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1.2 人体废物的排出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人体废物的排出-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代谢产物,明确人体废物的种类和形态。
2.了解排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学习人体的排泄机制。
3.掌握如何正确排泄废物,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排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人体的排泄机制教学难点1.真实、形象地介绍关于排泄的生理反应。
2.将生理的行为与社会的卫生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人体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形态2.排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3.人体的排泄机制4.正确排泄废物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调查了解学生关于排泄和人体废物的基本知识。
第二步:学习内容1.人体的代谢产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水–食物消化产生的尿素和尿酸–肝脏分解后产生的胆固醇和胆汁酸–细胞死亡、代谢產物等2.排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肾脏是人体排泄废物的重要器官,可以产生尿液并排泄废物,同时还起到水、钠和 pH 值的调节作用。
–肝脏是人体代谢废物的主要处理器官,经过肝脏代谢的物质可以被排泄出体外。
–肛门是人体废物排泄的出口,人体必须通过肛门才能排出废物。
3.人体的排泄机制–肾脏是处理尿液和排泄废物的重要器官,人体通过肾小球和肾小管调节身体水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
–肝脏分泌胆汁,主要是协助身体消化和代谢脂肪和酸类物质。
–肛门括约肌调节排便,同时也是人体废物排泄的出口,排出体外。
4.正确排泄废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每天按时去厕所–在如厕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卫生,使用厕纸擦干净–维持饮食健康,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和高糖高盐的食物第三步:学习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四步:课堂互动开展简单的课堂互动,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程知识的认识。
四、教学后记本节课是人体生化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从整体上掌握人体代谢、排泄、消化等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思考有关人健康与心理的问题,切实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人体废物的排出
【学习目标】
1.知道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2.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说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尿液形成和废物的排出
知识点二: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1.人体排出的粪便和尿液中,有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和代谢废物尿素,以及多余的水、无机盐,还可能有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
2.
合作探究
1.资料分析:取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下数据。
结合课本中的讨论活动,分析这些数据。
主要成分血浆中(克
/100毫升) 肾小囊中(克/100毫
升)
尿液中(克/100毫
升)
水90 98 96 蛋白质8.00 0.03 0.00 葡萄糖0.10 0.10 0.00 无机盐0.72 0.72 1.10
1 / 2
尿素0.03 0.03 1.80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你能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吗?
(1)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具有滤过作用。
(2)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尿液中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重吸收作用。
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部分水和无机盐。
(3)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尿素和无机盐的含量增加。
2.为什么要处理人粪尿?(课前收集当地的处理方式,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粪尿污染水体,传染疾病,恶化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主要是指人粪尿中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容易扩散和传播。
(课上图文并茂地展示处理方式及其效果)
2 / 2。
组别、姓名1、 阐述肾小囊壁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滤过作用 第 _____ 小组2、 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____________3、 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人体废物的排出11.2人体废物的排出教学课时第18 课时班级教、学方法 活动学习、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反馈检测导语 (引 课) 7min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网肾小囊 肾小球 肾小管集合管肯垃齿齬枸橫式型“导入:尿毒症病人 活动一:尿液的形成 要求:按要求填空 自 学 展 示 15min 成分 血液/g • L-1 肾小囊内液/g • L-1 尿液/g • L-1 血细胞 大量没有 没有蛋白质 70.0 微量0.0 葡萄糖 1.0 1.0 0.0 氨基酸 0.5 0.5 0.0 无机盐 7.0 7.0 15.0 水 920.0 980.0 960.0 尿素0.30.320.0小组讨论:1、 原尿是什么?原尿与血液成分相比,说明肾小球具有什么作用?原尿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能透过肾小球毛细血 管壁和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
肾小球具有滤过作用2、 原尿和尿液中分别含有哪几种成分?原尿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水、尿素和微量的蛋白质。
尿液中含有无机盐、水、尿素目标教学3、与原尿比,尿液中少了哪几种成分?说明了肾小管具有什么作用?原尿中有微量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尿液中没有。
说明肾小管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探究展示20min 总结:尿液形成的过程(标示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A表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到肾小囊的物质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B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进入到集合管的物质有水、无机盐、尿素。
活动二:废物的排出途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和器官有哪些?人体排出废物的方式分为排泄和排遗,排泄包括汗液、尿液以及呼吸作用。
考题反馈1、下列关于原尿和尿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A、尿液中尿素的含量比原尿高 B 、原尿与尿液中都不含无机盐C、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基本相同D、正常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2、判断对错(1)肾小囊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都很薄,这有利于肾小囊对物质的滤过。
苏教版《生物学》教课方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课题]人体废物的排出(第[设计依照与构思]1课时尿液的形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知识上要着重对中心观点的学习,在能力上要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能力的培育。
七年级学生个体有差别,依据认知规律,这时的学生正处于详细运演阶段到形式运演阶段的过渡期,对直观的资料很敏感,已初步具备了必定的察看与思虑、剖析与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有激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人体废物的排出》第一课时内容“尿液的形成”是本章中心观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本节与前方所学知识联系密切,所以研究新知前第一复习“肾的构成”,有益于知识的连接。
但这部分内容既抽象又缺少必定知识的铺垫,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架“桥梁”搭“平台”,使学生的研究活动得以实现,所以在教课“肾的滤过作用和重汲取作用”这一难点时,学生着手制作模型,为学习搭建了平台,再联系生活实质联合多媒体演示、数据剖析等方式使学生踊跃主动参加学习过程,把知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详细、化难为易。
力争表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倡议自主、研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
启示学生联系生活实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学生关爱生命的感情。
[学习目标]、经过着手制作肾单位模型,能够说出肾单位各部分构造的名称。
、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小组实验,能够说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汲取作用。
(要点、难点)、经过合作研究、分享沟通,能够概括尿液的形成过程。
(重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制作有关课件;准备制作肾单位模型的资料。
学生准备生物兴趣小构成员设计制作肾单位模型;准备制作模型的资料;复习泌尿系统的构成、肾单位的构造、血液的构成有关知识。
[教课方法]教法:直观演示法、活动研究法。
学法:思虑评论法、剖析概括法、自主研究法、总结反省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习新课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2.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产生的粪尿排入到周围环境中,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粪尿的资源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
5.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难点: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指导学生设计、修改调查报告,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的相关资料;视频:尿液的形成。
【教学过程】。
人体废物的排出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描述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2.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3.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二、能力: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
关注人体废物排出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1.描述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2.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3.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教学难点】
1.肾的结构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关系
2.概述人体废物排出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排出哪些废物?
生:人体每天要排出尿液、大便、汗水等废物。
师:大家结合平时的观察,说一下尿液都有什么特征?
二、学习新课:
1.讨论探究:尿液的形成
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为150L,而每天的尿液量公为1~1.5L。
这是为什么?
生:4人一组讨论: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师:请个小组汇报所得的结果
师生交流
师:引导学生回忆肾的结构与功能
生:讨论,回忆肾的结构和功能,说出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讨论: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师生交流: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排泄和排遗。
排泄(excrete)上人体将代谢的终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无机盐、尿素、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是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如人体排便。
讨论: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有哪些?
师生交流: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有:肾、肺、和皮肤
学生归纳总结:尿液在肾中形成,其主要成分是:尿素、无机盐和水。
当膀胱中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人就有尿意,应及时排尿。
师:讲解:二氧化碳通过肺排出体外时,还带走少量的水。
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导管把汗液排到皮肤表面。
汗液的主要成妥是水、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
讨论:人体排遗的器官主要有哪些?
师生交流:人体排遗的器官主要是大肠和肛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课堂小结:尿液的形成和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第二课时】
1.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师:人体排出的尿液和粪便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才不至于污染环境。
小组调查:居住地人粪尿的处理方法
小组交流:人粪尿处理不当,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什么影响?
本节小结:尿液的形成
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教学小结】
1.各样的废物:尿液、汗液、粪便等,必须用及时地排出体外。
2.排出废物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排泄和排遗
3.尿液和粪便等废物排到环境中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才不至于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变废为宝。
【板书设计】
人体废物的排出
一、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1.尿液的形成:血液→肾小球→肾小囊→原尿
2.肾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的滤过作用
3.肾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
4.人体废物
(1)排泄:人体代谢终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无机盐排出的方式尿素、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2)排遗: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
过程。
如人体排便
5.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肾、肺和皮肤
6.人体排遗的主要器官:大肠和肛门
二、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1.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2.人粪尿要经过发酵之后再做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