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与启示】 请简述后现代史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学评价观等,目前我国教学论研究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培养,从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四点启示,即解构理性,培养个性;主张开放性和自组织性;强调平等对话;强调多元性,体现差异。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启示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后现代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向度: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前者主张对西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颠覆和彻底否定,其代表人物是福柯(M.Foucault)、德里达(J.Derrida)等;后者主张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时,吸取了“现代性”的某些合理内核,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主张和见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格里芬(D.Griffin)等。
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新的视角和话语形式解释世界,是以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出现的。
后现代主义复杂而多元,我们通过对福柯、德里达和格里芬等人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共同特征:第一,“非哲学”。
它并非某种游离于哲学运思之外的东西,它是一种思维取向,一种态度,一种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非难的态度。
它对哲学的任务和目的提出质疑,宣告以寻求绝对真理为终极关切、以奠定知识基础为主要任务的哲学观念的终结。
非哲学家各自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拒斥传统的、封闭的、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倡导一种异质性的、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第二,非中心化。
其理论基础是非中心论。
在此看来,人不再是构成一切客观性的主体,宣布对人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与占有欲;主张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使人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非中心化思潮既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性的主体,又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的客体,为人们重新审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空间。
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与启示——与葛兆光先生商榷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出版以后,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
因作者对“写法〞的重视以及在思想史写作的方法论层面上的尝试性实践,[1]其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还荣膺首届“长江读书奖〞的“专家著作奖〞。
2000年12月,该书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出版,笔者特别注意到,书名中去掉了“世界〞二字,这或许暗示了作者写作姿态〔或者说是作者反复强调的“写法〞〕的某种变化,在第二卷导言?续思想史的写法?中,作者特辟一节专门讨论了“作为思想史研究资源的后现代历史学〞,承接葛兆光先生的话题,本文拟对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后现代〞以及“历史学〞提出几点商榷意见,当然文中也有假设干“借题发挥〞、陈言己见之处,请葛先生和读者诸君明察。
一、“史皆文也〞:文学还是文本??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导言〞的第四节题为?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作为思想史研究资源的后现代历史学?,在这里,葛兆光先生引用了詹京斯〔keith jenkins〕的说法,即把历史看作“一种语言的虚构物〞、“一种叙事散文体论述〞,并据此认为后现代历史学的观念是将历史学等同于文学,[2]我觉得这可能并不恰当,至少是局部地误解了后现代主义的主张。
因为严格说来,仅凭詹京斯的上述说法,还缺乏以认定后现代历史学是将历史等同于文学。
至于海登·怀特在?话语转喻论?[3]一书中将历史与文学等量齐观的说法,我觉得应当从——如该书标题所示——“转喻〞的角度去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那么可能犯下类似当年武断地批判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错误。
或者退一步说,即使怀特毫无保存地认为历史即文学,我们恐怕也很难将这种极端的意见作为后现代历史学的代言人。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葛先生在这里似乎还混淆了“历史〞和“历史学〞两个概念。
历史是“过去〞,而历史学是关于历史的理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在教学目的、课程、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了与现代教学理论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本文从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评价观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出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尤其是高质量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观;大学教学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views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curriculum,teaching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Then it points out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s college teaching.Key words: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s; college teaching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主要体现为教学目的观、课程观、过程观、师生观、方法观以及评价观,它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研究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找到其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及其启示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人性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现代“主体性”,实现人性解放,这种人性解放是通过为人性重新确立其自由本质展开的。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自由不再仅仅是杜威所描述的那种思想的自由,而是人性的本质,是人存在的本质[1]。
人,获得这种自由的前提是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能够充分表达和谐的生命本质[2]。
收稿日期:2009-10-25作者简介:梁景明(1978-),男,安徽亳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索尔·科恩的后现代教育史学观索尔·科恩(Sol.Cohen )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文献史学家,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教师学院教授。
他主编有5卷本的《美国教育文献史》,并著有《语言和历史:学校改革运动的视角》、《挑战正统:走向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史》。
他也在美国《教育史季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评述美国新教育史学的论文如《美国教育史的新视角,1960—1970》、《美国教育史的历史,1900—1976:历史的种种用法》等[1]。
近年来,科恩深受历史学家怀特(H.White )、拉卡普拉(Capra )等后现代历史学者的影响,站在后现代主义的基点上努力推进教育史研究的新发展。
他的后现代教育史学观较之以前的教育史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转向。
1.新文化史转向所谓“新文化史”是指20世纪70年代后期首先在法国出现的史学研究流派,它是在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目前已发展为继“社会史”学派之后的西方史学主流。
此流派最突出的特点是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艺术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寻求对于历史中的主体———个人以及事件、观念等等研究对象的了解。
受此影响,科恩指出,“新文化史允许可通过各类文本来传达文化意义。
新文化史为从阅读任何文化制品,不管是精英的或是大众的、学术书卷或是卡通、而且反之亦然,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同时也把任何文化制品视为历史中的文本加以解释开创新的可能性。
”[2]因此,新文化史著述的题材极为广泛,既重视伟大人物思想的同时,同时更加关注普通民众思想观念的研究;在方法论方面,新文化史学不满意于表面的思想、行为和印象,而是将文化纳入到方法论的视角,注重文化意义形成的过程,力图挖掘研究对象的深层次内涵,同时更加强调历史进程中偶然性因素,如情感、个性的作用;另外,新史学还积极运用跨学科的资源与成果,并将电影、音乐、大众媒体也作为历史研究的资源。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1、现实因为我们的参与而不同。
当我们想改变现实处境的时候,我们需要积极的参与其中,然后为我们想要的东西去行动。
因为只有当目标和行动力统一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去接近目标。
自信只有在我们真正的为目标积极行动,并且能够感受到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和感受。
2、来访者处于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中,并且自己是自己生活和感受的专家,我们用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观点是会受到自己经历的限制的。
保持中立和客观,是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原则之一。
我们永远无法代替来访者,因为他们才是自己世界的专家,我们仅仅是心理技术的专家,所以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个专家与专家联合工作的过程。
3、要用当前的时刻来构建历史,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过去的已经过去,谁也无法改变;未来的发展有无数的不确定;所以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
所以我们经常要问“现在,你要什么?”“目前,对于你来说,什么是你感觉最重要的?”“如果没有那些事情的干扰,你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目前,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4、发现和创造答案是来访者可以做到的,立即行动,是降低焦虑的最好办法。
我们相信来访者是有力量去改变的,当问题得到了澄清,目标得到了调整,资源得到了发掘,行动力就可以迸发,因为痛哭程度决定了求助的愿望,同时也决定了改变的动力。
5、每个问题都会有例外的时候,而在例外中,我们就有可能发现自己的潜力。
我们有不痛苦的时候,我们有充满自信的时候,我们也有从容应对的瞬间,这些看似偶然中,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必然,这些必然中,就会让我们引导自己去发现被忽略的资源。
6、万丈高楼平地起,小的变化是大的变化的开始也是必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7、在求助和改变上,来访者是值得我们信赖的。
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来访者是真正去面对敌人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信赖的关系,才能一起去消灭敌人。
感谢关注!。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论文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全文如下:[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后现代管理观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后现代主义中关于平等对话、多维思维风格、倡导创造性、注重反思批判性等内容已影响到社会各领域中,尤其对高等教育管理也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主要对后现代管理观、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进行探析。
前言尽管近年来高等院校对教育管理逐渐给予更多的重视,然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模式仍显落后,无法真正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
正因如此,国内许多学者及教育界人士开始引用西方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即后现代管理观。
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观念相比,其具有强烈的批判与反思意识,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因此,分析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后现代管理观的基本概述后现代管理理论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主要表达管理中的新兴理论趋势。
目前对其概念仍没有完整的界定,但能够肯定它体现的是管理内涵与管理思想上的变革。
从后代管理理论的特征分析,可表现在非理性、边缘化与多元化、怀疑性与批判性等特征。
其中后现代管理理念的非理性指对人的情感、内心体验、意志等内在精神世界给予重视,打破理性与科学的局限,并找寻失落后的“家园感”;边缘化与多元化则主张以多种角度看待世界,同时注重个人打破传统边界,使决策“中心化”向“边缘化”转变;怀疑性与批判性则是后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主要内容,强调突破现代主义中一成不变与墨守成规的诟病,并以此使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公平主义得以促进与发展,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一从管理结构角度从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结构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对科层化的重视以及人性化的轻视。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结构主要集办学、管理于一体,使大学趋于行政化。
这种行政化充分反映了官僚制或科层制的需要。
叙事研究引出的新问题——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理论研究的启示后现代主义一词,究竟如何界定,学术界尚无一致的意见。
不过,在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中,还是可以提取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即对现行的一切抱着一种全面、彻底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如果现行的是制度,那么它就要冲破制度;如果现行的是规范,那么它就要颠覆规范;如果现行的是结构,那么它就要解析结构。
总之,它对现实提出了最彻底、最严峻的“颠覆”。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批判,可以称得上是全面的“颠覆”。
现行的各种历史学的概念、术语,如进步、发展、理性,各种历史的价值评判,如工业革命的意义、文明的价值等,按照后现代主义的眼光来看,都需要全盘推翻、重新来过。
不过,实践的历史学家对此并不介意,他们仍然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在从事历史研究。
虽然实践的史学家们并不认同后现代主义的批评,但后现代主义的史学著述则获得他们的欢迎和好评,如福柯、金兹伯格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史学著作。
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史学著作,也并非是在歪曲史实、胡说八道;另一方面,“疯癫”、“疾病”和历史的微观细节的探索,拓宽了历史研究的新视野,加深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不过,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本质的怀疑和否定,遭到了诸多学者的批评和反驳,这可以伊格尔斯的商榷文章为代表。
[1]后现代主义的许多论述是夸张的,甚至是“挑衅”性的。
如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学的学术研究,只是一种“仪式性的运作”,他所声称的“忠实性”和“客观性”,只与那种渊博的学术研究惯例有关。
撇开这些偏激、挑衅性的词句,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他们对历史学的叙事问题的研究,为史学理论研究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历史学的叙事问题,最早只是把它看作是史书编撰的形式问题。
英国历史学家乔治·屈维廉曾说,历史学的第三种任务和步骤是整理研究结果,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并称这一部分的工作具有艺术性。
[2]一般说来,史学家们很乐意承认历史编撰形式的艺术性,所谓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就是将形式与内容两分,将形式归于修辞学、或编撰学,形式上的艺术性并不会妨碍内容的科学性。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以现代性为目标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趋向和实践活动。
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现代主义哲学,就是指从笛卡尔开始的理性主义哲学、启蒙运动,19世纪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20世纪的马克斯·韦伯的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
与现代主义不同,“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从“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一词的构成来看,它包含两个部分,即“后现代”和“主义”。
“后现代”(Postmodem )之“后”(post)具有歧义性,它体现了对待“现代性”的不同态度。
在一种意义上,“后现代”(Post—modem )是指“非现代”(not —modem),它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
“后”(post)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况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理解为可悲的倒退,传统价值、确实性和稳定性的丧失。
无疑,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
而广义的理解则是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
在第二种意义上,“后现代”(Post—modem )被理解为“高度现代”(Hyper—modem),它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第三是在一种非常吊诡的意义上来谈论“后现代”。
按照“后现代”大师利奥塔的说法,所谓“后现代”就是对“元叙事”的不信任,是与“元叙事”相冲突。
对利奥塔来说,现代与后现代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后现代无疑是现代的一部分。
后现代公共管理分析方法的框架、功用及启示一、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释义后现代主义是伴随着上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社会转型和环境变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
作为现代主义的辩证的“反面”,后现代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和鲜明的解构特征。
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自启蒙运动以来到20 世纪现代主义的思想文化成果,倡导与现代性理论、话语和价值观相决裂,并致力于对现代性的发展理念、范式进行廓清和修正[1]。
相对于以理性、高效着称的现代工业文明所彰显的同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等发展特点,后现代主义则扮演着反叛和纠偏的角色,将被现代性所忽视的诸如:差异性、开放性、去中心化、边缘化、创造力等特征作为其研究的焦点,深入挖掘和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从而以更加独特的视角全面地审视社会的发展。
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和话语体系出现并跨领域进行传播、使用的背景下形成的。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都强有力地冲击着传统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石,导致现代公共管理遭遇着巨大的理论危机。
以福克斯、米勒和法默尔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公共管理学者遵循后现代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进行了深刻的质疑和批判,目的旨在消解传统公共管理的思维禁锢和理解障碍,探寻其治理模式的困境与失范之成因,通过建构全新的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和发展模式,为社会的多元发展提供新的范畴、理论和机理。
后现代公共管理核心的创新在于将公共管理活动的本质定性为一种话语范式,通过真实、坦白和真诚的对话和沟通,以达到反抗等级制度、反对权威话语、释放民主价值和超越僵化理性的公共管理目标,最终使公共管理的前进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
二、后现代公共管理分析方法的框架和功用后现代公共管理的分析过程就本质上而言是对作为“元话语” 的现代性理论在宏大叙事制约的背景下进行的怀疑和否定过程,事实上是文化代码在语言层面上的解码和再编码。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摘要】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在于重新定义权力与领导,推崇组织的多元化与包容性,鼓励创新与实践,强调跨界合作与共融,重视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
这一新的管理思路为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重新思考权力结构和领导方式,高等教育可以建立更有活力和包容性的组织文化。
注重创新和实践可以促进教育机构的进步与发展。
跨界合作与共融则有助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
最重要的是,重视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整体绩效。
后现代管理观为高等教育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方式,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管理观, 高等教育管理, 启示, 重新定义权力与领导, 推崇组织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鼓励创新与实践, 强调跨界合作与共融, 重视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 新思路, 新方法.1. 引言1.1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在当今社会变化迅速、知识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
后现代管理观强调了权力、领导、组织、创新、合作和个体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重新定义权力与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应该更加注重赋予教职员工更多自主权和责任,建立起一种基于信任和合作的领导模式。
推崇组织的多元化与包容性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应该积极促进学术和文化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包容性强、能够容纳不同声音和观点的组织文化。
鼓励创新与实践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
强调跨界合作与共融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与不同领域的机构和组织进行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
重视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重视每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培训。
后现代管理观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灵活和有活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与启示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是以人为本、注重平等与多样性,注重情感与关爱,强调协作与沟通,强调生态与环境,推崇自由与开放的管理理念。
与传统管理观念相比,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更加注重人性、场域性和变通性,而非机械性的规范和标准化操作。
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对管理的启示。
一、强调人本和谐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强调人的参与和合作,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平衡,强调人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这启示我们,管理需要真正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关注员工的健康和发展。
在实践中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需求和选择,让员工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福利和福利机制,从细微之处关心员工的日常需要,为员工发声,建立共识,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二、推崇生态和谐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强调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强调生态环境的意义和赋权。
这启示我们,管理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行为,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关注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增长。
在实践中管理者应尽力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环境安全,建立环保机制,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为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创造条件。
三、注重多样性和谐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强调多元文化和多元视角,强调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
这启示我们,管理需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考虑企业行为,关注企业员工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实践中加强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关注员工的国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充分尊重和利用多元化视角的优势。
后现代管理和谐观提供了崭新的理念和思路,为管理者建立更加人性化、生态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启示。
在实践中,管理者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理念,重视环境、员工和社会的利益,走向一个更加和谐的未来。
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作者:康昕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5期【摘要】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一种当代西方社会的哲学思潮。
主要强调的是对“现代主义”的批评和反思,对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崇尚多元化和差异性的哲学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凭借自身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迅速的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学方面,形成了后现代教育观,主要是注重反思和批评,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化思维方式和推崇平等对话的教育理念,这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教育观;大学生教育管理;启示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一种当代西方社会的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从兴起就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凭借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迅速的波及全球。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反“现代主义”,是一种质疑主流社会观念,崇尚多元化,尊重差异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还有进步意义。
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传统教育观相比,主要强调的是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崇尚多元化管理和多元化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师生平等对话,尊重个性,开放教学,去掉“等级”和“中心”教学观念等。
这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颠覆和补充,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针对现代社会发展状况所探索出来的,而这样求新求变的教育观势必会给我国现在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很大冲击,但是有挑战就会有机遇,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好后现代教育观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重要的是了解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并结合中国大学生现有的教育管理水平,使其更好的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
那么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一、反思批评,调整完善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定位后现代主义突出的是对现代主义、现有的思想观念、文化理论等的反思和批评。
那么针对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后现代教育观反对其忽略差异,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僵硬封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课程体系;还有不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等等。
*后现代主义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李海燕1,2(1.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审计学院学生处,江苏南京210029)摘要:后现代主义倡导创造性、主张差异性、多元性和推崇/对话0等富有建设性观点以及它存在的消极影响,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标准以及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生;教育管理;启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79(2005)03-0128-03P O S T MODERN IS M A S RELATED TO UN I V ER SI TY S TUDENTEDUCAT I ON AND MANAGE M ENTL IH ai-yan1,2(1.Publi c Adm i n i strati on Insti tute,Nan ji ng Nor m alUn i versit y,Nan ji ng,Jiangsu210097,Ch i na;2.Depart m ent of S t uden tA ffairs,N an ji ng Aud itUn i versity,Nan jing,J i angs u210029,C h i na)A bs tract:W h ile post m odern i s m advocates t h e constru cti ve v i e w poi n ts of creativit y,d i ss i m il ari ty,d i versit y and/dial ogue0,it has so m e passive i m pact as w el.l Th e above-m en ti oned aspects con tai n so m e en li gh ten i ng m ean i ngs i n un i versity studen t educati on and m anage m en t.K ey words:post m odern i s m;un i versity studen t;educati on and m anage m en t;en li ghten后现代主义(post m ode rnis m)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福科(Foucau lt,M iche l)、德国的德里达(D erride,Jacques)等。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与历史反思后现代主义是从全面批评和否定的角度展开它的观念的,也是在普遍的批评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以我们久以习惯的、普遍认同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后现代主义似乎不可理喻,所以用来指称和界定后现代主义观念的词汇都一定程度上带有贬义和嘲讽的色彩:无核心、无系统、无真理、反理性、反基础、反本质、反规律、碎片、主观、游戏、虚无、消解、摧毁、否定、唯心主义、解构一切、异质分裂。
许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否定一切,不可能对知识和文化的发展有任何贡献,至多只能是昙花一现。
但是事实却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面对各种批评和否定,后现代主义的渗透力和影响却越来越大,从上世纪中叶兴起至今,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步从艺术领域、渗透到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而微观史学、心态史、妇女史、日常生活史、新文化史等的纷纷出现,其中蕴涵的后现代元素已经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影响。
人们也许并不确切了解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内涵,但是很多人都开始熟悉德里达、福科、詹姆逊等后现代主义者的名字;人们也许并不熟悉他们对语言的阐释和对文本的定义,但是人们都开始使用“话语系统”。
在后现代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正视它和对它进行研究是最起码的态度。
后现代主义以解构我们长期形成和普遍认知的认识论基础和体系为特征,并没有提供明晰的替代性基础和体系供我们进行参照,也就是说,它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两者择一的选择,这为我们无论接受还是拒斥后现代主义都面临着尴尬和矛盾。
我们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和影响而故步自封,也不可能轻易地加入后现代的队伍来拆毁我们所得以立足的认知和实践基础。
也许,借后现代主义的眼光,反观我们所认知的基础的缺陷,并从中寻求积极的启示,也许是最为现实和可取的态度。
从历史研究领域来讲,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眼光对对历史的本真、历史发展、历史的未来、研究历史的角度等许多方面,甚至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前提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研究历史基于一个普遍认知的前提和基础,那就是进步的发展的历史观。
格里芬的后现代社会观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启示作者:贾阳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4期贾阳(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大卫·格里芬教授是美国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辩证地看待格里芬所设想的后现代社会,将其合理成分融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推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社会;和谐社会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4.041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4—0140—03收稿日期:2015—12—08作者简介:贾阳(1990—),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大卫·格里芬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继承怀德海的过程哲学的基础上,克服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只“破”不“立”的缺点。
格里芬所设想的后现代社会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避免西方发达国家所犯的错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
一、格里芬所设想的后现代社会(一)政治上,格里芬反对现代的民族主义国家观,主张国内强化地方社区的作用以及国际上实现全球联合。
格里芬强调“后现代的主导政治原则就是保卫和重建有根基的社区,并在这样的社区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的大型国际网络。
”[1]因此,后现代政治应该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地方社区和全球联合。
“社区政治”是格里芬提倡的后现代政治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建立从地区到国家范围内的社区,来限制民族国家的权力,降低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民族国家的部分职能由家庭社区、宗教社区、文化社区等其他形式的地方社区承接。
在这些社区中,民众的政治参与将会变得更为广泛、直接、平等,官僚主义和等级气息变得更少。
而且,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必然会带来通信和交通系统的日趋完善,覆盖面更加广泛,它将把原来的僻壤之地纳入社会主流,同时也会削弱现代城乡两级分化现象。
《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1150字1、关于“后现代”的划分西方人喜欢“四”,为什么?因为“四”代表着边与角的*。
也代表着一个时代。
那是一个被多尔称为“前现代”的时代。
它的核心理念是“宇宙核心观”即:人们与自然*共存。
时间是:有历史记载--17、18世纪的*时代。
随之取代的是一种数字与机械的宇宙学。
代表任务:伽利略、牛顿。
牛顿最有名的一本书《原理》。
这些原理之首便是“万有引力”。
引力等于两个物体相乘除以之间距离的平方。
于是牛顿相信,数学、科学能够发现所有,而所有也在那里静悄悄地等着你去发现。
于是,以数学、科学为主的时代诞生了!多尔称其为现代。
当时,人们对所有都进行了试验研究。
例如:铲煤工人研究铲的长短粗细以及手握的位置还有每次铲煤量的多少和两次铲煤的间隔时间来确定怎样做是最有效率最省力的。
教学中,测量拼写词汇的记忆数目,以确定多少时间里孩子记忆的效果最佳。
那个时代,诞生了无数科学家。
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因斯坦。
他是这种观念的忠实奴仆。
他说:上帝不玩摔子。
即:这个世界原有秩序,不存在随意*。
然而,当战争的车轮滚滚碾过,*声敲打着人们脆弱的心脏时。
科学家们发现:为什么科学创造的一切精密的东西却未能阻止战争、阻止通货膨胀?终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事”与“精神”让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找到了*。
那就是:将科学的理*与逻辑+故事的想像力与文化+精神的感觉与创造*想结合起来。
这就是“后现代”时代。
2、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一切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靠近)举例:a、孩子需要用科学对其进行“管理教育”,通过“程序”在造就许多“产品”。
b、用“科学”对孩子的错误进行解剖,分析起起因、过程、结果。
它只看到孩子的错误,沉迷于错误中,抹杀了孩子的优点。
3、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一切就在那里,当我们靠近时,一施加外力,它将开始运动,动得你无法预见他会怎样。
)正如:赫尔克里特说:“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一切都在变化。
【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与启示】请简述后现代史学带给我
们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管理思想在西方兴起,并迅速向世界蔓延,对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它所包含的和谐管理思想对当今组织的管理变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后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向管理学领域渗透的结果。
文艺复兴时期后,西方哲学完成了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折,人的主体意识开始生成,人代替上帝成为世界的主宰。
在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学说的推动下,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着对世界的改造。
到了20世纪,人类主体主义被进一步放大,人对世界的改造也愈演愈烈,在建立起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人类也将自身推向危险的边缘: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的物欲不断膨胀,以道德滑坡、理想迷失、信仰混乱为特征的精神危机不断加剧……于是,人们开始反思。
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20世纪中后期起,一些思想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主义学说赖以建立的基础--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和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也就应运而生。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与世界其他存在者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不同成员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
透过其理论核心及其产生背景,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后现代主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它极力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倡导和谐。
后现代主义试图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主张消除现代主义所设置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人我的对立,倡导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这其中包含着鲜明的“和谐”思想。
作为一种泛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起初主要活跃于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在从西欧传入美国后,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和方法才逐步渗透到管理学领域。
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盛行于世界的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因其范围不同而与后现代主义有所区别,但它继承了后现代主义倡导“和谐”的思想,以批判现代管理中的不和谐现象为基点,向自泰罗科学管理思想产生以来一起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后现代管理学否定现代管理学对历史和管理
发展规律的乐观描述,关注西方企业组织现代化以后的弊端。
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传统管理学思想的起点是理性主义,注重职能的研究和管理的理性,试图将管理学引入“精密科学”的圣殿,而忽视管理的非理性主义。
因此面临基点不稳的问题,整个管理理论大厦出现了倾斜。
这个基点就是管理的非理性主义问题之一—组织的价值观问题未能得到彻底地解决。
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传统管理学中研究的泰罗的理性假定的普遍主义,实际上给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命定性”的规定,其实质是要将管理的发展“规范化”;把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管理发展的特征整理成严格的图式,去套其他不同环境条件下其他企业的管理发展过程。
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已全面、深刻而迅速地改变着世界和人类自身,变化已然成为后现代社会惟一不变的特征。
因此管理的内容也应不断地变化和更新,从过去的管理历史中按线性规则归纳出的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等已不再具有普遍适用性。
现代管理理论忽视组织的多元性、差异性,不顾某个组织成功所依赖的具体情境和偶然性,而将其成功经验套用到其他组织的管理中,是不切合实际的。
现代管理理论注重管理的理性而忽视管理中的非理性因素,导致组织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日渐枯竭,组织之间经济纷争和利益争夺加剧,组织内部冲突不断、过度控制而导致组织内的人为管理制度所异化。
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这一切不和谐的根源就在于现代管理理论所赖以建立的普遍主义和理性主义。
通过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批判,后现代管理理论旨在追求一种和谐管理的思想,极力倡导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起组织与世界、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
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注重批判而失于建设,然而它所倡导的和谐管理的思想对当今组织的管理变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力图从组织形态和组织模式上寻求和谐的变革。
寻求和谐的组织形态变革。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组织是一种处于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与外部存在着严格的边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性的,组织的这种“结构”概念使得组织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也导致不同组织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展开激烈的、“你死我活”的竞争,甚至导致组织置信誉于不顾、商业道德沦丧。
而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外部环
境的变化而产生、改变或消亡。
根据组织的这种“过程”概念,组织的边界是模糊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合作竞争性的关系。
当今社会,新技术不断涌现,市场一体化、国际化日益加剧,产品生命周期趋于缩短,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导致组织的经营环境面临更多的不确定,要求企业的战略行为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而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促进了组织之间协作的经营和资源共享,由此要求组织改变“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而转向建立优势组织形态。
因此,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增强适应性、寻求组织与外部环境和谐为目标。
组织形态趋向于无界化、网络化和联盟化。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幅度,认为一个管理者所能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超越管理者有效管理的范围,而且越往高层,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下属越少。
因此,组织的人数越多,管理层次一般也就越多。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组织内部结构多以等级为基础、以命令控制为特征的层级式结构。
这种结构以纵向分工为主,将组织划分为若干层次,下一层次接受上一层次的指挥,命令自上而下逐级传达,禁止越级指挥和越级汇报。
在同一个纵向层次上又按照职能进行横向分工,横向职能部门之间往往有严格的界限,而且横向部门之间通常不直接进行沟通。
层级结构对相对稳定环境下的较小规模的组织而言,或许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然而在当今社会却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组织的跨国经营,出现了一大批超级跨国公司,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这些“恐龙”公司难以有效运转。
另一方面,快速变化的环境要求组织能够快速作出反应,而层级结构较多的管理层次和较长的信息传递过程往往造成信息不畅、失真,决策迟缓,而且横向部门之间因缺少沟通而导致协调难度较大,这大大削弱了组织的适应能力。
要改变这些不和谐状况,必须摒弃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
一是要减少组织内部的纵向层次,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要减少管理层次,关键是要增加管理幅度,而日益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等则为管理幅度的增加提供了可能。
二是在横向组织设计上,以跨越职能的任务团队等形式代替按职能划分的部门,根据市场变化的要求组织和协调员工,强化员工多方位的协作,从而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与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