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摘要: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自始至今都是令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及实务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成了公司持续、健康、有效率运作的核心问题自然成为整个公司法律制度完善的关键性环节。
现综述当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论述。
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定又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结构企业经营一、前言公司治理概念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公司治理问题牵涉如何明确董事会的权利与责任、治理接管规则、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与影响、公司管理层的报酬等问题,协调公司所有者、经营者、雇员和公司利益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公司潜在的利益冲突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出资者与经营者分离、分立及整合为基础,连接并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相互之间权利、利益、责任关系的一种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机整合。
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它的合理与否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促进企业的股权结构合理化,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初建立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它始子1600年、1602年英国和荷兰的特许贸易公司。
当时的这些特许公司已具有现代公司的模糊特征——资本形成公司资本,人人均可取得公司的资本股票,投资者可在交易所自由买卖股票,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人员经营制度。
在这些特许贸易公司中,因众多股东无法介入公司的经营,故形成了股票所有权与管理公司控制权的分离,而因此产生“治理问题”,即如何建立一套使经营者对股东负责任的机制,如何确保公司经营者的行动准确地反映股东的期望。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郑志刚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研究意义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
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②此外,政治因素的考虑对一国法律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而言,对雇员的保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负相关,因而,法律规定是谋求高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家与谋求高雇员保护程度的雇员的政治妥协。
③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①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监督力量对于新的和存在因量经济租或准租的活动而言十分微弱。
3.公司控制权市场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放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舞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
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接管实际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接管者能够战胜目标公司经理人的“反接管”措施。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
而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外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
本文对如今备受瞩目的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国企业应从公司治理角度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促进公司长远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公司治理文献综述相辅相成1。
研究背景与意义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决策、激励、监督约束方面的制度、原则,涉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权利与责任方面的分配、制衡以及效率经营与科学决策。
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当局为履行职责达到公司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它与公司治理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框架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反之,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多么优秀、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既定效果。
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的功能成正比,随着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功能才能得以提高.因此,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不能割裂开来,需将内部控制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之中,即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设计内部控制的框架、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在公司治理框架下改进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及内部控制报告。
从实践中看,我国近几年来,由于内部控制无力导致公司倒闭的数量不少,内部控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的内部控制问题,突出表现在公司治理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弱化,关键人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管理层串通舞弊防不胜防,有关案例频繁不断。
从前几年的中海油巨亏案,到近几年发生的绿大地、国美电器重大财务造假案,无不显示出那些出现内部控制无力或失效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相关研究综述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新思考,公司治理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国公司治理系统的完善程度会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结构的完善、不同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表现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在国外(主要指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得较早。
目前,公司治理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商业经济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国内外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公司治理的内涵上却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模式,这一般由于研究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采取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本文将回顾公司治理机制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对与公司治理相关的理论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一、公司治理理论基础公司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理论对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主要包括古典管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管家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
1古典管家理论。
在这种理论下,企业被看作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并认为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无私的信托关系。
主要观点有:1在完全信息的假设下,经营者没有可能违背委托人的意愿去管理企业,因此不存在代理问题2在完全信息的假设下,公司治理模式不再重要3基于完全信息假设下的管理理论对于研究现代公司治理不具有任何意义。
因为在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的市场条件下,不存在委托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治理表现为股东至上。
2信息经济学下的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对古典经济学的根本性突破表现在放弃对完全信息和无私性的假设。
由此对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了质疑:完全信息的假设背离了客观现实。
在现代股份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股东并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将资产的经营权授权给经营者,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但是由于人的自私性,经营者作为代理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他们可能会以股东权益为代价二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或者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来规范委托代理关系各方的行为,并对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控制,使其决策符合委托人的利益是必要的。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摘要:一、引言1.公司治理的重要性2.文献综述的意义和目的二、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1.定义与内涵2.主要理论和方法三、文献综述内容1.股东与董事会关系2.管理层激励与治理3.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4.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5.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6.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四、文献综述方法1.文献检索与筛选2.文献分类与分析3.研究方法与技术五、文献综述成果与应用1.治理实践改进2.政策建议与启示3.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六、结论1.文献综述总结2.对公司治理研究的启示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公司治理成为了各类企业关注的焦点。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能够确保企业高效运作,降低风险,还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献综述作为一种梳理和总结研究成果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众多研究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公司治理的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司治理领域的文献综述,探讨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公司治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旨在明确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关系,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主要内容包括:股东与董事会关系、管理层激励、企业绩效、企业风险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
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研究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三、文献综述内容1.股东与董事会关系: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机构如何协同发挥作用,以保护股东权益,提高企业决策效率。
2.管理层激励与治理:激励机制如何激发管理层为企业创造价值,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
3.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治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4.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治理机制降低企业风险。
5.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
6.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总结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公司治理是指关于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从广义角度理解,是研究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科学。
从狭义角度上理解,是居于企业所有权层次,研究如何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并针对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行为行使监管职能的科学。
(一)各界学者对公司治理的解释张维迎(2000)认为公司治理有两层含义(广义公司治理和狭义公司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并认为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狭义的公司治理概念则是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一种制衡与监督机制,狭义公司治理的特点是指由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其它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葛家澍(2001)认为公司治理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股东、董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地监督经营者,而又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经营者(经理层)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能主动维护股东利益,以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杨淑娥和金帆(2002)指出公司治理是规范和处理公司各种契约关系的制度安排。
张先治和袁克利(2005)对公司治理的解释是:外部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进行的控制。
张兆国、刘晓霞、邢道勇(2009)认为公司治理是解决各种代理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包括法律制度、产品与要素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以及董事会、高管薪酬、股权结构、债务融资、信息披露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李维安、戴文涛(2013)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司治理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其实质是解决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减少代理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文献综述 (1)(二)国外文献综述 (2)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3)(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3)(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 (3)(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4)(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5)参考文献: (6)(一)国内文献综述1、公司治理的内涵。
李粮(2020)认为首先应当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对于公司治理而言,他认为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该如何制定,且如何确保该经营策略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则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贯彻该策略[1]。
任丽英(2019)对各个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作的定义进行研究,她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为解决其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从各个方面对公司全局的运作与经营所做的一种体系化、常态化的安排。
它既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也包括外部治理的安排[2]。
赵烜一(2017)将公司治理简要概括为一种为公司进行的各项活动提供运行方案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的管理系统。
它的重要内容包括:所有者的权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公司各项活动的公开性[3]。
安彬彬(2010)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多个要素的分配方法,而公司治理的存在意义便是依托于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权、责、利[4]。
2、古典管家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
周金泉和何文晋(2014)指出在古典管家理论的框架下面,毫无疑问,企业是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因为公司本身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中,自然,这种假设里公司治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成为公司所需要的控制经营的工具[5]。
张雅(2021)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意图在于降低代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因双方可能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彼此间信息的不同步而带来的“代理成本”。
基于此,他认为应当从改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灵契约”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6]。
董事会,独立董事治理相关文献综述整理(一)董事会规模关于董事会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有各种不同的结论。
大部分学者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将会使信息披露水平更低,董事会规模小更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协调,能减少成员用脚投票的风险,同时也能提高董事会的治理效率。
Fama(1983)人数少的董事会不容易被总经理控制,能灵活行使监管职责,减少程序性损失;更有利于监管能及时发现舞弊行为并进行纠正,增加董事会的效率。
Lipton和Lorsch(1992)认为,当董事会的规模超过10人时,这种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弊端就会出现:首先是董事会变得缺乏效率。
这是因为董事会内部成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需要花费的成本已经超过董事会、成员所能带来的收益;第二是伴随着董事会成员的增加,意味着董事会控制权的零落分散,控制权分散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控制权极易花落他家———公司经理。
Trick(1994)认为,董事会的结构是董事会真正发挥作用的基础,关系到公司的权力平衡问题,直接决定了董事会的绩效。
Dechow(1995)同时绩效好的企业董事会的规模相对更小。
Beasely(1995)研究认为,董事会规模大则财务造假的可能性更大,我国学者蔡宁(2003)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并认为这种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因为董事会规模变大后监督职能反而被减弱,杜兴强和温日光(2007)选择698家上市公司实证研究认为董事会规模大的公司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从而降低信息披露的水平。
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呈倒U型关系,程新生、王琦等(2008)认为,合理的董事会规模有利于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髙,董事会的规模不合理,人员太多或者太少都会降低信息披露的质量,董事会规模与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呈倒U型关系。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信息披露质量就越国内学者崔伟、陆正飞(2008)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12-公司治理问题文献综述王晓艳,温翔宇(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摘要]公司治理问题是各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关键,因而如何解决公司的治理问题也一度成为学术界关心的热点。
现有研究认为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已有研究出发,回顾文献,并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进行归纳阐述,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指导借鉴之意义。
[关键词]公司治理;代理问题;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12-30[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2019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编号:2019SY401)。
[作者简介]王晓艳(1993—),女,山西文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证券市场与资本运作;温翔宇(1995—),女,山西孝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
1 选题背景董事及其组成的董事会的思维理论与行动,在特里克的眼里,是组成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
在公司治理的日常当中,通常会涉及到股东、高管、董事会、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公司治理,实际上是对现在公司行使权力的一个过程。
公司的治理结构如何关系到企业的组织架构,更是由此发展出了公司的所有者与管理者的这一委托与代理的关系。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组织成员的利益也因此有了分歧,此时,健全合理的公司制度被提上日程来解决权利的制约与监督这一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合理良好的治理结构不仅仅可以很好的约束高管和董事会,更是对公司整体发挥出了行之有效的监督与促进,使得企业经久不衰、发展壮大。
2 理论基础2.1 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吴敬琏在1994年时提出理论,他认为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一种由三方关系组成的组织结构,这三方关系即为所有者、董事会以及高管。
因此,如果想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那么第一步就是要三权分立,明确这三方关系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
公司治理经典文献综述汇总阅读Shlaifer等人的公司治理综述和Zingles等人及Tirole的综述较好。
如果想入门系统阅读,先仔细研读米尔格罗姆的《经济学、组织与管理》最公司治理经典文献综述汇总Shleifer, A., Vishny, R., 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ournal of Finance 52, 737–775.Becht, M., Bolton, P., Roe¨ll, A., 2003. Corporate gover nance and control. In:Constantinides, G., Harris, M., Stulz, R.(Eds.), Chapter in the Economics ofFinance. North-Holland.Denis, D., 2001. Twenty-five year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search. . . andcounting.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0, 191–212.Denis, D., McConnell, J.J., 2003.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8,1 –36.Claessens, S., Fan, J., 2002.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sia: a surve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 3 (2), 71–103.Gillan, S. L., 2006: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Overview”,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12(2) ,381– 402.Dennis Wright Michaud and Kate A. Magaram 2006. Recent Technical Papers onCorporate Governance SSRN-id895520Clarke, D. 2003,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an overview’’, China EconomicReview, 14, 494–507.Tirole,J.,2005,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 publish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Solomon J., Solomon A., 2007: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ability, Secondedition, wiley press.本文是一篇书评,两位作者对williamson书中的观点进行陈述,并加进些自己的见解。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案例—以S公司为例摘要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公司制度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还比较短,但在这十多年当中,在立法与政策的不断推动之下,公司法人模式逐渐建立,公司制度也更加成熟。
针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
本文对这些这些缺陷和不足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完善方案,希望能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近一步推进作出一些绵薄之力。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意义 (1)(三)创新点 (1)二、文件综述 (2)(一)相关概念 (2)(二)相关理论 (2)三、案例分析 (3)四、研究结论 (5)(一)结论 (6)(二)建议 (6)(三)不足 (7)(四)未来研究方向 (8)一、绪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逐渐进入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所采取的转型措施和其他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
因为我国的制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其他国家的理论和实证成果都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就算能够使用,也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全面的调整。
针对我国问题的研究要先从制度方面着手。
近些年来,公司治理逐渐成为了我国实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很多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当中,大都只运用了国外的计量经济学以及中国公司的数据,但伴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与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当下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经验与成果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做法。
所以,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所进行的研究与分析,不但要充分结合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进程,还需要考虑到公司成长的独特制度背景。
(一)研究背景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当中,我国国企治理结构属于高度集中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最大程度的对国企的自主权进行了剥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以及控制权都由政府完全控制。
在这样的治理结构当中,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所有人员、资金以及物资都是国家有计划地提供。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企业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司治理结构及内控信息披露质量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还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而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作为企业透明度和治理效率的直接体现,也引起了研究者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将重点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来提高内控信息披露质量。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总体来看,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内控信息披露质量。
良好的治理结构能够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透明度。
同时,有效的内控信息披露也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运营状况,降低投资风险。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探讨公司治理结构对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机制。
其次,运用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理论假设。
四、公司治理结构对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一)董事会结构的影响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其结构对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董事会更能有效地监督企业内部运营,降低内部控制失效的风险。
同时,具有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能够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提高内控信息披露质量。
(二)监事会的影响监事会是监督企业运营的重要机构,其作用在于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确保企业运营的合规性。
一个有效的监事会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并督促企业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内控信息披露质量。
(三)股权结构的影响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企业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分配。
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确保股东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降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
浅谈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结构管理结构论文摘要:现综迷当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论述,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定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1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初建立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它始于1600年、1602年英国和荷兰的特许贸易公司。
当时的这些特许公司已具有现代公司的模糊特征―资本形成公司资本,人人均可取得公司的资本股票,投资者可在交易所自由买卖股票,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人员经营制度。
在这些特许贸易公司中,因众多股东无法介人公司的经营,故形成了股票所有权与管理公司控制权的分离,而因此产生“治理问题”,即如何建立一套使经营者对股东负责任的机制,如何确保公司经营者的行动准确地反映股东的期望。
早期的特许贸易公司所确立的公司治理结构,对日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当时并未能够很好地解决许贸易公司的治理问题,因为这种公司中并无行使股东权的机关―股东大会,即使少数公司中设有类似于股东大会的机构,也没有选举董事的权力。
二十世纪初,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公司业务的日益复杂,一方面,股东缺乏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和经营技能;另一方面,董事会需要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做出决策的必要权限,各国立法相应地缩减股东大会的职权,扩大董事会的权力。
以“股东本位”为基本理念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向“董事会中心主义”转变。
但当时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并没有脱离资本逻辑,只不过更适合大规模的、股份分散化的、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高度分离的现代公司的需求。
2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这个概念是从国外引人的,相应的英文单词是:"Corporate Governance"。
西方有学者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委托董事,使之具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公司业务的一种制度,它是以责任为基础的。
1985年,英国《公司法》把公司治理描述为由董事会、股东和审计员三方构成的制度。
毕业论文—试论公司治理状况研究综述第一篇:毕业论文—试论公司治理状况研究综述试论公司治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监管机构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质量要求的提高,上市公司更加注重改进自身的公司治理状况。
本文首先按行业、大股东性质,地区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的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介绍;接下来,分析了现在我国公司治理所存在的风险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评价公司治理状况一、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状况本文分别按行业、大股东性质、地区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的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介绍。
(一)中国上市公司分行业治理状况评价按照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对上市公司所处的13个行业门类和制造业中l0个大类进行分组,对样本公司的治理状况加以分析。
就公司治理状况而言,行业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平均值而言,公司治理指数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
非金融类行业中,公司治理指数均值最高的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公司治理指数均值低的行业为综合类企业。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状况相对”落后”的房地产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综合类上市公司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中国上市公司分大股东性质治理状况评价将样本上市公司,按照第一大股东最终控制人的类型,分为不同类型。
就样本均值而言,国有控股的治理指数最高;职工持股控股的治理指数较低。
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稳定地好于民营上市公司。
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质量长期低劣的上市公司,由于诱发”治理风险”或者促使经营状况恶化,进而导致退市或者发生控制权转移;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治理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都属于垄断和国有控股占主体的行业,这些行业都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由于政府对”国计民生”问题的重视,使得行使出资方权力的各级监管机构及审计、监督部门共同关注,因此,这类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公司治理的”合规性”。
民营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制造业等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由于市场竞争能够部分发挥对治理的替代作用,因此,民营上市公司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更加关注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标签:公司治理;内部控制1 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八十年代初期。
威廉姆森曾于1975提出过“治理结构”(ovemancestructure)的概念,这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己相当接近。
Phliph和SyevenL:W artick在1988年发表的《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
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产生了。
哈特认为,在以下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将产生。
第一,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或者说是利益冲突问题;第二,存在着交易成本,从而代理问题小能通过一个完全合同来解决。
也就是说,存在代理问题和小完全合同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就将产生。
公司治理可以当作是对初始合同中没有特别规定的问题作决定的一种机制。
2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2.1 国外文献综述内部控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总体上说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
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的可能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实行授权与批准,对资产实行控制,对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经营保管职务分离。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一些大公司相继出现经营失败,这些现象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
试析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文献综述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文献综述论文摘要: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的文献进行综述。
公司治理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及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也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股权结构、高管薪酬、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早在3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股份制公司中因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认为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解决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公司治理的现代理论文献起源于Berle and Means(1932)的开创性研究。
他们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常常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Berle和Means所关注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委托代理问题,最终推动了经济学中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的萌芽和发展。
正如Denis and MeConnell (2003)所讲,“…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总和,它们可促使那些追逐个人利益的公司控制者(他们决定公司的运作)所作出的决策能以公司所有者(企业的出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另外,美国教师养老基金公司(TIM —CRK)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的集合,这些制度能使得股东的利益与那些管理公司事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
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 )的文献进行综述。
所谓公司治理机制(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指的是公司的投资者利用法律以及公司章程等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规定,或者借助市场竞争的自发选择,或者在公司治理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为的制度设计等来实现的公司控制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各种机制和制度安排的总称。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
作者:唐媚媚
来源:《南方企业家》2018年第07期
摘要: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涉及了董事会、独立董事及管理层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外均有研究。
本文从国外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国内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简要评价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国内研究;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
公司治理结构一词最早是由Richard(1960)提出来的,指公司组织体制的结构与功能。
Jensen和Meckling(1976)将委托代理理论引入到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被视为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开端,他们指出公司的股权与经营权分离容易产生委托代理问题,通过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委托代理成本降低。
Rosenstein(1990)的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独立性程度会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的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内部核心的地位。
Bushman(2004)通过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特征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司在构建公司治理结构时会考虑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Beekes etal(2004)通过研究英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董事会特征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稳健性的影响发现,董事会影响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稳健性,公司聘任的外来独立董事有利于加强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独立董事人数越多,公司对坏消息的敏感程度越高。
Ball和Shivakumar(2005)以英国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英国的上市公司与私有公司的财务报告会计稳健性不一致并存在显著的差异。
Lobo和Zhou(2006)研究表明,当公司的外部监督更严谨时,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稳健性越高,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促进公司的会计稳健性。
Garcia Lara etal(2009)研究指出,在企业财务报告中,企业对盈余的确认速度不及对损失的确认速度快,在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时,公司的管理层越倾向主动提供稳健的财务报告。
Roslinda(2011)研究了公司治理特征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调查了澳大利亚财务公司董事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师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
研究发现,独立董事人数与会计稳健性成正相关关系。
Stergios etal(2013)研究了美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认为具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更加重视会计稳健性和财务报告。
Azami和Zeinab(2016)研究德黑兰股票交易所133家企业公司治理特征与融资决策的关系。
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非执行董事的持股比例、首席执行官与董事会主席的双重性和财务杠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和财务杠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这些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的董事会特征在企业融资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研究
林钟高和吴利娟(2004)通过理论分析公司治理对会計信息质量的影响发现,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公司治理结构越健全,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陈旭东和黄邓仕(2007)运用会计盈余/报酬关系计量模型,研究了关于公司治理的几个重要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通过实证检验影响会计稳健性的公司治理因素发现,当企业银行借款比例大时,公司越倾向于提高会计稳健性。
赵德武等(2008)以我国2002~ 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独立董事监督力有助于提高企业盈余稳健性,公司治理结构越完善,越能促进独立董事监督力对企业盈余稳健性的影响。
高雷和张杰(2008)以剔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
结果表明,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为负相关关系,公司治理水平越高,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为反向变动关系,投资机构持股比例越大,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
王虹(2009)等以我国上市公司最大的六个行业为研究样本,系统地分析样本公司2004~2008年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通过实证检验表明,董事会规模与会计盈余信息的关系显著为正,随着董事会规模变大,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质量越高。
王茁(2013)等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8~2010年期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不同的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存在也不相同,董事会具有好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增强。
戴亦一(2014)等以我国主板上市公司2006~2012年的独立董事辞职事件,以重大财务报告重述和严重违规违法行为作为公司治理缺陷的代理变量,探讨独立董事提前辞职行为能否传递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的信号。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提前辞职行为可以传达公司治理缺陷的信号。
刘振彪和谢娴颖(2015)通过对我国2009~2013年五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的三次项对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叶陈刚等(2016)以2007~2014年我国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分别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简要评价
通过前述文献回顾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涉及公司价值、经营业绩、公司治理缺陷、董事会特征和盈余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涉及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和管理层等多方面的内容,虽然已有研究但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也没有取得公认一致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钟高,吴利娟.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4(08).
[2]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