哮喘病患者,患者均经变应原检测、肺功能测定、胸部X线等确诊,并且具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咳嗽、气急等症状。
86例哮喘病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30例。
患者年龄为11-78岁,平均年龄45.5±2.5岁,病程为2个月-10年,平均病程4.5年。
将86例患者平均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状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激素、补液等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针灸治疗,具体的针灸治疗方法如下:首先确定针灸的穴位,分别为定喘穴、膻中穴、百会穴、风池穴、肺俞穴、风府穴、大椎穴、支沟穴。
如果患者伴有严重的咳嗽,早上和夜晚有明显加重情况,并且有咳痰现象,痰液成白色或者泡沫状,需要在原有穴位上增加合谷穴、列缺穴,进而帮助患者缓解咳嗽症状,宣降肺气;如果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和喷嚏不止症状,需要在原有穴位上增加迎香穴、上星穴来起到宣肺通窍;如果患者伴有舌苔偏紫或者是舌苔上有明显瘀斑的患者,需要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增加金津穴和玉液穴起到活血化瘀和祛痰;如果患者伴有咳嗽、咳痰症状,痰液呈现黄色,需要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增加丰隆穴和中脘穴,起到清热祛火和化痰止咳的效果。
中医针灸止哮喘医案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往往发作较急,如果处理不时导致严重缺氧就可能危及生命。
医务人员工作在临床第一线,观察到此病症发生时,可采取指压或针刺鱼际穴等简易措施施救,可在数分钟内使哮喘症状迅速缓解,赢得进一步抢救和治疗的时间,使哮喘的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水平。
如治某患者,女,56岁。
2011年7月4日初诊。
素有哮喘之疾10余年。
每易突然发作,今有急性复犯。
症情迫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有声,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吐稀痰,面色紫暗,苔白滑,脉浮紧。
心率96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无病理性杂音。
双肺布满哮鸣音。
可听及喉中哮鸣音。
辨证:此乃风寒袭肺、肺失肃降、气机逆上之胸满哮喘。
治法:宜肺平喘,取手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鱼际(双)直刺0.8寸,快速捻转。
平补平泻手法。
针感直达上臂。
5分钟后,哮喘气促渐渐缓解。
30分钟后,喉间哮鸣俱失,患者顿觉胸满消减。
气机畅达,就诊时由人扶着。
治后自己能回家。
翌日,诸症大减。
继以小青龙汤巩固。
迄今良好。
壮医外治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
吴大斌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16(0)B03
【摘要】就壮医外治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概况作一综述,认为壮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便、方法独特、疗效显著、经济、安全可靠等特点,但其理论研究也多局限于壮医基础理论,对其治疗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总页数】1页(P538-538)
【关键词】壮医;外治法;支气管哮喘;综述
【作者】吴大斌
【作者单位】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广西融水54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2.25
【相关文献】
1.壮医外治法临床研究进展 [J], 何子强;黄崇巧
2.针灸结合壮医外治法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陈斌;易光强
3.壮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J], 李芳梅;韦福巧;祁希希
4.壮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J], 李芳梅; 韦福巧; 祁希希
5.壮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J], 刘佩;吉星云;范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9例董瑞兰【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和对照组(采用纯西药)各49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咳、咯痰、胸闷改善时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哮鸣音改善时间两组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效果理想,可以显著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2(033)007【总页数】2页(P881-882)【关键词】哮喘/针刺疗法;穴,肺俞;穴,定喘;穴,列缺【作者】董瑞兰【作者单位】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人民医院,固原,7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2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惟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
过去曾称为变异性哮喘、咳嗽型哮喘、隐匿型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等。
该病早在1972年由Glauser首次提出,认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
CVA 属中医的“咳嗽”、“痉咳”、“百日咳”等病范畴,其病因既有感受外邪(如风、寒、热等)、饮食不节(如过食辛辣、厚味等)等外因,又有先天禀赋不足等内因。
我院近年来采用针刺疗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了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自2007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9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片治疗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关于CVA 的临床诊断标准[2],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糖尿病、肿瘤、脑梗死等患者。
治疗组49例患者男16例,女33例;年龄19~65岁,平均38.7岁;病程2~23个月,平均6.1个月。
针灸治疗哮喘50例临床观察
王又平;高丽华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8(023)001
【摘要】我从2002年4月-2005年7月间,以肺俞、大椎、风门三穴为主,采用针刺配合针灸后,火罐、针刺温灸治疗哮喘50例,取得一定效果,并初步观察了肺俞、大椎、风门三穴对肺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王又平;高丽华
【作者单位】北省承德市中医院,067000;河北省承德市第五医院,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针灸治疗哮喘30例临床观察 [J], 叶虹
2.基于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NA)探讨针灸治疗哮喘临床评价 [J], 贾成祯; 刘艳艳; 尹磊淼; 徐玉东; 杨永清; 王宇
3.基于信号通路探讨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邱双凤;乔赟
4.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针灸治疗哮喘用穴及组方规律探讨 [J], 龙润锦;陈盼碧;杨孝芳
5.针灸治疗哮喘188例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J], 邵经明;邵素菊;朱彦岑;王民集;刘凯;齐晓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48例关建敏 姚月根* 指导 周兆章(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200092) 哮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反复发作,尤以春秋季节,气候剧变时发病较多。
我们从1991年10月至1993年11月赴摩洛哥医疗队工作2年期间里运用传统针灸、拔罐及穴位埋线综合治疗哮喘,现小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6岁;病程最长27年,最短6个月。
其中痰热型36例,风寒型12例。
本病多属邪实正虚,在发作期主要表现为实证,但有寒热之别。
证见喘急胸闷,喉中有哮鸣声,气粗声高,脉象有力。
其寒者则咳痰清稀,伴有寒象;其热者则咳痰黄稠胶粘,伴有热象。
在缓解期多表现为虚证,证见咳喘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尤甚,气短乏力,面色晦滞,脉象软弱。
日久则伤及脾肾,可伴有脾肾两虚的症状。
治疗方法1.针刺主穴取定喘(双)、尺泽(双)。
实证(发作期)配天突、丰隆(双);虚证(缓解期)配膻中、足三里(双)、太溪(双)。
不论实证虚证,手法均用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周针刺2次, 10次为1疗程。
2.拔罐取肺俞(双)、膏肓俞(双)、中府(双)。
虚实证相同,留罐5~10分钟。
3.穴位埋线(针灸10次后穴位埋线)术前准备 选用7号腰椎穿刺针,0.35 mm×100m m毫针剪去针尖,1号羊肠线各剪成约1cm长备用,6号注射针,10ml注射*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针筒,麻醉药利多卡因,镊子,剪刀,皮肤消毒用品,消毒纱布及胶布。
具体操作 用7号腰椎穿刺针作套管, 0.35mm×100mm毫针作针芯,将准备好的羊肠线放入针头内,患者取仰(卧)位,取穴参照针刺虚实证哮喘的穴位。
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右手持7号腰椎穿刺针迅速刺入,进针深度则根据穴位的深浅而定。
刺膻中、天突时用左手提捏皮肤,右手持针沿胸骨柄刺入。
得气后,将针退出稍许,一边抵住针芯,把羊肠线推进穴内,然后将针全部拔出,羊肠线头不能外露,如有出血用棉球压迫止血1~2分钟,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及胶布固定3天,以免感染。
针药并用治疗支气管哮喘68例疗效观察
吴剑铧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6(8)13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药并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接治的13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65%,相比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治疗后,治疗组的FEV1、FEV1%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总页数】3页(P109-111)
【关键词】针药并用;支气管哮喘
【作者】吴剑铧
【作者单位】安阳县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2
【相关文献】
1.针药并用治疗支气管哮喘43例临床观察 [J], 贾文慧;贾利慧
2.七星针配合针药并用治疗脾胃湿热型脱发疗效观察 [J], 林葵容;余安胜;江衍芳
3.针药并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J], 朱东晓
4.针药并用治疗支气管哮喘96例观察 [J], 杨剑波;徐清恒
5.针药并用配合提肛运动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PSA、睾酮、雌二醇的影响 [J], 刘永存;赵会谢;刘国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90 •浙江中医杂志2020年4月第55卷第4期针灸聚英杵针疗法治疗哮喘急性期寒哮证47例观察$徐志微金红露李彬彬叶新新徐小小温州市中医院浙江温州325000关键词哮喘寒哮证杵针疗法临床观察本研究旨在探讨杵针治疗哮喘急性期寒哮证的临 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因哮喘 急性发作在本院治疗的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7例。
对照组男 26例,女21例;年龄17 ~ 58岁,平均44. 63±7. 80岁;病 程6个月~20年,平均9.53土3.71年。
治疗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18 ~ 59岁,平均44. 90±7. 13岁;病程6个 月~ 19年,平均9.32±3. 54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 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 〇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分述如下。
1.2.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 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发布的2013年版《中国支气管哮喘 防治指南(基层版)》m制定。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2002年 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制定寒哮证 的诊断标准,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 如塞;次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或清晰呈泡沫状,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晦黯带青,形寒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易发,或恶寒、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 或浮紧。
诊断标准: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3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2.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6 ~ 60岁;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排除标准:合并其它脏器(如心、脑、肝、肾等)较 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合并肿瘤、结核、韦格氏肉芽肿等肺 疾病;不能配合证候信息采集或精神病者。
1.2.4脱落标准:治疗未坚持完整2周期者;纳人后未 按试验计划实施者;自行退出或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严重 不良反应、并发症和特殊生理变化者。
针刺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35例体会发表时间:2016-07-12T14:01:53.4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作者:王祖芹[导读] 根据患者长期应用激素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分为以下两型。
王祖芹(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中医院;湖北神农架44242)1【摘要】目的:分析采用针刺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35例过敏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针刺穴位进行治疗,并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
效果:在本院收治35例患者中,治愈12例,治愈率为34.28%;显效15例,显效率为42.85%;好转7例,好转率为20%;无效1例,无效率为2.86%;总有效率为97.13%。
我们对治愈12例患者和显效的15例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其病情均未复发。
结论:采用针刺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效果确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针灸方法效果观察本院于2010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应用针刺方法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3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35例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15岁-68岁,平均41.5岁,病程1-25年。
治疗前患者均使用激素。
口服剂及喷雾剂均为可的松制剂。
每日用量4-16mg不等,喷剂每日应用数次至数十次不等。
有部分患者同时应用两种剂型。
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长期应用激素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分为以下两型。
气虚血瘀型:喘促短气,语言无力,动则汗出,面部、口唇及四肢末端紫暗,舌黯淡,脉弱。
肺肾两虚型:喘促日久,动则喘甚,气短不续,形瘦神疲,腰膝酸软无力,面部虚浮,下肢水肿,舌淡,脉沉细无力。
处方:<1>百会、上星、印堂、通天、迎香、中府、合谷、膻中。
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2>大椎、定喘(大椎旁开0.5寸)、喘息(大椎旁开1.0寸)、风池、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
第一张用百会穴升提不足之气;上星、印堂、迎香开肺窍以纳气;通天穴,顾名思义“肺气通于天”,使肺气与天气通,中府为肺之募穴,可调整肺的功能;合谷为大肠之原穴,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之气降,可助肺气下降,则喘平,膻中配内关,可调整气机;足三里、三阴交可补脾胃以助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