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的“美”

语文教学中的“美”

语文教学的“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从看、听、读、说等几方面来分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看”美

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越低,插图越多。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如三册《我的家乡》一课,描写了“我”的家乡月亮湾的秀美风光,反映了“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文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从村后观察到村前,欣赏像“月牙”一样弯弯的小河,感受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那种优美恬静的感觉,体味美丽的“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的桃树,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的富有童趣,有的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如《精彩的马戏》中小猴调皮可爱,小熊憨态可掬,画面富有趣

味美;《少年闰土》中人物形神兼备,富有人物形象美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都能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欣赏美

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如《动物过冬》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小蚂蚁的所见所闻出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落叶飘落下来,满地是落叶的背景,有啄木鸟捉虫的“笃笃”声,有青蛙挖洞,以及小蚂蚁与它们的对话,有声有色,富有童趣,让学生激起视觉和听觉的想像,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利用录像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我们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听”美

“听”,首先要求师生都坚持讲普通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听”能获得美的信息,给听话者带来审美享受。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含有生动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美好的心灵。可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感受美

朗读中教师的范读,以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来抒发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音美和语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的

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心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的老师将《满江红》读得“出神入化,语调十分感人”时,“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被深深地感动,他课上完,学生也能流畅地背诵了。”这就是学生从教师成功的范读中感受到的美的力量后产生的优良效应。

2、听音像资料感受美

专门为指导课文朗读所录制的磁带更是学生朗读的优良范例。学生通过欣赏磁带中的朗读范例能更好地体味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和情感。如我校沈丽君老师在上《大熊猫的故乡》一课时,录制了鸟鸣声、泉水声,并配上大熊猫的自述,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意境中,缩短了学生与大熊猫故乡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鸟鸣声声、泉水清清、苍绿幽静的意境美,为学生在审美期待中进一步学好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听同学优美的描述感受美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美。如教学三册《下雨》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小宝、小玲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知道关心别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好品德,从而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

三、“读”美

“读”美,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美读,是指灌注了充沛饱满的感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1、读出音乐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焉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桂林山水》的文字描写音调优美,三个“啊”字,赞美之情倾泻而出,“奇”、“秀”、“险”三字,音高而不重,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又如《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等句,因用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又如对偶句“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读起来富有一种对称美,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美。

2、读出意境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曼谷的小象》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在这都市的郊外,景色色彩绚丽,气氛宁静平和,空间开阔而又充满生机。文中对晨雾作了生动的描写,“淡紫色的晨雾”“橘红色的晨雾”“金色的晨雾”,晨雾的奇异色彩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3、读出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如课文《凡卡》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为使学生进入

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激情。通过指导,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美

“说”是学生把对美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内部审美机制的加工描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美的表达。而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

1、以说代析,表达美。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巧设问题,启发学生说:(1)面对无情的烈火,邱少云会怎么想,怎么说?(2)面对离他仅六十多米的敌人,他会怎么想,怎么说?(3)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会对自己怎么说?(4)当烈火吞噬着他的生死关头,他会对战友说什么?又会对自己的亲人说什么?(5)还会对祖国母亲说什么?层层设问,诱导学生透过邱少云的外表,深入他的内心,感受邱少云的人格美,使邱少云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使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2、以说激发想像,创造美。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离不开合理的想像。儿童最富有想像力,利用这种天性,可以帮助学生将形象与情感结合,产生美的体验。如《吹泡泡》一课,我启发学生想像:泡泡会飞向哪儿去?会看到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学生纷纷说:泡泡抱成一团,像一串串葡萄,小鸟看见了,把它们叼回家去;泡泡飞到小姑娘的房前,挂在屋檐下,给房子挂上了

一串串晶莹的项链等等。合理的想像升华了美,表达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看、听、读、说,指导激发学生不断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形象美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起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美能塑造人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和体态美,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育对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特殊的功能。 蔡元培认为实行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鲁迅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这就是说,美育既和德育不同,又能辅助道德。美育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德育的深化和丰富化,德育主要是晓之以理,美育是动之以情。常常有这种情况,教育者的话已经不起作用,不能打动学生的心,不能穿透学生“情感麻木的铠甲”,而美育的手段恰可以“唤醒他的良心”,触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识别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真假的事物,而受到深刻的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

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他认为应该“把人的精神摆在第一位”,内心美和外表美是统一的,“荒唐地追求时髦”,正反映“内心的空虚”。美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中可以照见自己,从而可以促使自己采取这样那样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美的观点,确立自身的美的品质。因此,学校必须开展积极的美育工作,当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对于多种思想、形象以及他们所看到的、感知到的和所想到的一切事物的感情色彩都非常敏感的时候,就要使美育成为道德教育的强大手段,培养青少年具有崇高的善良的和诚挚的精神品质,这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美育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它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长人们的智慧,训练人们的思维,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逼他凭其它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有害地胁迫着孩子的天性。”这就告诉我们,青少年接受知识、思考问题是离不开具体形象的,他们首先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这是认识规律,也是教育规律。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在新课改的旗帜下,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起以前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上有很大进步。尽管如此,学生仍然缺乏上语文课的兴趣,因为我们的绝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离开了对学生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语文课就犹如一幅陈旧的黑白图片,暗淡而模糊。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在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中,让它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1感受文本之美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心怀天下”的情操美,朱自清的《春》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风光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结构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语言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喜悦,这本身就是一种美。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总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笔下春天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学习文章灵动的语言,我反复带领学生读课文,通过诵读,去培养学生“爱美”的心灵和“寻美”的眼睛。 2创设氛围之美 挖掘出作品的美,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谐和的审美氛围,这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装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注重美读,以声传情。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思乡名作,在教学中,我先放朗读带,师生共同欣赏专家精彩的诵读;然后再配上音乐,学生自读;再指名朗读,辅以适当的点拨;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把诗歌中的每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陶醉在诗歌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一节课,书声朗朗,此起彼伏,学生情绪高昂,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美读不仅事半功倍,更是美的熏陶! 2.2 借音乐影视,为课堂造势。选取相关的影视、音乐据情况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多种感觉,从而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我喜欢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或用作朗读的配乐,或用来激发情感,或用以启发思维。在学习《出师表》时,我播放了电视剧相关片断,学生感慨于诸葛亮的拳拳忠心;在学习《孔乙己》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学生心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 编号:H1(2014)21-03-02 作者:高汇生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和学习语文的。 一、发挥自主,构建美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目标明确导向,更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并为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老舍先生写的《猫》一课,对“用身体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这一句的理解时,老师问:谁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学生回答:是“摩擦”的意思。老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学生:我觉得用“摩擦”的话,句子中的猫就没有可爱的那种感觉了。学生又说:“蹭”字有一种撒娇的味道。在老舍爷爷看来,猫就是他的孩子;同样,在猫的眼中,老舍爷爷就是它最可信赖的人。 二、协力合作,实现美

古语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毕竟有局限性,要让学生们自发地钻研,自主地探求,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利用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展开想象,抒发自己对五彩池的喜爱之情,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就在五彩池,你最想干什么?”有的说:“如果现在就在五彩池,我真想永远住在那儿。”有的说:“我真想变成一条小鱼,就生活在清澈的五彩池,欣赏各种各样美丽的倒影。”学生的想像是丰富而生动的,甚至充满了梦幻般的童话色彩。倾听他们之间的交流,就不能不被他们的那颗颗纯真、美好的童心所深深打动。 三、深入探究,完善美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讲《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找有关“三国”的小资料以便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有的同学搜集了有关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说到美,说到美育,总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其实人类总是以“美”作为生活的追求方向。有一位哲人说得好:生活中不缺乏美,缺的是对美的发现。“发现”是用心灵去感知,一个人没有“发现”的灵慧,即便处芝兰之宝,也无嗅香的体验,而是备灵敏的“发现”,即便骑马走过茉莉之径,也能捕捉留在马蹄的淡淡幽香。有“发现”,才能“发据”。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蕴藏丰富的美育元素,发据教材的美育因素,才能让学生感知美,进而生议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认认认而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育人目标。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是什么?我这里要谈的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 一、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美的享受。花鸟草虫、高山流水、朝霞彩虹,形、色、声中无不浸透着美,孕育着美。唐代诗人杜甫的《江南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的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诗人欣喜之情,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又如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海口日出》中“天空还是一片浅蓝……一道红霞……小半边脸,红得很……真红得可爱……”这些描写,写出了太阳升起前天空的颜色、红霞的变化,足写出了作家盼望看到日出的迫切心情,让人感到朝霞旭日梦幻般的色彩之美。 二、词语美 大家熟知的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的是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的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致描绘的壁画。一个“铺”字,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一个“似”字,串起了“露水”与“珍珠”,连起了“月亮”与“弯弓”。及复吟咏,难道还不会产生美的共鸣? 三、语言美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当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然后砸碎从敌人手中缴来的枪,走到悬崖边,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伴从悬崖往下跳。“打倒日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在狼牙山响起。作家特意描绘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语言不正是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声音吗?这荡气回肠的语言不正体现英雄人物激动人心的悲壮之美吗? 四、人物形象美

语文教学中的“美”

语文教学的“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从看、听、读、说等几方面来分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看”美 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越低,插图越多。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如三册《我的家乡》一课,描写了“我”的家乡月亮湾的秀美风光,反映了“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文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从村后观察到村前,欣赏像“月牙”一样弯弯的小河,感受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那种优美恬静的感觉,体味美丽的“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的桃树,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的富有童趣,有的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如《精彩的马戏》中小猴调皮可爱,小熊憨态可掬,画面富有趣

味美;《少年闰土》中人物形神兼备,富有人物形象美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都能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欣赏美 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如《动物过冬》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小蚂蚁的所见所闻出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落叶飘落下来,满地是落叶的背景,有啄木鸟捉虫的“笃笃”声,有青蛙挖洞,以及小蚂蚁与它们的对话,有声有色,富有童趣,让学生激起视觉和听觉的想像,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利用录像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我们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听”美 “听”,首先要求师生都坚持讲普通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听”能获得美的信息,给听话者带来审美享受。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含有生动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美好的心灵。可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感受美 朗读中教师的范读,以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来抒发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音美和语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的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学的美则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它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创造、共同培育、相互欣赏的一朵精神奇葩。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一、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诚如罗丹所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背影》也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是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情享受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之美。我在教剧本《雷雨》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剧本的矛盾冲突,然后选取鲁侍萍在她的两个亲儿子(周萍和鲁大海)正面发生冲突之后,她与周萍的两句对话: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的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周萍:你是谁?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罗丹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美就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在阅读范文中,学生要感受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美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激发

出学生美的情趣。比如教学说明文《中国的拱桥》,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学的导游,带领学生走过一座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将其设计的巧妙,桥身的坚固及雕刻的生动一一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中国的拱桥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桥梁”。实践证明,有感情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提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

语文课的美

语文课的美 语文课应该是美的,它不仅仅要展现文本固有的美,而且要发现、领悟、创造美。面对美文,就要美教,要让语文课以一种优美的姿态站立起来。这就需要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然后引领学生逐渐融境、悟境,甚至再进一步创境。 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造境呢?我以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有效。 一、美读品评,情境相生 孙犁的小说是诗化的小说,这种诗化不仅体现于情节的诗化、人物语言的诗化,连环境描写也是诗化的。是诗,就适合美读,周老师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环境描写进行美读,让学生沉醉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浓浓的语文氛围中,走进诗意的芦花荡,贴近作者的心,感受作品的人情美,接受作品的人性美。 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刘祥老师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反复吟诵,在低吟浅唱中想象精美的春江月夜图,体情丰富细腻的情感,享受意味悠长的意境,从而陶冶情性,提升美感。当学生的情绪在一次次的朗读中被调拨到最高点时,刘老师及时驾驭,因势利导,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示自己心中的画面。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去创造,去渲染,从而使意境再造,诗心交融。这个环节最靓丽,因为学生利用先前老师创设的意境,通过自身的揣摩,表达了对文本的理解,诠释了自己的颖悟,而就在热烈的交流讨论中由学生自己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这种别样的美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语言文字的形象色彩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美读来体现。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借助诵读课文的轻重缓急、停顿间隔、情感处理等来创设令人如痴如醉的情境氛围,让学生随课文情感的波澜而动,紧紧叩住学生的心弦,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氛围中去,体味其中的韵味,并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在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美读不能重形式而应重指导。通过朗读指导让朗读声情并茂,往往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读中有思,思与境借。诗歌这一饱含丰富感情的文学样式,最适合美读,这也是讲授诗歌时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春江花月夜》这节课,在读字上有其特色。其一,重视默读。在各种读中,齐读一遍往往是走过场的,虽然默读的美并不外显,但它应该是最具思考力的,设置默读这一环节是更深层次的造境,为学生体悟诗情蓄势。其二,注重自由诵读。诗言志,各人体验不同,所感受到的诗情就不一样。教者让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完全融入诗歌中,通过节奏、语气、语调等诵读环节,深入理解诗句,呈现诗歌的音韵之美,入情入境地体会诗情。《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的伴奏,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到诗歌所特有的韵味与感觉,也能让学生真正沉浸到音乐与诗歌的优美境界中,让诗歌真实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课堂营造出了一种图画、意境和音韵相结合的和谐氛围,而学生精彩的个性阐释就证明了他们已真正品尝到诗之味、诗之意。 刘祥老师能很好地根据文本特点去创设宁谧、幽美、律动的课堂意境,在最大限度上找到了与文本意境的契合点。这种氛围

美在语文教学中

美在语文教学中 一、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在语文课文中,形式美无处不再。 自此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部分。汉字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一个个汉字犹如一个个画面,让学生的视觉感受到美。教师要求学生写字是写好各种笔画,打好字架,这样学生写出的字端正、美观、这就创造了美。同时,有声母、韵母组成的音节,又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非常悦耳动听,让学生的听觉感受到美。而词的变化形式更多,尤其是各种各式的成语,结构整齐、匀称,是词的形式美的典型。 句子是由此组成的。“花园里开着花”和“花园里盛开着鲜花”意思一样,但后者比前者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因此,在句子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但要求学生把句子写完整,而且要求他们写具体。在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清层次,从而了解各种段式。这也是让学生懂得怎样的结构形式更具有美感。当段中含有比喻、拟人句时,教师会知道学生体会、理解其中的美。至于排比句,他有一种匀称的反复的美。这些修辞手法都深获学生的喜爱,在作文中经常使用。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以他队仗的工整、音韵的整齐、句法的敬琏、想象的丰富、已经的优美,而让学生获得美感。 二、自然美 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物,如山川草木、风云雨露、日月星辰、鸟兽

虫鱼等都可以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这些自然景物的美,就是自然美。自然美主要体现于一些写景的文章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录像等电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并要求学生练读练说,进一步体会来自大自然的美。 三、社会美 生活中一切社会事物的美统称社会美。社会美中的人格美,主要包括心灵美、行为美,正是许多课文所要体现的中心,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捉摸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这样就能了解人物的高尚人格,社会美的神韵也就得到了显示。 此外,教学中教师本身的言语句子也是向学生传播美的活教材。得体的穿着、合适的动作、恰当规范的语言、自然的神态,对学生来讲往往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抓住时机进行美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行为美、心灵美的人,这比起一味的说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教育中,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发现周围世界的美、人际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美的品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更有必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 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审美的表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体现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身教甚于言教,教师的仪表、教态、语言的表达、书写及板书的设计、作业作文的批语等都无不给学生以无形的感染。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都首先做到符合审美标准要求:端庄大方的仪表,自然和谐的教态,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漂亮的字体,规范工整的艺术的板书设计,流畅规范的批语……这本身就是美,就能给学生一种享受、美的陶冶,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影响,乃至效仿。而与之相反的不拘小节、邋遢拖拉的仪表,扭捏拘谨的教态,口齿不清、言不达意的语言,潦草杂乱的书写等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事实上,在一个教师写字好的班级,学生普遍写字都好;而在一个教师写字潦草或较差的班级,学生亦然,大多较差。的确,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对学生造成影响,几年下来,效果显著。鉴于此,语文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好在教学中人格美的魅力,给学生做好审美教育的表率。 2 挖掘教材审美价值,注重课文中的语言美。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3 创设愉悦的审美环境,注重美育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感知美的表象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重视美育的培养。在我们的教育中,美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美育一直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在语言表达、语言组织、语言思维等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那么,如何开展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呢? 一、以古代文学为教材,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历史和文化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教材,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的历史和文化性。例如,我们可以选取《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及其随着历史的变迁所表现的不同风貌。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体验到文学的深度渊博和历史意义,寓教于乐,增强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让学生多方位的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体验和感受,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声、色、香、味、触等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让他们从各种方面去感受语言的色彩、音乐、形式和喜怒哀乐,这些会在他们

的心灵中留下美好的印记。 三、发扬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特点,发掘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语文学习和美育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四、注重跨学科整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整合和拓展。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和艺术、哲学的背景知识,这样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跨学科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五、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校不能仅仅是纯学术教育的场所,我们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阅读机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课外阅读,《中学生文摘》等杂志是很好的课外阅读材料,它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图书,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也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习惯延续到平常的生活中。 美育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2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2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 一、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从文章中彰显出来的美 在美的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形象,美也是一个生动而又形象的事物。对于美来说,要和形象相联系起来,如果一旦离开了形象这一特点就根本谈不上美与美感。比方:在?窦娥冤?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因为作者运用了善良的表现形式,将人类伟大的灵魂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心中激起温情的赞赏,促使学生受到灵魂的熏陶。再比方:一些优美的写景散文中描写的景物等,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可引领学生感悟作家笔下这些我们熟悉的季节、风景等中蕴含的美,并找出其中重点描写的某些景物形象,让学生重点感受其美。 二、积极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美好,感受人物的美 在初中语文教程中,大多数都是讲述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有些是为党与人民所奋斗的人物,有些是建功立业的领袖,还有一些是不惧牺牲的烈士模范。他们的光芒形象对学生有着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可以为学生的开展和成长指明方向,相关教师要注意领导学生向他们学习。在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人物精神和品质以及生活习惯都给学生塑造了完美的形象,如果相关教师可以捕捉到重要特点,实际挖掘得越深,就越会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就会促使学生们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局部采用的都是比拟有教育性的作品。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应该从实际审美方向出发,用感情的方式来激发每个学生,要用情传情,要让课堂中充满诗情画意,要努力让学生处在愉快而又轻松的气氛中,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积累 相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内的朗读性教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参与,这也是学生目江西省定南县第二中学赖群华前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声情并茂的形式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熏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文的内容来指导学生进行不同角色的感情体验。总而言之,只有对学生充分激发朗读的兴趣,初中朗读教学才可以见效。 〔二〕进行教师示范指导性朗读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最新教育资料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学因素,与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丽的景象、美好的情愫、美妙的人生、美满的生活,无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美读”。因为“美读”是感知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作品美感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抑扬顿挫,富有表情地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跃然纸上,产生美感。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物形象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意境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 理之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美。通过“美读”,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 领略了文学作品的美。值得注意的是,指导学生品位文章的语言美时,必须做到语言顿挫分明,有张有弛,这样才有韵味,才能引 人入胜。比如我在讲《听潮》中的“涨潮”时,要求学生朗读时语速要快些,这样才能品位到急切、震怒、壮烈的韵味;讲到“落

潮”时要求学生语速就要慢些,这样才能品位到宁静、沉寂、优美的韵味。又如《答谢中书书》,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全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在课堂上教师分析这样的文章,自然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美 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是以展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为手段的审 美教育。一篇篇课文里所描绘出来的各种艺术形象,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不断吸引着读者去感受,去欣赏。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艺术形象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白杨礼赞》中白杨的形象;《驿路梨花》中梨花的形象;《海燕》中海燕的形象;《普通劳动者》中将军的形象,无不是完美的象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遵循课文中的思路,让学生通过景 物美、人物美等艺术形象领悟其内涵的价值,从而达到运用形象美感染学生的审美教育。比如教学《七根火柴》时,指导学生赏析“无名战士”这个美好的艺术形象:他,在死神逼近时,为了党,为了革命事业,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命,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豪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达到的一种具体的状况、具体的情况。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迈进;而美则是向着善的目标迈进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境界美语文课 “境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它是一种具体的境况。如思想境界,指的是某人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达到的一种具体的状况、具体的情况。由于教学是在一定的场合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就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与一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境况,具有“场”的特点。又由于是在一定场合下,一群人的活动与交往,因此,还具有情感性。其实,只要有人的参与,没有“情”的“境”是不存在的,哪怕是纯粹自然的“境”,只要一有人的融入,便映上了“人”的色彩,打上了人的烙印。 境界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质的差异性。大凡境界,都具有高低、优劣之分。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美的境界。 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迈进;而美则是向着善的目标迈进的最佳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真”就是真理性的知识和科学性的规律。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规律性的语言(或言语)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文章知识和文化知识等,当然,还包括一些更加具体的操作性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规律也即是知识,只不过是操作性的知识罢了。整个语文教学,可以说,就是以这些基本的知识教学为基点的,没有这些基本知识的教学,其它一切都是枉然。当然,或许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列出其它的关于“真”的具体内容。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不论有多少种关于“真”的理解,也不论这些理解有多大的差别。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语文教学离不开真理性知识和科学性规律的教学。 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机制上看,语文教学美在何处? 首先,美在和谐。和谐是各种相关因素恰到好处配合的结果。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各种因素都有机的相互作用,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而在这诸多因素当中,教师和学生始终是两个主导因素,只有这两个主导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才会出现在课堂。所以,我们主要是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导因素在课堂上的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教学语言的优劣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教师美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美的描述——制造气氛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很多时候——特别是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处,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描写的是首都百万群众冒着寒风伫立于街头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情景,表现了人民热爱周总理,哀悼周总理的一片深情。如何让小学生体会到课文中人们的那种复杂的情感呢?教师要针对学生对周总理的生平事迹不甚了解这一事实,课前组织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加深对周总理的了解。在课堂导入新课时,紧紧把握住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用低沉徐缓的语调深情地说:“1976年1月8日,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个不幸的日子。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1月11日下午,首都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自发云集在十里长安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涓涓语流,犹如一曲挽歌,把学生带入了那隔膜的年代,一种肃穆、庄严、凝重的气氛重重地笼在学生的心头。全体学生听讲时鸦雀无声,朗读时催人泪下,很快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产生共鸣。 2美的范读——唤起表象 语文教师美的范读,可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触动学生情感的弦。同时也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原来注入情感的朗读竟会有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师在范读时语调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停顿、轻重、快慢、高低和气声、颤音、泣诉、笑语拖腔和拟声等的运用。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眯着眼睛上课,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支曲子,并放伴奏音乐,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兴奋,产生想象,教师又用语言引导学生到漓江畔,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漓江的竹筏小舟上。在这样的基础上,然后教师再深情地朗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朗读时边让学生想象,语调舒缓、呈上升趋势,注意“静、清、绿”三个字的重音,带有惊讶、赞叹、抒情的感觉,表现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3美的疏导——启发思维 美的疏导,是指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教师的情感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正如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教师对学生必须“和蔼若朋友然”。鲁迅一直津津乐道藤野先生亲切辅导他画解剖图的故事:一次他在练习本上画人臂,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美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美 作者:李娜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7年第10期 语文课堂应是审美的课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其中,教师形象也应该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形象要具有道德美、学术美和仪表美。所谓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内在的道德美、学术美与外在的仪表美和谐统一,作为学生道德欣赏、学术欣赏和仪表欣赏的对象。[1] 一、道德美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所有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教学中所需要的一切知识,一切能力,都是从全心全意的热情中产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热爱就是一切。20世纪我国知名度很高的语文教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人的事迹,都能说明这个问题。于漪老师说:“教师的天职在于对学生作无私的奉献。”她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作为一次爱的奉献,把自己全部的教学工作都作为他向学生奉献的爱,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语文教育事业。她的全部教学生涯都是“用生命在歌唱”。 (二)热爱所有的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是热爱教师职业的本源。苏联列宁格勒市的516中学文学教师E·H·伊利英说:“单纯靠教学方法是什么也得不到的,需要投入心灵”,因而“我喜欢把自己贡献给孩子们,然后从他们那里再得到自己。”[2]热爱所有的学生,是教学工作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的爱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孕育和激发巨大的创造潜力。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往往就是对学科教师的兴趣。很多学生热爱某种学科并由此选择了人生道路,往往就是受了某位教师的影响。这就是《礼记·学记》上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3] (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想把学生教育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公民,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就明确提出教师既要当“经师”,又要当“人师”。他说:“人师就是教人的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就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四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四美”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从总体上璞玉无琢,浑然天成。让人从心 里觉得美,于不知不觉中打动学生,学到知识。它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美 教师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课型对教师的语言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或生动形象,或严密逻辑,或慷慨激情,或诙谐风趣。在讲究精炼简洁的同时,又要求它的科学性和 艺术性。一堂课中也要把握好几个度:有快有慢,高低有致,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如一支 交响曲,以其特有魅力感染学生。曾听过一节优秀课,她的语言集中在一个“巧”字。巧导: 不经意几句,便调动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步入新境界,不露斧凿,美;巧引,泛泛几语, 便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使学生领悟到描写一种动物的表达方法,不显生硬,美;巧点拨: 看似愚实属智,使学生恍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继而跃跃欲试,美。 当然,欲“绣口”,必先“锦心”。有渊博的学识才能从容自如,得心应手。 二、行美 课堂上教师的行也许不多,一个优秀的教师就会让美体现在细微之中,“万水千山总是情”。 1.身美。舒展自如、大方得体的一言一行,一仰一俯,会给学生一种舒畅、轻松的感觉,能 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给学生一个民主自由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启思维,大胆尝试。试想,一个教师脚步轻盈,生气勃勃地走上讲台,学生的精神怎能不为之一振!不比暮气沉沉、摇摇晃晃走上去要好吗? 2.脸美。脸是学生注视的焦点。在平和大方的基础上会富有变化:或颦或笑,或赞美或不满,或认同或反对,与学生无语交流,和谐得体。那是一张美的脸,学生爱看。谁会喜欢一副木 讷的面孔呢? 3.眼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灵。在紧张的讲演之间,可以让眼珠 动起来,去探问,去征询,对学生的反映,用眼去赞同,去反对,去提醒,去谴责。“眉梢眼角都是情”,洒向学生都是爱。既符合张弛有度的规律,又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手美。教师的手除了指引学生走过崇山峻岭,看过左左右右充当指挥棒的作用外,也可以 表露感情。有力的一挥不仅增强力度,还可以提高课堂效果,更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不可或缺。 三、心美 语文教材大都是典范文章,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本身都蕴含美,教授者要把它挖掘 出来,以它内在的美去打动人。 1.自然美。描写自然景物的教材所具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最动人心。或气势 恢宏,或波澜壮阔,或清新朴实,或精巧秀丽。“小竹排在画中游”、“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这样的文章不用着力渲染,只需让学生反复朗读,作品中的美便跃出纸面,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同时也学到知识。 2.艺术美。文章的优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的艺术美。它的布局谋篇,它的遣词造句, 它的匠心独运,这是文字的艺术,更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如滔滔 江水,绵延不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多重!“剪不断理还乱,”,愁有 多烦!一种无形无影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便有了质有了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学习语文不 就是要把这美的艺术学到手,从而更好的去塑造美,创造美吗?授课者要巧妙地将它们牵拉 出来,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学习它,应用它。

语文课堂中的美学

语文课堂中的美学 语文课,作为学生们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场所之一,承载着培养学 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除了学习语言技能和 知识,语文课堂中还隐藏着美学的力量。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审 美经验和美的范畴,对于语文课堂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 将探讨语文课堂中的美学,并论述如何通过美学的方式提升语文课堂 的教学效果。 一、审美体验的培养 语文课堂中的美学体验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内容上,更体现在教学 的方式和氛围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艺术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诗歌朗诵、散文赏析、书法写作等活动,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布置语文课堂环境,打造一个舒适、 美观的学习空间。比如,挂上一幅优美的字画,摆放一些精美的文房 四宝,让学生们在美的环境中学习,创造,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美学原理的运用 在语文课堂中,美学原理的运用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运用美学原理来设计教学活动,比 如通过情景导入、情感渲染等手法,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文学作 品中的美。

1. 呈现情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将学习内容融入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比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2. 情感渲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感渲染的手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在讲解一篇感人的散文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三、文本呈现的美感 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文本,而文本的呈现方式和美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注重文本的排版和设计,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合理的文本排版和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 在呈现文本时,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排版技巧,如合理分段、加粗重点内容、采用不同字体和字号等,使文本更易于阅读。同时,适度添加图表、配色等元素,可以进一步丰富文本的视觉效果,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美感和吸引力。 总结: 在语文课堂中,美学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教师应该通过创设艺术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运用美学原理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注重文本的排版和设计,提升学生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