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史学思想
- 格式:pptx
- 大小:111.60 KB
- 文档页数:1
李大钊对史学价值的思考莫志斌鲁涛(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李大钊对史学价值的思考,是他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史学与人生、史学与国家、史学与治学三个维度探讨了史学的价值,从而大大地拓宽了传统史学的价值。
在李大钊看来,史学不仅能提高人生修养、端正人生态度、规划人生道路、领悟人生真谛,而且它还是激发爱国情感的源泉、“感奋兴起”的“救国学术”、制定革命策略的依据。
同时,李大钊认为史学能训练治学者的思维和技能,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培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培养求真务实、严谨周全的学风,培育融汇古今、贯通中外的学识。
回顾和探讨李大钊的史学价值观对当代弘扬党重史、读史和鉴史的优良传统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李大钊;史学价值;人生;国家;治学中图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1-0052-06收稿日期:2011-11-28作者简介:莫志斌(1950-),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思想史。
鲁涛(1979-),男,湖南平江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理工学院《云梦学刊》编辑部编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思想史。
李大钊(1889-192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其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史学、文学、美学以及图书馆学等多个学科。
在他的知识谱系中,史学始终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史学学科教授,撰写过多篇史学论文,更重要的是,他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人类历史,在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有力推动者。
李大钊的思想总结李大钊(1899-1927)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他在短暂的生命中,通过丰富的思想探索和实际行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思想主要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国家民族问题的批判,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途径,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的追求。
下面我们对李大钊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李大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他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
他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问题在于个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存在。
李大钊认为,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对立和不平等现象的产生,而剥削则使得人们无法获得自由和公正。
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表明了他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其次,李大钊非常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
李大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问题。
他强调,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才能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方面的思考,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大钊对国家和民族问题的思考也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国家的存在是阶级矛盾的产物,是维护一定利益集团的工具。
国家维护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将压迫和剥削强加给劳动人民。
李大钊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国家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人民共和国,为人民谋取福祉。
同时,他提倡国家主义和爱国主义,认为有必要团结全体国民,保护中国的利益,摆脱外国的压迫和干涉。
最后,李大钊对于共产主义的追求可以说是他思想的最高境界。
他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的未来。
李大钊主张共产主义社会应该建立在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消除阶级矛盾和剥削制度,实现人类的完全解放。
他鼓励人民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潜力,积极参与革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李大钊对史学价值的思考作者:莫志斌鲁涛来源:《云梦学刊》 2012年第1期莫志斌鲁涛(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李大钊对史学价值的思考,是他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史学与人生、史学与国家、史学与治学三个维度探讨了史学的价值,从而大大地拓宽了传统史学的价值。
在李大钊看来,史学不仅能提高人生修养、端正人生态度、规划人生道路、领悟人生真谛,而且它还是激发爱国情感的源泉、“感奋兴起”的“救国学术”、制定革命策略的依据。
同时,李大钊认为史学能训练治学者的思维和技能,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培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培养求真务实、严谨周全的学风,培育融汇古今、贯通中外的学识。
回顾和探讨李大钊的史学价值观对当代弘扬党重史、读史和鉴史的优良传统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李大钊;史学价值;人生;国家;治学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1-0052-06李大钊(1889-192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其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史学、文学、美学以及图书馆学等多个学科。
在他的知识谱系中,史学始终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史学学科教授,撰写过多篇史学论文,更重要的是,他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人类历史,在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有力推动者。
正如胡乔木所言:“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仍不失学者的本色。
……他是中国第一个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写过《史学要论》等一系列历史理论著作。
”由此可见,作为思想家和学者的李大钊,史学思想是他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在近代中国学术版图上的位置。
李大钊早期思想总结李大钊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革命先驱。
他在早期的思想发展中,主要就国家、民主、科学与民主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以下是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1000字总结。
李大钊对国家的思考是他早期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有机整体,人民具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
他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的利益和自由,实现人民的幸福。
他认为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人民,而非人民为了国家。
因此,他反对把国家视为个人或部分人的私有财产,并提出了人民至上的原则。
在民主问题上,李大钊坚信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命脉。
他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心态。
他主张人民拥有决策权和监督权,主张实行平等、自由、公正的选举制度,倡导人民参与政治的权利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他提出要建立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从而实现国家的进步和繁荣。
对于科学与民主主义的关系,李大钊认为科学是民主主义的重要基石。
他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并通过公开讨论和辩论来推动社会进步。
他认为科学可以消除无知和迷信,使人们摆脱愚昧和束缚,提高人民的思想素养和理性决策能力。
他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综合来看,李大钊早期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人民的地位和权利,提出要建立一个人民民主政权。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的利益和自由,实现人民的幸福。
他提倡民主制度的实施,主张人民拥有决策权和监督权。
他认为科学是民主主义的基石,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李大钊早期思想的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当时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李大钊的思想对于推动社会变革、争取人民权益和实现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学者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于中国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他在后来的岁月中不幸被迫离世,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李大钊社会思想之我见李大钊的社会学思想,李大钊“为中国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三方面之实质论理学者”。
他的社会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等论著中。
李大钊早期曾受到H·斯宾塞庸俗进化论和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影响,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他针对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社会改良论,指出研究社会问题一定要和社会上多数人联系起来形成为一个“社会运动”,即“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他认为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于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革命。
他指出,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
一旦解决了经济问题,那么人口、妇女、劳动、青年、废娼、童工、土地等问题,乃至市民生活等实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他明确指出,循着经济现象来考察复杂变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学得到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学的重大贡献.任何一个思想家的社会经济思想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提出来的,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表现。
本文试图从李大钊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他的社会经济思想的发展,并从这个侧面说明他是怎样从一个急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
一、辛亥革命后到新文化运动前夕时期: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及其破灭从辛亥革命前后到新文化运动前(1911―1917年),是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第一个阶段。
从1907年起,李大钊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接触并接受了所谓新学,即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曾经“深入调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科学”①1913年,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含愤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继续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西方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
他在这一时期和以后写的许多论文表明,他曾经研究了18、19世纪欧洲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思想。
李大钊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书香世家。
他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李如珍抚养成人。
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学习,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在校期间,他深受其老师、后为辛亥革命烈士白雅雨的影响,“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
辛亥革命后,因愤恨窃国大盗袁世凯的统治,于1913年冬,得到友人资助,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当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并担任总会的文牍干事,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
这篇慷慨激昂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对国内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1916年5月,他提前中止了学业,怀着“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的激情,为创造一个新的“青春之中华”的事业,启程回国,到了上海。
同年7月,卖国贼袁世凯死后不久,李大钊应汤化龙、孙洪伊的邀请,到北京办报,担任《晨钟报》的总编辑。
他在报上连续撰写了10多篇文章,揭露军阀、官僚、政客的罪恶行径,引起了掌握该报实权的“宪法研究会”政客们的不满。
为了坚持真理,他断然辞职。
又担任《宪法公言》杂志的撰稿人。
在《甲寅日刊》上,他发表了诸如《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许多篇反对军阀统治和封建文化的文章,“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
7月,“张勋复辟”帝制,李大钊避走上海。
不久,张勋被赶下台,他又于11月返京。
1918年1月,经章士钊推荐,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随后还兼任经济学教授。
他到北大后,很快就参加了由陈独秀主办的、成为当时新文化旗帜的刊物《新青年》编辑部的工作。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李大钊受到极大鼓舞和启发,他在1918年下半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主要思想和著名著作寄语:李大钊不仅是一名革命者,也是一位诗人。
早期诗作多发表在《言治月刊》和《言治季刊》上,1918年后的新诗发表在《新青年》和《少年中国》上。
他的诗文,既是“革命史上的丰碑”(鲁迅语),也是文学史上的宝贵文献。
今天分享给读者的是李大钊主要思想和著名著作,欢迎阅读。
[李大钊主要思想]李大钊早期曾受到斯宾塞﹐H.庸俗进化论和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影响﹐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他针对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社会改良论,指出研究社会问题一定要和社会上多数人联系起来形成为一个“社会运动”﹐即“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认为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于改变生产数据私有制的革命。
他指出﹐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
一旦解决了经济问题﹐那么人口﹑妇女﹑劳动﹑青年﹑废娼﹑童工﹑土地等问题﹐乃至市民生活等实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他明确指出﹐循着经济现象以考察复杂变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学得到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学的重大贡献。
[著作书目]平民主义(论文)1923,商务史学要论(论文)1924,商务守常文集 1939,北新李大钊诗文选集 1959,人文李大钊选集 1959,人民李大钊诗浅释周红兴、李如鸾编,1979,四川人民李大钊史学论集 1984,河北人民李大钊文集(上下集)1984,人民[研究资料书目]李大钊和瞿秋白(传记)1951,商务李大钊传 1979,人民李大钊(张静如,马模贞)1981,上海人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李星华)1981,上海文艺回忆李大钊 1980,人民李大钊年谱 1984,甘肃人民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 1984,上海人民李大钊研究论文集(上下册)1984,河北人民李大钊年谱 1985,信阳师院学报编辑部纪念李大钊 1985,文物。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历史史学历史理论史学理论良史书法不隐史才三长直书曲笔信史史法撰述记注史意史德新史学正统论二重证据法历史演进法中国文化二周说《史学要论》五朵金花史学革命厚今薄古历史主义东方主义客观主义相对主义欧洲中心论让步政策打破王朝体系影射史学历史认识主体历史认识客体主体意识结构校法四例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
2、简析孔子和《春秋》在史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3、简析孟子的事、文、义。
4、简评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简析唐初政治家的史学意识。
6、简析《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价值。
7、简述《隋书•经籍志》的史书分类。
8、简述《史通》的史学成就。
9、简析郑樵的“会通之义”。
10、简述王世贞对国史、野史和家史的评论。
11、简述乾嘉考据三大家。
12、简评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
13、简述晚清史学格局的变化。
14、简述晚清史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15、简述新史学的理论体系。
16、简述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
17、简述梁启超的英雄观。
18、简述梁启超对历史发展中地理因素的认识。
19、简述王国维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20、简析胡适的史学贡献。
21、简述顾颉刚“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说”的基本观点。
22、简述新历史考证学的主要特点。
23、简述中国近代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24、简述梁启超史学思想的三次转变。
25、简评何炳松。
26、简评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二周说。
27、简评钱穆的“史有生命”说。
28、简述中国近代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特点。
29、简评李大钊的史学思想。
30、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31、简评毛泽东的史学思想。
32、简述历史认识的三极结构及其各自特点。
33、简述历史认识的基本类型与过程。
34、简述史料的基本类型。
35、简述史料产生讹误的主要方式。
36、简述整理史料的基本方法。
37、简述辨伪的基本方法。
38、简述选题的基本类型。
39、简述选题的基本原则与步骤。
第43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月 Vol.43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r. 2021──────────收稿日期:2020-09-06 修回日期:2020-11-30 作者简介:杨栋彬(1996-),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1-冀东文史研究论李大钊精神的基本内涵杨栋彬(西北大学 哲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摘 要:李大钊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中国革命斗争造就出的大钊精神,即“心怀报国志、为国愁断肠”的爱国情怀,“铁肩担道义、华夏传真理”的担当精神,“博览天下书、妙手著文章”的学者风范,“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的领袖气质,“慷慨留骸骨、明月照神州”的牺牲精神,自始至终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今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
关键词:李大钊;大钊精神;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21)02-0001-06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2.001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Li Dazhao's SpiritYANG Dong-bin(School of Philosoph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Abstract: Comrade Li Dazhao is a staunch Marxist and a great leader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The spirit of Li Dazhao evolved through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which is an integration of his unreserved patriotism, unswerving pursuit of truth, encyclopedic scholarship, inclusive charisma, and remarkable sacrifice. As a permanent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it still enlightens contemporary people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m.Key Words: Li Dazhao; Li Dazhao’s spirit; Marxism李大钊是中国爱国主义革命运动的发起人和实践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与新时期史学概论的编撰邹兆辰【摘要】Li Dazhao’s Principle of Historiography ,published in 1 924,is the first monograph on historiography under the guid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cien-tific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rocess.The continual recompilation of books of historiography since the new period demonstrates the great impact of Principle of Historiography .%李大钊撰写的《史学要论》于1924年出版,它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
这部著作的问世已有九十多年,它对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它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史学科学化的不断进展反而显得更加增强。
从新时期以来史学概论教材的不断重新撰写,可以明显地看出《史学要论》在其中的影响。
【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李大钊;史学要论;史学概论【作者】邹兆辰【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也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历史学家。
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用唯物史观考察和解释了诸多的社会历史问题,更在于他对中国史学的科学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代史人物李大钊论文(2)近代史人物李大钊论文篇二《李大钊宗教思想述论》[摘要] 李大钊宗教思想是立于唯物主义基石上的,他从物质经济变动的角度解释了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并指出善恶根源的不可解是宗教产生的一个原因。
对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向往使李大钊对____有一定的好感并对基督____有所发挥。
在彻底批判宗教的同时李大钊提出了科学的真理观,以真理取代宗教。
因唯物主义贯穿于李大钊宗教思想的始终,使其宗教思想更具有彻底性和革命性。
[关键词] 李大钊唯物史观无神论非宗教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名激进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接受者、宣传者,李大钊在非____运动和非宗教运动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研究李大钊的宗教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唯物主义理论在反宗教运动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对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无神论宗教思想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真理观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李大钊的宗教思想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李大钊是最早介绍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之一,唯物主义史观始终是其宗教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也是李大钊无神论宗教思想最为彻底的根本原因。
第一,李大钊认为宗教是以物质为基础并随物质变动而变动的。
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李大钊认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指出,“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
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
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
”“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
”[1]李大钊指出宗教问题也是如此,“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
”“宗教、哲学都是随着物质变动而变动的。
”[2]第二,宗教生活是经济生活的反映,宗教必须适应经济生活。
李大钊指出,“精神界现象,完全是人间社会物质经济情形之反映。
李大钊与(史学要论)
1923年,李大钊完成《史学要论》的写作,提出人类社会“按时间的,纵起来看是历史,按平面的,空间的,横起来看是社会。
”历史是“社会的变革”;“不但过去的历史是社会的变革,即是现在、今后,社会无一时不在变革中。
因为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是“整理事实,查找它的真确的证据;二是理解事实,寻出它的进步的真理。
”他认为,现代史学于人生态度有极大的妨碍:一,史学能陶冶人们科学的态度。
所谓科学的态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据。
二,现代史学能够使人们有一种“乐天进取的人生观”。
现代史学揭示了如此一个真理:“世界是进步的,历史是前进的”。
三,现代史学能够引导人们在历史中发明自己的力量。
李大钊的史学理论,在当时就引起世人的瞩目,商务印书馆在1924年、1926年两次出版《史学要论》。
2011年04月学术探讨对李大钊思想的几点认识及思考文/刘桂梅摘 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李大钊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重要人物。
作为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倡导者,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及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李大钊思想的研究,仍是当前时期下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本文主要攫取了李大钊思想中的若干思想进行阐述与讨论,旨在对李大钊思想的更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李大钊思想;历史观的变迁;社会主义思想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381-01李大钊,字守常,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路人,而且他又创立了中国先进的党派——中国共产党,这完全是在总结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而走出的一条极为正确的道路,他虽未看到当今社会主义如此繁华的现象,但是他却将他一生的精力投入至共产主义事业。
可以这样说,李大钊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先声,是中国无产阶级从自在阶段转向自为阶段的典型代表。
本文主要通过对李大钊思想的几点认识及思考,对李大钊思想进行研究。
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虽然辛亥革命最终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占据着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社会却被彻底地推翻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已经到来,中华民国因此而成立,而且在这个时候,孙中山先生又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生、民族以及民权”),李大钊备受鼓舞,其革命的斗志更加强烈。
在中华民国刚刚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李大钊写下了《隐忧篇》一文,这时,他还在求学,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不尽充分展示了其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为中华民国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的意见,在文中可以看出,它完全赋予了对中华民国的美好情怀以及祈盼。
在文章中主要论述了李大钊同志对中华民国的殷实地情怀,同时也有对国家的担忧。
此后直到1917年,李大钊思想开始出现独立化,也就是说他的思想能够独立地形成一个派别,而这个派别却是建立在种种痛苦之上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代表了无产阶级一代的创新思维和伟大畅想。
第38卷第3期Vol.38No.3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5月May2021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周婉贞,郭广(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李大钊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
他教育青年要以创造“青春中华”为根本目标,以塑造“青春之我”为现实要求,并通过多措并举的教育方式,教育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洗礼,积极投身到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运动之中,重振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依旧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并没有过时,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李大钊;青年;马克思主义;青春中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476(2021)03014305DOI:10.13450/ki.jzknu.2021.03.26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生死存亡之际,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把挽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于青年身上。
梁启超将少年的状态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提出要创造“少年中国”。
陈独秀则号召青年要健全自身独立之人格,培养自身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观念。
李大钊同样对青年寄予殷切的期望,他以达尔文进化论中宇宙螺旋式上升的进化规律探索中华之再生,引导青年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行动指南,展开实现“青春中华”的革命实践,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为当时无数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重思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无疑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
-、“青春中华”:李大钊教育青年的根本目标人有生老病死,国有强弱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