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笔记_无印
- 格式:pdf
- 大小:25.98 MB
- 文档页数:42
化学归纳笔记初中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一)固体的颜色1. 红色固体:铜,氧化铁2. 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3. 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4. 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5. 淡黄色固体:硫磺6. 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7. 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8. 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9. 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10. 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二)液体的颜色11. 无色液体:水,双氧水12. 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13. 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14. 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15.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16.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三)气体的颜色17. 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18. 黄绿色气体:氯气19. 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1. 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 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 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 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 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高锰酸钾是由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 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不:(1)不能改变;(2)不能忽略;(3)不能外添。
7.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的一端____,再用两手____,如果导管口____,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如果导管口____,则证明装置漏气。
8.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火焰;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是火星四射。
这三个反应都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
第1篇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从古代炼金术士的探索,到现代化学家们对微观世界的深入研究,化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神秘与奇迹。
作为一名化学初学者,我有幸步入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殿堂,以下是我在这段旅程中的一些笔记摘抄。
二、化学基础1.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其组成和性质可以变化。
2.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吸引的力,根据键的性质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
三、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分为7个周期和18个族。
元素周期表中包含了118种已知元素,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2. 常见元素常见元素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非金属元素具有多样性,如碳、氧、氮等,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性质,可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四、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除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氰化物、氰酸盐和硫氰酸盐等少数无机化合物外。
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合物分为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等。
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多样,如易燃、易挥发、易溶于有机溶剂等。
【学霸笔记】初中化学学霸笔记(手写版)一、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如金属、非金属等。
-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海水等。
2. 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 原子按周期表排列,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
3. 分子的结构-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如H2、O2等。
- 原子通过共用或偷取电子形成化学键。
4.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包括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 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的物质组成和数量关系。
二、常见化学性质和变化1. 酸碱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会产生盐和水,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 中和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产生氧化物和还原物。
- 氧化剂是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物质。
3. 气体的性质和溶解度- 气体具有可压缩性、扩散性和容易发生反应的性质。
- 溶解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可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三、化学能与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能- 化学能是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转化的能量。
- 化学能的转化方式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四、重要化学实验1. 酸碱滴定实验- 酸碱滴定实验是用滴定管逐滴加入酸碱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的实验。
2. 燃烧实验- 燃烧实验是将物质置于明火或加热器中,观察燃烧的现象。
3. 化学合成实验- 化学合成实验是根据化学反应原理,通过添加适当的试剂合成特定物质。
以上是初中化学学霸笔记的简要内容,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绪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
2.“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3.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改变)(2)举例:玻璃碎了、水结成冰、酒精挥发、冰雪融化、石蜡熔化、干冰升华、气球爆炸、铁水铸成铁锅。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举例:铁生锈、食物腐败、燃料燃烧、爆竹爆炸、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3)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吸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3.联系: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4.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注:(1)所有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3)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发光。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由感官感知或由仪器测定)(2)举例:通常状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酒精易挥发;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2.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木材能燃烧、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3.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会用“是”、“会”、“能”、“容易”、“可以”等这些字眼。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支持燃烧。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氧气中,小木条复燃。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小木条熄灭。
区别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方法:(1)向两瓶气体中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氧气。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实用文档之"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材料"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⑴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发或冷却)结晶等⑵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⑶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⑷两种变化的关系: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⑸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CO2和S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镁是银白色固体,但在空气中久置的镁带表面呈黑色。
氯化氢气体(HCl)和氨气(NH3)接触,会立即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反应生成了NH4Cl白色固体)硝酸银溶液(无色)与碘化钾溶液(无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因为生成了碘化银)⑹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⑺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⑻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⑼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⑽佛来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高一化学知识点手写笔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是理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一化学课程是化学学科体系的起点,也是学生打好化学基础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通过手写笔记来总结和整理化学知识点,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在本文中,我将以手写笔记的形式,重点梳理高一化学知识点。
一、基础概念与性质1. 物质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只包含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而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3. 基本性质: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质量、体积、密度和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等。
4. 物质存在状态:物质可以存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不同的状态。
不同状态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其中反应物在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在箭头的右边。
2. 摩尔与化合物的化学计量:摩尔是物质的计量单位,用化学方程中的化学计量数来表示不同物质的反应比例。
3. 反应速率与平衡:反应速率是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形成的速度。
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速率相等且不再改变。
4. 能量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在进行过程中会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吸热反应需要吸收热量,而放热反应会释放热量。
三、离子与电解质1. 离子:离子是电荷带正负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带正电荷,阴离子带负电荷。
2. 电解质:电解质是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物质。
根据电离程度可以分为完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3. 电解质溶液的电离方程式:电解质溶液在水中会发生电离反应,形成离子。
四、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其他物质的介质。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当溶质的量达到溶解度时,称为饱和溶液;当溶质的量高于溶解度时,称为过饱和溶液。
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一笔记1.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一笔记篇一氢氧化铝(Al(OH)3)氢氧化铝是典型的_氢氧化物,白色不溶于水的胶状物质,具有吸附作用。
可以与强酸或强碱反应。
氢氧化铝可以进行酸式水解可碱式水解,H++AlO2-+H2O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Al(OH)3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Al3++3OH-.1.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对应离子方程式:Al(OH)3+3H+=Al3++3H2O。
2.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对应离子方程式:Al(OH)3+OH-=AlO2-+2H2O3.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Al2O3+3H2O2.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一笔记篇二单质铝(Al)铝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金属的共性,能够与非金属、酸、某些盐反应,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性质,可以与碱反应。
铝极易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Al-3e-=Al3+。
1.铝与非金属反应铝可以与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反应,如氧气、氯气、硫、溴等,生成相应的氧化物或盐。
4Al+3O2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2Al2O3;2Al+3S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Al2S3;2Al+3Cl2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2AlCl3;2.铝与酸反应这里所说的酸,主要指稀硫酸和稀盐酸,常温常压下,铝遇浓硫酸或_会发生钝化,所以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或_。
注意钝化也属于化学变化。
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Al2(SO4)3+3H2↑;3.铝与强碱反应大多数金属不与碱反应,与强碱反应,是铝特有的性质,(锌也可以发生类似的反应,了解即可)2Al+2NaOH+2H2O==2NaAlO2+3H2↑;对应离子方程式:2Al+2OH-+2H2O==2AlO2-+3H2↑;该反应的本质是铝首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与氢气,2Al+6H2O=2Al(OH)3+3H2↑;然后,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2Al(OH)3+2NaOH=2NaAlO2+4H2O。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整理版]《无机化学》各章小结第一章绪论平衡理论 :四大平衡理论部分原子结构1(无机化学结构理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元素化合物2(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态古代化学3(化学发展史: 近代化学现代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速率Δc(A)υ=Δt2( 质量作用定律元反应 aA + Bb Yy + Zzabυ = k c (A) c (B)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 浓度, 催化剂, 其它.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的进行;温度降低又会减慢反应的进行。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如相接触面等。
在非均匀系统中进行的反应,如固体和液体,固体和气体或液体和气体的反应等,除了上述的几种因素外,还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的大小和接触机会有关。
超声波、紫外线、激光和高能射线等会对某些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4. 化学反应理论: 碰撞理论, 过渡态理论碰撞理论有两个要点:恰当取向,足够的能量。
过渡态理论主要应用于有机化学。
5. 化学平衡: 标准平衡常数,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及其影响因素(1)平衡常数为一可逆反应的特征常数,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
对同类反应而言,K值越大,反应朝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须注意以下几点a. 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必须是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应的值。
生成物为分子项,反应物为分母项,式中各物质浓度或分压的指数,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
气体只可以用分压表示,而不能用浓度表示,这与气体规定的标准状态有关。
b.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与计量方程式相对应,同一化学反应以不同计量方程式表示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其数值也不同。
c.反应式中若有纯故态、纯液态,他们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