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药物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19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哮喘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提示可变气流受限的一些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
根据以下一些临床特征,并排除其他疾病时可诊断为哮喘。
1.临床表现:(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辅助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 ml。
(2)呼气流量峰值(PEF)及其变异率测定:连续2周或以上监测PEF,平均每日昼夜PEF变异率>10%。
(3)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鉴别诊断:哮喘应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上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相鉴别。
(三)疾病严重程度分层哮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急性发作期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4级;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属于非急性发作期,其严重度评估采用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分为良好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3个等级。
非急性发作期的长期规范管理是哮喘治疗的重点。
二、药物治疗原则不同的分期、分级,哮喘的治疗不同,最终目标是既要达到当前控制,又要降低未来风险。
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治疗目标不同: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主要为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
慢性持续期治疗目标在于达到哮喘症状的良好控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尽可能减少急性发作、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哮喘的分类形式有哪些,不同分类形式中有哪些哮喘类型?【经典分类⽅法】(⼀)外源性哮喘(Extrinsic asthma)所谓的外源性哮喘主要指过敏性哮喘(亦称过敏性哮喘),此外还包括职业性哮喘、药物性哮喘和⾷物性哮喘等,近年来有⼈把运动性哮喘也归于外源性哮喘范畴。
外源性哮喘主要有以下特征:①哮喘症状的发⽣与变应原吸⼊之间有明确的时间关系,包括速发相哮喘反应、迟发相哮喘反应和双相反应;②有对吸⼊变应原呈阳性反应的免疫学指标,包括特异性⽪试和特异性IgE测定等;③哮喘发作的频率和程度与季节和环境因素有关;④⼤多数外源性哮喘患者伴随有过敏性⿐结膜炎、湿疹和/或有特应症家族史。
⑤外源性哮喘发病年龄⼩。
绝⼤多数外源性哮喘患者是从婴幼⼉或⼉童期开始发病,其中绝⼤多数患者有特应性素质或有家庭过敏史,经常伴有过敏性⿐炎、过敏性结膜炎、⽪肤湿疹、荨⿇疹和⾷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
哮喘的发作通常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接触尘螨、花粉、霉菌、室尘,吸⼊化学物质或⼯业有机尘,⾷⽤过敏⾷物等。
外源性哮喘的症状多呈季节性发作,或常年性发作季节性加重。
特异性⽪试和特异性IgE检测呈阳性反应,应当注意的是吸⼊变应原既可以诱发速发相哮喘反应,也可以诱发迟发相哮喘反应,因此在判断哮喘症状发作与变应原吸⼊的时间关系时应对迟发相哮喘反应给予关注。
⼆、内源性哮喘(Intrinsic asthma)所谓的内源性哮喘主要指⾮过敏性哮喘,包括感染性哮喘、⽉经性哮喘、妊娠性哮喘以及药物性哮喘(包括阿斯匹林哮喘)。
相对于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主要有以下特征:①对常见过敏原检测呈阴性反应;②没有特应症家族史;③持续性嗜酸细胞增多;④严重的病情往往需要⼝服糖⽪质激素;⑤住院治疗往往也难以使病情得到进⼀步改善。
这些患者的发病多在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内分泌改变、精神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的基础上,呼吸道受到细菌或病毒的侵袭,⽓道粘膜上⽪被破坏⽽导致⽓道⾼反应性,引起哮喘的发作。
呼吸科常用药物总结引言呼吸科是专门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的医学领域。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多种疾病,对应的治疗方案会使用到一系列常用药物。
本文将总结呼吸科常用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供医务人员参考。
1. 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扩张剂是呼吸科中常用的药物,用于缓解呼吸道痉挛、促进气道畅通。
•作用机制:通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减轻呼吸道痉挛。
•分类:–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布地奈德等。
–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
–抗胆碱药物:如异丙托溴铵。
2. 反应性气道疾病治疗药物反应性气道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变应性咳嗽等,治疗时可使用以下药物。
•局部鼻用类固醇: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
•反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替奈德。
•孵化剂:如酚麻美敏。
3. 肺部感染治疗药物肺部感染是呼吸科中常见的疾病,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抗生素:–β-内酰胺类:如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
–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喷他佐尔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药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持续进行性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时可使用以下药物。
•抗胆碱药物:如异丙托溴铵、托布坦。
•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氢化可的松。
•粘液调节剂:如溴己新。
5. 其他常用药物除了上述药物外,呼吸科还使用到其他常用药物,包括:•咳嗽抑制剂:如可待因、左氧氟沙星。
•祛痰药物:如氨溴索、复方甘草片。
•雾化治疗药物:如沙丁胺醇、奥托必利。
结论呼吸科常用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本文简要总结了呼吸科常用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等内容,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医务人员还需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禁忌症、副作用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注:此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用药请遵医嘱。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在使用药物前咨询专业医生。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份参与的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性疾患。
哮喘发病率高、危害性大、治疗困难复杂、目前尚不能根治且易于复发。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参照GINA 有关文件,重新修订了1997年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对指导我国临床医师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以及推动哮喘的综合防治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着重就支气管哮喘治疗的常用药物临床应用作简要介绍。
一、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激素是最有效的抗变态反应炎症的药物。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活化;抑制Th2类细胞因子及IgE的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增加细胞膜上β2受体的合成等。
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
㈠、吸入给药:这类药物局部抗炎作用强;通过吸气过程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血液药物的大部分被肝脏灭活,因此全身性不良反应少。
口咽部局部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
吸药后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罐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
吸入激素后的全身不良反应的大小与药物剂量、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代谢率及全身吸收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有关。
目前上市的药物中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的全身不良反应较少。
吸入型糖质激素是长期治疗持续性哮喘的首选药物1、气雾剂:目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3种。
其每天剂量高低和互换关系,见表1。
表1 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每天剂量高低与互换关系2、干粉吸入剂:包括二丙酸倍氯米松碟剂、布地奈德都保、丙酸氟替卡松碟剂等使用干粉吸入装置比普通定量气雾剂方便,吸入下呼吸道的药物量较多。
糖皮质激素气雾剂和干粉吸入剂通常需连续、规律地吸入1周后方能奏效。
2呼吸系统疾病用药2.1 哮喘及其用药 (2)2.1.1 哮喘的药物治疗 (3)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药物治疗 (7)2.3 支气管舒张药 (8)2.3.1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2.3.1.1 选择性β2受体激动药 (8)2.3.1.1.1短效β2受体激动药 (8)2.3.1.1.2长效β2受体激动药 (8)2.3.1.2 其它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3)2.3.2抗胆碱支气管舒张药 (15)2.3.3茶碱类支气管舒张药 (16)2.4糖皮质激素 (19)2.5 色甘酸盐及相关治疗和白三烯受体拮抗药 (24)2.5.1 色甘酸盐及相关治疗 (24)2.5.2 白三烯受体拮抗药 (25)2.6 抗组胺药 (27)2.7过敏原免疫治疗用药 (37)2.8变态反应急症及其用药 (39)2.9呼吸兴奋药 (41)2.10 氧 (42)2.11黏液溶解药 (43)2.12镇咳药 (47)2.13 祛痰药 (51)2.14减鼻充血药 (51)本章包括下列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1.哮喘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咳嗽2.1 哮喘及其用药哮喘(asthma)的治疗药物包括肾上腺素β2受体激动药、抗胆碱药、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药、茶碱、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钠,以及白三烯受体拮抗药。
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病情严重度判断和治疗原则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取决于发作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
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成人哮喘急性发作的一般治疗策略测茶碱血药浓度,如同时应用大环内酯类、H2受体拮抗剂、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茶碱剂量应酌减。
2.1.1 哮喘的药物治疗吸入此途径可使药物直接进入气道,比口服所需药物剂量小,且不良反应少。
压力型定量手控吸入器是很多治疗哮喘药物有效便捷的给药方法。
储雾罐装置能提高给药效率,尤其对于15岁以下儿童和使用压力型定量手控吸入器有困难的患者;储雾罐还能减少吸入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局部不良反应。
平喘药的分类及功效介绍【注解】平喘药可分为三大类。
支气管扩张药:又可分为肾上腺素β受体动剂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氯丙那林、特布他林、沙丁胺醇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氨茶碱、胆茶碱、喘定、二羟丙茶碱等;抗胆碱药,如异丙托溴铵。
抗过敏药:如色甘酸钠。
肾上腺皮质素类:如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倍氯米松。
【化学性状】平喘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溶于水、热乙醇,不溶于乙醚。
【药性功效】平喘药能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其松驰和扩张,因而可以缓解气急、呼吸困难的症状。
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氯丙那林等,通过提高支气管平滑肌中环化腺核苷-磷酸(cAMP)的含量,产生舒张效应,并能抑制过敏递质释放,口服有效。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胆茶碱和喘定对胃肠道刺激性氨茶碱小,伴有心动过速或不宜使用上腺素类药物的患者可以选用。
抗过敏药色甘酸钠是一种新型的平喘药,能稳定肥大的细胞膜,使钙离子不易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原抗体结合所引起的化学递质释放,但其缺点在于口服无效且作用发生缓慢,要连用数天,直至数月后才收到防治效果(预防吸入性哮喘)。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对反复发作的顽固性支气管哮喘或哮喘持续状态有较好的疗效。
但长期应用会有明显的全身性不良反应。
近来应用这类药物的气雾吸入治疗哮喘获得较好疗效,几无不良反应。
止咳平喘药有宣肺、敛肺、润肺、降气等作用,主要用于外感咳嗽、气喘、咳痰稀薄或黏稠,或干咳少痰,或虚劳内伤咳喘等症。
常用药物有杏仁、款冬花、百部、枇杷叶、葶苈子、桑白皮、紫菀等。
【禁忌事项】咳嗽兼有咳血者,不宜用强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以防加重咳血。
麻疹初起的咳嗽,不要急于止咳,尤其不要用温燥性或收涩性的止咳药,以免助热或影响麻疹透发。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哮喘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提示可变气流受限的一些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
根据以下一些临床特征,并排除其他疾病时可诊断为哮喘。
1.临床表现:(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辅助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 ml。
(2)呼气流量峰值(PEF)及其变异率测定:连续2周或以上监测PEF,平均每日昼夜PEF变异率>10%。
(3)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鉴别诊断:哮喘应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上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相鉴别。
(三)疾病严重程度分层哮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急性发作期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4级;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属于非急性发作期,其严重度评估采用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分为良好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3个等级。
非急性发作期的长期规范管理是哮喘治疗的重点。
二、药物治疗原则不同的分期、分级,哮喘的治疗不同,最终目标是既要达到当前控制,又要降低未来风险。
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治疗目标不同: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主要为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
慢性持续期治疗目标在于达到哮喘症状的良好控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尽可能减少急性发作、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