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间1882例乳腺癌临床特点及诊治变化趋势回顾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78
•论著•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刘雪薇,王媛,韦丹梅,芦文丽*【摘要】 背景 乳腺癌位居全球女性癌因死亡首位,具有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
目的 评估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流行变化趋势。
方法 提取《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15岁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数据,应用年龄-时期-队列的贝叶斯模型对中国1990—2019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进行拟合,进一步估计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风险中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粗发病率从14.14/10万升至52.81/10万,粗死亡率从7.22/10万升至13.40/10万。
乳腺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为17.07/10万,2019年为35.61/10万),标化死亡率呈平稳略减趋势(1990年为9.16/10万,2019年为8.98/10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年龄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净漂移值为2.58%〔95%CI (2.34%,2.83%)〕,局部漂移值在65~69岁年龄段达到最高,为3.46%〔95%CI (3.11%,3.80%)〕;死亡率净漂移值为-0.75%〔95%CI (-1.09%,-0.41%)〕,局部漂移值在15~44岁呈平稳趋势,且约60岁之后局部漂移值>0;年龄效应中乳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以2000—2004年为参考时期,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RR 值为0.79~1.47),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RR 值为1.08~0.90);以1955—1959年为对照组,乳腺癌发病风险的队列效应总体上有所升高(RR 值为0.27~2.48),乳腺癌死亡风险的队列效应呈先增(RR 值为0.78~1.06)后降趋势(RR 值为1.06~0.44)。
不同年龄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周春阳;李伟华【期刊名称】《健康研究》【年(卷),期】2018(038)002【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年龄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保乳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诊断时的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78例、中老年组(≥36岁)75例,比较2组患者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结果青年组患者TNM分期、Her2阳性比例、p53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癌症家族史、病理类型、ER受体表达、PR受体表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患者5年无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以及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轻乳腺癌患者初诊临床分期、Her2阳性比例以及P53阳性比例均较中老年患者更高,且年轻乳腺癌患者保乳治疗术后局部复发风险更高,但不同年龄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无差异,因此对于年轻乳腺癌患者仍可建议采取保乳手术治疗.【总页数】4页(P175-177,181)【作者】周春阳;李伟华【作者单位】宁海县第一医院病理科,浙江宁海315600;瑞安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浙江瑞安3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相关文献】1.不同年龄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J], 穆兰;肖盟;刘伟色;刘苗;王欣2.不同年龄范围界定下的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J], 叶欣; 周晓云; 杨莉; 王杰; 何奇3.不同年龄段的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分析 [J], 宋适寅4.不同年龄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观察 [J], 陈江帆5.对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分析 [J], 徐佳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化生性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附 10 例分析)汪品秀;范珊琳;卢颖;孔飞;郭红红;袁文臻【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22(62)30【摘要】目的总结化生性乳腺癌(Metaplastic Breast Cancer,MBC)的有效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对10例明确MBC诊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10例患者乳房肿块2~10 cm,超声检查可见肿块形状不规则、部分肿块边界不清,以低回声为主;乳腺MRI检查可见T2加权高信号。
7例患者行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后诊断为MBC 1例、浸润性乳腺癌6例。
10例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多数采用单侧乳房切除术,术后肿瘤组织病理检查均明确诊断为MBC,其中鳞状细胞癌2例、梭形细胞癌2例、间叶分化伴软骨样癌1例、癌肉瘤3例、混合型2例。
MBC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ki67高表达。
7例患者术后采用放、化疗辅助治疗。
结论MBC超声检查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乳腺肿块,MRI检查可见T2加权高信号应怀疑MBC可能;术前乳房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不易确诊MBC;术后病理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MBC。
手术切除是MBC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可结合放、化疗及新辅助治疗。
【总页数】3页(P70-72)【作者】汪品秀;范珊琳;卢颖;孔飞;郭红红;袁文臻【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X线摄片和数字化电脑立体定位穿刺活检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附70例分析)2.男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附14例分析)3.血管影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重要作用(附100例乳腺癌及200例良性乳腺增生对照分析)4.乳腺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附38例分析)5.妊娠期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附3例临床病例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例乳腺纤维腺瘤癌变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陈立美;张丽娜;张艳琦;顾林【摘要】Objective: To determin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arcinomatous change of fibroadenoma (CCFA). Methods: Clinical and mammographic features, ultrasound, and prognostic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18 patients with CCFA were analyzed. The ultrasound data of 24 cases and mammographic data of 20 cases, which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ere selected. Imaging data of CCFA (12 cases with ultrasound and 10 with molybdenum data) were also compared. Results: Ultrasound data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ternal echo, shape, border, and peplos between the groups with CCFA and FA (P<0.05). The mammographic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in the border and the existence of small dense calcif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hape and coarse calcif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CFA was detected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rate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low. The five-year DFS and OS was 91.67% in CCFA cases (11/12).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CCFA cas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0 3). An unfavorable prognosis in the cases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further detected. Conclusion: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mammography are important in differentiating CCFA and FA. CCFA has a high five-year survival rate withfavorable prognosis.%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癌变(carcinomatous change of the fibroadenoma,CCFA)的临床病理表现、诊疗及预后。
桂林地区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特点分析*於桃① 彭子军① 邓俊耀② 唐子翔① 【摘要】 目的:探讨本地区不同年龄段乳腺癌分子分型特点和病理特征。
方法:收集2021年7月—2023年12月15日在本地区主要女性乳腺癌诊疗点桂林市妇幼健院等医院乳腺科的乳腺癌患者320例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包括原发肿瘤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级、解剖学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Ki-67)及分子分型等。
资料按照三个年龄段分组,即:≤35岁组、36~55岁组及>55岁组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3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中≤35岁组70例(21.88%),36~55岁组185例(57.81%),>55岁组65例(20.31%)。
比较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结果提示,ER、PR表达状态、Ki-67阳性表达水平及分子分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R阳性率>55岁组最低,为44.62%,与≤35岁组、36~55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阳性率>55岁组PR最低,并与≤35岁组和36~5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Ki-67≥14%阳性表达方面,36~55岁组比例最高,为75.68%,>55岁组比例最低,为58.46%,与≤35岁组、36~5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管腔B1(Luminal B1)型构成比中,>55岁组的比例最低,为10.77%,≤35岁组和36~55岁组的比例均高于>55岁组,且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阴性型乳腺癌(TNBC)型构成比中,>55岁组的比例最高,为38.46%,36~55岁组次之,≤35岁组最低,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肿瘤肿块最大径、淋巴结转移、组织分级、解剖学分期、HER2、Luminal A型、Luminal B2型、HER2过表达型等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37卷2013年第4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I A N G M ED I C A L J O U R N A LV01.37.N o.4A pr.2013257我院外科近30年乳腺癌诊治状况赵园,张丽霞(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外二科,河南漯河462000)摘要:目曲分析基层医院近30年乳腺癌收治及外科诊疗变化状况。
方法收集我院近30年外二科收治乳腺癌病人142例,分析发病率变化及诊断治疗变化情况。
结果30年间收治乳腺癌例数增长3倍。
TN M分期在3个时间段中:I期分别占0.00、2.13%、2.63%,II期分别占57.9%、61.7%、63.2%,II I期分别占36.8%、31.9%、31.6%,IV期分别占5.30%、4.26%、2.63%。
淋巴结转移分别占当期病人的73.7%、68.1%,60.5%。
P值均>0.05,无显著差异。
治疗方法:早期以传统根治术辅以化疗的单一模式逐渐演变为近年以改良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
结论基层医院乳腺癌患者上升趋势明显,中晚期乳腺癌病人占比大的情况无改变。
治疗方式从过去的单一治疗模式演变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
改良根治术已取代传统根治术,成为最主要的手术形式。
关键词:乳腺癌;发病率;治疗方式doi:10.3969/j.i ssn.1004—5775.2013.04.007学科分类代码:320.27中图分类号:11323.2文献标识码:A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
为了解基层医院乳腺癌发病率及诊断治疗发展状况,收集整理我院外科1982—07—2012—06间收治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并作分析,现报告如下。
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42例,均为女性,年龄22~88岁,平均年龄51.4岁。
发现肿块到就诊最短1d,最长5年,绝大多数在1—6个月。
肿瘤大小直径0.8~10.0cm。
T N M分期法进行临床分期:I期3例(2.1%),I I期88例(62.0%),I I I期46例(32.4%),I V期5例(3.5%),患侧腋窝淋巴结转移92例(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