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引”教学法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1.87 KB
- 文档页数:1
教法研究初探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方力摘要: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控制着课堂进度,主要是讲述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学生难以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造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而问题导学法则是完全颠覆了这一现象,可以结合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的特点来合理地安排教学梯度,给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得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问题导学法的优势,以问题为引线,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并获取知识,促进他们全面综合发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导学;应用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课后与题海奋战,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逐渐被弱化,强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问题导学法的出现让学生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在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导火索,在思考、分析、总结等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进而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这对他们的自身成长有着巨大的意义。
而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恰当地运用问题导学法,激发学生研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获取学习物理的技巧,推进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设定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要保障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要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指引学生明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作用,让学生透过对问题的分析快速地掌握相应的知识。
而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科学性及严谨性,正确传达问题的含义,有针对性地指向特定的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要让学生通过问题发现一些内容,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效率。
比如“重力”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列举的生活实例:倾斜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等,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上升的飞机、烟囱里冒出的烟等,请学生再次思考:“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这样的问题引导着学生将自然界中一些与重力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促使他们解锁其中的奥秘,增强了他们探究的动力。
“问题导引”教学法初探第一篇:“问题导引”教学法初探陶行知先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句话道出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导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索和研究中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问题导引教学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有效思维新课标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教师要做的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悲惨地冻死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了笑意?”问题涉及作家的悲剧构思和故事深层蕴涵,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
学生就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发言十分热烈。
有的说,这是对幸福光明的追求;有的说,这是朦胧的幻觉;有的说,死时的笑更能衬托命运的悲惨……学生视野开阔了,讨论深化了,课堂情境形成了。
二、解惑释疑,引导探究思维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到底指什么?教师根据学情恰当引导、启发。
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探究“道德难题”之难。
1.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2.为什么难呢?3.文章是怎么写出父亲的“难”的?学生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最后学生明白了“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指父亲不知道是留下车,还是将车还给库伯。
三、概括总结,引导创新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以及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并提供学法上的指导。
学生则要通过归纳与总结,反思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探究价值。
在教学《称象》一课时,让学生课后思考: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的问题去,始终有一种探究的精神和毅力,使所有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初探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问题导学法的理论基础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它主要依据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探究学习理论等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倡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合作、发现问题等方式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问题导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注重问题意识。
问题导学法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促进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导学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问题导学法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达到知识应用的目的。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问题导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责任感、团队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堂讨论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学习代数方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生活中的问题,然后归纳提出代数方程,从而引出代数方程的一般性质。
2.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几何问题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几何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导学法强调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年 第09期29心得共享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教好一堂课,必须从一个好的问题起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精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学习激情,从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同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互动性和引导性,这样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活跃学习气氛,还能令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点。
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良好的问题导引策略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问题导引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开展探究,笔者归纳出以下四点教学见地。
一、均衡问题难易及数量想要熟练掌握问题引导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就要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下足功夫。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来精准地设置问题,强化问题目的性,问题中包含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在积极回答和讨论中逐渐掌握。
问题设置得难度要适中,难易度适当的问题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问题导引法的重点在于将学生引导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仅是知识点,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可以在互动中渐渐提高。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数量,过多的提问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深刻并且无法消化;提问太少,会失去互动性,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克服问题的任意性,严格把控问题的数量,才能让问题导引这个教学方法效果最大化。
二、所提问题引起学生观点冲突固定的数学公式和静止的教学角度容易使学生产生静态思考,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全,不能用自身的主观意识去思考、分析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以及积极性,学习效率并不高。
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出学生不同的认知和观点,结合教学实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各个角度去分析知识点,涵盖所有变量和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又要让学生易于从他人的回答中得到补充,从而全面理解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把各种变量因素考虑进去,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本质。
谈“问题导引式学案导学”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自己获得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是:积极的、建构性的、累积性的、目标指引的、诊断性和反思性。
近十年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借鉴各地盛行的学案教学思路,逐步探索使用了“问题导引式学案导学”教学,感觉效果不错,现将我对该教学法的使用方法和体会简介如下。
一、教学案的编写过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做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在展开学习活动之前就能明确学习目标,并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的目标指引性。
(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
这是教学案设计的重头戏,一般每节课设计10个左右的问题,其中有1~3个问题是为学生熟悉原有知识背景为建构新知识做准备的,另外的7个左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
问题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对新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建构自己的理解。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既能涵盖教学内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编排上一些具有启发性、挑战性、激励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教师的教学。
在提出问题时,要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加以说明。
如看课本哪一页或做什么实验或小组交流等。
应在教学案中留有一定的学生书写学习成果和记笔记的位置。
同时也要为教师留出适当的设计学生活动,板书设计和书写教学反思的位置。
(三)设计课堂变式练习。
将上述问题所涉及到的重要知识变换设问角度或题型进行应用练习,以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习题,使练习的内容既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又具有典型性,以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既能消化已学知识,又能促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兴奋状态,经过努力深化所学知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
陶行知先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句话道出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导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索和研究中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问题导引教学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有效思维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教师要做的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悲惨地冻死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了笑意?”问题涉及作家的悲剧构思和故事深层蕴涵,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
学生就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发言十分热烈。
有的说,这是对幸福光明的追求;有的说,这是朦胧的幻觉;有的说,死时的笑更能衬托命运的悲惨……学生视野开阔了,讨论深化了,课堂情境形成了。
二、解惑释疑,引导探究思维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到底指什么?教师根据学情恰当引导、启发。
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探究“道德难题”之难。
1.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2.为什么难呢?3.文章是怎么写出父亲的“难”的?学生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最后学生明白了“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指父亲不知道是留下车,还是将车还给库伯。
三、概括总结,引导创新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以及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并提供学法上的指导。
学生则要通过归纳与总结,反思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探究价值。
在教学《称象》一课时,让学生课后思考: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的问题去,始终有一种探究的精神和毅力,使所有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运用“问题导引”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和效果,可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敏于思考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