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王昌龄作为盛唐时期屈指可数的送别诗作家, 在他现存的诗中, 以送别为题 材的诗大约有五十首,是王昌龄文学 创作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希望对 你有帮助。 他的送别诗类型多样, 其中主要表达真挚友情、 积极进取、 怀才不遇等思想; 在艺术特色上,善于使用萧索意象,情景交融,比喻抒怀的手法;结合王昌龄的 人生经历,分析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一、王昌龄送别诗的类型 王昌龄王昌齡的送别诗不仅表现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更抒发了个 人情感。作为一个爱国王昌龄,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报国志向,希望 可以有所作为,报效朝廷,但现实往往与理想相违背,王昌龄一生坎坷,屡遭贬 谪,难免会表现出低沉的忧伤。他的送别诗,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表现王昌龄真挚友情 王昌龄自成年以后, 就离家远行, 漫游四方, 结交很多诗坛友人, 与“诗仙” 李白 ,与山水诗派的主要王昌龄王维 、孟浩然 、储光羲以及常建等人,与李颀、高适、岑参、王之涣 等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都有交往, 感情深厚, 送别诗中必然能读出他对友人 的深切关心,“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 梦里长。(送魏二)”在这篇送别魏二的作品中,全诗以景入诗,情景交融,以 情摄景,营造了凄凉的离别氛围,第三联用“忆”字引入,虚构了友人离别之后 夜泊在潇湘之上, 充满愁绪。 离别之际, 难免会感伤, 表达了王昌龄的真挚友情。 (二)表现王昌龄积极进取 王昌龄生长于盛唐开元年间, 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促使他们热衷于建功立业, 报效朝廷,和大多数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王昌龄也希冀于投身仕途,有所作

为,一展自身才华。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还四处干谒,期望得到他人的 引荐与重用。他曾经在给冯六的诗中写到“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足见其 仕进之心急切。因此,在王昌龄的《送崔参军往龙溪》、《别陶副使归南海》、 《留别司马太守》等送别诗中,展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 负。 (三)表现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悲愤 王昌龄虽然有一腔报国热情, 胸怀国家天下, 奈何不被重用, 并多次被贬谪, 内心不免郁结惆怅。 观其一生, 王昌龄在仕途上曲折坎坷, 屡遭贬谪, 抱负难展, 内心有不满的愤懑之情, 这一情感便在他给好友的送别诗中体现了出来: “山水 清辉远,俱怜一逐臣”(《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谁识马将军,忠贞 抱生死”(《留别武陵袁丞》)等。 王昌龄不受重用, 空抱忠贞之志使他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在 《送韦十二兵曹》 、 《岳阳别李十七越宾》等诗歌 中,都坦露了王昌龄的隐逸情怀。但同时,王昌龄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在入世和出世的选择上,王昌龄自身也是矛盾的。因此,王 昌龄的归隐只是他怀才不遇的悲愤,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二、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使用萧索意象 王昌龄送别诗中的意象众多, 通过对凄清环境的描写, 从而表现离别的情怀。 在王昌龄的笔下,“孤舟”的意象是最常使用的,“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 望孤舟”(《送窦七》)、“看君孤舟去,且欲歌重垂纶”(《送韦十二兵曹》) 等等。除了孤舟,孤江、孤城、孤月、孤山等意象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是非常 常见的,一个“孤”字,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感觉。除了“孤”字的意象, “秋色”、“寒景”也有极高的使用频率,王昌龄将秋水、秋海、秋月、寒夜、 寒蝉、寒江等意象用于送别诗中,烘托了离别时的愁情。 (二)采用多种手法抒发送别之感 1、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重视抒情,轻于叙事,与读者产生共鸣便成为抒情诗 的一个表现重点和难点,作为送别诗,情感的表达更是重中之重。王昌龄的 送别诗不是单纯的抒发情感, 而是触景生情, 将自己的离别之感融入到自然环境 之中,以景传情,从而使自己的感情流露更加自然、真实,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情 感共鸣。王昌龄在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 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诗的开头写了寒雨入吴,为送别友人营造

了凄凉的氛围。诗的第二句写“楚山孤”,看似是写楚山的“孤”,实际上是融 情于景,描写自己在友人离开之后的“孤”,将自己的“孤”寄托在楚山上,通 过对景物的描写,既展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更抒发了离别的忧愁伤感。 2、比喻抒怀 比喻抒怀在诗歌中也是一种重要表现手法,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不乏用比喻 抒怀的诗篇。在《留别司马太守》中:“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黄 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期间,但王昌龄虽然 被贬,仍怀有一个报国心,在送别司马太守的时候,他向朋友倾诉了自己的抱负 和理想。通过黄鹤高飞,比喻自己的远大抱负,以河蚌吐明珠来比喻自己愿意用 自己全部的精力报效君王。运用比喻的表现手法,委婉含蓄,但却使王昌龄的信 念表达更加坚定。 三、王昌龄送别诗的创作原因 王昌龄的送别诗数量之多, 所占比重之大, 在其他的王昌龄的作品中都是少 见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王昌龄创作如此之多的送别诗,这在 他的人生当中有何意义呢?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王昌龄好友众多,那么,朋友之间的分离总是在所难免 的,按照中国文人的传统,在与朋友离别之际,总会以诗托意,送别好友,表达 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这就促使了王昌龄送别诗的出现。 另一方面,王昌龄一生怀才不遇,他内心的痛苦总是会向友人倾诉的,这就 会表现在他的送别诗中。 王昌龄的送别诗大多创作在他被贬谪期间, 带有明显的 悲愤情感,王昌龄屡遭贬谪,内心情感积郁,需要借助一定的诗歌进行排遣。而 送别诗这种题材,与王昌龄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将仕途的失意、被贬的幽 怨都在离愁别绪的送别诗中一吐为快, 抒写郁闷, 寻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感和自我 安慰。 研读王昌龄的送别诗, 能够让我们梳理出王昌龄的生活和思想发展轨迹, 体 会到一个屡遭贬谪王昌龄的复杂内心情感。 王昌龄的送别诗是我国唐代送别文学 中较高成就的代表, 成为后世送别文学的典范, 在诗作的主题表达和艺术创作上 对后来的诗文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海江龙 【内容摘要】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关键词】典故;典型概括;清刚之美 唐代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对外开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它对内引入域外文明,对外弘扬盛唐文化,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因此而呈现出变革的气息,中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研究唐代的社会文化,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给人们以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将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情操,使学术研究成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进而有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因此,了解盛唐豪侠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就显的很有必要。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稟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而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声律那种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重视文辞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而且乡贡入试者的比重大大超过国子监生徒,为各地有才华的

送别诗大全

送别诗大全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中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诗

1.送别诗 作者:【无名氏】年代:【隋】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2.送别 作者:【王维】年代:【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3.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年代:【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易水送别 作者:【骆宾王】年代:【唐】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谢亭送别 作者:【徐浑】年代:【唐】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6.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年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暮春送别 作者:【韩琮】年代:【唐】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8. 赋得早燕送别

作者:【李益】年代:【唐】 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 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梁空绕不息,檐寒窥欲遍。 今至随红萼,昔还悲素扇。 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 9.送别 作者:【李百药】年代:【唐】 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 夜花飘露气,暗水急还流。 雁行遥上月,虫声迥映秋。 明日河梁上,谁与论仙舟。 10.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作者:【王勃】年代:【唐】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1.送别 作者:【骆宾王】年代:【唐】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12.金陵歌,送别范宣 作者:【李白】年代:【唐】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13.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年代:【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学语文_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吟、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点 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 采取吟诵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自古离情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凄美、永恒的话题,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佳作! 1.关于送别诗,你知道哪些? 师:老师想在这里问大家,关于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 同学填写复习单,学生能找到两首送别诗。

2.引出本课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师:对于王昌龄,你了解多少?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释题。 师:谁知道又芙蓉楼现如今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他的名字叫什么?(辛渐)没错,辛渐,他既是王昌龄的好友,同时,他还是王昌龄的同乡。辛渐就要回到故乡,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2)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过三读,学习古诗 (一)一读: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1.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自由读古诗,用上我们学到的三读法,分三步来读古诗:一读,标好平仄,读准节奏;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三读,抓关键词,悟出诗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完成以上三步。 2.生自由读,展示读

送别诗知识积累

送别诗知识积累 一、送别诗分类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离别诗所含情感:伤感、惆怅、留恋、嘱咐、安慰、祝愿、期待。 送别诗并不是绝对的分类,常和其他类别的诗混合 与咏物诗相似,在近年高考中,常常出现与其他类别混合的送别诗。由于送别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因此这“别离原因”往往也就成为混合其他类型的原因。送别诗的常见混合类别有以下几种: 1、羁旅行役诗 “羁”即停留,使停留,羁旅就是长久寄居他乡,“羁”也有束缚、拘束之意,可见羁旅给旅人带来的多是不快之感,此意从“行役”一词也可看出。羁旅行役诗最常与送别诗相结合,因为二者常是先后关系,先是送别,接着便踏上旅途;或是因果关系,因为不得已要踏上羁旅,所以有了送别一事。因此,掌握好这两种诗的混合是十分重要的。 2、爱国遗民诗 送别诗也常常和爱国遗民诗结合。在古诗中,爱国常常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或国破家亡的悲痛,遗民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钟情故国,念念不忘。送别诗与爱国遗民诗结合的契合点常常是故国景。如《送人归京师》中,在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背景下,友人归京,触景生情,心中便生发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人常常在送别之际看到或想起故国之景,故国之物,由此在离愁之外又添一层国殇。 3、咏怀诗 咏怀诗之“怀”多指人的心情,咏怀诗常常吟咏的是自己郁闷的心情,而引起郁闷的原因以仕途不顺为核心,还包括家贫多病、人生坎坷等。送别诗与咏怀诗的结合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送别之际想到一别再难相见,前程迷茫,离别也许就是永诀的伤感之意;一是离别之人遭到贬谪,前途黯淡,借送别抒发仕途不顺,才华未施的郁闷之情。 二、送别诗的常用技巧 托物寓情形象生动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

抒情诗、叙事诗、怀古诗、田园诗、送别诗、悼亡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现代诗

送别诗: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借景抒情的古诗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叙事诗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3、《阴雨》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4、《客中寒食》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5、《虞美人》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浅析孟浩然的友道

浅析孟浩然的友道 导语:孟浩然生活在开元盛世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势必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求仕并非他交友的主要意图,他一生对朋友的感情至真至纯,是一个对朋友有着真性情的人。 在孟浩然不甚得意的一生中,虽未进入官场,不曾有一番政治作为,但却与不少官场上的人往来,有的甚至是“忘年之交”。孟浩然的一生,除了求仕、漫游的那几年不长的外出时间外,基本处于隐居状态,这也是有学者认为隐逸思想对孟浩然影响很大的原因之一。但生活中,他却是“往来无白丁”,不仅“谈笑有鸿儒”,而且还有上人、道士、禅师、隐士、逸人之类有着高雅情趣而又远离俗世之人,隐而不尽隐。与一些经历坎坷甚至命途多舛、宦海沉浮的文人相比,孟浩然一生的经历相对要简单,但这并未影响他生命的厚度。这也得益于所交往的这些朋友。据笔者统计,孟浩然所结交的有官职的友人约六十人,其中有曾贵为宰相的张说、张九龄,有一生亦官亦隐的王维,有王昌龄、独孤册、卢象、张子容等一些官职不显要的友人。孟浩然固然结交了这许多官场上的朋友,也不能否认这不是他求仕时曾寻求的一种途径,但仅仅把这视为他交友的目的而忽略了他真性情中的另一面,那就把人物片面化、简单化了。如此,孟浩然也不过是一个热衷于追求食禄的大俗人,李白也不会发出如此追慕之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1]2。在他的心目中孟浩然也不再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赠孟浩然》)。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人”之称,给予孟浩然如此高的称赞,融入如此浓郁的感情,这不是一个醉心功名,与人交往时不忘带上功利的孟浩然可以激发的,甚至连结交都未必可能,何况还是“忘年之交”。科举不第,求仕无望,伤心离京,诗人胸中虽有千般沟壑,但面对送别的王维,割舍不下的依然是那份深情厚谊,“寂寂竟何代?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①。古人很重离别,离别唯恐是诀别,多少话儿涌上心头,只怕从此“知音世所稀”。人生贵得一知己,后会未必有期,其间流露的感情可谓真挚深沉。面对友人失意离去,王维也不无伤感,但还是尽可能地宽慰他,希望他“醉歌田舍酒,

王昌龄的送别诗

王昌龄的送别诗 1、《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8、《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9、《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阅读: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来源:光明网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必须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决定和审美选取。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此刻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取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透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爱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证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明白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明白。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证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证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证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月出寒蝉鸣”、《送韦 十二兵曹》中的“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

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

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 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写报国的古诗,分别是古诗《从军行》以及古诗《出塞》,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

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

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

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

送别诗 咏物诗

2016 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 都是,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王诗。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 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 “洒脱” “伤感” 亦可) 1

2016年高考语文古诗分类鉴赏---咏物抒怀诗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差异? 答:李诗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曾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里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①? [注:①阿谁,即“谁”。] 3.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 ①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②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 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2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摘要:孟浩然、王维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两人虽然都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但也有所不同,孟诗不但具有清新宁静的自然美,也常含淡淡的伤惜之情,而王诗则不同,是一种静谧超尘绝俗的意境,常含佛理;孟诗有有我之境,而王诗则有无我之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不同 王维、孟浩然都是陶渊明、谢灵运的后继者,在诗歌创作领域都具有领袖的地位。两位诗人情趣相投,在思想、风格上都是以“高人”、“隐士”著称,都擅长五言诗。 一、生活经历、性格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早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求取功名的欲望,热切地盼望出仕,以施展他的抱负。《二十五史.旧唐书》用四十一个字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隐鹿门,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 不第,还襄樊。张九龄镇荆州,属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率”① 一心求取功名的孟浩然在他的 求仕道路上却屡遭挫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次次的失败不免产生怀才不遇的怨恨:“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满怀用仕之心,却求仕无望,更好做激愤之言,牢骚之语。《临汉隐居诗话》记载:“孟浩然入翰苑访王维,适明皇驾至,浩然仓皇伏匿,维不敢隐奏知,明皇曰:‘吾闻此人久已,召使进所业,’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明皇曰: ‘吾未曾弃卿,卿自不求仕,何诬之朕也!’因命放归襄阳。”② 一语触犯了龙颜,从此也断送了自 己念念不忘的求仕之路。无奈之下,辗转返乡,由此写下了很多田园诗歌,“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可见在字里行间染上了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也暗藏了他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尤其是在《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单的生活经历、平凡、单纯的性格,缺少城府的语言断送了孟浩然的求仕之路。但是,这种单纯对于山水诗却是一件幸事。单纯的心灵最易贴近自然,与山水融合无间;以单纯的心灵关照山水,其山水诗自然呈现单纯明镜的意境。“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有哪些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有哪些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那么关于他的送别诗有哪些大家了解吗?来看看 小编的介绍吧!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 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 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 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 古代国名, 这里泛指江苏南部、 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 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 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 心。 《送郭司仓》 唐代: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译文 碧绿的淮水映照着屋门,我挽留的心意十分诚恳。 明月代我为客人送行,我的心绪却如春潮翻滚不息。

注释 ①郭司仓:作者的朋友。司仓,管理仓库的小官。 ②淮(huái)水: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注入长江。 ③留骑(jì):留客的意思。骑,坐骑。 ④良掾(yuàn):好官吏,此指郭司仓。掾,古代府、州、县属官的通称。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送任五之桂林注释 ①桂林: 指唐桂州。 《旧唐书·地理志》谓桂州治临桂 (今广西桂林) , “江 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 ②楚客:犹迁客。指任五。楚三闾大夫屈原因谗见放,而赋《离骚 》。后世因称被贬迁滴之人为“楚客”。 ③越:通“粤”,古民族名,居江浙闽粤之地,谓之“百越”。 ④羁谴:因贬谪流放而旅居他乡。一种系丝绳以射飞鸟的箭。 ⑤纶:钓丝。 ⑥苦节:指于逆境之中,坚守节义。

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

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 导读:本文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 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 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逐步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 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 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所以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 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 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 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 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 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 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 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 这个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 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实行的。李白心里 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 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 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 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 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个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 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所以一提到黄鹤楼,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

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 月出寒蝉鸣”、《送韦十二兵曹》中的” 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 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 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 窅窅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中的” 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还有《送程六》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 、《别辛渐》中的” 扁舟月色渡江看”、《送柴侍御》中的” 明月何曾是两乡”、《送崔参军往龙溪》中的” 秋月孤山两相向”。这些表明王昌龄在选择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

送别送别诗(57首)

送别-送别诗(57首)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送别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代表人物:李白、王维、王昌龄、刘长卿、王勃、岑参、高适、

骆宾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

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

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doc

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

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简介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摘要: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关键字:魏晋唐代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淡泊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唐朝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都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大体分为四类:怀古诗歌、抒情诗歌、边塞诗歌、山水诗歌。山水诗歌以反映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流行于盛唐时期,以该诗派的代表人物命名则称为王孟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这一诗派的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裴迪、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形态。 一、山水田园诗的起源

人们对山水的这种喜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又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有关。玄学的核心是道学之术和老庄之学,老庄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忙于征伐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争夺统治权,两汉以来儒学那种重功利、主政教,主讽谏、崇实录,尚雅正的正统思想开始动摇。随着儒家正统观念的淡化,经学束缚的逐渐解除,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僵化的思想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和着佛教随之兴盛起来。“儒在钟鼎,道在山林”儒家思想较多地渗透到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则较多地积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当时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阮籍《达庄论》)。“阳降阴生,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挚虞《思游赋》)。山川景物都是自然之形,“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庚亮碑)),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游览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嵇康所主张的“返乎自然”。不仅如此,钟情山水还成为士林衡量为人作文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洒明秀、高雅脱俗之美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以后的士文化传统里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总之,山水宦游已成为此时期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这一风气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山水田园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 二、从王维看山水田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