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阅读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答案《答谢中书书》阅读题答案一.基础知识演练1.注音颓( )鳞( )遂( )( )与( )奇者藻、( )(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_ (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欣然起行( ) 水中藻交横( ) 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 )4.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6.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文题诠释《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3.主旨文章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
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内容解读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部分,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写景。
第三部分,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6.写作特色结构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答谢中书书》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中书,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C.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D.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解析:B选项“‘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中书”有误,“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故选B 项。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解析:C选项“以散句为主”有误,文章多是四字一句,以骈句为主。
故选C项。
3、选出下列句中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两项()A.《答谢中书书》一开始,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感慨作为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美”(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共谈”(美)点明全文中心。
B.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C.“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帛长画,上以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倒影入清流,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动景转入对静景的描写。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参考答案:(1)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评分:共(2分).(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3)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课文详解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链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词语。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季)(3)晓雾将歇(消散)(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4.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自自康乐以来(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5.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三、重点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整体感知1.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早读材料一、字词解释山川之.(的)美,古.(自古)来共.(共同)谈.(赞叹)。
高峰入.(耸入)云,清.(清澈)流.(溪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交相)辉.(辉映)。
青.(青葱)林翠竹..(翠绿的竹子),四时.(季节)俱.(全,都)备.(具备)。
晓.(清晨)雾将歇.(消散),猿鸟乱.(纷乱)鸣.(叫)。
夕.(傍晚)日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竞.(争相,争着)跃.(跳出)。
实.(确实,的确)是欲界之仙都,自.(从)康乐以来,未.(没有)复.(又)有能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其(这)奇.(奇丽)者.(代词,景象)。
二、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景色了。
三、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本文以清丽、凝练的笔墨,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2.理解性默写①总领全文概括古今山川之美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③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④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⑤文中表达诗人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景物特征: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四位老弟足下: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
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
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
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注)①嚣嚣:喧哗,吵闹。
这里指沸沸扬扬。
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_______(人名),我们还学过吴均写过的一篇同体裁名文是《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高峰入.云/入.则无法家拂士B.或.好作诗古文/或.王命急宣C.四时.俱备/天时.不如地利D.故.特作书戒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5.说一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6.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南北朝吴均的《与顾章书》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④去月:上月。
1、解词(1)晓雾将歇()(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仆去月谢()病(4) 岂徒()语哉2、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1篇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段解】三峡的特点:山势高峻,连绵起伏。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段解】三峡夏水的特点:迅猛、湍急。
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段解】三峡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段解】三峡秋季特点:凄清肃杀。
每逢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肃杀,2知识清单文学常识1.郦道元,字善长,2.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3.重点词句通假字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不以疾.也。
古义:快。
今义:疾病。
一词多义 1.自绝.山献多生怪柏。
(绝:极,最)3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2.绝沿溯阻绝.。
(绝:断绝) 哀转久绝.。
(绝:消失) 3.清回清.倒影。
(清:清波) 清.荣峻茂。
(清:水清)重点词句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
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3.晴初霜旦。
霜:名词作动词,结霜,下霜。
4.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特殊句式省略句(两岸)重岩叠嶂。
4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三峡山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1.抓住特征,绘景写物。
2.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3.语言精练,形象生动。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阅读材料
初三语文《与谢中书书》早读材料
一、字词解释
山川之.(的)美,古来共.(共同)谈.(谈论)。
高峰入.(耸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交错)辉.(辉映)。
青.(青葱)林翠.(青翠)竹,四时.(季节)俱.(全,都)备.(具备)。
晓.(清晨)雾将歇.(停息,这里指消散),猿鸟乱.(杂乱,这里指此起彼伏)鸣。
夕.(傍晚)日欲.(将要)颓(坠落),沉鳞
..(指水中潜游的鱼)竞.(争相)跃.(跳出)。
实.(确实)是欲界(人世间)之.(的)仙都(神仙居住的地方),自.(从)康乐(指谢灵运)以来,未复.(又)有能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其.(这)奇.(奇丽)者。
二、课文翻译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②山峰高耸入云,河流清澈见底。
③两岸岩石,陡峭如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翠的树林和竹林,一年四季都有。
⑤清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⑥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⑦自从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山水奇丽景色的人了。
三、课文理解
1.★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先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感慨发端,然后以赏心悦目的笔触描绘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通过描写江南美景,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归隐林泉的髙洁志趣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理解性默写
①总领全文概括古今山川之美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③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④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⑤含蓄表明自己也是写景高手,与谢公比肩之意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①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②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③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一说陶弘景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陶弘景所描绘的山水是一种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①山:高峻,从“高峰入云”中看出;②水:清澈,从“清流见底”中看出③色彩绚烂多彩,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中看出。
④充满生机,从“青林翠竹”“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看出。
5.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山川美景的?
一是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
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二是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斑斓的石壁,青翠的竹木,多彩多姿,赏心悦目。
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天象的晨昏变化,为山水画面变换了不同的背景。
四是动静相衬之美:“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猿鸟和游鱼发出的声响,为静态的山水画面增添了动感和活力。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话的表达效果?
画面描绘:①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
②傍晚时分,夕阳将要慢慢落山,昏黄的余晖映照在宁静的江面,水天一色,这时候,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水花四溅,给人自由生机之感。
表达效果: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7.★请赏析“猿鸟乱鸣”中“乱”字的妙处。
①乱”是“纷乱”的意思,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猿、鸟叫声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的美好情态,③体现出猿鸟的自由生机,④衬托出山水的热烈欢快、自由生机,⑤表达了作者对美景赞叹和喜悦之情。
8.★请赏析“沉鳞竞跃”中“竞”字的妙处。
①“竞”是“争相”的意思,②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的自由自在,③衬托出山水的热烈欢快、自由生机,④表达了作者对美景赞叹和喜悦之情。
9. 请赏析“晓雾将歇、沉鳞竞跃。
”中“歇”和“颓”的表达作用。
①“歇”是消散的意思,“颓”是坠落的意思②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③生动形象地写出雾气消散、夕阳落山的情态,充满生命气息,④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赞叹和喜悦之情。
10.★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什么作用?
①总领全文;②引起下文对山川之美的具体描绘,与下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形成对比,③表达了作者对先贤的追慕,以及与先贤比肩的自得之情。
11.★文末“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两句话各有什么作用?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用夸张的手法,总结全文,并且与文章开头相呼应,表达了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以及归隐山林的高洁志趣;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是对先贤的推崇,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含蓄地表达自己也是写景高手,能与谢公比肩,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2.作者是如何表现山水之美的?
①妙用修辞,②动静结合,③视角变化,由仰视而俯视再到平视。
④用词生动。
使山川景物和谐统一。
13.本文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作者按照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的顺序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14.古诗词中的山和川。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