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分类标引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3
主题: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异同及一体化辨析在信息检索领域,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是两种常见的检索手段,它们在对信息进行标引和分类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对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你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主题标引的概念和特点1. 主题标引是根据文献内容的主题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词或主题表达,用以表示文献主题内容的标引方法。
2. 主题标引要求标引者对文献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准确选取能够代表文献主题的主题词或主题表达。
3. 主题标引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文献的主题特点,有利于用户对文献的主题内容进行快速准确的获取。
二、分类标引的概念和特点1. 分类标引是根据文献内容的学科分类特点,将文献标引在相应的分类体系下,用以表示文献学科分类的标引方法。
2. 分类标引要求标引者对文献所属学科领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将文献准确地归类到相应的学科分类下。
3. 分类标引能够让用户更加方便地按照学科分类检索文献,对于进行学术研究和查阅相关学科文献的用户非常有帮助。
三、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异同点1. 相同点: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都是信息组织和检索领域常用的标引方法,都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组织,便于用户进行检索和获取相关信息。
2. 不同点:主题标引侧重于从文献内容的主题角度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词进行标引;而分类标引则侧重于从学科分类角度进行标引,将文献准确分类到相应的学科分类下。
四、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一体化辨析1. 一体化辨析是信息组织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即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不再局限于各自独立的标引方式,而是致力于将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信息组织和检索的更加全面化和精准化。
2. 通过一体化辨析,可以实现文献既能够根据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又能够根据学科分类进行标引;用户在检索时既可以根据主题进行检索,又可以根据学科分类进行检索,实现检索结果的多维度呈现和获取。
文献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文献分类标引是图书馆和信息机构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通过对文献进行分类,帮助用户更好地组织和检索文献资源。
以下是文献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1. 确定文献主题:在进行文献分类标引之前,首先要确定文献的主题。
通过对文献内容的仔细阅读和分析,确定其主题类别。
这是分类标引的基础。
2. 选择适当分类:根据文献的主题,选择适当的分类体系。
常用的分类体系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等。
选择合适的分类体系有助于确保文献分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遵循分类原则:在选择分类体系之后,应遵循其规定的分类原则。
分类原则是指导文献分类的准则,包括类目的划分、类目的定义、类目的使用等。
遵循分类原则有助于保证分类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保持分类一致:在进行文献分类时,应保持分类的一致性。
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文献应归入同一类目,以确保检索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5. 详细准确标引:在分类标引过程中,应详细准确地描述文献的主题、内容、特点等。
这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文献,并能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内容。
6. 定期审查更新:文献分类应定期进行审查和更新,以适应学术研究的进展和变化。
对于新出现的主题和领域,应及时调整分类体系,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7. 遵循相关标准:在进行文献分类标引时,应遵循相关的标准,如元数据标准、信息组织标准等。
遵循标准有助于提高文献分类的规范性和互操作性。
总之,文献分类标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
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文献内容,选择适当的分类体系,遵循分类原则和相关标准,可以确保文献分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和效果。
分类标引规则要使分类标引准确、一致、充分、适用地揭示信息资源的主题,除了按照分类标引的要求弄清文献的内容特征,掌握分类表的使用方法外,还必须按照分类标引的特点和要求,制订详细的分类标引规则。
分类标引的规则一般是根据检索系统的需要,根据分类表的特点并结合信息资源的特点确定的。
按照分类标引规则的特点和涉及的内容对象范围,分类标引规则一般可以分为基本标引规则、一般标引规则、特殊标引规则三类。
其中,特殊标引规则是指只适用于各个知识门类的规则,是基本规则和一般规则在各基本大类的延伸,与各类的类目体系联系密切,比较具体,可参看有关的分类使用手册。
本书将主要讨论前两类规则。
为便于说明,本章的分类标引实例主要以《中图法》为工具。
一、基本分类标引规则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是整个分类过程中始终必须遵循的规则。
基本规则是从信息资源分类原则中引申出来,并结合分类标引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它包括以下内容:(1) 信息资源的分类根据信息资源的性质,按照其各自的特点进行标引科学性质的资源,一般应以其内容属性为主要依据,同时兼顾其他特征,如国别、时代、形式、类型等。
传统文献分类体系是学科为中心建立的,在应用传统分类法类分文献时,一般应在分析文献讨论的主题对象的同时,考虑其内容的学科属性。
如《华北地质构造》这一文献,应首先按学科归人“P54区域大地构造学”,然后再按地区,归人中国华北,其号码为:P548.22。
网络分类体系往往同时按主题或学科为中心建立类目体系,在此情况下,各种主题或学科内容的网络资源,应注意根据类目的设置特点,确定其归属。
文学、艺术形式的资源,通常应根据其特点,则按照其体裁、形式等标引。
(2) 信息资源的分类必须能体现分类法的逻辑性、等级性、次第性即凡是能归入某一类的文献,必然带有其上位类的属性。
这是分类体系中从属关系类目的性质决定的。
(3) 信息资源必须归人最切合其内容的类即应依据资源的内容,将其分人分类体系中内涵外延最符合其内容、最确切的类目。
分类标引规则要使分类标引准确、一致、充分、适用地揭示信息资源的主题,除了按照分类标引的要求弄清文献的内容特征,掌握分类表的使用方法外,还必须按照分类标引的特点和要求,制订详细的分类标引规则。
分类标引的规则一般是根据检索系统的需要,根据分类表的特点并结合信息资源的特点确定的。
按照分类标引规则的特点和涉及的内容对象范围,分类标引规则一般可以分为基本标引规则、一般标引规则、特殊标引规则三类。
其中,特殊标引规则是指只适用于各个知识门类的规则,是基本规则和一般规则在各基本大类的延伸,与各类的类目体系联系密切,比较具体,可参看有关的分类使用手册。
本书将主要讨论前两类规则。
为便于说明,本章的分类标引实例主要以《中图法》为工具。
一、基本分类标引规则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是整个分类过程中始终必须遵循的规则。
基本规则是从信息资源分类原则中引申出来,并结合分类标引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它包括以下内容:(1) 信息资源的分类根据信息资源的性质,按照其各自的特点进行标引科学性质的资源,一般应以其内容属性为主要依据,同时兼顾其他特征,如国别、时代、形式、类型等。
传统文献分类体系是学科为中心建立的,在应用传统分类法类分文献时,一般应在分析文献讨论的主题对象的同时,考虑其内容的学科属性。
如《华北地质构造》这一文献,应首先按学科归人“P54区域大地构造学”,然后再按地区,归人中国华北,其号码为:P548.22。
网络分类体系往往同时按主题或学科为中心建立类目体系,在此情况下,各种主题或学科内容的网络资源,应注意根据类目的设置特点,确定其归属。
文学、艺术形式的资源,通常应根据其特点,则按照其体裁、形式等标引。
(2) 信息资源的分类必须能表达分类法的逻辑性、等级性、次第性即但凡能归入某一类的文献,必然带有其上位类的属性。
这是分类体系中从属关系类目的性质决定的。
(3) 信息资源必须归人最切合其内容的类即应依据资源的内容,将其分人分类体系中内涵外延最符合其内容、最确切的类目。
分类标引工作的步骤分类标引工作的步骤1. 引言分类标引是信息管理和知识组织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对文献、图书、文章等信息资源进行主题的分类和注释,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和浏览。
本文将介绍分类标引工作的基本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关键工作。
2. 理解主题与内容在进行分类标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待标引的文献、图书、文章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这包括仔细阅读和理解它们的主题、内容、结构、论点等方面。
只有对信息资源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准确地进行后续的分类标引工作。
3. 设定分类标引的体系分类标引是按照一定的主题体系对信息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进行分类标引工作之前,需要明确并设定好分类体系,即选择一个适合的分类法或标引规范。
常用的分类法有国际十进制分类法(DDC)、图书馆分类法(LCC)等。
根据具体的需求和资源类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分类法的规则和结构,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分类标引体系。
4. 提炼关键词和主题将主题和内容进行提炼和归纳是分类标引的核心步骤。
通过阅读和分析信息资源,我们需要从中抽取出能够准确反映其主题或内容的关键词和主题。
这些关键词和主题应该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信息资源的内容,以便用户能够通过这些关键词和主题快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
5. 确定分类项和标签在提炼出主题和关键词之后,需要将它们与分类体系中的分类项进行对应。
分类项是分类体系中的一级或多级分类单位,由具体的名称或标签表示。
根据提炼出的主题和关键词,我们可以判断出应该将信息资源归入哪些分类项,并为其分配相应的标签。
6. 编制分类记录分类记录是分类标引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编制分类记录时,我们需要将提炼出的关键词、主题、分类项和标签等信息整理并记录下来。
这些分类记录可以采用标准的分类标引格式,如主题词表、分类号、标签列表等形式。
通过编制分类记录,可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统一管理。
7. 审核和质量控制分类标引工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审核和质量控制,以确保标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分类标引的工作程序分类标引是图书馆和信息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它是指将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和主题提取,制作出一份标引指南,便于查找和利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分类标引的工作程序。
一、前期准备工作1.选择标引工具:根据文献资料的规模和性质,选择适用的标引工具,如分类号、主题词、关键词等。
2.制订标引规则:明确标引的规则和方法,如分类号的体系结构、主题词的选取标准、关键词的检索顺序等。
3.对文献资料进行初步处理:如对重复或重叠的文献进行合并,对不合格或无序文献进行清理。
二、标引操作1.分类标引:根据文献资料的性质和特点,选择相应的分类号体系,逐篇对文献进行归类。
分类操作应严格按照规则进行,充分发挥分类号的逻辑思维和信息组织功能。
2.主题标引:根据文献资料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主题词和关键词,并按照规则进行组合和表达。
主题标引是标引工作的核心,应当充分反映文献的主题、思想和特点。
3.维护标引项目: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更新和扩充,标引项目也需要相应地补充和修订。
标引项目的维护工作应根据需要及时进行,保证标引体系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后期整理工作1.标引审核:经过标引操作后,需要对标引结果进行审核和核对,确保标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此项工作应由专门的审核人员进行,对于不符合规则和要求的标引内容应及时予以调整和修改。
2.标引输出:将标引结果统一编辑整理成一份标引指南或数据库,供读者和用户查阅和利用。
标引输出应该视具体情况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或个性化处理。
以上就是分类标引的基本工作程序。
通过严格的分类和主题标引操作,可以实现文献资料的有效整理和利用,提高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一节 分类标引概述 第一节 分类标引概述 一、分类标引的意义和要求 所谓分类标引,又称为归类,是指依据一定的分类语言,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赋予分类标识的过程。 分类标引工作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的基础和前提,对文献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信息资源赋予分类标识,信息机构就可以将各种信息资源纳入相应知识门类,建立起相应的分类检索系统。这样,用户只要根据一定的信息资源特征,就可以按照系统提供的途径进行查找,从资源集合中检出需要的文献。分类标引同时还是许多文献单位用来进行文献组织的依据,直接关系到文献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要使信息资源 标引应考虑系统的特点和用户的检索需要,使标引结果适合使用。有时,不同单位对文献分类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一个医药专业文献系统,可以只标引与本专业有关的文献主题内容,并按医药专业的检索需要组织其分类系统,将与医药有关的植物、昆虫的文献分人医药部分的相应门类,而不是按综合性文献单位的办法,分散归人生物、农业等学科部门。 的分类保持一定质量,分类标引工作一般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归类要正确,将信息资源归入对应的学科和专业;其二,归类要确切,要将信息资源归人分类体系中最专指、最切合其内容的类目。一般要求标引者不仅对信息资源内容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而且还要求对类目体系有比较充分的了解。 即指能根据使用需要,充分揭示有检索价值的信息资源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对只讨论一个主题对象信息资源,只归入一个对应的类目;对同时讨论两个或三个主题的信息资源,则同时对这两个或三个主题对象进行分类标引。这样做,可以从不同论题出发检索出该文献,实现较高的检全率。当然?对信息资源内容的揭示+也不是越多越好,标引过深,必然会包括一些未进行充分讨论的主题,降低检准率,因此应当采用适当的标引深度。 即对同一主题内容信息资源标引结果应一致。包括不同标引员对同一类型主题资源赋予的分类标识应一致,同一标引员在不同时间对同一类型主题资源赋予的标识应一致。较高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系统的检全率和检准率,是检索系统提高检索效率的基本要求。要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不仅应提高标引人员的素养,而且应通过规范标引程序和建立明确的规则等作为保证。 要达到上述目标,就必须根据分类标引的特点,了解类目辨析和标记方法、遵守分类工作的程序和分类标引规则。 二、类目辨析 要将信息资源的主题归人分类体系中相应类目,首先必须掌握类目辨析的方法,准确了解类目的含义和范围。在分类法中,类目体系是按照类目之间的关系组织的,并采用多种手段揭示类目之间的各种联系。因此,要弄清类目的含义,除应了解一类目名称的含义和有关的说明文字外,还应善于根据类表的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辨析。包括: 1.根据上、下位类关系了解类目的含义 上下位类关系是分类体系中基本的关系类型,它们是互为作用的。分类体系是通过层层划分建立起来的,在类目展开过程中,上位类对下位类的含义具有限定作用。为了使类名尽可能简短,分类法对下位类类名的确定往往省略其上位类的含义,只列出其子概念的意义。因此,在使用子类分类时应注意结合上位类的含义进行了解。 同样,网络分类体系中,一具体类目的含义也必须结合其上位类的含义加以了解。例如,在Yahoo中,“教育>高等教育”下的“期刊”类是指“高等教育期刊”。另一方面,下位类是对上位类范围的揭示。要了解一类目包括的范围,在该类具有下位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下位类的了解,明确类目的外延。如上例中,“1207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的下位类反过来也可以说明该类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根据同位类之间的关系了解类目的含义 信息资源分类体系中,同位类的设置通常是遵循逻辑划分规则进行的,一次只采用一个划分标准,同位类之间相互排斥,类目范围比较明确。但有时为了各种实际需要,也会在一次划分中同时采用两或多个不同的划分标准,使得部分同位类之间有可能出现相互交叉的情况。对这类情况,一般应根据同位类特点,对相关类的含义和范围加以限定,明确区分的界限。 按体裁区分的类目与按对象区分的类目之间包含的范围是相互交叉的。因此,在确定一类目的范围时,就必须明确与其相关类目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确定“1 24中国小说”的范围时,一般就明确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等类下小说类的关系。在文献单位的实际使用中,上述中国小说类下一般是排除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等所包含的相应体裁的文学作品的。但网络分类体系中,从不同角度设置的同位类目有时是为了进行多维度揭示。例如,“搜狐”文学类下古代文学、小说、政治文学等都是各自独立的、完整的类目。对这些类目的使用不存在排除其他同位类包括范围的问题。但在此情况下,有时一个文学作品有可能需要同时分入几个类目。例:古代政治小说就需要同时归人上述3个类下的有关类目。 3.根据类目注释了解相关类目的含义和范围 文献主题内容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有时,一个主题内容同时与多个知识门类发生联系。对于此类情况,分类体系一般通过注释规定相关类目之间的区分界限。因此,应注意了解类目注释中有关的说明,准确把握类目的含义,确切归类。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处理方法,类表一般通过注释方式对类目的使用方法加以明确规定。例如:《中图法》“U448各种桥梁”类在采用多重列类的同时注明:“如遇多主题因素的桥梁文献,人前面编列的类。”这实质上也是对类目范围的一种限定。 4.应按照类目体系展开的规律了解类目的含义 分类法中类目的范围,是与类目体系展开的方式密切联系的。因此,要正确了解类目的含义和范围,除上述比较直接的因素外,还应该善于从类目展开的规律对类目的含义进行了解。 传统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类目体系是按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专门的方式,层层展开的线性系统。因此,在采用这些分类法标引时,必须在掌握类目体系展开规律的基础上,了解类目的确切范围,把握不同层次相关类目之间的关系。以《中图法》为例,其类目体系是按学科为中心展开的,各种理论方法是按其研究的对象归人相应知识门类的。例如,在对管理学有关类目设置上,综合研究各领域管理的文献,集中归人社会科学总论的管理学类;全面研究经济类下以整个经济领域为对象的经济计划与管理的相应类目;研究各经济部门下管理的文献则根据研究对象的领域,归人各部门下相应门类。了解这一展开模式,就可以准确判断类目的含义及与相关类目之间的关系,确切归类。 《中图法》个别门类展开时,不完全按照这一模式处理。在此情况下,一般通过注释的方式加以说明,只有在这类情况下,才不按上述方式理解类目。下面为这类说明的例子:庸俗经济学等近代经济学派(特殊分类规定)所列各派代表人物的经济学综合性著作人此。经济学专论人有关各类。各类型图书馆网络分类法总体而言也是采用层层划分的方式展开的。但由于往往采用按主题集中的方式设置类目,并通过超文本链接的重复反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归属以及类目的范围的了解,必须结合该分类体系的展开方式进行。对类目含义了解涉及的因素还有许多,一般情况下,只要注意与类目展开结构和类目的相关联系结合,就可以准确进行类目的辨析。 三、号码配置方法 分类体系是通过分类标记固定类目的次序,表示类目的等级关系的。分类标记是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的依据。因此,要掌握分类标引,必须在了解类目体系特点的同时,掌握号码配置这一基本技能。号码配置的方法是与所采用的分类体系以及标记的特点密切联系的。为了了解号码配置韵方法,下面以《中图法》为例,对传统分类法的号码配置方法作一概要介绍。 使用《中图法》作为分类工具,分类标引中的号码配置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通过主表直接获得表达一信息资源的完整分类号码;另一种是,结合不同成分的号码进行组配标引。 通过主表直接获取一信息资源的分类号码比较简单,一般只要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及其特点,采用层层区分的方法,准确确定其在分类体系中的确切位置,就可得到相应的分类号码。如在对“地球上的湖泊与沼泽”这一主题进行标引时,可根据其所属的学科,在“P天文学、地球科学”下的“自然地理”中查找对应的类目,直接得到该主题的号码为:P941.78;又如,“日用小五金制品的制造”这一主题,可根据其学科属性,在TS轻工业下查找对应的类目,得到该主题的类号为TS914.2。结合组配手段进行号码配置,通常需要根据类表的规定,将表中代表不同成分的号码加以组合。在《中图法》中,组配标引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使用复分表复分。即在使用主表类目分类的同时,结合使用复分表的类目进行区分,通常按类表要求,将主表号码与复分表号码加以组配。例如,“浙江经济地理”标引时,可在主表类目F129.9中国经济地理后加上中国地区表浙江得号码55,标引为F129.955。 其二,仿分。即利用同类性质的子目进一步细分。一般在需仿分的类号之后加上仿分号码即可。例如,“法语词典”标引时,可在表示法语的号码“H32”后,加上从英语的号码“H31”后子目中表示词典的号码“6”,得到该主题的号码为H326.1 其三,类间组配。即按照分类法的要求,使用特定的辅助符号,将一个主类号与其他跟文献内容相关的主类号组合,表达文献内容。例如,“化学文摘”标引时,可通过组配符号“:”,将表示专题文摘的类号“Z89”,与表示化学组配类号“06”联结,标引为:Z89:06。分类标引概述(2) 在使用《中图法》进行各种形式的号码组配时,一般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号码组配时,如复分表或仿分的号码与主表中号码的成分含义相重,应删除重号。例如,“阿富汗哲学”这一主题标引时,应在"B31/39亚洲各国哲学”类下依照世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