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一)一、对教材的理解1、教材简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教学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2、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
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后面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等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会变味的米饭,第二部分:米饭、淀粉和碘酒,第三部分:寻找淀粉的踪迹,第四部分:制作神秘的信件。
第一部分是课文的导入,通过学生品尝米饭出现甜味,引出淀粉这个概念,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在米饭上滴碘酒,出现蓝色。
实验二:在淀粉上滴碘酒,也出现蓝色。
用实验二来验证实验一,也就是米饭变蓝色是里面的主要成分淀粉的作用。
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之一——颜色的变化。
第三、四部分是对淀粉遇碘酒变蓝色这一特性的实际运用。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4、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科学概念(知识目标):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和方法(方法目标):用细心体会,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验证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教法的使用1、假设——检验这种方法我主要运用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反应、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两个实验中。
馒头遇碘变蓝的实验结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本实验旨在探究馒头遇碘变蓝的现象及其实验结论。
所谓“馒头遇碘变蓝”,是指当将含碘溶液与馒头接触时,馒头会发生颜色变化并呈现出蓝色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一奇特现象的原因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叙述。
首先,引言部分将对整个实验进行概述,包括实验的目的和文章的结构。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实验的背景、步骤以及结果和观察。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实验的主要结论,包括实验结论1、实验结论2和实验结论3。
通过对馒头遇碘变蓝的实验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背后机制,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基础。
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撰写,对读者有所启发并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对实验的概述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说明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则包括实验背景、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和观察三个小节。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实验的主要结论。
接下来将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引言本文通过对馒头遇碘变蓝的实验进行了研究和观察。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氯化淀粉与碘反应产生蓝色复合物的机制。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结果和观察,得出具体的实验结论,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正文2.1 实验背景本节主要介绍了实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理论。
首先简要介绍了氯化淀粉和碘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的基本原理。
然后探讨了馒头作为一种常见食物的特点和组成成分,以及馒头中普遍存在的淀粉成分。
最后,引出了为什么馒头会与碘发生反应并产生蓝色变化的问题。
2.2 实验步骤本节详细描述了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首先列举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设备,并说明了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操作方法。
然后分别介绍了对馒头的处理和准备、将碘溶液与馒头接触、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等详细步骤。
2.3 实验结果和观察本节展示了实验的结果及观察到的现象。
碘酒和淀粉相遇后,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淀粉会变成蓝色。
这是因为碘酒中的碘分子与淀粉分子发生了反应,导致淀粉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这种反应在化学上被称为“碘-淀粉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除了碘酒,其他含有碘的物质,如碘水、碘片等,也能与淀粉发生类似的反应,使淀粉变成蓝色。
这种反应不仅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
例如,在烹饪中,我们可以使用碘酒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从而判断食物是否煮熟或者是否含有足够的营养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碘-淀粉反应是一种可逆反应,也就是说,当反应条件改变时,淀粉会重新变回原来的颜色。
例如,如果将已经变成蓝色的淀粉加热,蓝色会逐渐消失,最终变回原来的白色。
这是因为加热会使淀粉分子和碘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从而使反应逆转。
第1篇一、反应原理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主要由葡萄糖单元组成。
碘是一种卤素元素,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性质。
当淀粉与碘接触时,碘分子会嵌入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中,形成一种蓝色的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对光敏感,因此在光照条件下会逐渐分解,颜色逐渐变淡。
二、反应过程1. 淀粉分子结构淀粉分子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
直链淀粉是由α-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高分子,而支链淀粉则是由α-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高分子,同时还有α-1,6-糖苷键连接的分支结构。
2. 碘分子结构碘分子由两个碘原子组成,呈线性结构。
碘原子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性质,能够与淀粉分子发生反应。
3. 反应过程当淀粉与碘接触时,碘分子会嵌入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中。
由于碘分子与淀粉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使得碘分子能够稳定地嵌入淀粉分子中。
嵌入淀粉分子中的碘分子会使淀粉分子的颜色发生变化,从无色变为蓝色。
三、反应方程式淀粉与碘的反应方程式如下:C6H10O5(淀粉)+ I2(碘)→ [C6H10O5-I]n(蓝色复合物)四、相关应用1. 检测淀粉淀粉与碘的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淀粉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其中是否含有淀粉。
例如,在食品检测中,可以通过加入碘液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淀粉。
2. 检测碘淀粉与碘的反应也可以用于检测碘。
当溶液中含有碘时,加入淀粉溶液,溶液会变为蓝色。
这种反应可以用于碘的定量分析。
3. 医药领域在医药领域,淀粉与碘的反应也有一定的应用。
例如,碘伏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原理就是利用淀粉与碘的反应,使碘分子嵌入淀粉分子中,从而增强碘的消毒效果。
五、总结淀粉与碘的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了解反应原理、过程和方程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种反应的特点,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优势。
第2篇一、引言淀粉和碘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它们在日常生活、医药、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3 颜色变化必备知识点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中关于《颜色变化》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颜色变化的现象与原理1. 淀粉与碘酒的反应:现象:用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然后用碘酒喷洒,纸上会显现出蓝色的字迹。
原理:淀粉遇到碘酒会显示出蓝色,这是碘与淀粉形成的复合物所呈现的颜色。
2. 水果与蔬菜的颜色变化:现象:剥开或切开后的香蕉和马铃薯,放置一段时间后,香蕉颜色会变成黑色,马铃薯颜色会变成褐色。
原理:这是氧化反应的结果,果肉暴露在空气中,果肉中的酚类物质与氧气接触后发生反应,导致颜色变化。
3. 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紫甘蓝汁等天然色素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原理:这些指示剂在不同酸碱度的溶液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例如,紫甘蓝汁遇酸性物质会变成红色,遇碱性物质会变成绿色,与中性物质则不变色。
二、颜色变化的实验探究1. 淀粉与碘酒反应实验:目的:验证淀粉与碘酒的反应及颜色变化。
材料:淀粉溶液、碘酒、白纸、喷壶等。
步骤:用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用喷壶喷洒碘酒,观察颜色变化。
2. 水果与蔬菜氧化实验:目的:观察水果与蔬菜切开后放置一段时间的颜色变化。
材料:香蕉、马铃薯等水果与蔬菜,刀具等。
步骤:将水果与蔬菜切开后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3. 酸碱指示剂实验:目的:验证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度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材料:紫甘蓝汁等指示剂、不同酸碱度的溶液(如醋酸、小苏打溶液等)、试管等。
步骤:将指示剂分别滴入不同酸碱度的溶液中,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三、颜色变化的应用与意义1.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利用颜色变化可以检测食品的新鲜程度,如通过观察水果与蔬菜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其是否变质。
利用酸碱指示剂可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如利用紫甘蓝汁等天然色素来检测水的酸碱性。
2. 科学研究中的意义:颜色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现象,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推断出反应的类型和产物。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个特性能够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三、教学难点: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个特性能够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四、教学准备:每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棉签、勺子和几种常见的食物。
五、教学过程:教师给大家玩一个魔术,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液写的“淀粉”的贴纸上,白纸上出现了“淀粉”这两个字。
二、寻找淀粉活动:1.学生理解碘酒,观察碘酒的颜色,说说碘酒的作用,并用碘酒对手指消毒。
2.米饭弄脏了分发实验用米饭,学生通过用涂碘酒的手指抓米饭的活动中,观察米饭的变化,得出结论,并猜测米饭为什么脏了。
(板书:米饭+碘——紫色) 3.会变味的米饭(1)品尝一口米饭,马上说说米饭的味道。
(2)咀嚼大约1--2分钟,米饭中出现了什么味道?(3)思考:米饭是甜的吗?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4)你认为出现甜味与什么原因相关?假如学生提到了唾液的作用,教师要肯定下来;假如学生认为是咀嚼时,把米饭、白面包中的糖分挤出来了,那么能够再做一个实验实行验证:把一些米饭放人杯子中反复挤压或捣碎,就像米饭在口腔中咀嚼一样,1^-2分钟之后,拿出来尝味道。
假如甜了,说明米饭中本身就有糖分;假如不甜,说明米饭产生出甜味,还需要唾液的作用。
4.提出新问题米饭里出现了淡淡的甜味,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呢?(板书:淀粉)三、理解淀粉:1.说说淀粉2.观察淀粉的外观特点,描绘手摸淀粉时的感受。
四、淀粉的踪迹:1.滴一滴碘酒在淀粉上,观察淀粉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是寻找淀粉踪迹的另一个活动。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一些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很快就要小学毕业了,老师想送你们4个字。
(师打开白布)咦,怎么没有字?那就让我把它变出来吧。
(喷雾,字迹显现)师:都看到字了吗?这就是老师送给你们的字。
祝同学们未来的路心想事成!为什么喷了东西字迹就会显现出来呢?一学生猜测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找到答案。
现在,我们一起开启解密之旅吧。
二、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1、淀粉与碘酒的变化过渡:上课前,老师要先请出我们的一位老朋友——棕黄色的液体——碘酒。
如果将它滴在淀粉上(投影淀粉),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师:大家都是这样猜测的吗?在淀粉里滴加碘酒是否会变蓝色呢?接下来就用实验进行验证。
师:为了更好证明我们的猜测,我们要对实验前后的淀粉进行对比,先观察实验前淀粉的样子,再观察实验后滴了碘酒的淀粉是什么样的。
对于淀粉,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生:可以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淀粉师:是的,我们可以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淀粉。
(出示记录单)实验中记得及时记录我们的观察发现。
同时注意:1.碘酒滴1~2滴即可;2.操作时,滴管不能碰到淀粉!现在,请材料员取出材料和记录单一,小组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淀粉、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颜色的表述:有点蓝有点紫)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和大家分享你们组的观察发现?其他组认真听,你们的观察发现是否一样?学生1交流观察记录(实验前淀粉什么样,实验后什么样,发现:淀粉遇碘酒产生了蓝色的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没有气味不表述成无味,无味是无气味无味道,闻出没有气味我们要明确描述为无气味)师评价:这组同学运用了......等观察方法观察淀粉。
小学科学6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小学科学实验教案:6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淀粉和碘酒的性质及相互作用的变化。
2. 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623米饭、碘酒、试管、细滴管、加热设备等。
2. 授课准备:关于淀粉和碘酒的性质及相互作用的知识。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实验(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们知道淀粉和碘酒之间有什么变化吗?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 提出本次实验的任务:我们将通过观察淀粉与碘酒的变化,探究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作用。
Step 2: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共同进行实验。
2. 实验方法:a. 将一小部分(约半勺)623米饭放入试管中。
b. 加入适量碘酒。
c. 轻轻摇晃试管,观察试管中的变化。
Step 3:观察记录(5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实验结果。
2. 学生可以进行绘图表示实验现象和记录相关数据。
Step 4:讨论和解释(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试管中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3. 指导学生寻找相关知识进行解释:淀粉和碘酒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暗蓝色溶液。
这是因为淀粉与碘酒之间存在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会导致溶液颜色的变化。
Step 5:实验延伸(15分钟)1. 提出变量改变的问题:如果改变淀粉和碘酒的用量,观察的结果会发生什么变化?2.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问题。
3.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结果。
Step 6:归纳总结(5分钟)1. 学生归纳实验的结果和相关知识,总结淀粉和碘酒的作用及其变化。
2. 整理知识提问学生:淀粉和碘酒分别具有哪些性质?当它们发生反应时会有什么变化?【拓展练习】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淀粉和其它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淀粉与盐水、淀粉与酵母等。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第一章:米饭与碘酒的变化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米饭和碘酒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米饭与碘酒的变化。
让学生理解米饭与碘酒变化的原理。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米饭与碘酒的变化。
难点:理解米饭与碘酒变化的原理。
1.3 教学准备材料:米饭、碘酒、滴管、玻璃片。
仪器:显微镜。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米饭?米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什么是碘酒?碘酒有什么作用?1.4.2 实验操作取适量的米饭放在玻璃片上。
使用滴管滴入适量的碘酒到米饭上。
用显微镜观察米饭与碘酒的变化。
1.4.3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米饭与碘酒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米饭会变成蓝色?碘酒对米饭有什么作用?1.4.4 解释与总结解释米饭与碘酒变化的原理:米饭中的淀粉与碘酒反应,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总结实验结果:米饭与碘酒反应后变成蓝色。
第二章:淀粉与碘酒的变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淀粉与碘酒的变化。
让学生理解淀粉与碘酒变化的原理。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淀粉与碘酒的变化。
难点:理解淀粉与碘酒变化的原理。
2.3 教学准备材料:淀粉溶液、碘酒、滴管、玻璃片。
仪器:显微镜。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淀粉?淀粉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碘酒?碘酒有什么作用?2.4.2 实验操作取适量的淀粉溶液放在玻璃片上。
使用滴管滴入适量的碘酒到淀粉溶液上。
用显微镜观察淀粉溶液与碘酒的变化。
2.4.3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淀粉溶液与碘酒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碘酒对淀粉有什么作用?2.4.4 解释与总结解释淀粉与碘酒变化的原理:淀粉与碘酒反应,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总结实验结果:淀粉溶液与碘酒反应后变成蓝色。
第三章:米饭与淀粉的变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米饭和淀粉的基本性质。
第1篇实验名称:淀粉遇碘显色反应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淀粉遇碘的显色反应原理。
2. 掌握淀粉遇碘显色的实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并分析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多糖,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
直链淀粉可溶于热水,分子量较小;支链淀粉不溶于冷水,与热水作用会形成浆糊,分子量较大。
淀粉与碘之所以会产生呈色反应,是由于碘分子进入淀粉的螺旋圈内,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原因。
这种络合物能比较均匀地吸收除蓝光以外的其它可见光,从而使淀粉变为深蓝色。
实验器材:1. 直链淀粉2. 支链淀粉3. 碘酒4. 烧杯5. 玻璃棒6. 水浴锅7. 秒表8. 温度计9. pH试纸10. 滤纸11. 记录本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别称取适量,放入烧杯中。
2. 配制淀粉溶液: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别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3. 分组实验:将淀粉溶液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a. 第一组:直链淀粉溶液与碘酒反应。
b. 第二组:支链淀粉溶液与碘酒反应。
c. 第三组:直链淀粉溶液与碘酒反应,并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显色反应。
4. 实验操作:a. 将碘酒滴入直链淀粉溶液中,观察显色反应。
b. 将碘酒滴入支链淀粉溶液中,观察显色反应。
c. 将直链淀粉溶液分别放入水浴锅中,调节温度分别为30℃、40℃、50℃、60℃,观察显色反应。
5. 记录实验现象:观察每组实验的显色反应,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直链淀粉溶液与碘酒反应,显蓝色。
2. 支链淀粉溶液与碘酒反应,显紫红色。
3. 直链淀粉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显色反应如下:a. 30℃时,显蓝色。
b. 40℃时,蓝色逐渐褪去。
c. 50℃时,无显色反应。
d. 60℃时,无显色反应。
结论:1. 淀粉遇碘显色反应是由于碘分子进入淀粉的螺旋圈内,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原因。
2. 直链淀粉遇碘显蓝色,支链淀粉遇碘显紫红色。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次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血药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本科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米粉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这属于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获得结论,并能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紫色新物质。
四、教学难点思考米饭出现淡淡甜味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谈论法、演示法六、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药匙、盘、喷瓶、适量淀粉溶液、烧杯、粉笔灰、常见食物若干、记录表、简易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兴趣引入这是一封密信,你能看懂内容吗?喷碘酒后显示,读一读。
学习了这节课,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也能这样来当特工、写密信了,想学吗?(二)会变味的米饭1.品尝米饭: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难的事——品尝米饭。
我想先采访一下同学们,请说说你印象中米饭的有什么味道。
但这次吃饭可非同寻常,我有几个任务。
(课件出示)仔细品尝,注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1)刚品尝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等有甜味了再吞下去)。
(3)小组猜测变味的原因?(4)作好记录。
师:大家明白要求了吗?每人都来品尝一下吧!小组内可以一边品尝一边交流感觉,并完成记录表。
那就六人小组开始用餐吧!记录表一:“品尝米饭”注:小组内认真讨论,及时作好记录。
关于碘酒的几个科学小实验碘酒是一种常见的外用消毒药品,常被用于清洁伤口、预防感染。
除了常规的消毒作用,碘酒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科学实验可以进行。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几个关于碘酒的科学小实验。
一、碘酒的颜色变化实验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碗和一些淀粉粉末。
2. 将一小部分碘酒倒入碗中。
3. 将适量的淀粉粉末撒入碗中的碘酒中。
4. 观察碗中的溶液。
实验原理:淀粉与碘酒中的碘发生反应,生成蓝黑色的复合物。
这是一种指示剂反应,可以用来检测碘酒的浓度。
二、碘酒的抗氧化实验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透明的杯子,分别倒入一定量的碘酒。
2. 在一个杯子中加入一小块苹果。
3. 观察两个杯子中溶液的变化。
实验原理:苹果中的酶可以催化碘酒中的碘与水反应,生成碘化淀粉,从而使溶液变为蓝黑色。
这是一种抗氧化实验,可以用来观察食物中的抗氧化剂的作用。
三、碘酒的杀菌实验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培养皿,分别倒入一定量的琼脂培养基。
2. 在一个培养皿中滴入一滴碘酒。
3. 在另一个培养皿中不加碘酒。
4. 将两个培养皿放置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5. 观察两个培养皿中细菌生长的情况。
实验原理:碘酒具有杀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个实验可以用来观察碘酒对细菌的杀菌效果。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碘酒的一些性质和用途。
碘酒不仅仅是一种常见的消毒药品,还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
希望这些实验能够激发你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醒大家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遵循实验室规范。
淀粉遇到碘伏变蓝的作文怎么写
一个星期六早晨我和妈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淀粉变色。
我们准备好实验工具有:一个盘子、一瓶碘伏、两根棉签、一块没削皮的土豆和一块削了皮的土豆、一小勺淀粉、一小勺白砂糖、一小半橘子。
准备好了实验工具我们就可以做实验了。
我先把没削皮的土豆、削了皮的土豆、淀粉、白砂糖、橘子有间隔地放入盘子里,再把碘伏拧开,用棉签蘸取碘伏分别滴入没削皮的土豆、削了皮的土豆、淀粉、白砂糖和橘子上,静止一段时间。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计时器,时间到了,我急忙跑到盘子旁看实验结果,我惊讶地发现没削皮的土豆没变色、削了皮的土豆已变成了黑紫色、淀粉也变成了黑紫色、糖和橘子也没变色,好神奇呀!
最后,妈妈说:“我用一个科学的实验来区分它们。
”只见老师拿来一瓶碘酒,又拿来了一张纸,在纸上滴了一滴,碘酒是黄色的。
老师又在两个杯子里滴了几滴碘酒,一杯颜色没变化,另一杯变成了蓝紫色。
伯瑞同学兴奋地叫起来:“变成蓝紫色的那杯是淀粉水。
”老师表扬他知识面真广,说的没错。
原来,这是一种化学现象,当碘酒遇到淀粉水,就会变成蓝紫色。
这个实验告诉我,淀粉遇到碘伏会变成黑紫色,削了皮的土豆遇到碘伏也变成了黑鱼色,说明削了皮的土豆有大量淀粉,其于的白砂糖、没削
皮的土豆,橘子都没变色,说明糖、土豆皮、橘子不含淀粉,所以不会变色。
通过这次实验,又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我喜欢做实验。
碘酒与淀粉化学反应
碘酒与淀粉的化学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实验现象,用于检测淀粉或者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淀粉。
具体反应过程如下:
1. 将碘酒滴到淀粉溶液或者淀粉质食品上,溶液或食品表面会呈现出紫黑色。
2. 这是因为淀粉分子中含有许多α-D-葡萄糖单元,这些单元都是以α-1,4-糖苷键连接成为一条支链状的多糖分子。
碘酒中的碘原子能够与淀粉分子中的α-D-葡萄糖单元发生作用,形成含有碘的复合物。
3. 这种复合物的外观为紫黑色,是由于复合物的结构和电子云密度的改变,导致复合物吸收可见光的波长发生变化。
而淀粉以外的其他物质,如蛋白质、葡萄糖等,则不会产生这种反应。
4. 检测淀粉或者食品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可以通过观察碘酒与淀粉反应后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总之,碘酒与淀粉的化学反应是一种可靠的检测淀粉的方法,也为我们的生活和科学实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鉴定淀粉的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讲讲鉴定淀粉的那些事儿!你可别小瞧这淀粉,它在咱生活里那可是到处都有呢!你想想,平时咱吃的那些个主食,像啥米饭、馒头、面条啥的,里面可都有不少淀粉呢。
那怎么才能知道这东西是不是淀粉呀?咱可以用个特别简单的法子,就跟变魔术似的。
拿点碘酒出来,这碘酒就像是个神奇的探测仪。
把碘酒滴到要鉴定的东西上面,如果它立马就变色了,变成了那种蓝紫色,嘿,那就八九不离十是淀粉啦!这就好比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把淀粉给认出来。
你说这碘酒咋就这么厉害呢?它就像个聪明的小侦探,专门能找出淀粉这个“小调皮”。
就好像你在一群小朋友里找那个最爱吃糖的,碘酒就能一下子把淀粉给揪出来。
还有啊,咱平时做实验的时候,也经常会用到鉴定淀粉这个环节。
比如说在生物课上,老师让咱观察这个那个的,那咱就得知道怎么才能确定是不是淀粉呀。
不然,那不是瞎看嘛!你再想想,要是咱做饭的时候,也能知道哪些食材里有淀粉,那不就能更好地掌握火候和调味啦?就像大厨一样,心里门儿清!咱还可以多试试不同的东西,看看它们遇到碘酒会不会变色。
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里面也有淀粉呢!这多有意思呀!就跟探索宝藏似的,每一次尝试都可能有新的发现。
反正啊,鉴定淀粉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有趣也有趣。
你只要记住那个碘酒和蓝紫色的变化,就像记住一个小秘密一样。
以后再遇到要鉴定淀粉的时候,你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说:“嘿,这我会!”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看了这鉴定淀粉的方法,它可是能在很多时候帮咱大忙呢!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里,都能让咱变得更厉害,更懂行!咱学会了这个,就像是掌握了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能让咱看到更多有趣的东西。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呀?赶紧去试试吧!。
《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们将能:
1、使学生感受米饭在口腔里和唾液经过咀嚼后,会感觉到有甜味,并知道这一过程是化学反应,还要知道米饭变甜的原因。
2、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学会用细致观察、分析推理、实验验证获得结论的方法。
4、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陈述性知识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程序性知识
利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的特性,对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进行检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元认知知识
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是淀粉的一重要特性。
三、教学过程:
教学事件一:( 4分钟)由品尝米饭导入新课
米饭是我们大家都爱吃的食物之一,那么,谁能告诉我米饭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为了验证,我们请2位同学来亲自尝尝吧,看看是不是这种味道。
教学事件二:( 5分钟)米饭变甜的原因
米饭刚开始入口时,它是无味的,经过反复咀嚼后,米饭中出现了淡淡的甜味。
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答案。
原来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变化转化成了麦芽糖。
像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教学事件三:(6分钟)观察淀粉与碘酒的性状
淀粉又名生粉,是家庭厨房中一种常用的烹调用品,请同学们观察培养皿中的淀粉有什么性状。
(软软的、滑滑的、呈粉状)观察碘酒溶液的性状:碘酒是碘与酒精的混合溶液,呈紫色。
请3名同学亲自感受一下,且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事件四:( 20分钟)实验探究——验证淀粉与碘酒发生的变化
1、如果把碘酒滴入淀粉中,会有什么变化?我们来做个实验。
2、观看视频:淀粉与酒精的反应变化。
3、学生做实验,并把结果记在记录表中。
视频实验中,把碘酒滴入淀粉中,出现了蓝紫色物质,为了更好地验证书上的结论,我们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结果。
4、小结:淀粉与碘酒发生反应会生成蓝紫色物质。
5、通过实验,你找到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了吗?
教学事件五:课堂检测( 5 分钟)
利用淀粉的这一特性,分组检验: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评价方法:
1、测验法:出示一种或几种常见食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以及实验结果给予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评价。
2、观察法:教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结果观察评价。
能得出正确结果的小组为合格,反之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