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视频课堂实录(名师执教,视频+点评+课堂实录)-1.doc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2012—05—29 20:39:52)转载▼分类:名师领航——余映潮标签:杂谈一、导入新课师:2004年《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阿宝,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生:有。
师:他那富有穿透力的高音、他那具有民族特色的装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来感受另一种非常独特的、大型的民间艺术舞蹈——安塞腰鼓.(显示幻灯片1)师:听有的同学说在小学接触过删节版的《安塞腰鼓》,那么那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你想象中的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它融合了陕北汉子那种奔放的情怀,号称天下第一鼓,是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
生2:1986年,安塞腰鼓获师:请看大屏幕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二、安塞腰鼓简介(幻灯片2)安塞腰鼓简介“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师:这种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现力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们准确表达出来的呢?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
三、朗读感受鼓势(幻灯片3)朗读感受鼓势要求:①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②理解作品、调动感情。
③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完后从整体上谈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谈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生3:是一种磅礴的气势。
生4:我觉得安塞腰鼓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的原始的豪放的力量。
生5:安塞腰鼓的那种节奏能使人和它一起动。
师:舞动、跃动、跳动。
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一、情境导入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安塞腰鼓的表演画面,介绍了它的由来,并播放了解说词来引入课程。
二、初步感知——鼓舞初扬老师告诉学生XXX在古代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XXX的欢迎曲。
通过陕北汉子XXX的笔墨,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安塞腰鼓所传达的精神风貌。
学生们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了他们的感受,感受到了高原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自由奔放、乐观豪放、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
三、赏读课文——鼓舞正酣老师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并画出最震撼他们的句子。
学生们读出了一些词不太准确的问题,老师让他们重读并强调了一些词的重音。
学生们发现文中有很多激情四溢、震撼人心的句子,他们朗读了这些句子并表达了为什么这些句子能够震撼他们。
例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亢奋了。
”这一段使用了强烈的对比、排比、反复,写出了腰鼓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学生们还发现了其他震撼人心的词语和段落,并试图表达出为什么这些词语和段落能够震撼他们。
例如,“多水的江南,这么厚的土层啊!”运用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腰鼓的粗犷有力,江南的柔美刚好衬托西北的壮美。
老师:你的分析很到位。
水乡温柔,只有厚重的XXX才能积淀这样雄浑的力量,承受这样惊心动魄的搏击。
学生3说:“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从搏击的力度、速度、幅度,描写了扑面而来的强壮的生命力。
学生4说:“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使用排比和反复表现了奇妙多变的舞姿。
学生5说:“愈捶愈烈……”通过短句子、铿锵有力的语言,意义层层推进,鼓点在起伏,思想也在腾飞,人与鼓合为一。
学生6说:在开头和结尾上,动与静相互衬托,使整篇文章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感。
学生7说:“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反复出现了四次,就像主旋律的音符一样,不仅表达了对腰鼓的赞美,而且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有音乐的节奏美。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师:这节课我们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带领下,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
(投影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历史。
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着陕北高原农民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1986年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
1995年陕西省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
师:请大家看注解①,课文发表于1986年,正是安塞腰鼓获得大奖的那年。
同学们看过安塞腰鼓表演吗?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它那独特的氛围──(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短片)师:感觉怎么样?生1:气势磅礴。
生2:震撼人心。
生3:惊心动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安塞腰鼓艺术形象师:我们来朗读课文。
开头和结尾留给老师,课文的主体部分第7~27节请同学们集体朗读。
注意特别要读出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气势:节奏要明快,声音要洪亮。
一起来做一下准备活动:抬头,挺胸,运气,大声喊── 嗨!嗨!嗨!(师生合作朗读全文)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 好一个安塞腰鼓! (板书)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生1:我觉得第1次出现主要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
生2:第2次出现是在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
生3:第3次出现是赞美充满力量的动作和舞姿。
生4:第4次出现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
师:看来同学们已初步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形象,它场面壮阔,鼓声沉重,动作有力,高潮迭起,确实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
从根本上说,安塞腰鼓好在它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股劲,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因此它是生命之劲(板书)。
师:安塞人打腰鼓,打的就是这股劲!(投影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师: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生:排比。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一、导入我有趣师:看大家迷迷糊糊的样子,就知道中午没有休息好。
来吧,我们先一起玩个游戏。
同学们用双手拍打桌面,开始的时候可以随便打,一分钟后根据老师的手势找到班级共同的节奏,和着节拍拍打。
(学生异常兴奋,激烈地拍打桌子,教室里一片响。
教师用手势统一拍打节奏,教室里的“隆隆、隆隆”越来越响,越来越强,直至整齐划一,保持整齐节奏拍打一分钟,然后骤然喊停。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游戏的感受。
生:我感觉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了统一的节奏中。
生:我也是,当我打错节奏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尴尬。
生:当节奏整齐划一的时候,我觉得我和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好像连呼吸都是一致的。
生:我感觉耳朵里隆隆作响,听不见任何其他声音,好像教室的墙壁都在隆隆作响。
生:当突然停下来的时候,我觉得感觉怪怪的,不适应,觉得这个世界很陌生。
生:对,就像做了一个梦,突然被惊醒了,但是心思还是停留在梦境中。
生: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打腰鼓,也是按这个节奏。
师:对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个游戏,叫你们找到打腰鼓的感觉。
不过,我们今天要看的腰鼓表演,不是我们在学校小舞台上演出的那种,而是在黄土高原这个天地大舞台上演出的安塞腰鼓。
闭上眼,想象黄土高原的情境。
(学生闭眼想象)师:黄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因此人们渴望在集体艺术中寻找与人的沟通;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辽阔苍凉,因此造就了人们豪迈奔放的性格;黄土高原有着厚厚的黄土,孕育了激昂奔放的安塞腰鼓,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一种艺术,让我们随着课文朗读,去感受安塞腰鼓那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二、听读我有感(播放课文朗读)师:说说你听了课文朗读后的感受。
生:声嘶力竭,好像他在用整个身体朗读。
生: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觉得我的耳朵也在隆隆作响。
生:粗犷豪放,节奏感强,就像打鼓一样。
生:我感觉到心灵在振动,生命在升华。
生:我注意到读到“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朗读的背景音乐也停下了,因此对比很强烈。
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⑴ 把握文章的基调,体会文章的铿锵激越。
⑵ 品读场面描写,探究文句的深意。
⑶ 理解、掌握“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
⊙ 教学重点:把握主题,感受文章的阳刚之美。
⊙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听过“信天游”吗?来听听这首……(通过投影播放下载的影音文件李娜演唱的《黄土高坡》导入,此flash中有比较详细的陕北风情简介和图片,其中安塞腰鼓的片段占60%)师:也许你不知道陕北的民歌又叫做“信天游”,但你一定知道陕西安塞位于黄土高原。
刚才听的这首歌曲以铿锵的旋律、流畅的曲风、鲜明的节奏、浓烈的陕北特色,歌颂了陕北民众的勤劳、质朴,成为现代“信天游”的代表作之一。
说说看,刚才的FLASH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幅画面?生1:许多人打腰鼓的镜头生2:剪纸作品生3:黄土高原的沟壑……师:大家的确看的很仔细。
所有的这些全是“陕北文化特产”,的确,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安塞腰鼓》将以文字形式再现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憨厚、质朴劳动人民的热情、真情、豪情……二、范读课文。
师: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满怀激情的诵读):……师:整篇文章的确是极富震撼力,我读的是顾不得喘息,因为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不知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生1:用了形象的比喻。
生2:还通过周围的东西,衬托安塞腰鼓吸引人、“烧灼”人。
生3:还有排比句,写出了鼓声的激越。
生4:给人以气壮山河的感觉。
师:换句话说,这篇文章给了你阅读的冲动和快感。
(大家笑)师: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瞧后生们的表情、舞姿……多震撼人心!找找文章是怎样写安塞腰鼓的,是通篇鼓声雷动?生:有动有静.师:哪几段写静,哪几段写动?生:1-4段写静;5-26写动;27-30段又是静。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及点评(老师让学生看地图,介绍安塞腰鼓导入课题)一、感知“腰鼓”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生:课文第六到十七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
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出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段落。
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评: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
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予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既是激励,也是要求。
】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生1:我的问题在第九、第十段。
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生2:我不太理解第七段的句子,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生3:我对文章结尾的那一句有疑问,为什么写“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评:学贵生疑,循疑而进。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
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
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朗读)二、情动“腰鼓”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1:(读)“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师:能简单地说一说吗?生1:我在读这几个“隆隆”的时候,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
如果我是现场的观众,听着听着,也会渐渐融入到这鼓声中。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一部分都是在写鼓的什么呀?生1:声音。
师:来,全班齐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
(学生齐读)师: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生1:我觉得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起隆隆地响。
《安塞腰鼓》课堂设计:厦门一中黄妍妍【教学设想】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文所讲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学生难以理解课文内容,难以体会作者情感,难以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即使讲得再透彻,即使借助再多的图片、影音资料,由于学生没有亲临其境,没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所以教学效果依旧是事倍功半。
此时可以借助朗读教学,让学生利用朗读这种二度创作手段,来融入文章,体会作者,与作者达成共鸣,依据自己的朗读体验来认知文章思想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对文章的学习。
而本节课就是想通过学生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由熟悉的事物迁移至未感知事物,完成《安塞腰鼓》一文的整体感悟。
【教学内容】《安塞腰鼓》第一课时,完成全文的整体感悟,初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简单朗读技巧的掌握,并以此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段落。
2.读中品味,在声音的变换中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
3.课外延伸,学会这种品味的方法并应用到课外所遇到的文章中。
【教学流程】一.感悟大海:大海是学生极为熟悉的事物,面对描绘大海的文章学生也能很快与作者产生共鸣,由鲁彦《听潮》一课引入,让学生借助对大海的已有情感朗读教师指定语段。
二.导入新课:反以上尝试而行之,面对不熟悉甚至从未感知过的事物是否可以借助反复诵读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引入《安塞腰鼓》。
三.诵读练习:比较《安塞腰鼓》与《听潮》语段,找出描写的共同点――声音与形态。
由其中一点展开朗读。
朗读过程抓住三个步骤:1.读出技巧:注意断句、重读、气息、气势……(只作简单指导,学生能基本领悟即可)2.读出画面:在朗读过程中究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3.读出情感:综合以上朗读及品味,进一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以上教学中可借助声音、图片、教师范读、录音示范朗读等型式不断刺激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课外延伸:本课除了对《安塞腰鼓》有一个初步感知外,更多的是学会一种方法:借助朗读品味情感,因此今后面对不熟悉的事物都可以借助这种方法加以尝试。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该课获2007年7月全国第四届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科观摩课大奖赛中学组一等奖曲冬妮/执教、整理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水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的民俗鼓乐——安塞腰鼓。
(课件展示腰鼓表演画面4幅。
师板书:安塞腰鼓。
)师:这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知道它的由来吗?咱们听一下解说。
(配合画面播放解说词。
)二、初步感知——鼓舞初扬师: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
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让人如痴如狂,为什么呢?让我们透过陕北汉子刘成章酣畅淋漓的笔墨,去寻找答案吧!(课件展示腰鼓表演和朗诵。
板书:刘成章。
)师:看完了,听完了,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练习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生1:气势雄壮、场面壮阔、激荡人心、惊心动魄、震撼心灵……师:你感受到了高原人民什么样的精神风貌?生2: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自由奔放、乐观豪放、充满活力……师:是的,安塞腰鼓是激情,是力量,是高原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这就是它经久不衰、愈行愈盛的原因。
三、赏读课文——鼓舞正酣师:从古至今,这股来自黄土地的爆发力,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你的心灵被震撼了吗?请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最震撼你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句子为什么能震撼你。
(生自由诵读。
)师:刚才听到有的同学几个词读得不太准确,谁来读一下?(一生读,读音正确。
)师:文中激情四溢、震撼人心的句子比比皆是,谁来朗读震撼你的句子?生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亢奋了。
”师:这一段为什么震撼你?生1:这一段运用强烈的对比、排比、反复,写出腰鼓能让世界变化非常快,非常大,有极强的感染力。
师:哪几个词最具有震撼力?要读得轻还是重?生1:“燥热”、“飞溅”、“亢奋”这几个词非常具有震撼力。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四幅图片。
(屏显)1、温馨提示:下面几幅图片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特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图片;2009年北京国庆图片;2010年广州亚运会图片;2010年上海世博会图片。
生齐:击鼓,安塞腰鼓表演。
师:对。
这些都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图片。
安塞腰鼓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频繁的登上大型的国内、国际活动的舞台?今天我们走进安塞腰鼓的发源地——黄土高原,走进黄土高原人——刘成章的作品————生齐:安塞腰鼓。
师: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生1:刘成章,陕西延安人。
生2:刘成章,1937年生人。
已出版六部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师:刘成章中年以后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上。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
一篇散文要想读好,必须要读准字音,读熟句子。
因此有必要扫清文字障碍。
(屏显)2、动动口,扫清文字小老虎。
温馨提示:结合下面词语快速阅读课文。
在小组内,圈画读不准的字或词,讨论并解决。
如果还不能解决,小组内推荐一位学生课堂上提出。
同时标出有多少个自然段。
○1、瞳( )仁羁绊( ) 颤栗( ) 蓦( )然恬( )静冗( )杂戛( )然磅礴( ) 亢( )奋烧灼( )晦( )暗骤( )雨辐( )射○2、本文一共________个自然段。
小组合作交流4分钟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词语的读音已经是成竹在胸,微笑就是最好的见证。
每一小组回答两个词的读音怎么样?生:行。
生1: 瞳(tóng )仁羁绊( jī bàn )生2:颤栗( zhàn lì ) 蓦( mò )然生3:恬( tián )静冗( rǒng )杂生4:戛(jián )然磅礴(páng bó )生5:亢( kàng )奋烧灼( zhuó )生6:晦( huì )暗骤( zhòu )雨生7:辐( fú )射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准确的掌握了这些词的读音,下面我们以齐读的形式再熟悉一遍。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课前交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翰林中学,来到我们七年级五班,能和大家一同学习一篇课文。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借同学们的两件“宝贝”——(学生很期待)师:老师想借大家的这第一件“宝贝”是同学们的——自信,大家愿意借给老师吗?生:愿意!师:老师想借大家的这第二件“宝贝”是大家的——激情,大家愿意展示出来吗?生(大声):我们愿意!师:谢谢大家!相信有同学们的激情和自信相伴,我们这堂课一定愉快而充实!(上课铃响)好,上课!(课件展示图片。
)师:看到这幅图片,不少同学已经猜出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了。
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生1(抢答):《安塞腰鼓》。
生2:第十七课!师:对了。
请大家打开课本123页。
(师板书课题)师:老师知道,大家对这篇文章并不陌生,我们在小学五年级就已经学过本文的一些片段。
大家对它还有印象吗?生3:有点!师:谁来说说你学这篇文章后的收获?(学生思考)师:看来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些陌生了,没关系,相信我们共同学习本文之后,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安塞腰鼓表演吗?生:没有。
师:下面就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资料,初步领略安塞腰鼓带给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课件展示安塞腰鼓表演视频资料。
)(学生很有兴致的观看。
)师:这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生4:场面很有气概,壮阔。
师:场面应该很有气势,很壮阔。
生5:让人看了很有力量!师:哦,很有力量!(师板书:力量)生6:气势磅礴!震撼人的心灵!师:回答的很好,它能震撼人的心灵。
师:这场面气势雄壮、激荡人心,摄人魂魄,给人以力量。
我想,那描写这场面的文章也一定如此。
这篇课文,大家是想自己朗读呀,还是听老师朗读?生:老师读!(生鼓掌。
)师:好,老师就朗诵一遍。
(课件展示:静心听读温馨提示:1.圈画生字。
2.揣摩朗读时的节奏、语速、语调和情感)(师饱含激情,背诵一遍。
)(学生鼓掌,听课教师鼓掌)师:谢谢大家!相信老师的朗诵能带领大家进入文本,叩开“美”的大门。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课前交流:师:同学们,听过鼓声吗?生:听过。
师:这鼓声特别有节奏感。
仔细听,老师发出的这样一段鼓声,这是一种怎样的节奏?(老师敲击鼓面,发出|×—|××| |×—|×× |的节奏)师:谁来模拟一下?学生模拟。
师:来,我们一组接着一组一起来。
第一组准备,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我们的教室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师:静息一会,准备上课了!一.复习导入,进人情景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引读)——生:安塞腰鼓。
(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生:气势磅礴、充满力量。
师:是呀,多么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啊!再读题!生:安塞腰鼓。
师:谁说说第一段讲了什么内容?生:鼓响前,非常安静,一群后生等待表演。
二.精读课文,感受激情(一)学习6~8自然段师:看!安塞腰鼓响起来啦!(出示课件)师: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肯定有很多话要说。
说说看,此时此刻,哪些词语从你的脑海里迸出来了?生:震撼人心、雄伟壮观。
师:“震撼人心”---这是安塞腰鼓的力量。
生:震耳欲聋。
师:“震耳欲聋”---这是安塞腰鼓给你最真实的感受,嗯,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你们感觉到了吗?生:活力四射。
师:你的感受非常真切!生:生机勃勃。
师:这样的安塞腰鼓真想让人一直看下去,自由读5-17自然段,留意一下,有一句话,它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出现了几次?生:(自由朗读)师:谁来说说看,哪一句话反复出现?生:好一个安塞腰鼓!师:出现了几次?生:一共出现四次。
师:请同学们在每一句的旁边做上这样的标记。
师: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下生:(一生读5-8自然段)师:同学们,腰鼓敲起来了,这是怎样的一捶?生:发狠、忘情、没命师:从这几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生1:安塞腰鼓声音是惊心动魄。
生2:是激昂。
师:是激昂,为什么,忘记了什么?生3:忘记了一切,就只知道敲鼓。
郑桂华《安塞腰鼓》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安塞腰鼓》,刚才我们见面的时候,知道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
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生:找出生词,标出节号。
师: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生:标了。
师: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生:第8节的“亢奋”,第11节“晦暗”,第12节“羁绊”。
师:“羁绊”的“羁”要注意,右下角是“马”,很容易写错。
我今年教高三,默写“羁鸟恋旧林”,还有不少人默错了。
接着说。
生:第13节“蓦然”,第15节“冗杂”。
师:其他人还有没有补充?没有了。
我们标了节号,圈了生词,还有人圈了重点词语。
有没有人朗读过课文?读过的人请举手。
(教师数了一下。
)朗读过的人好像比较少。
安塞腰鼓离我们多水的江南,离我们人间的天堂杭州是有点距离的。
所以,在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学生观看录像,大约2分钟。
)师:有什么感觉?我们请刚才没有说话的同学先讲。
生:有一种野气。
(板书:野气。
)生:他们打鼓的时候是热情奔放的,有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
(板书:热烈奔放、轰轰烈烈。
)师:还有谁想讲?生:他们的手势、脚步都很整齐。
生:气势雄壮,场面壮观。
(教师板书“整齐、雄壮、壮观”。
)师:安塞腰鼓有2000多年历史了,它融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上千人表演。
我们从中看到了野气,看到了奔放。
“野气”是什么?请提出这个说法的同学讲一讲。
生:我觉得野气有点像原始人的样子。
师:大家应该做做笔记。
是一种原始人的……生:非常朴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大自然的。
师:太好了!记下来了吗?我们同学有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学的智慧记在笔记本上,集中到我们的脑海中去。
(板书: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
)师:带着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
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
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之后,比较这些感觉(指着板书)与我们从文章里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一致的?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后来,有一些人看到旁边同学停下来也就停下来了。
)师:没有读完的同学接着读完吧。
读完的同学可以回味一下刚才朗读时的感觉。
师: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投入,也有同学声音太轻了。
(对着一个女生)我感觉你读得特别投入。
你投入进去之后,感觉到的是否与我们看录像时的感觉一致?生:我觉得是的。
师: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生:想不出来。
师:也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来描述。
(该生没有说什么)师:大概是什么样子?生:大概跟刚才说的一样。
师:还有同学愿意用新的词语来描述你的感觉吗?(等了一会。
)有吗?我们看了录像,我们再读了文章……大家都认可黑板上的?生:剑拔弩张师:这个词你会写吗?来,写到黑板上。
(该学生上黑板写,有同学鼓掌。
)师:同学给你掌声了!语文课上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我们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我们的思考描述用语言出来。
师:写得对吗?“剑拔弩张”是什么意思?后面拿个男孩子,你来讲。
生:形容形势紧张。
师:这里是形容形势紧张吗?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安塞腰鼓,你认可吗?生:也许是场面雄壮有力。
(教师有点疑惑的样子。
)生:雄健师:这个词好,它突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
(板书:雄健。
)“剑拔弩张”在这里用了它的比喻义,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聪明的表达。
有时候我们直接来表达我们的感觉,比如“雄壮,轰轰烈烈”,这很好。
有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一个比喻的说法,这样的表达就很形象。
还有想表达的吗?(教师看没有学生想讲。
)如果没有了,我们可以把现在的交流告一段落,看录像,朗读课文,我们的感觉是一致的。
大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有些句子就不那么明显。
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哦,已经有同学想讲了!师:话筒就近的同学先讲吧。
大家拿起笔,我也拿笔记。
生: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师:好的。
她找到了一处。
大家圈一圈啊。
接着来交流你找到的句子。
然后我们再思考我们为什么找到这些。
生:第18节。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学生将“颤栗”读成“chàn lì”。
)师:颤栗(zhàn lì)还是颤栗(chàn lì)?生:颤栗(zhàn lì)师:颤栗(zhàn lì),注一下音。
接下来,第四位同学在哪里?前面那个女孩子,你还没有讲过话呢。
你有没有找到感觉很明显的句子?生: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师:第19节。
还有吗?(教师离开后半部分同学,朝右前边的同学走过去。
)我们到这边来,没有说话的同学赶紧找找看,你特别有感觉的句子在哪里?往后的交流会越来越有挑战性,想说话的早点先说起来。
生:27节。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师:非常好!你读得很有感情!好,旁边的同学……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师:很好。
还有想讲的吗?(看了一下。
)没有关系,先前我们的预习是初步的学习,然后我们又进一步看了录像,朗读了课文。
这篇文章的学习还是起步阶段。
我们找到这么多已经很好了。
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四人为一小组。
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再找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第二件事,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有学生觉得难。
)有点难?生:不难。
师:有点难也没有关系,四人小组来合作吧。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约5分钟。
与小组交流:看看这些句子句式上的特点。
……第八节,好!想想为什么划它。
……划了这么多!好样的!能找到它们的特点吗?写下来,等会交流起来就会方便一些。
……归纳出两点了,好!还有吗?)师: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讨论,发现词语选用的特点。
(教师板书:句式、词语。
)师:我们有些同学已经发现一些了。
每个小组准备派一个代表来发言,展示你们讨论的成果。
(过一分钟。
)好,我们可以停下来了吗?可不可以?(有同学议论。
)师:有同学说,如果没有说完,小组其他人可不可以补充。
当然可以!我们在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非常自由的。
你随时可以调整你的意见,随时可以请同学补充,也随时可以去补充别人。
(有不少小组举手想发言。
)师: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说过话的小组有没有?这儿有,要请他们先说了。
好,大家看看他们的讨论成果。
开始拿起笔,准备作笔记。
来,你们的代表,慢点,不要着急。
生: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板书:排比。
)师:怎样排比的?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教师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
(教师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
)师: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3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
(板书:多角度修饰)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
(板书:力量、速度、幅度。
)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
还有其他发现吗?生:第7节用的也是排比和比喻。
师: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
生:比喻也有气势的。
把鼓点比喻成“骤雨”,骤雨就是比较急促,也比较雄伟。
师:等一会。
大家要记下来。
好,不好都要记下来生:用“旋风”比喻“流苏”,“骤雨”比喻“鼓点”,“乱蛙”比喻“脚步”,都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好!我发现你的思考很有特点。
你从喻体入手,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