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勿删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中的陈述句是什么意思汉语中,陈述句和疑问句具有不同的语调。
陈述句的句尾往往读降调,而疑问句的句尾往往读升调。
语文什么是陈述句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语文什么是陈述句,欢迎阅读。
语文什么是陈述句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
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
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有句号,而在朗读时则用降调。
陈述句句末可以带上“的、了、呢、罢了”等语气词。
“的—了”:“的”表示本来如此,“了”表示有了变化。
“呢—罢了”:同样表示肯定,但“呢”稍带夸张和强调,而“罢了”却把事情往小里说。
陈述句可用肯定形式,也可用否定形式。
特点:a、有时可带语气词“了、的、呢、罢了、嘛、啊”等。
b、常用的标点符号:句末用“句号”。
陈述句是思维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句子。
例如:①明天要下雨。
②我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了。
③您今天精神挺好的呢。
④他说了不回家的。
⑤事情本不是这样嘛。
否定句常用“不、非、没有、无、莫、否、句、勿、未”等。
但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常用的否定词“不…不…”“没有……不……” “非…不…”等。
双重否定句跟相应的单纯的肯定句意思并不完全一样。
口语中还有“非得去”、“非要做”等说法,这种说法就是从“非……不可……”变来的,这种用法的“非”不再是否定副词,而是语气副词。
在书面语言中常见“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等说法。
反问句与陈述句练习一、反问句与陈述句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呢、吗”等删去,把 ? 变。
把下面反问句改陈述句1、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2、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3、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4、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七上语文生字词全部第一单元第一课《春》朱自清嗡(wēng):1.〔~子〕京二胡,胡琴的一种。
2.象声词:飞机~~响。
蜜蜂~~地飞。
朗润(lǎng rùn):1.明亮润泽。
2.爽朗温和酝酿(yùn 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卖弄(mài nòng): 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喉咙(hóu lóng): 泛指喉腔。
应和(yìng hè): 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嘹亮(liáo liàng): 声音清晰圆润而响亮。
烘托(hōng tuō):1.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2.陪衬,使明显突出静默(jìng mò):1.人不说话,不出声音。
2.恭敬庄严地肃立,多表示哀悼。
风筝(fēng zhēng): 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抖擞(dǒu sǒu):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强壮。
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
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第二课《济南的冬天》老舍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牙。
~嵌。
~边。
单单(dān dān):指仅仅;唯独;从一般中突出个别的人或事物。
安适(ān shì):安闲舒适。
着落(zhuó luò ):1. 事情有归宿、有结果。
2. 依托;靠头;指靠。
慈善 (cí shàn ):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
肌肤(jī fū):肌肉皮肤。
秀气(xiù qì):言谈文雅,举止优美。
语言文字运用:怎样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问题描述:怎样在具体的语境中做到语言的简明、语言的连贯、语言的得体?引言: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六个要点(或称“子考点”)分别强调的是语言表达的一个方面。
最常见的五种类型试题:“语句衔接类试题”、“应用写作类试题”、“情境表达类试题”、“语段修改类试题”、“图文转换类试题”。
1.语言表达的“简明”【复习范围】语言表达不够“简明”主要是因为语言啰嗦,语意令人费解,存在歧义,句式杂糅。
(一)啰嗦例1: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
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记得在①一次②期末③考试④中⑤,在⑥考完⑦了⑧语文⑨后⑩,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答案】②③④⑦⑨【解析】“在……中”和“在……后”这两个介词短语纯属多余,“考完”后的语气助词“了”也属可有可无,留着反倒使语气显得松塔。
必须保留的词语序号是②③④⑦⑨,应该删去的词语序号是①⑤⑥⑧⑩。
(二)费解例2: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回答: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答案】地方法院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解析】原句很长,读起来很别扭,理解起来很费事,这样的句子就是令人费解的句子,就是晦涩难懂的句子,不符合语言简明的要求。
要读懂它,必须采用“层层剥皮”的方法去梳理: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禁令,那条禁令是严禁警方执行指示,指示是由市长发出的,指示的内容是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
通过这样的“层层剥皮”可得到4条信息,再把这4条信息联系起来,即市长不同意——禁令不许执行市长指示——法院推翻了禁令,从而可以知道,地方法院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三)歧义例3:下列个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专题20:《愚公移山》(解析版)过关检测一、(2022秋·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北岸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达,改变2.下面句子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甚矣,汝之不惠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河曲智叟亡以应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是以发展的眼光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
B.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愚公和智叟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同时,运用二人姓名加重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C.“其妻”与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疑问,其态度是一样的。
D.本故事以神话结束全文,更加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答案】1.A 2.B 3.C【解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冀之南,汉之阴”的意思是: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年级标点符号专项练习1、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2、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3、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4、()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孩子们问()5、老师说()不算太远()6、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7、青蛙问小鸟()你从哪里来呀()8、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9、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10、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11、小刺猬不好意思地说()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我可没干什么呀()12、小猴子笑着问()你吃过吗()小兔子摇摇头()说()我没吃过()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13、风娃娃听了()很伤心()心想()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14、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15、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16、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17、狐狸为什么说葡萄酸呢()18、葫芦藤上挂着三个小葫芦()19、爷爷买的枣真甜啊()20、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喜欢小枣树()21、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22、夏天的一个周末()我们全家人一起出去玩()23、清晨()她睁开眼一看()朝阳从东面的窗户射进来()照得满屋亮堂堂的()24、我在市场里买了桔子()苹果()青菜()萝卜等等()25、动物园的动物真多啊()有狮子()老虎()猴子()骆驼()海狮()26、校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啊( )27、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28、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29、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我们好不容易摘来()这有什么不对呢()30、老婆婆感激地说()孩子()你真好()31、()孩子()你真好()老婆婆感激地说()32、()孩子()老婆婆感激地说()你真好()33、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说()谢谢你()我可不要这样的钱()34、今天是星期天吗()35、湖水多么像一面镜子呀()36、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37、你知道为什么会下雨吗()38、草叶上的露珠()像天上闪烁的星星()39、我多么想长大呀()40、一天晚饭后()爸爸问小明()你最近在读什么书()41、一阵阵秋风吹过()树叶像蝴蝶般飘落下来()42、我们的祖国多么强大,多么美丽()43、你的眼睛多漂亮多有神()44、这只狐狸真是太狡猾了()45、叶子上的虫还用治()46、有几个虫子怕什么()47、小猴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二)、给下列几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山西专用)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一、(2024年·山西省大宁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班级开展“探寻文人风骨”主题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蓃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1.周敦颐喜爱莲花“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却并不妖艳,赞扬其高洁的品质;范仲淹“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仁人的情怀,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
(根据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声声问句觅知音。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敦颐发出“对于莲花的喜爱,”的感慨,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高呼“”,悲凉慷慨,读之令人感喟。
【明其志·汲取精神养分】3.班级制作“诗词中的文人风骨”主题版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适合张贴在版面上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诗句:理由:4.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探究,同学们对“文人风骨”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请结合【甲】【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王含①作庐江郡,贪浊狼藉②。
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③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④,充晏然神意自若。
专题33文言文阅读(知识储备篇)(解析版)【考点扫描】1.文言文词语理解;2.句子停顿划分;3.句子翻译;4.内容理解。
【考查形式】1.课内单篇阅读。
2.课内比较阅读。
3.课内外比较阅读。
4.课外单篇阅读。
5.课外比较阅读。
【知识梳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包括:1.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名句默写、划分节奏、翻译句子。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3.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5.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6.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7.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8.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应考指南】文言文阅读答题四步走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把握“留、删、换、调、补、贯”六字翻译方法。
留: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 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语文真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共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干涸(hé)皈依(ɡuī)果实累累(lěi)B.自诩(xǔ)脂肪(zhī)扪心自问(mén)C.瞥见(piē)刹那(shà)不无裨益(bì)D.怯懦(què)剔透(tī)逞强施威(chěnɡ)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A .机械投机取巧B .奋笔疾书鸿雁传书C .鞭策束手无策D .不可名状莫名惊诧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种落后的人才观极大地制约了基础产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B.环保部门不监管惩处污染企业,反而在环保检查前向污染企业通风报信,这种敷衍塞责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C.这些日子,老天的脾气越来越难以捉摸,不是弄个扬沙满天,就是整日阴雨绵绵,就没见过蓝蓝的天空,让人异常烦闷。
D.人生中很多美好的东西都稍纵即逝,比如青春、美丽、健康……当我们拥有的时候,要学会珍惜;当我们失去时,要学会坦然。
4. 根据文段内容,对下面两个画线病句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
①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受法不责众思想的影响。
②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全社会必须对国民素质进行深刻检查。
A.①句应删去“因为” ②句应将“检查”改为“反思”B.①句应删去“因为” ②句应将“检查”改为“教育”C.①句应把“长期以来”和“人们”互换位置②句应将“检查”改为“教育”D.①句应把“长期以来”和“人们”互换位置②句应将“检查”改为“反思”5.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①,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付诸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养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影响性格;注意你的性格,②。
”积极的思想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让人能够主宰自我,把握命运。
A.①注意你的心态②因为你的命运由它决定B.①注意你的心态②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C.①注意你的思想②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D.①注意你的思想②因为你的命运由它决定6.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有比美德更可贵的东西吗?当然没有。
美德仿佛一泓澄澈的泉水,浸润着人的心灵。
它让短暂的生命,在人格的不断升华中,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智慧教人们明辨是非,公正使人们学会尊重,坚毅帮人们面对困境,仁爱让人们懂得牺牲……美德,犹如技艺高超的雕塑大师,将原本并不完美的人性,雕琢得光彩熠熠。
既然如此,并不完美的你,还等待什么呢?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有助于引起读者思考,强调了美德的可贵。
B.文段中“美德仿佛一泓澄澈的泉水”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美德净化和滋养心灵的作用。
C.文段中运用“智慧教……,公正使……,坚毅帮……,仁爱让……”的排比句式,意在突出美德在塑造完美人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培养美德要从每个人做起。
二、填空(共8分)7.默写(5分)(1)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1分)(2)徒设在昔心,。
(陶渊明《读<</SPAN>山海经>》)(1分)(3),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1分)(4)《岳阳楼记》中描写鸟欢鱼跃来表现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2分)8.名著阅读(3分)《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108好汉聚义① (填地名),替天行道的英雄故事。
这些英雄出身不同,秉性各异,但在“义”上他们是相通的。
宋江三打祝家庄,为山寨出生入死是“义”;② 醉打蒋门神,为朋友赴汤蹈火也是“义”,鲁提辖③ ,为百姓伸张正义还是“义”。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1—13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阡陌交通交通:(2)悄怆幽邃邃: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13. [甲]文和[乙]文都对环境进行描绘,请根据两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要求:与上句句式相同、字数相等)(3分)桃花源优美和平安乐,上句。
下句:五、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阅读《季荷》,完成14—16题。
(共13分)季荷季羡林①①楼前有清塘数亩。
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每次看到或想到没有荷花的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②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我便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然后我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
③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出现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颜色极惹人喜爱。
但是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还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我嫌这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
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⑤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是惊人地快。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的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⑥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何尝不是这样?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
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
⑦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与众不同。
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②一切。
一日,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来访,看到了这池荷花,极为快意,遂赐名为“季荷”。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⑧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⑨我爱我的“季荷”,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原文有删改)①[季羡林]季羡林(1911~2009),著名学者,一生中经历了苦涩的童年,贫寒的青年,动荡的中年,最终成为了学贯中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
②[睥睨(pì nì)]表示傲视。
14.作者一边围绕荷花叙事写景,一边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感受。
阅读文章①—⑤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叙事或写景内心感受看到或想到空荡荡的池塘①②急切盼望池塘中三年来才长出五六个叶片③④心中狂喜15.阅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的原因。
(3分)答:16.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爱我的‘季荷’,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超过150字)(6分)答:(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8题。
(共5分)①中国人对饮食非常讲究。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长期以来人们把这句话当作饮食上的金玉良言。
食用白米恰恰是符合食不厌精原则的,但今天一些研究却证明,这种饮食方式并不利于人们的健康。
②漂亮诱人的白米已成为二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孙琪研究团队对过去22年间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所做的饮食结构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证明人们大量食用白米会增加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过去在这4个国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2年的时间内随访了35万人,结果有13万人患二型糖尿病。
中国和日本公民患二型糖尿病的几率比美国和澳大利亚公民患二型糖尿病的几率高55%。
研究人员认为,亚洲人二型糖尿病发病率高的原因与人们经常食用白米有关。
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人们每天吃三至四顿白米,而在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人们平均每周只吃一次或两次白米。
③那么,白米为何能诱发二型糖尿病呢?尽管二型糖尿病的发病病因比较复杂和多元,但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白米则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今天中国人吃的大米大多是被碾制、打磨、抛光而形成的外表光鲜的精制大米。
这种白米看起来漂亮,但却失去了大部分营养。
更为重要的是,白米的血糖指数较高,容易诱发糖尿病。
④尽管大量研究指出了食用白米与糖尿病的相关关系,但是,白米并非人们的敌人,也不是人们患糖尿病的元凶。
人们患糖尿病还有其他食物诱因和行为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