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史学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后现代主义史学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后现代主义史学不?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玩意儿哦!
后现代主义史学啊,就像是一场思维的狂欢派对!
比如说吧,传统史学可能就像一条笔直的大道,告诉你历史就是这
样按部就班地发展。
可后现代主义史学呢,就像是突然出现好多岔路,让你发现原来历史还能从这些意想不到的角度去看!它质疑那些所谓
的“绝对真相”,就像我们平时会怀疑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样。
它可不在乎什么宏大叙事,反而更关注那些被主流忽略的小细节、
小人物。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看舞台上的主角闪闪发光,而后现代主义
史学却把聚光灯打到了角落里那个默默无名的人身上。
后现代主义史学还强调历史的主观性。
哎呀呀,这多有意思!就像
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记忆和理解都可能不一样。
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不是死板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解读方式。
那为啥会有后现代主义史学出现呢?这就像是时代的呼唤呀!随着
社会越来越多元,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历史叙述。
后现代主义史学
就像是给历史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新鲜的空气涌了进来。
我觉得后现代主义史学真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它让我们更加懂得去质疑、去探索、去发现历史中那些被隐藏的精彩!它不是要推翻传统史学,而是让历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魅力!难道不是吗?。
杨华I"后学"留痕:后现代史学在国内的传播、实践及影响历史“后学”留痕:翩代史学i国内的传播、实酿影响文/杨华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世纪60年代,逐渐波及各个领 域。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影响既深且巨:一是对现代史学 宏大叙事的瓦解,开拓出复线的历史叙述方式和多元的历 史研究领域;二是后现代主义带来的语言学转向在史学领 域开花结果,历史学文本化颠覆了现代史学的书写与解释 方式。
后现代史学理论引发一系列历史研究方法的革新,形成多元的研究理念,开启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
近些年国内的史学研究和叙事方式,受到西方后现代 史学或隐或显、或大或小的影响,很多论著尽管并不带有 后现代的字眼,却仍摆脱不了后现代史学的痕迹。
拾级而上:后现代史学在国内的传播(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土不服后现代史学在国内的传播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詹明 信1985年在北京大学的讲演将后现代主义真正带入大陆。
然而,后现代主义在进入国内后一直水土不服,原因有 二。
一是从社会背景来看,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 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显现,后现代主义思潮随之兴 起;而八九十年代,国内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是 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是从学术语境来看,西方学界 开始反思现代性的价值和追求,尤其质疑现代性下的进步 和理性信条;然而当时国内学界大多认为,学术层面上的 中国文化重建,应以现代性为中心。
在国外,西方的现代历史学是后现代主义挑战的最后 堡垒。
同样,国内史学界讨论后现代主义也较晚。
理性和 客观性是现代历史学存在的根基,后现代史学与现代史学 的属性天然相斥。
在当时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看来,后现代史学对历史客观性的否定,有滑向唯心主义和历史 虚无主义的危险。
(二)1999年:激起波澜1999年前后,后现代史学正式挺进国内学界,标志 性事件是关于何伟亚《怀柔远人》一书的争论。
海外中国 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实践,使国内学者开始发声打破沉 默,主动参与到对后现代史学的讨论中。
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基本观念后现代主义史学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基础,对传统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观念进行批判和重新构建的历史学。
它认为历史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建构,并探讨人类情感、文化和认知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就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基本观念展开阐述。
1.历史是一种社会性和分布性的建构后现代主义史学认为,历史是一种由社会和文化所构建的建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真相。
不同的社会群体因其历史观念的不同而对历史事件产生不同的看法与评价。
历史的真相并非绝对不变的,还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
历史研究时要考虑这些不同的视角,以求全面、公正地了解历史。
2.语言和符号决定了历史的建构后现代主义史学重视语言在历史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历史其实是由语言和符号构建的“文化表达”,我们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也是这样的语言和符号。
因此,历史的真相和意义往往是在语言和符号之间建构出来的。
3.历史并不是纯粹的理性建构后现代主义史学认为,历史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建构,而是包涵了情感和独创性等多种因素的融合。
历史是一种感性生命体验,因此透过人类情感体验来探索历史,也是后现代主义史学所关注的。
4.倾听别人的历史,以理解自己的历史后现代主义史学强调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重要性,它认为通过倾听不同背景下的不同人对历史的描述和感受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人类的历史是不断交织和发展的,每个人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体验,只有尊重、理解和学习彼此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并探索人类历史的丰富性。
5.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后现代主义史学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以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经验的积累,我们要不断挖掘历史新的方面,有新的思考来不断拓展我们的历史研究领域。
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想及其成就
“后现代主义史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流派或分支。
据考证,“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的出现比“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出现为晚。
后者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用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
“逆动”一词,无论对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性质,还是对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可以说都是一种“预兆”。
而前者直到1947年,
才出现在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J.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和流行,“后现代”这一概念虽然已被国际社会认可,但“后现代主义”却广受质疑、反对和挑战,尽管它也获得了一些人真诚的接受、移植和追捧。
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或流派,能够超越“后现代主义”给人们所带来的震撼。
它是断裂性的和颠覆性的。
后现代主义以反理性主义为标榜,兼及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主义,向现代主义及其实践和观念发起挑战和进攻,其影响由建筑、绘画、诗歌、文学波及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乃至整个意识形态,而史学领域受其影响最晚却受害最深,其集中表现就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兴起和传播。
伊格尔斯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的认知伊格尔斯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的认知:读伊格尔斯的《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二战以来,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个特征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了,这个发端于文化和文学批评的思潮因应于当时社会形势,迅速由附庸而蔚为大国,向各个领域扩展阵地,逐渐成为40年来当代影响最为广泛的思潮,它的特点就是彻底批判和否定现代性,反对启蒙运动,反对所谓的“大写叙述”(grand narrative)与“后设叙述”(metanarrative),从而实现对现代的超越,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的批判主要是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的泛滥与理性主义的过度扩张两方面,他们不相信普遍理性的存在,主张重新建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发扬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对理性进行解构和“祛魅”,反对直线的进步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强调多元主义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等等。
受此思潮影响,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趋势也逐渐由社会科学化的现代主义史学逐渐向后现代主义史学转移,即是所谓的“后现代转向”(postmodern turn)。
相比于文学、艺术等学科对“后现代”的反应,史学的这个“转向”则要姗姗来迟了,比较早的反应要从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1973年发表的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 开始了,但这只是后现代史学理论的先声,实际上,History and Theory、Past & Present、The America Historical Review、History Workshop Journal等国际权威历史学期刊都是在198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探讨后现代史学理论的专门文章,专书的情况也大致类似。
近年,随着西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化,尽管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已经逐渐式微,但后现代主义史学却在80年代末发展起来,延续至今,丝毫未见有衰落迹象,依然大有行情看涨之势。
浅析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大约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且是与女权运动、黑人运动以及反越战运动相伴而生的。
本文通过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几项基本特征的具体分析,深入剖析后现代主义的诸如相对主义、反普遍主义的本质特征,借此得出一些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几点有意义的评价。
标签: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反普遍主义后现代主义大约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且是与女权运动、黑人运动以及反越战运动相伴而生的。
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人们纷纷开始怀疑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普遍主义与西方霸权,认为现代社会是好是坏,还不能过早地下定论。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首次运用“后现代”这个术语,以表明他对西方“现代化”运动的一种辨证眼光与怀疑态度。
根据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观点,一个论题之所以能建立,就是它需要能被证伪,也就是说,一个思想如果能够建立起来一定有它的对立面。
后现代主义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一种证伪,所以也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
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极具批判性的福柯、德里达、布希亚等人。
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学界蔓延开来也有一个过程,从人类学、社会学到教育学、政治学,而其质疑和挑战的最后堡垒便是西方的现代史学。
而在本文中描述的便是后现代主义在史学上的表现,并不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全部。
根据米歇尔·斯坦福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概括,其具体特征如下:(1)历史著述/文本自成体系,与历史事实无关;(2)历史著述的好坏,不在它是否反映历史事实,而在于它文笔是否优美;(3)过去并不存在,而只有对过去的一些解释——这些解释也许言之成理,但也许胡说八道;(4)无法用真假来评价历史著作;(5)历史著述通常是意义含混的,无法重新解说;(6)历史的过去只是“建构”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
后现代主义的这些具体特征都来源于其最基本的一个特征,即相对主义。
由于语言学的转向(linguistic turn),即语言是不透明的,也有内在主观性,因而要准确理解语言所构成的史料,就必须将其放在语境(context)即当时记录史料的情景下来研究。
后现代史学理论读本我主要想从当代史学理论的某些基本趋向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历史学的学科自律性的问题,一直是史学理论最为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
19世纪后期的新康德主义历史哲学,为与实证主义思潮将历史学纳入严格科学的谱系的企图相抗衡,将历史学(或广义上的文化科学或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
其间的主要分野在于,前者研究的是个别物,目的是达到对于个别物的理解。
后者即使是在研究个别物,其目的也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规律。
对于前者的研究,主要有赖于研究者对于历史对象的理解和体验,这就要求他深入研究对象的内心,才能探骊得珠,得以索解历史过程的奥秘。
而自然科学则是纯然从外部来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和考察。
可以说道,从新康德主义诸公至20世纪上半叶史学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克罗齐和柯林武德两位大家,历史学的学科特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非常大程度上都就是在与自然科学的交战中获得界定和阐释的。
历史学是不是(自然科学那种意义上的)科学,或者它哪些成分类似、哪些成分又截然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意义上的)科学,这样的回答和思索方式一直沿袭至了当代史学理论的思索。
与此同时,历史学与艺术的关联也日渐引发了史学理论的高度关注。
德国传统下的新康德主义和历史主义所特别强调的“认知”和“体验”,即为已表明出来了历史学与艺术和审美的亲缘关系,克罗齐所一再强调的“再次复活(re-live)”和柯林武德当做其理论核心的“重演(re-enact)”,则更是并使创造性想象和移情等艺术概念步入了史学理论的核心地带。
然而,尽管克罗齐和柯林武德二位都就是在美学和艺术理论方面卓有成就的人物,但是如果我们像是大部分人在大部分场合下一样,仅把对这样一些概念的认知限量在历史学方法论的层面,在此处我们仍然可以这样奥德格:如果说历史研究和历史认知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层次是确认史实,那么,“移情”、“重演”等等,就可以看做就是确认史实这一工作环节在很多时候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
后现代史学:姗姗来迟的不速之客2010-11-03 仲伟民光明日报在艺术、文学领域,以及在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汇,甚至已是一个过时的词汇,与之相关的著名学者如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名字,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如雷贯耳。
但在历史学领域,后现代主义却是一个陌生的、可能还是令历史学家心惊胆战的词汇。
有学者称,史学是后现代攻击的最后堡垒,此言并不为过。
对多数史学工作者来说,何谓后现代,何谓后现代史学,它与具体的历史研究工作有何关系等,可能是不甚了了的。
然而,后现代史学提出的问题之尖锐,则是任何史学工作者都不应该回避的。
说陌生,是因为我国史学对后现代史学了解不多。
尽管后现代产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介绍到国内是很晚的事情,在艺术等领域讨论后现代的时候,历史学家多作壁上观,认为事不关己。
直到90年代末,史学界才稍稍有人关注,陆续有所介绍,但并未引起史学工作者的注意。
说令历史学家心惊胆战,是因为后现代史学提出的一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史学观念,如果完全按照后现代史学的逻辑,历史学存在的合理性就产生了疑问,历史学家也将面临职业危机。
王学典近一两年,后现代史学终于引起了我国史学工作者的认真关注,介绍以及相关的著作及翻译作品日益增多。
如我国学者王晴佳、古伟瀛的《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美籍德裔著名史学家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等;报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也很多,如《史学理论研究》、《山东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文史哲》等,其中尤引起人们注意者,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东岳论丛》杂志,我之所以特别提起这个杂志,是因为该刊特设了一个“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的专栏,请著名历史学家王学典主持,从2004年第一期到第六期连续发表了14篇后现代史学的文章,包括对后现代史学的介绍、评论以及与中国史学的关系等,既有内地著名学者,也有港台学者,还有欧美一些非常知名的学者。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客观性的解构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后期出现并迅速传播,对各种形式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在史学领域中,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客观性进行了彻底的解构。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如何对史学客观性进行解构,并分析这种解构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对历史本身的概念进行质疑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历史观念提出质疑,认为历史的概念是相对和多元的,无法用一种绝对的真理去描述和解释。
历史说法与社会和文化背景服从于相互作用和语言游戏,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一组符号,以各自的遗址、事迹及史实为基础去分析、解构和重新演绎历史事件。
强调在一定的时代及社会背景的欣赏下,对历史发生的过程和本身的理解就拥有了多元化的可能,因此不存在客观性的问题,而只存在相对性的问题。
二、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诠释进行反省后现代主义透过对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反省,对历史的客观性进行了进一步解构。
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通常以对历史事实的收集和整理为基础,通过描述和解释历史事件中所出现的各种事实,来阐述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然而,后现代主义观点认为,绝对的事实是不存在的,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各种历史事件都可能被评价和阐述的截然不同,因此历史的描述只是一种认知方式,而不是客观的记录。
三、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研究中的权力、话语和政治性进行揭示由于史学在历史消费和知识生产中经常被滥用和误用,后现代主义透过对历史研究中的权力、话语和政治性进行揭示。
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一系列事实的集合和描述,更应该关注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隐含信息,特别是那些和地位、阶级和性别有关的隐含信息。
因此,历史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历史事件的阶级背景和权力结构,反过来去探讨各种历史事件所带来的贡献及遗产,并且更加要求研究者在描述历史时更加注重其政治化和话语的风格。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对史学客观性的解构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去研究历史,着重指出历史的可变性和相对性,促进了各种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历史研究结果的对话,也从政治化和话语风格的角度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实践和后现代史学有关后现代史学的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主题是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以真实命名,而文学以想象、虚构命名。
《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不巧的是,当代人印象中的“文史不分家”常常被理解为文学与史学不分家。
原本是“文”与“质”相对,“史”与“野”相对,现在却成了“文”与“史”相对。
当然,现代史家仍然倡导“文史不分家”,不过这时常指历史写作需要文学功底与写作才能,那是一种技术上的需求。
在国人的思想中,古代意义上的“史”,即“文胜质”之“史”(文饰太过)什么时候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史”,即“质胜文”之“野”(无文、无修养),笔者缺乏中国史学方面的学力,尚不能作答。
但是,假定我们冒昧把“文与质”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形式与内容”,那么《论语》中的“史”还真有点后现代主义倡导的“史”的意蕴呢。
它们都不同于现代史学那唯真唯实的“史”,当然,它们彼此也不完全相同。
后现代主义下的“史”应该说更倾向于是追求“文质彬彬”,因为在德里达、海登·怀特一类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历史之真不仅需要内容真实,更需要作为表现形式的结构来支撑。
相对整个历史文本而言,形式之真与内容之真的融合才构成整体之真或历史之真。
不同层面的真用义有所不同,若不顾及语义、语用变化的因素,自然容易出现以此真批驳彼真的话语冲突。
现代史学与后现代史学的话语冲突常常根源于此。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检验真理的不同标准,来确定现代史学和后现代史学关于真的不同理解。
现代史学中,真实意味着历史表现与客观存在的过去吻合,或者呈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此,人们由于知道过去不可重复,于是,判定历史真实所依赖的其实是过去的材料以及以此为依据的逻辑论证。
鉴于材料可能不断随新的发现而变更,人们认识到历史需要重写,但每次重写,都被认为真实呈现了客观存在或客观规律,至少也“更”接近它们。
现代史学或许承认追求真理是一个不间断的永恒过程,然而问题在于,人们相信自己的努力正在越来越接近它,这是一个累积进步的过程。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后现代文学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
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
后现代史学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开始用一种批判现代理性的方法研究社会,研究现实,研究现代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以批判现代文化为主的社会思潮,而被人们统称为“后现代主义”。
随之产生后现代史学。
如果说分析的历史哲学着重强调历史学家主体作用的话,后现代史学则是通过分析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结构来解构传统史学。
他们认为,历史描写采取陈述的形式,而陈述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只是通过语言中介构建的历史,历史的真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历史研究兴趣的转移和内容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后现代史学的影响。
这一点与后现代主义的总体认识倾向有关。
作为反思和批判以往所有“现代文明”思潮的总汇,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普世主义和目的论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强调事物的复杂性、相对性、多样性、特殊性和无结构性。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传统历史学研究中的“宏大叙事”不见了,代之以日常生活、底层人物、突发事件、妇女、性行为、精神疾病等微观和细节,这差不多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史研究的勃兴。
后现代史学在世纪之交对我国的历史学研究产生冲击,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不过无论怎样,我国学术界要认真的对待和分析后现代史学,而不要盲目追风或一棍子打死。
后现代史学的许多观点是走了极端,但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可小视。
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也称数量史学或定量史学,指有意识地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从事史学研究,并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特点,而不同于定性分析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史学。
计量史学首先在美国、法国兴起,然后扩展到世界各地。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用计量的方法研究历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形成了新的学科分支。
计量史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立即引起我国史学界,特别是青年史学工作者的兴趣。
对西方计量史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研究,同时也对计量史学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计量的方法使历史研究的对象从传统的以个人和时间为中心的政治史向以普通大众及历史发展过程为中心的整体史转变,扩大了研究的范围,拓新了研究课题。
同时也扩大了资料的范围,计量的方法使历史学变得更严谨、精确。
在我国利用计量的方法从事具体的历史研究不如理论探讨活跃。
这主要是因为,用计量的方法从事历史研究的前提是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有时甚至需要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计量方法并不能使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切领域,主要在经济史、政治史、科技史、人口史、社会史、军事史的研究中能较好地发挥作用。
阶级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划分为阶级,及由此产生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
要求史学研究者将其研究对象与其相关的阶级、阶层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揭示其阶级实质。
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无论是经济关系、政治法律制度、军事斗争、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无不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阶级意向。
所以研究历史问题,要深入分析这一历史时期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着重考察产生阶级、阶级斗争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
使用阶级分析法时应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将阶级当作标签到处乱贴,用同一个模式到处乱套。
同时应区分有阶级性和不带阶级性的历史现象,不能将阶级性统括一切。
将所有的历史现象都纳入到阶级斗争的范畴中去,并不能说明历史的真相。
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在运用阶级分析法时造成过失误,教训是深刻的。
史家将所有的历史问题,都套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甚至认为研究者要站在各个历史时期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研究问题。
研究奴隶社会的历史就要站在奴隶阶级等劳动人民的一面,研究封建社会的历史应站在农奴或农民阶级等劳动人民一面,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应站在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一面。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历史研究难以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地研究,不能历史地看待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往往见封建就反,见地主就骂,甚至要以农民战争史代替中国通史。
因此使用阶级分析法时一定要杜绝简单化、庸俗化。
历史研究资料
历史研究资料,大体有历史资料和信息资料两大类。
历史资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史料,亦即历史研究的客体——具体历史现象的种种情况的遗存和记述。
史料按其存在的形态可分为实物的、口碑的、声像的和文字的四种状态。
实物史料,指以往人类活动所留下的各种实物,如陵庙、房屋、城邑、道路、器械、工具、服饰、艺术品、钱币、器物等,这类史料具有直观、形象和难于篡改的特点,是其它形态的史料所无法替代的,成为历史研究中为人们所重视的资料。
实物史料的发现和研究主要依赖于考古学和文物学。
口碑史料,指民歌、传说、故事、回忆等,它们广泛存在于亲历者的脑海里,传颂于人们的口头上。
对口碑史料,包括亲历者的回忆,应该慎重对待,不可盲目轻信,最好是与文
献资料或他人的叙述进行对照,加以鉴别,绝不可轻信盲从。
声像史料,指各种画像、图片、地图、照片、影片、唱片、幻灯片、录音、录像、光盘等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声像记录。
无论古代的地图、画像、壁画、雕塑,还是近现代的照片、影片、名人录像录音等,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要特别注意搜集利用。
文字史料,指一切以文字记述的历史资料。
中国史的文字史料,以其载体看,有甲骨卜辞、金石文字、陶砖铭文、竹简木牍、缣帛文书、纸质书卷等。
这些书籍、材料,是我们研究历史最基本的史料。
逻辑学、逻辑分析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学科,逻辑分析的方法是研究一切科学必备的认识工具。
思考问题,撰写文章,自觉地遵循逻辑法则,则能使思维缜密,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文章观点鲜明,具有说服力。
白寿彝先生十分重视对历史研究者的逻辑训练,强调逻辑训练的重要性。
他说:“写文章、写书,还要接受逻辑的训练。
自从我们接触了辩证法以后,觉得逻辑不算什么,不大注意。
这反映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上,普遍的毛病是遇到一个个别的事例,就下一个普遍的结论,这是犯了逻辑性的错误。
这样的错误到处都是。
写文章不严格,喜欢说过头的话,夸大,认为这带劲儿。
历史著作应要求加强科学性,写作应该一个字一个字的有根据,不说废话,不夸大,要确切、简炼、生动。
当然,吸引人的科学著作不一定都生动,只要讲得有道理,能接受,一样地影响大。
”1这是说史学工作者应遵守逻辑守则,依靠逻辑力量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加强史学论著的科学性。
历史学作为一种主要按时序对史实进行思维的学科,需要将大量的史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经过加工取舍,抽象出规律性的认识。
因此,归纳和演绎这两个逻辑方法,就成为历史研究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所谓归纳法,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方法。
利用这种逻辑方法可以根据已经认识了的一些特殊或个别事实,推论出尚未认识的一般原理原则,从而获得新知识。
归纳法又分为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
根据考察某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个体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该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被称为完全归纳法。
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个体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这一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就是不完全归纳法。
在历史研究中,归纳法是史学工作者经常使用的逻辑方法,史学研究者在广泛地收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得出有关研究对象的一般性的认识。
在使用归纳法时,必须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
白寿彝先生所批评的在历史研究中,人们遇到一个个别的事例,就下普遍性的结论所犯的逻辑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所谓演绎法,是由一般性原理推出与一般性原理有关的特殊事实或结论的逻辑方法。
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即一般性结论)是通过运用归纳方法得到的,从大前提中推出的结论未超出前提的范围,因而是确实可靠的,但须保证大前提准确无误。
演绎法也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史学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实际,在逻辑上采取的就是演绎法。
掌握了逻辑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就能自觉地遵守思维规律,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无可辩驳的科学性。
1白寿彝:《史学史工作四十年》,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