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170.00 KB
- 文档页数:28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文化学概论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特点、起源、演变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为进一步深入文化研究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掌握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探究文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分析文化现象,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
5、掌握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1、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文化的起源和演变3、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4、文化现象的分析与理解5、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差异的处理6、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将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
评估标准将根据学生的学术表现、分析能力、思考深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素材。
同时,还将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七、教师团队本课程的教师团队将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文化学专家组成,他们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传播学概论是一门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的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并能够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现实问题。
二、课程目标1、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模式、传播类型、传播效果等。
文化学概论课件整理文化学概论主讲教师:彭厚文第一章文化释义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教化。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culture。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
,,,,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1可作为代表。
•四、全方位把握文化的内涵•首先,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 第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动物不能创造文化。
• 人与动物的生理区别:,.发音器官不同;2.神经系统不同 ;3.躯体外表不同。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创始和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1)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
从元谋人到距今约8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
主要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
(2)新石器时代,开始于约公元前8000年,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时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早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
中期即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期。
晚期即龙山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最著名有以下几个:1.仰韶文化2.大汶口文化3.红山文化4.良渚文化5.龙山文化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时就已经出现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2、多元的文化发生有人依据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及神话传说,将上古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划归为三大区域,即炎黄、东夷、苗蛮。
(1)炎黄区域(又称华夏区域)。
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2)东夷文化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分布区。
(3)苗蛮文化区域: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以上三个文化区域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炎黄(华夏)区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尧舜禅让是这一时期制度文化的折光。
文化学概论大纲《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时32学分适用对象文化学概论课程编号b120215032实验学时预修课程实践学时introductiontoculturalstudies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授课学时2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负责人喻平阶本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是:文化学基本概念,文化学主要理论知识,西方文化学理论发展史与主要流派,中国文化思潮发展史与主要文化流派,运用文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中国文化现象及典型文化案例等。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运用典型案例(200字左右)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体、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文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加深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增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周次1234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讲课4444-1-课时合计32实验课堂教学5678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4444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文化与文明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把握中国文化相关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定义、文化的层次结构、文明的含义、文化与文明的优劣、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等。
本章的重点、难点:文化的定义及层次结构是重点,文化与文明的异同是难点。
本章参考文献: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二版。
江苏教育学院编(高纲号0780)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文化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应考者通过学习对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系统的了解,熟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化与其具体存在的关系、文化的起源与创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文化符号与象征、文化继承与创造、文化变迁与冲突、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文化与现代化等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文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对文化的界定及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文化与语言、制度、民俗、宗教等基本存在的关系。
4、掌握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5、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文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应考者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学知识。
应考者可以了解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概述(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的界定以及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从而认识到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具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社会科学,能够把文化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任何学科区别开来。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研究目的2、掌握:文化的几种定义、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学的发展简史以及文化学的主要流派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研究派别,从而更系统宏观地把握文化学的发展历史。
⽂化学概论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化学概论”是⾼等教育⾃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设置的⽬的是使考⽣通过系统学习对⽂化的界定、⽂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全⾯的了解,熟悉⽂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化现象、⽂化类型、⽂化模式、⽂化传统、⽂化传播、⽂化变迁,以及中西⽅古代⽂化流派和近现代⽂化思潮等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对⽂化的界定及⽂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化学作为⼀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化学的研究⽅法。
3.掌握与⽂化相关的知识。
4.了解中西⽅古代⽂化流派和近现代⽂化思潮等内容。
5.能够综合运⽤所学的知识分析⼀些具体的⽂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性质的⼀门基础课程,它为考⽣提供了必要的⽂化学知识。
考⽣可以了解⽂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化相关的⼀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潜移默化的影响。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标第⼀章概述⼀、课程内容本章简要⽽全⾯地介绍了⼈与⽂化以及⽂化的起源问题。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与⽂化、民族与⽂化、⼈类与⽂化的关系问题,把握⽂化的起源、⽂化的内涵,从⽽对于⽂化问题的产⽣和发展有⼀定的思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与⽂化的关系、⽂化与本能以及⽂化与⽣态的关系问题。
2.掌握:⽂化与劳动、⽂化与语⾔、⽂化与思维的关系、⽂化起源于⼈类劳动。
第⼆章⽂化与⽂化学⼀、课程内容本章简要⽽全⾯地介绍了⽂化的定义、特征以及⽂化学的发展简史、学习⽂化学的基本⽅法等基本内容。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化的定义、⽂化的特征以及⽂化学的倡导和建⽴,从⽽更系统宏观地把握⽂化学的发展历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化”的词源、⽂化的结构、学习⽂化的基本⽅法。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文化决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2、人是环境的动物,正是环境塑造了人类3、传统决定着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4、人类是历史演化的产物,几百万年的发展进程,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5、文化就是创造6、人类拥有主宰地球的能力和实力,就是因为人类是一种拥有文化的高级动物二、文化的几种定义第一,现象描述性的定义第二,社会反推性的定义第三,价值认定性定义第四,结构分析性定义第五,行为取义性定义第六,历史探源性定义第七,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第一,文化是由人类这一主体创造关享用的第二,人类创造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这是最为重要的第三,文化所牵涉到的面相对来说非常宽广第四,我们强调的是文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学是一门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2、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3、文化学也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4、文化学也不同于哲学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文化学业来自于人类学,是对人类学的进一步细化3、对于文化学研究范围作出非常详细描述的当推乔治·彼德·马德克4、相对而言,博厄兹对文化的分类是物质文化社会关系艺术、宗教、伦理三、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文化学发展简史一、人类学的兴起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第二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二、传播学派三、历史学派四、法国社会学派五、功能学派六、文化心理学派七、新进化学派八、结构主义学派第三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第一节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二、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三、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四、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五、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第二节文化的功能一、满足需要的功能二、认知的功能三、规范的功能四、凝聚的功能五、调控的功能第四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调查法1、做好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2、进行实地田野调查3、编写出田野调查报告第二节文献法1、做好选题工作2、做好文献材料收集的技术性工作3、做到收集材料的科学性4、撰写研究论文第三节比较法1、历史比较法2、类型比较法3、深度的区域比较法4、控制比较法5、交参文化比较法第五章文化与具体存在的关系第一节文化与语言1、语言的创造使人开始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区别开来2、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由蒙昧进入文明阶段3、语言不仅是文化的符号,而且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第二节文化与制度1、人类文化发展促成了制是的出现2、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或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3、制度影响文化的发展第三节文化与民俗1、民俗的产生是为了生存(生活)2、民俗在重复进行(传承)时也是以生活方式进行的3、民俗即使在传承中忘却原初的含义,却仍能保持独有的生活方式4、民俗以群体认同、个体实行,并以强烈的独立性的生活方式展现自己的风采5、民俗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还表现在它时常显示出文化意识的积淀第四节文化与宗教1、宗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五节文化与艺术1、作为特殊文化符号的艺术具有象征性2、艺术的存在具有超越时空性3、文化的不同存在对艺术创造产生直接的影响第六节文化与经济1、文化与经济共生、同构与互动2、经济的增长决定文化总量的增长3、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衡的规律第六章文化的起源和创造第一节文化起源的不同界说一、文化创造的驱动力1、文化是基于什么原因被人类所创造二、关于文化起源的种种界说1、中国古代先哲的界说2、西方先哲的界说3、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4、关于人和文化起源的几种现代假说第二节文化的起源、累积和创新一、文化起源二、文化累积1、文化累积不是同项文化内容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2、文化累积有两种形态3、文化累积和文化发展之间有一个加速度比三、文化创新1、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边续的,继承和累积具有潜在意义,它是文化创新的前提2、文化创新需要吸纳不同文化内容,在对待不同质的文化上,须有宽容精神3、文化创新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条件第一,文化创新必须具有一定高度的文化基础第二,文化创新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需要第三,文化创新必须具有从事文化创新的特殊社会实践4、文化创新的实现途径5、文化创新的内容第七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第一节文化的是时间一、文化的时间观二、文化层第二节文化的空间一、文化圈1、文化圈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2、文化圈可大可小3、文化圈的时间存在是扩散的二、文化区1、秦文化区2、三晋文化区3、齐鲁文化区4、吴越文化区5、荆楚文化区6、巴蜀文化区7、岭南文化区第三节文化生态第八章文化符号与象征第一节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指人类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来表达文化内容的一种方式一、符号与文化与文化人类学二、文化符号系统1、语言符号系统2、非语言符号系统(1)体势符号(2)实物符号(3)艺术符号3、综合符号系统(1)电影符号(2)电视符号(3)多媒体和网络符号第二节文化象征第九章文化继承与教育第一节文化继承1、文化继承首先表现为一种生物学的遗传特征,即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接受文化的遗传功能2、文化继承是一个由低向高级发展的过程3、文化继承是由被继承的文化决定的4、文化继承与文化淘汰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关系第二节文化教育1、教育的起源2、文化习得3、文化教育的功能(1)选择功能(2)认知功能(3)塑造功能(4)保存功能(5)创造功能4、文化与教育的关系(1)文化决定教育的方针、政策、本质特征(2)文化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3)教育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4)文化与教育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益处,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第十章文化变迁与冲突第一节文化传播1、链式传播模式2、相互传播模式3、根式传播模式4、波式传播模式5、复合传播模式第二节文化变迁1、文化变迁的概念2、文化变迁的成因(1)生物因素决定文化变迁(2)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变迁(3)心理因素决定文化变迁(4)文化传播因素决定文化变迁(5)工艺发展因素决定文化变迁第三节文化冲突一、文化冲突的多样性1、区域性文化冲突2、集团性文化冲突3、阶级性文化冲突4、民族性文化冲突5、时代性文化冲突二、文化的分化与整合1、文化的分化2、文化的整合第十一章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第一节文化的民族性1、自强不息的精神2、爱国主义精神3、宽容和谐精神4、崇尚道德精神第二节文化的时代性1、文化的具体存在是时代性的2、文化的创造是时代性的3、文化的传承和淘汰也取决于时代4、时代性的文化具有可比性第十二章文化的主流与支流第一节文化主流1、主导性2、前沿性3、普遍性4、制度性第二节文化支流一、文化支流的概念和意义二、文化支流的特点1、附属性2、民间性3、特殊性4、生活性三、文化的雅俗观第三节文化的中心与边缘一、文化中心1、区域文化中心——城市2、国家文化中心——都城3、世界文化的中心——发达国家二、文化边缘1、区域文化边缘——乡村2、国家文化的边缘——外邑3、世界文化边缘——不发达国家第十三章文化与现代化第一节文化与文明一、文化二、文明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第二节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一、文化传统1、稳定性2、延续性3、潜在性二、文化传统与现代化1、现代化2、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第三节文化产业化与文化发展趋势1、文化产业化2、文化发展趋势。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增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文化与文明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把握中国文化相关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定义、文化的层次结构、文明的含义、文化与文明的异同、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等。
本章的重点、难点:文化的定义及层次结构是重点,文化与文明的异同是难点。
本章参考文献: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3、张中利,《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本章思考题:1、从汉字词源解析文化的本义与引申义;2、什么是广义文化?什么是狭义文化?3、分析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4、分析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内在关系;5、文明与文化的异同。
第一节文化界说1、“文化”词源解析2、文化的定义3、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4、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5、中国文化圈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节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结构1、文化的基本特征2、文化的基本结构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文明界定1、“文明”词源解析2、文明的含义3、文明时代的基本标志4、文明与文化的异同第二章文化学理论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主要理论,并能合理地运用文化学理论知分析相关专业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类型理论、文化模式理论、文化变迁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文化类型理论,难点是文化模式理论。
本章参考文献:1、[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三联书店,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