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 格式:pptx
- 大小:100.03 KB
- 文档页数:21
2022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引起临床多学科关注,早期确切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其方法主要包括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鉴定、真菌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为了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应用这些方法,提高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水平,我们邀请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了此共识。
本共识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方法的应用人群、送检要求、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建议,强调对于侵袭性真菌病高危患者,应综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正确取材送检、提高结果解读能力、了解不同方法的临床意义,以便合理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侵袭性真菌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常见的病原真菌包括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和毛霉等。
这些致病真菌引发的疾病临床特征迥异;新发致病菌及多药耐药菌种不断出现,增加了诊疗难度。
侵袭性真菌病起病隐匿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
国内外近期推出的针对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或共识指出,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均需依靠适宜的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方法[1, 2, 3, 4]。
2020年,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和真菌病研究组教育研究协会(MSGERC)发布侵袭性真菌病诊疗共识修订版,该版共识除上述常规方法外,更强调分子生物学诊断的价值[1]。
我国医院内进行真菌相关微生物检查的实验室主要为检验科微生物室。
近期对全国348家医院微生物室真菌检验能力的调查显示,我国常规真菌检验项目(真菌涂片染色、真菌培养)及部分血清学检查(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覆盖率在70%以上,但真菌其他检验方法以及整体诊断能力较为欠缺,与国外差距较大[5]。
在进一步加强微生物实验室能力建设基础上,也需要将有重要价值的诊断方法介绍给广大临床医师,帮助大家加深认识,合理应用,提高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水平。
为此,我们邀请来自感染、呼吸、血液、重症等领域专家与医学真菌和临床微生物专家们共同参与制定本共识。
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检查2023指南解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3年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检查指南解读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s)的诊断和治疗日益精细化。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l上垡凼拄盘盍垫!Q生垒旦筮塑鲞筮!翅£!垫』坠塑翌丛型:』坚堡垫!Q:!堂:塑:盟!:垒符,说明该药有效率较高。
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我们的结果显示,原发血液病种类、血液病治疗用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真菌培养结果、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是影响伊曲康唑疗效的主要因素。
恶性血液病患者IFI有效率明显低于良性血液病患者,可能与恶性病患者自身免疫监控机制遭到破坏、抗感染能力下降有关。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抗感染的重要组分,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小于0.5×109/L患者,提示粒细胞缺乏是影响117I疗效的重要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尽快恢复患者粒细胞水平。
真菌痰培养阳性患者预后差,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与阳性患者感染菌量较大,抗真菌治疗延误所致有关。
合并其他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疗效较差,可能与混合感染后真菌不易清除相关,提示血液病合并IFI往往不是单一的真菌感染,应注重同时应用抗细菌药物。
患者的年龄、体温、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高低、G试验结果在本研究中未发现与抗IFI疗效明显相关。
伊曲康唑的毒副作用主要为肝肾功能损伤、心・507・脏毒性、胃肠道反应等。
经对症处理或减停伊曲康唑后仍可恢复。
另外,伊曲康唑对患者血象无明显不良影响,提示该药物是相对安全的。
参考文献[1]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中华内科杂志,2007。
46:607击10.[2]ShaoPL,HuangLM,HsuehPR.Invasivehlgalinfection—hbomtorydiagnosisandantifungaltreatment.JMicrobiolImmunolInfect,2006,39:178・188.[3]HaehemRY,KontoyiannisDP,ChemalyRF,eta1.Utilityof铲lactommu舯enzymeimmunoassayand(1,3)beta-D・gluca.indiagnosisofinvasive劬5alinfections:lowsensitivityforAspergillusfumigatnsinfectioninhematologicmalignancypatient8.JClinMicrobiol,2009,47:129-133.[4]DignanFL,EvansSO。
(1,3)—β—D葡聚糖检测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采用(1,3)-β-D葡聚糖对于临床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确诊或疑似IFD恶性血液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不同诊断标准下(1,3)-β-D葡聚糖水平及其敏感性、特异性。
结果:不同诊断标准下,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阳性检测率分别为72.50%、8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60 pg/mL为阳性标准时其敏感性、阴性预测值比≥80 pg/mL为阳性标准时明显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标准下试验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1,3)-β-D葡聚糖检测可以对IFD患者予以早期诊断,临床推广意义重大。
标签:(1,3)-β-D葡聚糖;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病恶性血液病患者因治疗的需要,长期接受大剂量化疗,其间不断接触抗菌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所以导致IFD(Invasive fungal disease,侵袭性真菌病)的风险较大[1-2]。
IFD发病急速,预后不好,成为导致血液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当前,临床诊断IFD的传统方式是进行病原体培养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同时耗费时间较长,敏感度也相对较低,所以难以早期确诊。
加之组织病理活检和深部组织培养检测具有创伤性,不适用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延长及其他类型的危重恶性血液病患者,给IFD的临床诊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3]。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患者的感染程度具有密切关联,同时临床治疗时机对其临床疗效也存在一定影响,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报道称,通过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对IFD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4-6]。
伊曲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目的研究伊曲康唑对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方法采用同期随机对照将高危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进行伊曲康唑预防性治疗,对照组36例,未进行预防治疗。
结果真菌感染率分别为20.5%和38.9%,经χ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伊曲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可靠。
标签:伊曲康唑;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恶性血液病经过反复化疗、放疗、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由于病原学资料较难获得,故临床多数采取经验性治疗,但疗效不佳,费用很高,因此在感染发生之前进行预防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伊曲康唑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历选择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血液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符合高危中患者75例,采取同期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高危患者标准为:(1)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38OC以上的发热,并持续48小时,或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或真菌培养为阳性,两组均应用敏感抗真菌药或调整抗菌素的种类,同时实验组停用伊曲康唑。
1.4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按照“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的标准诊断[1]。
2 结果2.2 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大多数能够耐受,出现恶心5例、呕吐2例、腹泻1例、皮肤瘙痒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症状缓解,无需停药。
3 结论感染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困难、治疗费用高昂、死亡率高,按照“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1],在真菌感染高危的患者中,应预先应用抗真菌治疗。
伊曲康唑由于抗菌谱广、不良反应较轻,适合作为预防用药。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发表时间:2018-03-19T14:12:47.7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作者:王仕军[导读]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素、在一些病例缺少粒细胞时间长时及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血液内分泌科云南临沧 677000)【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危险因素以及感染率,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对我院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所收治的247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性因素。
结果:诊断有38例患者出现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0.5%(38/247),其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真菌感染率为0.0%(0/37)、慢性白血病的真菌感染率为0.0%(0/5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真菌感染率为31.03%(9/29)、急性白血病的真菌感染率为9.09%(7/77)、淋巴瘤的真菌感染率为41.5%(22/53)。
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素、在一些病例缺少粒细胞时间长时及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真菌药、重建微生态等措施是防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196-02 恶性血液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也一直是居高不下。
据统计,在我国男性中,恶性血液病的病死率排名第六位,女性恶性血液病的病死率排名第八位,而在面对35岁以下的群体中,恶性血液病的病死率稳居第一。
同时这一疾病还是医院真菌感染的易感群体,目前临床上是依靠长期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真菌感染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感染的部位以及病原菌都难以确定、且容易出现无明显病灶的高热症状,治疗反应也较为缓慢。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04—01【摘要】目的对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卡泊芬净伏立康唑侵袭性真菌感染恶性血液病近年来,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人数有逐渐增高的发展趋势,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的患者由于需要接受大剂量的化疗,尤其是在出现骨髓移植症状后,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这会进一步导致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症状1。
本次研究中选取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对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抽样患者为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就诊的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6至73岁,平均49.3岁;患病时间6至25个月,平均13.2个月;治疗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37至74岁,平均49.7岁;患病时间5至27个月,平均13.7个月。
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静脉滴注伏立康唑,每次剂量为4mg/kg,每天两次;治疗组:静脉滴注伏立康唑,每次剂量为4mg/kg,每天两次,静脉滴注卡泊芬净,每次50mg,每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