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40 KB
- 文档页数:3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共三课时《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作者的复杂感情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讨论探究课文思路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作者内心的悲痛与愤怒,增强其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教学难点:理解和鉴赏作者深沉的感情一、导入鲁迅先生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友人斯诺与姚莘农送挽联以示哀悼: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今天,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多媒体介绍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1、作家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2、写作背景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事迹和品质。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
简述刘和珍的生平和牺牲经过。
强调刘和珍的勇敢和无私精神。
1.3 教学活动播放相关背景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刘和珍的事迹。
学生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感受。
第二章:词语解释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
2.2 教学内容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
分析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3 教学活动学生查找并解释生僻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作用。
学生分享对词语理解的心得。
第三章:文本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和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表达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的结构,如开头、结尾、过渡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文本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分享对文本分析的见解。
第四章:情感态度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无私和勇敢精神。
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对学生的启示。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精神对自身的意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表达。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刘和珍精神应用到生活中。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应用和拓展思考。
第六章:文学背景探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记念刘和珍君》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2 教学内容介绍《记念刘和珍君》发表的时代背景。
分析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探讨鲁迅为何选择刘和珍作为纪念对象。
6.3 教学活动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学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英勇精神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刘和珍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
1.1.2 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英雄观念。
1.1.3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
1.2 教学目的1.2.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和英勇精神。
1.2.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
1.2.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英雄观念。
1.3 教学方法1.3.1 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和英勇精神。
1.3.2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阅读相关文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3.3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刘和珍君的生平2.1.1 刘和珍君的基本信息,如出生日期、籍贯等。
2.1.2 刘和珍君的求学经历和革命活动。
2.1.3 刘和珍君的英勇事迹,如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2.1.4 刘和珍君的牺牲经过和影响。
2.2 英勇精神的意义2.2.1 英勇精神的定义和内涵。
2.2.2 英勇精神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2.2.3 英勇精神对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2.2.4 英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体现和传承。
2.3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2.3.1 刘和珍君的英勇行为和事迹。
2.3.2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3.3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2.3.4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弘扬。
三、教学内容3.1 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3.1.1 刘和珍君的求学经历和革命活动。
3.1.2 刘和珍君的英勇事迹,如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3.1.3 刘和珍君的牺牲经过和影响。
3.1.4 刘和珍君的事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3.2 英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3.2.1 英勇精神的定义和内涵。
3.2.2 英勇精神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3.2.3 英勇精神对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刘和珍传》的主题与价值观教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传》的主题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担当精神。
3.加深学生对抗战时期民族英雄刘和珍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主题:爱国、担当、坚韧。
2.价值观:勇敢、忠诚、爱国、担当。
三、教学内容1.了解《刘和珍传》的背景和主题。
–介绍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
–解释《刘和珍传》的主题:爱国、担当、坚韧。
2.探究《刘和珍传》中表现出的价值观。
–分析刘和珍的勇敢和忠诚。
–解释刘和珍的爱国和担当。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抗战时期,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认识主人公(15分钟)–分享《刘和珍传》的内容,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
3.探究价值观(25分钟)–分析刘和珍的勇敢和忠诚。
–解释刘和珍的爱国和担当。
4.思考问题(15分钟)–根据刘和珍的事迹,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爱国和担当精神。
5.结束语(5分钟)–回顾今天的课程,强调爱国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每个学生都能够了解《刘和珍传》的主题和价值观。
2.学生能够认识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
3.学生能够思考自己如何培养爱国和担当精神。
六、课后作业1.复述刘和珍的事迹。
2.思考自己如何培养爱国和担当精神。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刘和珍的担当精神和爱国精神,更加懂得了民族英雄的伟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刘和珍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挑战,忠诚地为祖国付出。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刘和珍的文学才华;(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刘和珍的生平及其文学作品,感受其文学精神;(3)通过模仿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缅怀先烈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刘和珍生平及其作品的分析;(3)文中修辞手法的掌握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刘和珍作品中深刻思想内涵的把握;(3)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刘和珍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刘和珍的生平事迹;(3)学生分析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解决问题;(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3)教师总结,强调课文重点。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对刘和珍作品的欣赏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刘和珍的文学精神;5. 模仿练习:(1)学生模仿刘和珍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练习;(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3)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3. 运用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教学目标?2. 学生对刘和珍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分析是否深刻?3. 学生在模仿练习中是否能够运用文中修辞手法?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如何调整教学策略?5.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悼念友人的心情。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4. 写作背景: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作者与刘和珍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悼念刘和珍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作者与刘和珍的关系,引出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悼念刘和珍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了解作者、“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牢记革命先烈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句子,深入领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深沉情感。
掌握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
透过语言挖掘深沉含义。
二、预习导学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长歌当哭/当真绯红/骖喋血/通牒B.殒身不恤/陨落干练/竹竿寥落/蓼蓝C.妄自菲薄/芳菲黯然/喑哑踌躇/踯躅D.积攒力量/攒射桀骜/孤鹜尸骸/惊骇解析:A项,加点字的读音为:dànɡ/dànɡ、fēi/fēi、dié/dié;B项,加点字的读音为:yǔn/yǔn、gàn/gān、liáo/liǎo;C项,加点字的读音为:fěi/fēi、àn/yīn、chú/zhú;D项,加点字的读音为:zǎn/cuán、ào/wù、hái/hài。
答案:A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欣然前往黯然泪下阴谋鬼计殚精竭虑B.肆无忌惮编缉期刊诱以重利致命创伤C.桀骜不驯惨不忍睹不屈不挠残淡经营D.流言蜚语时光流逝洗涤旧迹砥砺意志解析:A项,鬼—诡,B项,缉—辑,C项,残—惨。
答案:D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问题1:同学们,鲁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们知道哪些呢?生(齐声)闰土、孔乙己、长妈妈、双喜。
问题2:大家的记性不错啊,那么,鲁迅先生对他笔下的人物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请大家用两分钟讨论一下。
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积极、热烈。
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生老师,我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笔下的人物有敬爱,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社戏》中的双喜;有同情,如《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生老师,我觉得鲁迅先生对孔乙己还有批判的成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文章的解读和意义。
文章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相关的图像和音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鲁迅简介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
鲁迅的思想观点和社会背景。
2.2 《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刘和珍的事迹和影响。
2.3 文章的文学特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3.1 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的过渡和转折。
3.2 文章的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和事件。
文章的情节和主题。
3.3 文章的意义解读对刘和珍的纪念和赞美。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第四章:阅读理解与讨论4.1 阅读理解练习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和观点。
4.3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第五章:文学鉴赏与创作5.1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2 创作练习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练习,如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
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文本细读与语言特色6.1 细读重要段落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章中的重要段落。
分析段落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6.2 语言特色分析探讨文章的语言风格和特色。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6.3 语言实践学生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创作一小段文字。
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七章:主题思想与历史背景7.1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
2、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
[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一、导入新课
a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
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b同学们,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
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爱国志士王伟的飞机被撞的历史我们至今记忆清晰,美国的卑劣行径
和无耻谰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和一位英勇战士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
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几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
的思路,如何表达你的哀思与愤怒?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吧,学了本文,
我们定将受益非浅。二、出示投影,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
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
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
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
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
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
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参考注释一。)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
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
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
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
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
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
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三、学生听录音四、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
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
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
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五、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
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
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
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
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
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
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主体 概
括惨遭杀害 (时间顺序)
(3、4、5)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六、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阅读鲁迅《风筝》 第 二 课 时一、检查复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
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
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
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
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
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二、理清局
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输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
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
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
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
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