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对于美的概念,美的欣赏和创造等方面。
美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影响我们感知、理解和判断美的规则和原则。
下面,我们将探讨美学的基本原理。
一、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人们对于美的产生的情感反应,是美的主观体验。
它是形成美学基本原理的重要因素。
在审美感受中,我们对于艺术品、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等进行感受和表达,从而得出美的结论。
审美感受有其客观性和主观性。
客观性指的是美的客观属性是存在的,比如光线、色彩、形状、音响等。
主观性则是指不同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美的看法可能都不同。
而且,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对于同一事物的美的认识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二、感知和认知感知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来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
在美学中,感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形成美的方面之一。
感知到的美有时难以言说,但却能被人们所感知。
在感知基础上,认知是人们对于感知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美的认知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美的认知和判断。
认知美的方式包括对于美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解释。
在认知中,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美的本质。
三、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人们在进行美学评价时,所遵循的规则和原则。
它是指塑造美的理念和准则。
审美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客观性、历史性和主体性。
客观性是指美的客观属性是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标准来验证。
比如,画作的构图合理性、音乐曲调的和谐性等。
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要求有所不同。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就和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体性则是指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等因素都会对审美标准产生影响。
四、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包括艺术形式、自然景观、人们的外表、动物、机械与文化等。
艺术形式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艺术形式,它们是表现美的主要途径。
关于美的基础知识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
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
实践主体能动性方面的崇高,表现为人格与首先行为中的强大威力。
实践对象化领域中的崇高,表现为自然界事物状貌样态中的强大威力。
I.康德曾把它们区分为数学的(数量的、体积的、空间的、静态的)与力学的(力量的、能量的、动力的、动态的)两类,实际上两者常交融并存。
艺术作品可以把这两方面的表现融为一体,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内容,以物体景象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炼集中。
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的《论崇高》,作者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并以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为例进行说明。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 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
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
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
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
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
美术常识篇之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1.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点、线、面、体积、色彩、明暗等2.写生过程:大体阶段,深入阶段,调整阶段3.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4.新课标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5.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6.构图:1艺术形象在空间位置的确定。
2空间大小的确定。
3自身各部分之间、主体形象与陪体形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4与空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5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力感。
6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和产生的美感7.美术的主要种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等8.绘画是造型艺术的基本种类,它以笔、墨、砚、颜料、画刀、调色板等工具材料和形体、明暗、色彩、构图等基本手段,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表现物象的形状、体积、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人们在视觉上可以感受艺术形象。
它既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同时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9.中国画简称国画,一般指毛笔在宣纸或绢、帛上,用中国画颜料所画的水墨画,淡彩画,重彩画等,手法上主要用线条和墨色来进行创作。
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题材上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
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蕉墨法。
笔法:勾、皴、点、染。
特点:1、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达到线墨色交相辉映;2、以画开拓诗的意境,画中有诗,托物喻情;3、将书、画、印三者融合一体,产生形意相生,形色相映的艺术效果。
4,散点透视。
10.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六彩:黑、白、浓、淡、干、湿11.水墨画:用笔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
淡墨点、浓墨点交互使用,使墨“活”起来。
12.破墨法:是指先画好一种墨色,再用另一种不同的墨色覆盖、渗化。
13.竹子的画法:先画竹干、竹节、再画竹枝和竹叶。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美学面部设计知识点归纳美学面部设计是现代整形美容的重要方向之一,它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美学原则,通过改善面部外貌来提升个体形象和心理满意感。
以下是美学面部设计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一、面部美学基础1.1 对称性与黄金比例:面部的对称性被认为是美的象征,黄金比例则是美的比例尺度。
医生在设计面部整形手术时应注意保持面部各部分的对称性,并考虑黄金比例的要求。
1.2 五官与整体协调:面部美学不仅仅关注单个五官的美,还强调整个面部的协调统一。
整形手术时需综合考虑五官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其与面部整体协调一致。
1.3 年龄与美学:医生在进行面部美学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整形方法。
年轻人以清新、俊朗为主,中年人要强调亲和与自然,老年人则要追求延缓衰老效果。
二、面部轮廓雕塑2.1 鼻部美学设计:鼻子是面部的核心器官,其形态对于整个面部的美感极为重要。
医生在进行鼻部整形手术时,需考虑到鼻梁的高低、鼻翼的大小以及鼻尖的角度等因素,以及与眉眼之间的连线关系,以达到自然美观的效果。
2.2 眼部美学设计:眼睛是面部表情的重要部分,对于面部整体美感具有决定性作用。
医生在进行眼部整形时,需要考虑到上下眼皮的开合程度、眼角的形态以及双眼之间的距离等因素,以塑造出明亮、有神的双眼形象。
2.3 唇部美学设计:新型侧面进行唇部整形并强调垂直口角的垂直位置.嘴唇是面部表情、个性和魅力的象征。
通过唇形设计和唇峰的调整,医生可以改善唇的形态和比例,使其更加丰满、分明,增添面部吸引力。
三、皮肤美学护理3.1 肤色与肤色:肤色的统一与均匀是皮肤美学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
医生应针对不同肤色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美白、祛斑、调理肤色等护理方式,使肤色更加健康、明亮。
3.2 皱纹与抗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中的胶原和弹力纤维逐渐流失,容易出现皱纹和松弛现象。
皮肤美学设计应通过激光、微针、填充等方式,改善皮肤质地,减少皱纹,提升皮肤紧致度。
美学基础_第⼀章_什么是美《第⼀章什么是美》教案教学⽬标:让学⽣了解西⽅和中国传统美学对美的认识,美的产⽣和本质教学重点:美的本质教学难点:美的本质教学⽅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专题讨论或专题设计。
?教学过程:简语导⼊,介绍课程安排提问:⼤家认为什么是美美是难的----柏拉图《⽂艺对话录》美是不可⾔说----哥德⼀、西⽅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中国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三、美的产⽣四、美的本质⼀、西⽅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作为哲学的⼀部分,三⼤范式转变(本体论、认识论、语⾔学)●本体论阶段(古希腊——16世纪)●认识论阶段(17——19世纪)●语⾔学阶段(19世纪末——)★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16世纪(以探究事物的本质为核⼼的思想阶段,诞⽣了哲学。
这⼀时期美学思考独⽴的“美”,视之⼀切审美现象的根源)(⼀)古希腊:理念本体论美学代表:柏拉图、亚⾥⼠多德(⼆)中世纪:神学本体论美学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三)⽂艺复兴:⼈本主义美学代表:达·芬奇●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切事物的美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
美与艺术截然分开。
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美的理式--美的事物(对理式的模仿)--艺术作品(对理式模仿的模仿)等⽽下之亚⾥⼠多德: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式”“美本⾝”不存在,美在事物本⾝之中,在“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主要靠事物“体积与安排”,整⼀性和⽐例关系。
《诗学》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
从⽽提⾼了艺术的地位,影响了从中世纪到⽂艺复兴、到⼗七⼋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中世纪美来⾃神,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 430)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是最⾼的美、绝对的美,⼀切事物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哲学的重要代表⼈物。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和圣师.美是分等级的,最⾼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美术常识篇之基础知识美术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美术常识篇之基础知识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美术基础知识大全(附经典试题)美术基础知识1.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点、线、面、体积、色彩、明暗等2.写生过程:大体阶段,深入阶段,调整阶段3.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4.新课标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5.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6.构图:1艺术形象在空间位置的确定。
2空间大小的确定。
3自身各部分之间、主体形象与陪体形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4与空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5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力感。
6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和产生的美感7.美术的主要种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等8.绘画是造型艺术的基本种类,它以笔、墨、砚、颜料、画刀、调色板等工具材料和形体、明暗、色彩、构图等基本手段,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表现物象的形状、体积、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人们在视觉上可以感受艺术形象。
它既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同时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9.中国画简称国画,一般指毛笔在宣纸或绢、帛上,用中国画颜料所画的水墨画,淡彩画,重彩画等,手法上主要用线条和墨色来进行创作。
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题材上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
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蕉墨法。
笔法:勾、皴、点、染。
特点:1、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达到线墨色交相辉映;2、以画开拓诗的意境,画中有诗,托物喻情;3、将书、画、印三者融合一体,产生形意相生,形色相映的艺术效果。
4,散点透视。
10.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六彩:黑、白、浓、淡、干、湿11.水墨画:用笔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
一1、美感: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织的意识系统。
2、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示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
1、美在生活:“美在生活”是说把美同人类社会生活明确联系起来,断言“美是生活”。
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一切美的事物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生活,认为凡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东西,或者能够显示出生活以及使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那就是美的。
2、美在形式------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认为美同事物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多样统一分不开。
二1、1750年,鲍姆加通发表《美学》一卷,这被美学史认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2、柳宗元曾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表明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
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
3、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它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色彩、形状、声音。
4、自然美指自然界万物的美。
自然美欣赏的历史发展在我国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5、科学美是一种理性美,用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本质上的美,它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的秩序,并且纯理智能够领悟”。
科学美的特征是抽象简洁、和谐规律、新奇深刻。
6、审美心理过程一般要经历开始、高潮和效果延续阶段,从而呈现出美感的不同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1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登《美学》------美学之父
2鲍姆嘉登的《美学》成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使美学学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4从19世纪中叶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
5费希纳:实验美学立普斯:“移情说”
6丹纳:艺术社会学
7“由上而下”——“由下而上”
8毕达哥拉斯学派: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
9亚里士多德:秩序、匀称、明确、适当
10西赛罗: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做美
11阿奎那:美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观属性。
12文艺复兴时期
13达•芬奇:神圣的比例
14威廉•荷加斯:蛇形线最美
15博克:光滑、变化、娇弱、颜色鲜艳
16费希纳的实验美学: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17柏拉图:最早提出“理念”说。
理念是美的本质
18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理型”“理性”富于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所以,他开启了中世纪的神学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
19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0快乐说的代表人物马歇尔
21美在无意识说的代表人物弗洛依德
22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在关系说
23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贺拉斯都曾提倡过此说。
代表人物则是狄德罗。
三种关系:真实的美,相对的美,关系到我的美。
24“美是生活”这一命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针对黑格尔的理念说提出的。
25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时间距离说
26美是主观说以吕荧、高尔太为代表。
27美是客观说以蔡仪为代表
28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以李泽厚为代表
29美感直觉有以下四个特点⑴感觉的直接性⑵感觉的突然性⑶感觉的专注性⑷感觉的透明性
30知觉和表象在审美中的作用:⑴完形作用⑵选择作用⑶意向作用
31联想的种类:①接近联想;②相似联想;③对比联想
32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1、形象的直接性2、注意的集中性3、感受的完整性4、想象的生动性33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1、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2、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34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
35崇高论:毕达哥拉斯
36罗马时期的朗吉诺斯:《论崇高》
37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托马斯•斑纳特又把崇高引向了自然界,探讨自然界的崇高。
英国美学家爱迪生又把崇高与想象联系了起来,
38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起来,并把两者作为美学范畴来进行研究的,则是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39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和美看成是相对应的。
40黑格尔:理念压倒形式
41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加以系统地对照分析,总结出了优美的形式特征
42西方悲剧史上的三大悲剧类型:命运悲剧——古希腊时代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悲剧——18、19世纪以后
43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研究悲剧的学者
44黑格尔:“永恒公理”说
45喜剧的类型:讽刺性喜剧歌颂性喜剧幽默性喜剧
46喜剧性产生的原因: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
47“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这本是康德的主张,
48叔本华的乖讹分“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两类
49柏格森:生命的机械化
50“心里能量消耗的节省说”弗洛伊德提出
51丑的美学意义⑴以丑衬美⑵弃丑求美⑶化丑为美。
52游戏说康德提出的,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
53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
54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说
55苏珊•朗格符号说
56载道说(或教化说)即“文以载道”。
孔子非常强调诗歌、音乐的教化作用。
唐代的韩愈进一步加以完善,并与柳宗元一起竭力推行此说
57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他律性;二是符号性;三是开放性
58艺术家的创造是三个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没有艺术家的创造也就没有艺术品。
59艺术品的鉴赏过程观—品—悟
60观——形式层——直觉;品——意象层——重建;悟——意境层——领悟。
61从心理反应上来说:观——耳目一新;品——感情震荡;悟——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