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毒病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8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危害油菜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原因,并综合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就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油菜菌核病发病原因1.病原菌: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黑腐霉菌(Pyrenopeziza brassicae),该病原菌主要通过侵入受伤组织、气孔和伤口等途径侵入油菜植株,并在植物体内生长,最终形成孢子堆,传播病害。
2.生态环境: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高湿、高温、低照等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土壤肥力不足、土壤酸碱度不适宜等也会影响油菜的抗病能力,增加油菜菌核病的发生风险。
3.宿主植物:油菜是油菜菌核病的主要寄主,而且油菜菌核病还会通过种子和菌丝体的残留物在土壤中长期存在,从而增加了病害的发生风险。
二、综合防治措施1.培育抗病品种:选择抗病优良品种是预防油菜菌核病的关键措施。
目前育有一些抗油菜菌核病的品种,因此在种植时应优先选择这些抗病品种。
2.合理种植密度:适当增加油菜种植密度,减少植株间距,使植株叶面积充分覆盖土壤,减少空气湿度,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3.土壤消毒:使用化学或生物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残留的病原菌,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4.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而且可以加速油菜生长,提高免疫力。
应注意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油菜的抗病力。
5.密植揭土:每隔7-10天进行一次揭土,将土壤揭起覆盖在病灶处,促使基部的气体交换和干燥。
同时也有助于观察病害发展情况。
6.及时灭菌处理:发现油菜菌核病的病株及时采用宜力霜、振宁锰锌等杀菌剂进行喷雾处理,防止病害扩散。
7.轮作栽培:与以往的连作种植相比,轮作栽培可以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降低病害的危害。
8.合理田间管理:注意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和杂草,保持地面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油菜菌核病主要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俗称“白杆”、“空杆”“麻杆”、“烂”“霉蔸”。
是由核盘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油菜生产区都会发生,一般年份株病率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
发病植株一般减产10%~70%,同时还影响油菜籽的品质。
一、危害症状。
油菜菌核病在油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开花结果期发病最重。
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茎部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整渍状,后发展为具轮纹状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时表皮生棉絮状白色菌丝,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内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折断,致病部以上茎枝萎枯死。
叶片:多从植株基部的老黄叶片开始发生,初呈不规则水浸状,后形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黄褐色,外围暗青色,周缘浅黄色,病斑上有时轮纹明显,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病叶易穿孔。
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状,渐变为白色后腐烂。
角果:初为水渍状浅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瘪瘦,无光泽。
二、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均核在土壤、病株残体、种子中越夏越冬。
春季询平均气温超过5℃以后,土壤中的菌核在土壤湿润条件先陆续萌发。
阴雨连绵、偏施氮肥、植株过密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一)农业措。
选用抗病品种,同时采用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1、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0.5~0.75克食盐或0.5~1千克硫酸铵兑水5千克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用清水洗干净后再播种。
2、实行轮作,清洁田园苗床、大田不重茬。
油菜收获后,将在田间、路旁和脱粒场等处的病残体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沟排水,做到能灌能排。
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薹肥,避免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
做好中耕培土,及时摘除病、黄、老叶,随即带出田外,减轻病菌蔓延危害。
(二)药剂防治。
一般田块在油菜盛花期和终花期各防治一次,喷药时在保证药液喷布植株各部位的前提下,重点喷洒植株中下部茎叶。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一种常见于油菜、小白菜、芜菁等十字花科作物的病害,也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介绍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一)环境因素1. 湿度: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传播快、发病快的病害,高湿环境是它的主要感染因素。
油菜菌核病菌体在较高湿度(相对湿度大于90%)的环境下易于繁殖和传播,当气温在15℃~20℃时,病害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大。
2. 低温:低温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降低其抵御病害的能力,也会导致菌核病的发生。
3. 土壤酸碱度和土质:较高的酸碱度和大量含有酸性物质的土壤较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生物因素1. 油菜菌核病菌: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青霉菌属的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它传播快速,繁殖迅速。
在潮湿环境下,病原菌侵染油菜根颈,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色坚硬菌核,然后侵入油菜茎、叶和花蕾中繁殖,最终导致整个作物枯死。
2. 害虫:某些寄生于油菜等作物的害虫,如菜青虫、芜菁夜蛾、桃小食心虫等,会将油菜叶片咬掉一部分后,破坏了油菜的防御机制,使其更易受到病害的侵染。
3. 过度密植:过密的种植不利于空气流通和干燥,也容易导致菌核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措施(一)生态防治1. 基地消毒:在种植前,先对田块进行消毒,清除残余的病菌和孢子,减少病害的发生。
2. 换茬和轮作:油菜菌核病菌的菌核具有较高的耐养分性,因此需要通过换茬和轮作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繁殖率。
3. 节间管理:通过适当的节间调控和通风通气方法,保持作物株形修剪和以下的透风,减少潮湿环境的形成,从而预防病害的发生。
(二)化学防治1. 避开发病高峰期:在病害高峰期,采取及时治疗。
在油菜开花期和油菜生长前期,病害发生率较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防止病害发生,避免油菜受到极大损失。
2. 防治湿度高:对感染中的油菜,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治疗。
一般采用药粉或药水喷洒油菜,防治菌核病的同时,可以预防菌核病、灰霉病等一系列病害。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有较为严重的危害。
这种病害不仅能使种子和子叶发生腐烂,还能引起幼苗死亡,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要想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就需要全面了解其发病原因并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1. 真菌侵染:油菜菌核病主要是由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这种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病原菌,它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进入植物体内,并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迅速繁殖。
2. 大气湿度:油菜菌核病对湿度要求较高,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真菌更容易在植物体内繁殖,导致病害的发生。
3. 高温多雨: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多雨和高温的天气,这种气候条件会使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升高。
4. 土壤条件:土壤中的病原菌最初是通过种子或植株残体等途径在土壤里繁殖,而后再通过空气、水流等方式传播给健康植株。
二、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油菜病核病抗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
2. 合理密植:适当增加油菜的栽培密度,减少空气流通量,降低空气湿度。
3.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蒸汽消毒,能够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4.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适度施用有机肥,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
5. 清除枯萎植株:及时清除田间的枯萎植株和残茬,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6. 喷施农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就要采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施,能够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7. 合理灌溉:控制灌溉水量和频次,避免过多地浇水,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8. 防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对防治其他病虫害也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减少局部病害发生上升。
以上就是对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
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提高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方案1. 引言油菜菌核病是一种常见的菌类病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套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方案,帮助农民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
2. 病害特点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特点如下:•病原:油菜菌核病是由菌核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引起的。
•症状:叶片出现小型、黑色的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不规则的黑色病斑,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大量叶片脱落,对油菜的生长发育造成重大影响。
•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和残茬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适宜生长环境:菌核病菌在温湿条件下生长较快,适宜温度为10-25摄氏度,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发生较为严重。
3. 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3.1 良种选择选用菌核病抗性较强的油菜品种进行种植,通过选择抗病性良好的品种来有效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率。
3.2 良好的田间管理•地块选择:选择油菜菌核病病害发生较轻或无发生的地块,避免在连作油菜的地块种植。
•地面整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秸秆等残留物,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播种密度控制:控制油菜的播种密度,避免过密造成通风不良,增加发病风险。
•施肥管理:合理施肥,注意保持土壤肥力平衡,以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
•灌溉管理:避免过度灌溉和积水,保持田间环境适宜,减少病害发生的条件。
3.3 种子处理•种子消毒:使用植物源性的杀菌剂对油菜种子进行处理,以消除种子表面可能存在的病原菌。
•植物生物活性物质处理:利用植物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种子浸泡处理,提高种子的抗病性。
3.4 病害监测•田间巡查:及时巡查田间,观察油菜叶片是否出现病斑,发现病害早期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避免病害扩展。
•病害记录:记录油菜菌核病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部位、发病程度和发病时间等,为后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病原菌、环境因素和油菜的抗逆性等多方面因素。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引进抗性品种、合理施肥、合理间作等方法,以及农药喷施和病害调控措施。
通过综合防治,可以有效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保障油菜的生长和产量。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1. 病原菌: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是菌核锈菌,主要通过种子、菌核等途径传播,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繁殖,导致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2. 环境因素: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受到气候、土壤、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湿条件是菌核锈菌生长繁殖的适宜环境,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都会影响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3. 油菜的抗逆性:油菜自身的抗逆性也会影响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一些抗病品种或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弱的品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害,导致病害的发展和扩散。
二、综合防治措施1. 引进抗性品种:选择抗病力强的油菜品种是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的有效途径。
培育和引进具有抗性基因的油菜品种,可以有效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保障油菜的生长和产量。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充足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能够增强油菜的抗逆性,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
3. 合理间作:合理的间作作物有助于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通过与其他作物合理搭配种植,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4. 农药喷施:适当的农药喷施是控制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防治期间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喷施,可以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病,保证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5. 病害调控措施:采取病害调控措施也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途径。
包括及时清理病残体、病虫菌驱除、保持适宜的通风和湿度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菌核锈菌的数量,控制病害的发病。
三、结语综合防治是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手段。
油菜菌核病知识点总结一、病原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类病原体白粉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在亚洲、美国、欧洲等地均有发生。
白粉菌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病原真菌,在其白粉孢子侵染寄主时,往往通过子实体(菌丝块)和子实体释放的子实层破碎碎片感染植物,此时的病原性是最高的。
白粉菌能侵染近500余种植物,其中包括蔬菜作物、豆类植物和油料作物等。
因此,白粉菌是一种经济意义很大的植物病原真菌。
二、寄主油菜菌核病的寄主主要是油菜以及其它十字花科植物,如萝卜、芸薹、芥菜等。
三、症状1. 植株发病初期,病斑为淡黄色的散在斑点,随着发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展,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浅黄色或浅褐色病斑,叶片上也会形成白色的风干菌丝块。
2. 油菜病叶的病变以交叉位置的扩大和融合为主要特点。
在十字花科植物上,病叶的病变特点是出现许多洁白的鳞片状的子实体,形成了典型的菌核。
3. 油菜菌核病还会导致植株凋萎、死亡,同时也会影响植株的开花结果和产量。
四、危害1. 白粉菌寄生在油菜叶片上形成的病斑,会导致叶片凋萎、生长迟缓,从而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降低植株的抗逆能力。
2. 油菜菌核病还会造成叶面积减小,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对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3. 如果油菜菌核病发生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植株凋萎死亡,降低产量,造成经济损失。
五、发病条件1. 湿度:白粉菌对高湿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湿润的环境有利于白粉菌侵染寄主植物。
2. 温度:白粉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高温和低温都会影响病原菌的侵染能力。
3. 酸碱度:白粉菌在pH为5.6-7.0的环境中生长最为适宜。
4. 土壤:土壤中的残留菌核和菌丝体可通过种子、病株残体和土壤波播侵染油菜。
六、防治措施1. 合理灌溉:油菜的生长期间,要适度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度湿润的环境促进白粉菌的生长。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油菜产量和品质的病害,其主要发病期在油菜生育期间的
花芽分化到蕾期。
病害主要表现为植株上出现许多直径约为1-2毫米的黑褐色斑点,斑点
上有类似疣状凸起的黑色粉状小颗粒,其内部包含病原菌。
严重感染还会导致花蕾萎缩,
最终导致减产。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流行于菜田土层中的十字花科病原菌所引起。
这些病
原菌在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相适宜时,普遍地感染油菜,尤其是在早春与秋季易发。
其
感染路径主要是通过病源菌从土壤中往根部进入,最终侵染至茎内,形成类似疣状的黑色
菌核。
1、选种抗病品种:在种植油菜时应优先选择高抗病品种,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侵染,降低发病率。
2、深耕除草:油菜田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深耕,并保持菜田清洁,清除田间杂草,减
少病原菌的栖息环境。
3、施肥定量:在施肥上要遵循有机肥、化肥有机配合的原则,施肥要恰当、定量,
以减少菌核病病害的发生。
4、合理轮翻:合理轮作可以帮助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
播。
5、化学防治:当油菜农作物出现严重的菌核病症状时,可以进行化学防治,选用具
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总之,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深耕除草,
施肥定量,合理轮翻,化学防治等多种综合手段,才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并避免不必要
的经济损失。
油菜菌核病分级标准
油菜菌核病是由菌核菌引起的油菜病害,会对油菜种植产生较大的危害。
下面是油菜菌核病的分级标准:
1. 无损叶:指油菜植株上没有任何菌核病症状。
2. 菌核初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小型菌核,直径不超过1毫米。
3. 菌核中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中型菌核,直径1-2毫米。
4. 菌核晚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大型菌核,直径大于2毫米,带有明显的弯曲形态。
5. 菌核合并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多个菌核,相互合并形成一个更大的菌核。
6. 菌核表土期:指菌核表面出现白色或黑色真菌丝层,或者菌核表面呈现光滑、亮白的状态。
7. 菌核干燥期:指菌核开始干燥并裂开,出现菌核病形成后期的症状。
以上是油菜菌核病的分级标准,通过及时识别油菜菌核病的不同病情等级,可以更准确地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保证油菜的正常生长和收获。
油菜菌核病如何防治和治疗引言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作物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会对油菜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和治疗油菜菌核病,我们需要了解该病害的病因、症状以及相应的防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病因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新低层的潜伏孢子感染引起的。
病原真菌主要包括黑褐病菌和核块腐菌,它们在潜伏期内侵染油菜根部,并引起症状。
二、油菜菌核病症状油菜菌核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变黄、萎缩和死亡。
初期,潜伏孢子在根部引起细胞壁的破坏,导致叶片的颜色变黄,并逐渐向上扩展。
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逐渐萎缩和死亡,严重影响产量。
三、防治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耐病性强的油菜品种是预防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措施。
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可有效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2. 土壤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对于预防油菜菌核病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精细管理,提高土壤肥力,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其次,要加强病源处理,对油菜菌核病病源进行清除和处理。
3. 旋作与轮作旋作与轮作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安排油菜的种植顺序,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旋作可以将作物的固定病原体较低,从而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4. 杂草清除杂草是油菜菌核病的潜在病源之一,因此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进行除草,保持田间干净整洁。
5.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对于预防油菜菌核病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过量施肥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增加油菜受病害侵害的可能性。
因此,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施肥。
6.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引入天敌和有益微生物,可以增加土壤的抗病能力,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四、治疗方法1. 药物防治药物防治是治疗油菜菌核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选择适合的药剂进行喷洒处理,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的发展,减轻病害对油菜的影响。
药物防治应在病害初期进行,以提高治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