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教育的目的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教育的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本节主要关注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层次结构,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如何理解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广义的教育目的:所有的团体和个人对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期待,如思想家、政党和国家、教师、家长和学生个人。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本国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培养为什么社会服务的人,对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价值做出定位,明确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立场。

二是培养什么素质的人,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明确受教育者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发展的水平要求如何。

本章所讨论的教育目的是指狭义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教育方针是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一定时期国家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要及时反映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具有易变性;教育目的指向人才的培养,具有相对稳定性。

新中国成立前,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也以教育宗旨标指。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总体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不断具体化,构成一个层级体系,这一层级体系从抽象到具体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这样一个系统将教育目的层层落实,转化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1.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中小学学校、高等学校各个专业可以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既有国家统一的要求,也有自己特色之处。

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遍要求,培养目标是针对某一级、某一类,甚至某一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依据教育目的,同时考虑不同领域、不同类别、不同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2.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

我国课程目标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变化。

“双基”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期望受教育者通过完成某一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预期所产生的变化。

众多的教学目标聚合完成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每一个教学时段的分解和具体化。

4.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相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总体上说是抽象的、概括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不断细化的过程,是教育目的层层落实的过程。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

1. 教育目的受社会交往范围的影响。

2. 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3. 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 教育目的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这两大教育原理,直接牵涉到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 历史上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不同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身体、德行与智慧和谐发展的思想。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拉伯雷和蒙田等批判经院主义教育,强调人的身体、精神、道德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

17世纪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洛克的绅士教育,18世纪卢梭的自然教育、康德的理性主义教育、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思想等,也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培育人的健全人格。

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早期),欧文、傅里叶、圣西门(19世纪)

观点:他们不仅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而且认识到了分工是破坏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根源,并试图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构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直接来源。

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是从分工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原始手工业——人的发展的原始丰富;资本主义工场——人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大工业生产——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运用,又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从大工业生产的要求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适应大工业的劳动变换、职能更替、工人全面流动所要求的人的劳动能力或才能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从分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分工只与人的劳动能力有关,即体力与智力有关。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本义和扩展

马克思从分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分析的是生产过程中作为产业工人的人的全面发展,而非作为完整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既要考察其物质生产关系中的存在状态,还要考察其社会交往关系中的存在状态。前者与劳动能力(体力、智力)有关,后者与道德、社会性有关。所以,完整人的全面发展是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因此也是个性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理想的全面发展是全面、自由而个性的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与教育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这就是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共产主义制度。因此,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理想。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所进行的系统教育的总和。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通常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简称为“五育”。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1.马克思主义以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离的。

近代工业革命,客观上要求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出了要求。

近代教育家从不同方面强调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对傅里叶、欧文对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的重要来源

2.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最初是针对生产劳动中的工人(主要是童工)而言的,使他们在生产劳动的同时,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但是,马克思看到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教育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早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双向结合:一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二是国民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前者着眼于社会生产,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方法”;后者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就是对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和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体脑并用的、能适应现代生产过程中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从而推动生产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本节是要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轨迹,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1.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目的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了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

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以“教育方针”代替“教育宗旨”。1934年,毛泽东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2.新中国的教育目的:几次重要的表述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其中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

2.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素质

第四节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本节主要讨论当前实施教育目的的两个关键问题: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明确他们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要求。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和批判,最初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反义词和矫正“应试教育”的策略出现的。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首次明确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出规定:素质教育指向国民素质的提高,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国家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主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回顾素质教育发展的这一历程,我们看到,从20世纪80年代纠正“应试教育”,到90年代“提高国民素质”,到21世纪把“立德树人”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素质教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素质教育是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把素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当前形态。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

1.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再是传统的物力因素,而是新的人力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发展。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2.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

重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培养创新人才,一方面,需要改革现实的教育,实现观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教育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另一方面,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从目标上说,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趋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创新精神问题。

创新教育是围绕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教育的整体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教育要求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也需要全方位的保证。

所谓教育全方位的创新,包括教育各个要素的创新及其整体的创新。所谓全方位的保证,包括教育制度、教师队伍、

教育技术等为创新教育提供保证,也包括社会、家庭、社会舆论等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证。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空间和支持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