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的MRI诊断及病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9
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
张忠志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年(卷),期】2011(27)17
【摘要】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脑囊虫病患者60例经临床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按脑囊虫寄宿部位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51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1例和混合型6例。
结论:脑囊虫病CT、MRI表现多种多样,X线、CT、MRI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可显示各型脑囊虫病改变.尤以非活动性脑囊虫病更佳。
CT、MRI增强扫描可发现脑实质更多病灶。
【总页数】2页(P207-208)
【作者】张忠志
【作者单位】云南临沧市风庆人民医院放射科,675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102
【相关文献】
1.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 [J], 张忠志
2.脑膜型脑囊虫病的磁共振影像学诊断 [J], 杨家斐;马林;胡淼淼;张毅军;赵建秀;陈静;杨姝杰;刘宁;张岩磊
3.脑囊虫病658例临床观察及影像学诊断 [J], 张亚东
4.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附44例报告) [J], 詹青;赵江民
5.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及病理学特征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及病理学特征 [J], 余跃丰;庄丁勤;方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滋病相关脑弓形虫病的MRI表现【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脑弓形虫病的MRI表现。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33例AIDS相关脑弓形虫病。
MRI资料观察内容包括脑内病灶分布、数量、大小、T1WI、T2WI、T2WI/FLAIR病灶周围水肿情况、DWI信号及增强扫描脑内病灶强化方式。
【结果】33例AIDS相关脑弓形虫病中共221个病灶,病灶多发25例(75.8%),单发8例(24.2%);位于幕上21例(63.6%),位于幕上、幕下12例(36.4%)。
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向心靶征30个(12.4%),T2/FLAIR 166个(75.1%)病灶周围不同程度水肿。
增强扫描结节状强化113个(51.1%),环形强化60个(27.1%),偏心靶状及靶状强化28个(12.7%),不规则强化20个(9.1%)。
DWI病灶等信号149个(67.4%),高低不均28个(12.7%),低信号28个(12.7%),高信号16个(7.2%)。
【结论】AIDS相关脑弓形虫病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仔细分析各序列信号特征,结合病史有助于脑弓形虫病的诊断。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脑弓形虫病;磁共振成像AIDS相关脑弓形虫病是HIV/AIDS患者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HIV/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也其是最容易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之一,早期准确的诊断、及时治疗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本文回顾性分析33例AIDS相关脑弓形虫病的MRI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减少误诊。
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6月至2023年12月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收治的艾滋病相关脑弓形虫病33例。
2.确诊依据AIDS患者的HIV抗体阳性均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实验确诊,AIDS的诊断符合《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1]诊断标准。
33例脑弓形虫病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清弓形虫抗体IgG、IgM检测阳性及抗弓形虫治疗有效确诊。
囊虫病的X线、CT表现
李仁伟;金雯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年(卷),期】2012(28)4
【摘要】目的:分析肺囊虫病的X线、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肺囊虫病的X线胸片和3例CT胸部的表现。
结果:X线和CT检查示肺部散在分布的椭圆形结节状影,直径约12mm左右,边缘较清晰,密度均匀,病灶独立无融合,肺门、纵膈淋巴结无肿大,6例均合并皮肤、肌肉囊虫病,5例合并脑部病变。
结论:囊虫病发病率低,结合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注意身体其他部位病变,诊断本病是可能的。
【总页数】1页(P238-238)
【作者】李仁伟;金雯
【作者单位】云南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661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5
【相关文献】
1.囊虫病的X线、CT表现 [J], 李仁伟;金雯
2.肺囊虫病的X线、CT表现 [J], 张冬梅
3.肺囊虫病的X线、CT表现 [J], 杨军克;岑炳奎
4.52例肝包囊虫病CT表现回顾性分析 [J], 尼顿;米玛
5.脑囊虫病在CT平扫及MRI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 [J], 苏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囊虫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囊虫病概述囊虫病(cysticercosis)又称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是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所引起的疾病,为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囊尾蚴可侵入人体各器官引起病变,其临床症状常因寄生部位及感染程度不同而异,其中以脑囊虫病最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该病危害性极大。
英文名称:cysticercosis其它名称: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相关中医疾病:痰核、痫证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其他,头部,眼,颅脑常见症状:癫痫、发热、呕吐、复视、痴呆、截瘫、感觉障碍、皮下结节主要病因:感染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检查项目:脑脊液检查、粪便检查、CT、X 线、检眼镜、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重要提醒:本病可经粪口传播,应注意保持自身及周围环境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临床分类: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脑囊虫病、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囊虫病、眼囊虫病。
二、囊虫病的发病特点三、囊虫病的病因病因总述:为感染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所致。
幼虫可通过粪-口传播或由于呕吐等逆蠕动使幼虫妊娠节片或虫卵反流入胃而感染。
基本病因:1、链状带绦虫虫卵自粪便排出时已成熟,内含六钩蚴,外有厚壳,对外界抵抗力强。
人进食附有虫卵的蔬菜或瓜果后,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化,钻入肠壁,随后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进而被输送至全身,虫体逐渐长大,2个月后头节上出现小钩与吸盘,约10周左右囊尾蚴发育成熟。
2、六钩蚴侵入组织后每引起局部组织反应。
初期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继则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并有成纤维细胞增生。
随后幼虫为纤维被膜所包围而形成包囊。
其病理变化视囊虫寄生部位、数量和局部组织反应而不同。
3、幼虫寄生部位以脑、皮下组织、肌肉和眼部为多。
(1)六钩蚴可通过血流进入脑实质,大多寄生于大脑皮质邻近运动中枢。
颅脑肿瘤的MRI表现1.目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颅脑肿瘤的MRI表现和诊断。
(2)熟悉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白质病及脑变性疾病的典型MRI表现。
2.教具MRI教学片、标本、模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等。
3.内容提要(1)颅脑肿瘤的基本MRI表现①脑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呈长Tl,长T2的信号改变,特别是实质性胶质瘤或转移瘤。
区分肿瘤与周围水肿是十分必要的。
②脑瘤出血,表现为Tl及T2像上的高信号等。
③脑瘤周围水肿,表现为长T1、长T2,但邻界Tl像(TE28、TR500),水肿常不易被显示,界于白质灰质内的水肿沿着深和浅纤维束,产生一个周边分指样改变等。
④脑瘤坏死与囊变,MRl在显示肿瘤囊性变时,视其内容物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而言,良性囊变边缘常光滑,信号强度均一,特别是边缘与中心没有差异;而恶性肿瘤的囊壁有结节,不光滑等。
⑤肿瘤钙化,各种肿瘤钙化常是肿瘤定性标志之一,MRI 钙化表现为T1及T2像均无信号等。
⑥增强扫描对诊断脑瘤的价值,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肿瘤与水肿,有利于显示肿瘤囊变结构等。
(2)常见脑肿瘤:①神经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约占全部颅脑肿瘤的40%-50%。
a.星形细胞瘤:常位于一侧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和脑干,柯氏(Kemohan)分类法将其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良性,Ⅲ、Ⅳ级为恶性;占胶质瘤的40%。
Ⅰ、Ⅱ级MRI表现为:1.瘤体多呈长Tl、长T2信号强度,边界清楚,成人常见于额叶、顶叶、颞叶,儿童多见于后颅窝。
2.实质形多见于幕上,呈明显长T2与不明显长T1;少数无信号异常,仅见灰白质界限消失。
3.囊性型多见于后颅窝,囊液含蛋白质,在T1像呈低信号但高与脑脊液,T2像呈高信号但低与脑脊液。
4.脑水肿轻微,占位效应不明显。
5. Ⅰ级星形细胞瘤一般不强化,Ⅱ级星形细胞瘤呈轻度强化。
6.钙化占8-30%;7.瘤内出血少见。
脑脓肿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摘要目的:提高对脑脓肿CT、MRI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脑脓肿患者行CT和MRI检查,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
結果:CT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增强后脓肿包膜呈均匀环状高密度带,脓肿中央密度不变:MRI表现脓肿中央区在T1和T2加权成像均为低信号,包膜则为边界清楚的高信号环,所有脓肿壁上均有一光滑的低信号“暗带”,增强扫描见脓肿壁呈厚度均匀的环状强化,内缘光滑。
结论:脑脓肿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是敏感、准确、快捷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各部位脑脓肿的诊断。
关键词脑脓肿诊断CT MRI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收治脑脓肿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9~68岁,平均31.6岁;就诊时间发病3天~2个月。
临床表现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14例,46.66%),发热(15例,50%),肢体偏瘫(6例,20%),其他症状有意识障碍、颅神经麻癖、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及精神异常等。
均经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临床明确诊断为脑脓肿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抗感染治疗结果证实。
脑脓肿病源:耳源性脑脓肿6例,血源性4例,鼻源性2例,外伤性8例,隐源性10例。
影像学方法:使用GE sytec 1600全身CT和GE ProsPeed ell双层螺旋CT机,以OM线或OML线为基线轴位平扫。
扫描层厚与层距为5~10mm。
MRI采用安科公司生产的ASM-016P磁共振仪,常规SE系列,常规增强扫描,作TIWI 矢、冠、轴三个方位扫描。
结果病灶形状:30例经CT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10例经MRI检查,而得到定位及(或)定性诊断。
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占位效应不明显6例(20%);注射造影剂后,无明显强化2例(6.66%),斑片状、脑回样强化4例(13.3%);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20例(66.66%),其中6例(20%)内有液气平面,周围伴较规则、等级稍高密度厚壁,壁厚薄不一,壁厚1~3mm者18例(60%),壁厚3~6mm者12例(40%),最外围为片状低密度水肿区,注射造影剂后,包膜呈环形强化,圆形厚壁空洞影。
脑囊虫病的CT诊断作者:田维祥来源:《中外医疗》 2013年第35期田维祥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普洱 665000[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脑囊虫病的CT诊断表现,评定其诊断价值,同时为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随机选择该院确诊的脑囊虫病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CT检查结果可知,68例脑囊虫病患者中,12例(17.6%)为脑膜型,9例(13.3%)为脑室型,9例(13.3%)为单囊型,8例(11.8%)为脑炎型,30例(44%)为混合型。
结论脑囊虫病通过CT诊断,一般可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数据。
但有的脑囊虫病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无明显特异性,CT检查会出现漏诊或误诊。
所以仅凭CT检查不可对囊虫病的诊断定性,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病史以及MRI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参考,才能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关键词] 脑囊虫病;CT诊断;误诊[中图分类号] R5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12(b)-0184-02脑囊虫病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脑部疾病,占全身囊虫病的75%以上[1],该病主要是由于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脑内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脑囊虫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其症状复杂多样,无特异性,为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常导致与其他颅内疾病难以鉴别。
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CT诊断脑囊虫病,为加深对脑囊虫的认识及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该研究随机选择该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确诊的脑囊虫病患者68例,分析总结患者的CT诊断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研究对象共68例,均为该院确诊的脑囊虫患者。
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5~68岁,平均年龄为45岁,病程28 d~5年。
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51(75%)例,癫痫抽搐45例(66.2%),呕吐11例(16.2%),迟钝健忘23例(33.4%),精神障碍8例(11.8%),发热15例(22.1%),脑膜刺激征19例(27.8%)。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页
脑囊虫病的MRI诊断及病理分析
作者:郭会利 张敏 程敬亮 孙骏谟
【摘要】 目的 分析脑囊虫病的病理演变特点,探讨脑囊虫病的
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6例脑囊虫病的MRI表现特点,并
结合12例手术后病理材料进行比较。结果 脑实质型18例,脑室型4
例,脑膜型3例,混合型11例,主要MRI特点:(1)囊虫存活期,病
灶呈圆型,多发常见,附壁囊虫头节呈偏心型小点状影,T1WI呈略高
信号,T2WI呈中低信号;囊液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在FLAIR
上脑脊液呈低信号,而囊液呈相对高信号;周围水肿不明显。(2)囊虫
退变坏死期,头节消失,囊腔扩大,周围水肿明显。(3)病灶钙化后,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周围水肿消失。(4)增强扫描表现为:囊壁
环状增强(24/36),或不增强(12/36);囊内小点状影增强(22/36),或
不增强(14/36)。(5)脑室型:常发生于第三、四脑室,其中第三脑室
1例(1/36),第四脑室3例(3/36),均引起阻塞性脑积水。(6)脑膜型:
因蛛网膜粘连,而引起脑积水(2/36)。结论 脑囊虫病在病理演变过程
中,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对确定脑囊虫病的数目、大小、部
位等发病特点及病理演变过程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脑囊虫病 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病理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athological and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cysticercosis (CC)
and explore the MRI characteristics of CC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Methods The MRI findings of 36 CC cases were analyzed and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页
compared with 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materials of 12
cases.Results The thirty-six cases included 18 of
cerebral-parenchymal type,4 of cerebral-ventricular type,3 of
meningeal type,and 11 of mixed type.The CC MRI findings are
characterized mainly by:(1)frequently-encountered multiple
circular foci during the cysticercus survival:small excentric
spotty images of the mural cysticercus scolex :slightly high
signs on T1WI and middle-lower signs on T2WI;lower signs on T1WI
and high signs on T2WI of the capsular liquid;lower signs of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but relatively high signs of the
capsular liquid on FLAIR;and unremarkable peripheral edema;
(2)scolex disappearance,enlarged capsular cavity and
remarkable peripheral edema during cysticercus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3)lower signs on T1WI and T2WI and peripheral edema
disappearance after the focal calcification;(4)findings shown
by the enhanced scanning:strengthened (24/36) or
non-strengthened (12/36) cyst-wall circular images;
strengthened (22/36) or non-strengthened (14/36) small
intracapsular spotty images;(5)cerebral-ventricular type often
occurring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ventricles:one case in the
third ventricle (1/36) and three cases in the fourth ventricle
(3/36),all of which suffered from 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页
(6)hydrocephalus caused by arachnoid adhesion (2/36) in
meningeal type.Conclusion During the pathological development,
CC has characteristic MRI findings and MRI has a high diagnostic
value for determining the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such as
the number,size,location,etc,and the pathological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CC.
【Key words】 cerebral cysticercosis MRI diagnostic value
pathological analysis
脑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脑内所引起的疾病,占全
身囊虫病的80%,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以往
CT诊断脑囊虫病的报道不少,但MRI诊断脑囊虫病的报道却很少。笔
者收集资料完整、经临床以及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6例脑囊虫病的MRI
诊断及病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1月~2002年7月分别在河南省洛
阳正骨医院(8例)、郑州大学一附院(23例)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5例)
行MRI检查且资料完整的脑囊虫病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
龄12~68岁,平均38岁,其中18~45岁者30例,占83%以上。本
组患者均经临床表现、病史、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以及特征性MRI
表现而确诊,其中12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
1.2 扫描方法 采用美国Marconi公司生产的1.5T超导型MR扫
描仪。选用头颅线圈、SE和FSE、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