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翻译陷阱
- 格式:pdf
- 大小:212.66 KB
- 文档页数:3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英汉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同样的表达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可能会产生不同
的含义。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了解并适应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
准确地传达原意。
例如,在西方社会中,“时间就是金钱”这个成语广为流传。
这句话
强调时间的宝贵和珍贵,意味着每一分钟都应该被充分利用。
而在中
国文化中,“时间就是生命”更为常见。
这句话则更强调时间对人生
的重要性,暗示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利用它。
在翻译这些成语时,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选
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含义。
此外,在英汉翻译中还需要注意到礼仪和习俗方面的差异。
例如,在
西方国家,握手通常是表示欢迎和尊重对方的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中,鞠躬则更为普遍。
如果一个西方人在中国向他人伸出手臂握手,可能
会被视为失礼或不尊重。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调整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习语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是一种文化沉淀,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广义上习语包括成语(idioms)、短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录(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歇后语(two-part sayings)等。
下面就探讨一下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根源及一些习语翻译的方法。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根源1.1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位于亚洲大陆,自古汉族人们的生活繁衍主要离不开土地。
土地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
比如:“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瓜熟蒂落”。
英国是一岛国,历史上航海捕鱼是英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系。
比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等等。
英语中有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习语:a poor fish 可怜的家伙,a cold fish 冷淡的人,a shy fish 害羞的家伙等。
比喻花钱大手大脚,汉语是挥金如土,而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常用“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似火烧”来描述。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英国人形容夏天是温柔、可爱、美好。
1.2风俗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摘要:英汉习语由于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及神话、历史发展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其文化内涵往往具有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处理这些饱含文化特质的内容时,我们应当针对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方法,或直译,或意译,或直译加注,或套译,或直译意译兼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习语。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1.引言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化。
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1](P109)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由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信息,成为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习语的来源,拟找出英汉文化差异的根源,并据此提出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2.习语来源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的来源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日常生活等[2](P13),下面我们分别从生活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及神话等几个方面对比一下英汉习语的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2.1生活环境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海上运输业与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就使得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水和鱼的习语[2](P49-57)。
比如,allatsea (全在海里)指不知所措;allhandstothepumps(所有人都去抽水)指情况危险,要全力以赴;likeafishoutofwater(像离水之鱼)指处在陌生环境中,不自在;drinklikeafish(像鱼儿那样喝)比喻能喝;abigfishinalittlepond(小池塘里的大鱼)指在小范围内出名的人,矮子中的巨人等。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摘要:由于英汉文化巨大差异,英汉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准确理解和传达英汉习语的文化信息,在英汉翻译实践中提升翻译作品的达和雅的品质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习语(idiom)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它通常涵盖成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歇后语(enigmatic folk similes)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通过研究发现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英汉习语所表现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洋和渔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而生活在亚洲大陆的汉民族,则依赖于土地和农业。
例如,比喻花钱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英语习语是spend? 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比较第一篇范文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比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
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使用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特征。
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这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对英汉词汇中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
历史背景的影响英语和汉语的历史背景对各自的词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语的发展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法国和德国等语言的影响,因此英语词汇中包含了很多与这些国家历史相关的词汇。
例如,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civilis”,意为“公民的、城市的”,这与古罗马的城邦制度有关。
而汉语的发展则主要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周边民族的影响,如“茶”(chá)一词就源自于我国古代对这种饮料的称呼。
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语言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航海相关的词汇,如“ship”(船)、“ocean”(海洋)等。
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汉语中则有很多与农业、土地相关的词汇,如“田”(tián)、“农”(nóng)等。
风俗习惯的影响风俗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汇的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英语中,有许多与节日、庆典相关的词汇,如“Christmas”(圣诞节)、“Easter”(复活节)等。
而在汉语中,则有很多与传统习俗相关的词汇,如“团圆”(tuányuán)、“压岁钱”(yāsuìqián)等。
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汉词汇的发展。
英语中有很多与基督教相关的词汇,如“sin”(罪)、“salvation”(救赎)等。
而汉语中则有很多与佛教、道教相关的词汇,如“佛”(fó)、“道”(dào)等。
结论第二篇范文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窥探:一个跨学科的视角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你是否曾经对着英语单词发过呆,想要理解这个单词背后的文化含义?或者在翻译某个句子时,疑惑为什么同一个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含义如此不同?其实,这些现象背后都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文化差异。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习语是每个语言中的精彩部分,它们是由于特定文化、历史和传统而形成的特殊表达方式。
英语和汉语都有许多流传已久的习语,它们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同一个习语的翻译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翻译探讨。
英语和汉语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存在明显差异,这直接影响了习语的表达和理解。
英语中有一句常用的习语“when pigs fly”,意思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中文中并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习语。
这反映了英语中强调实事求是、逻辑性和现实主义的文化特点,而中文更注重隐喻、比喻和抽象表达,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情感、想象和哲学性思考的特点。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上。
汉语习语多以四字或八字成语的形式出现,富有韵味和诗意;而英语习语则更注重简洁、生动和幽默。
英语中有一句习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这个习语通过简洁的表达表现了英语文化重视实际行动和结果的特点。
而中文中有一句习语“画蛇添足”,既有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又有丰富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中文文化的表达风格和情感色彩。
在翻译这些不同文化习语时,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
对于一些存在文化隐喻的习语,译者可以采取注释或者语境翻译的方式,通过解释或者添加文字来帮助读者理解原习语的文化内涵。
对于一些含蓄、抽象的习语,译者可以尝试用类似意境的英文习语来替代,以达到更贴切的翻译效果。
译者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敏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解决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除了在翻译中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学习和理解外语习语本身也是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外语社交环境,增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对比不同文化习语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也可以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别及翻译中文摘要习语通常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
英汉习语源于生活,纷繁浩瀚,源远流长,文化信息异常丰富。
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述人文习俗、思想感情。
由于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习语中有些文化信息完全对应,有些部分对应,还有一些无任何对应的关系。
为了形神兼备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习语时,应当充分了解英汉习语中所含的文化内涵,视具体情况,或英汉对译,或文外加注,或另添字词。
本文从多方面比较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列举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常见的方法,如直译、意译等。
直译多适用于文化信息完全或部分对应的英汉习语翻译,而意译多用于无对应关系的习语。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AbstractIdioms usually include idioms, proverbs, mottoes, colloquialisms, slang and allusions. Large in quantity, long in history and rich in cultural informatio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life. Idioms represent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natural rules accurately with lively and plain words. As far as their underly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concerned, some idioms are completely or partial equivalent 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while some others have nothing in common at all. In order to convey their cultural information fully, faithfully and effectively, we can translate these idioms word for word, give notes or add extra wor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dioms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在汉语和英文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胡亮才(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各自内含不同的文化因素,词汇的翻译实际上包含着语义和文化两个层次。
本文就英、汉词汇的文化因素及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探讨,从而尽量避免词汇之间的文化差异对语言交流所造成的障碍。
关键词:英汉词汇;文化差异;词汇翻译中图分类号:G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04)01-0060-02一绪言英、汉两个民族均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传统,都有丰富而发达的语言。
词汇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定的文化常将某种烙印加到词汇上,由于各自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词汇体系,从而使这些词汇在文化意义上呈现出差异,而这些差异常会导致信息传递的错误。
二英汉词汇在文化意义上的差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词汇的不同理解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而导致文化差异的基本因素往往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不同的地理与生活环境以对汉语“西风”和英语“west wind”的理解为例,由于中、英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当西风吹起的时候,英国正值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在中国,则正值深秋或隆冬,天气寒冷,树木凋零,使人联想起一种凄惨的感觉;西方人常视之为希望与力量的象征。
另外汉语中还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说,这里的“东风”与“西风”均被赋予了明显的政治色彩和褒贬含义。
2.不同的人文历史、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在中国历史上,“牛”是人们广为熟悉和喜爱的家畜,如是“牛”就有了特定的内涵。
用“牛劲”比喻人的力气大,用“壮如牛”来描述人的健壮,用“老黄牛”来赞美人任劳任怨。
而在西方国家则用“马”来体现上述意义,如:“Strong as a horse”,“work iike a horse”及“eat iike a horse”。
英汉文化差异在词汇中的反映一、词汇空白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在一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概念,比如:中文中的“干部”一词,一般译成英语的cadre,旦是cadre却不等于中文的干部“”,而且,cadre 不是一个常用词,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懂得去含义。
即使认识这个词,人们对其发音也不尽相同(因为他有三四种读音)。
难怪有人建议使用其他的替代词:officials, functionaries, administrators 等等,旦无一可与“干部”一词对应。
目前有一种新的提法,把这种词叫做china English.同样,像cowboy和hippie,中文中没有对应词。
汉译“牛仔”并为表达出早期美国西部与cowboy 有关的传奇和浪漫;而“嬉皮士”不仅没有表达出hippie 本身的含义,而且还有一点误导作用,因为很多hippie 是严肃认真的人,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对多数人来说显得有点古怪。
另外,一些汉语词汇(如:toufu 豆腐,chowmeim炒面,litchi 荔枝,cheongsam旗袍等),由于找不到英语对应词,虽然通过音译进入了英语词汇,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他们还是陌生,这些都是文化使然。
二、词义差异我们常听到一些对英语一知半解的人对英美人士介绍其同伴为my lover, 这常使那些老外们瞪目结舌。
他们不明白,对这种问题一向讳莫如深的中国人怎么忽然这么开放,公然承认自己有“情人”,而只不过是他们的配偶而已。
他们的本意是“爱人”,并非“情妇”或“情夫”。
中文的“籍贯”一词,既可以指出生地,也可以指一个人的祖籍,二者有时相同,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
而在英语里,出生就是出生地,与一个人的祖籍无关。
这种差别有时会在填写身份证、个人资料和护照时产生混乱。
同样,“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 在英汉文化中也有较大的差别。
在中国,“知识分子”通常包括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医生和工程师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
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
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
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一)词义比较1.词的多义性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
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
)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
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
如:2.抽象与具体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
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
英汉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既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的移植过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英汉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差异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亦在各自的语言中打下了烙印。
作为构筑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可以窥探一个民族的文化。
文化负载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文化负载词指的是语言词汇系统中客观直接反映该民族独有文化的一类词汇,它是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的反映。
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性,文化负载词就是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负载词(一)地域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差异语言首先是对其所处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相应的反映客观世界的语言。
英国四面环海,航海和捕捞曾在其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词汇中的许多词语与水产有关系,有大量关于海洋、船只、鱼、水的词汇,如anoddfish(怪人),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班门弄斧),to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等。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文化极其深厚,这充分体现在语言中,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挥金如土”、“气壮如牛”等。
(二)历史发展的差异历史的发展会给语言留下深刻的历史烙印。
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标志着某一历史阶段的词汇常会出现,比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大革命”、“大字报”、“红卫兵”、“走资派”、“臭老九”等,这些词汇在中几乎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汇。
此外,中西方语言中的词汇深受其作品、文学典故的影响,都很难在对方文化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词,比如一些源自中国古代传说、小说而至今还在使用的“龙王”、“虾兵蟹将”、“马后炮”、“空城计”等。
2532020年46期总第538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文/王 蕾典故,其中包含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等。
譬如在英语习语中,“cross the Rubicon”就来源于传统的罗马历史故事,与汉语习语中的“孤注一掷”比较类似,“hang by a thread”则来源于希腊故事,与“千钧一发”的含义接近。
从以上两个习语不难看出,这些英语习语结构是非常凝练的,简单的几个单词就能够表达出深刻的含义,因此在对这一类型英语习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含义进行理解和翻译。
例如,“cat's paw”的字面意义就是猫的爪子,但是在英语习语中具有比喻“被愚弄的人或者事物”的含义。
同样,汉语习语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中国的典籍、寓言故事、神话故事,例如比较常见的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习语都是从古典神话中产生的,而在英语习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类型的习语,这也是汉语习语的主要特点之一。
3.宗教信仰。
文化现象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宗教是一种外在的文化表达现象。
在很多英汉习语中,宗教文化都对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英语习语中很大一部分都与基督教具有比较强的联系。
(1)“in 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 wrong pew ”这句习语的释义为“进了正确的教堂,但是坐错了椅子”,用来比喻做人做事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细节方面具有缺失;(2)“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的释义为“天神会帮助那些帮助自我的人”,与汉语习语中的“自助者、天助之”非常类似,其中的天神正是基督教中的信仰形象。
而汉语习语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国内佛教等宗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此也诞生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习语,其中包括“借花献佛”(比喻借用他人的物品待客或送人)、“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不准备,事到临头才设法应付)等,足以看出佛教对汉语习语的影响。
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2)二、情感色彩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英汉对基本颜色的分类差别不大。
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各种颜色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译者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
在英汉语言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如:红旗red flag红糖brown sugar,红茶black tea等等。
green 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
汉语中表示十分嫉妒的“眼红”,应该译为green-eyed而不能译为red-eyed。
由于美元的纸币是绿色的,所以green 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
黄色yellow在英汉语言中的引申含义差别较大。
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ayellow livered胆小鬼。
汉语中黄色一词有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等等。
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
能够表示汉语中的意思的词应该是: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等。
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
如:blue jokes下流的笑话,bluefilms黄色电影等。
蓝色blue 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
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
有时也用来指黄色的、下流的意思。
如:blue talk下流的言论、blue video黄色录像。
白色white在英汉语言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
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葬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葬事。
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