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址的高程。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了解自然界多种地形,增强学生酷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教学难点:会读地形图。
教学方式:探讨式教学,互动交谈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一般地图,主若是指按国家制定的统一规范细则编制、以一样详细程度表示地面各类大体要素的地图。
地形图是通过实地测绘或依如实测图并参考有关资料编制而成的,包括国家大体地形图和专业生产部门测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在地形图上,地貌一样用等高线表示,其他要素用规定的图式符号表示。
等高线法是最要紧的地貌表示方式,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域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点。
其他表示地貌的方式还有分层设色法和晕渲法等。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例如水池水面的边缘线,确实是一条等高线。
若是用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与起伏的地面相截,那么在水平面和地面的交汇处,就会形成一系列的水平曲线。
若是把这些水平曲线都投影到一个标准的水平面上,并按必然比例缩小在图纸上,就取得了能够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特点的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高程是从海平面开始量算的。
我国地形高程的起算点,统一用青岛的黄海水准原点。
自海平面以上,每隔必然高差即可设一条等高线,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叫等高距。
等高距大小的选择是依照地形图的比例尺和地形高低起伏的特点等因素来确信的。
一样说来,比例尺愈大,等高距愈小,如此对地形的反映就能够详尽一些。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必需有高程注记。
地形起伏的特点,确实是通过这些有高程注记的一系列等高线的排列形式来表现的。
等高线密集的地址,说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址,说明地面坡度缓和。
若是等高线距离超级均匀,(1)教师承转:“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点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然后请同窗们观看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教师能够自问自答:“那确实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式来表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地形图中推断出地形的实际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地形图判读地形的实际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让学生从中总结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地形图、地形符号图等。
2.准备教学PPT:包含地形图判读的要点、案例分析等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材料: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地形图样品,以便学生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地形图?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
教师讲解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基本概念,并指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自主探究】1.学生观察书本P25页图1.36,思考图上有什么?①方向标②闭合的曲线③线上标有数值等2.课件展示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生注意观察并读课本P24页内容及图1.34,图1.35,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①什么是海拔?②什么是相对高度?③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什么意思?(2)想一想:①相对高度是如何计算出来的?②什么是等深线?③等深线上的数值有什么特征?表示什么意思?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3)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
(4)等高线上的数值是海拔高度数值。
(5)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等深线。
等深线上的数值一般是负数,表示在平面以下深多少米。
1.同桌合作,利用书桌上的书本叠起来,模拟山体的不同部位及等高线的制作原理。
2.观察书本P25页地形实体图与等高线图,讨论等高线的疏密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坡陡,等高线密集;坡缓,等高线稀疏。
3.观察等高线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思考:它们有什么规律?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都是相等的(该数值叫等高距)。
【拓展探究】教师展示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激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判断山脊、山谷还有哪些技巧?作山脊线或山谷线的垂线,交点的海拔数值比两侧高的是山脊,反之是山谷。
2.如何估算山峰的高度?通常山峰与紧邻的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小于等高距。
3.如何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重叠在一起的等高线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就是陡崖的相对高度。
《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学习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1、多媒体课件;2、视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地图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对地图进行深入学习的课程。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形图的判读,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并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地图,对地图有初步的认识,但仅限于简单的地图识别和方向判断。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地理知识体系尚未完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培养学生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在地形图上判断方向、高程等要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判读的方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平面地形图等。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案例,如登山、旅游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标、比例尺等,并解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地形图,尝试判断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4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能正确辨别和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地形坡度、山体的不同部位等;尝试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辨别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山区旅游美图欣赏1、教师提问:“同学们喜欢到山区旅游吗?”,展示山区旅游拍摄的精美照片。
(提示:同学们在观看图片的时候注意“蓝色”字体所标注的有哪些山体部位?初步认识山体部位的外貌特点)2、大山的磅礴和壮美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大山深处总是让人无限的向往,现在社会上就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到大山深处去探险,被人们称为“驴友”,导出“迷路的驴友”的救援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山区旅游的景观照片,初步了解五种山体的部位及外貌特点,通过设计“迷路的驴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爱心。
(二)补全救援图——技能一认识高度、等高线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及应用。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观看视频“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加深对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的直观认识。
3、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补全救援图。
4、课堂练习: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5、课堂小结(三)走进搜救山——技能二识别山体部位1、在图片中认识山体的五个部位: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2、应用各组事先准备的山体模型,在模型上再次认识山体的五个部位,加深对山体五个部位的直观认识。
3、进山搜救线路1和2的选择,总结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明白“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5页,启发其自己找出地形图中各成图要素的构成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板书: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
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总结:本课讲述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重点是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认,我们要熟练的在图上找出山顶、山脊等地形,并学会基本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