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解体的内外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110.54 KB
- 文档页数:1
苏联解体详解摘要:1.苏联解体的背景与原因2.苏联解体的过程3.苏联解体的影响正文:苏联解体是20 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本文将从苏联解体的背景与原因、过程以及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解。
一、苏联解体的背景与原因苏联解体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当时苏联(俄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场国内革命,最终在1922 年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然而,在二战后,苏联逐渐走向了军备竞赛和冷战,导致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经济问题:长期的军备竞赛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导致苏联国内资源分配不均,使得民生、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进而影响了苏联的整体发展。
2.政治问题: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一党制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使得政治权力过于集中,政治生活缺乏活力,民众对政治的参与度低。
同时,权力腐败现象严重,政治体制逐渐失去了民心。
3.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政治稳定的隐患。
随着民族意识觉醒,各个民族纷纷要求独立或自治,民族矛盾不断加剧。
二、苏联解体的过程苏联解体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即“新思维”。
这一改革旨在解决苏联的经济、政治问题,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
然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改革效果并不理想。
2.1989 年,东欧剧变。
在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民主改革浪潮涌动,共产主义政权纷纷垮台。
这使得苏联的盟友国家纷纷倒戈,对苏联形成了巨大压力。
3.1991 年8 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
一些苏联共产党强硬派试图通过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政府,但政变仅持续了三天就宣告失败。
这次事件使得苏联政治体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4.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后冷战的胜利方美国和北约的胜利,并且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来源:刘培的日志原因分析: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
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
[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至29%,12月降至19%。
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
[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
苏联解体论文总结汇报文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教训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多方面,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因素。
首先,政治上的问题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斯大林时期的独裁统治造成了政权集中、个人崇拜的弊端,导致了国家的腐败和权力滥用。
随着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层的权力斗争不断加剧,无力应对国内外的挑战,政治制度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其次,经济问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缺点和隐患,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日益突出,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最后,苏联内部的民族问题也成为苏联解体的重大因素之一。
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内部的民族矛盾不断升级,民族自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导致了整个联邦的瓦解和解体。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解体使得苏联前加盟共和国独立,形成了独立国家,重新维系自己的国家利益。
这一过程引发了大规模的国家分裂和领土争端,在短时间内导致了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
其次,苏联解体结束了冷战时期的双极格局,使得世界进入了单极格局的时代。
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事务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再次,苏联解体也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示范效应。
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另一方面,苏联的解体也削弱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力,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主义的质疑和评估。
三、苏联解体的教训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苏联解体告诉我们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只有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苏联的解体警示我们,政治体制和制度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不能因为权力的失衡和腐败导致国家的分裂和解体。
其次,苏联解体提醒我们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谨慎和有序进行。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了,这个消息让世界都感到震惊。
那么,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经济问题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的经济体制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状态,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度非常大。
这种经济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停滞和落后,最终使得苏联的经济崩溃。
政治体制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政治体制长期处于集权状态,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这种政治体制虽然可以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
苏联的政治体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民主缺失、言论自由受限等等。
这些问题使得苏联的政治环境越来越恶劣,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对苏联的解体产生了影响。
比如,国际环境的变化、民族问题的加剧、军事竞赛的压力等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注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建设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分析首先,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问题。
苏联的经济模式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政府对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控制。
然而,这种计划经济模式在苏联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国家决策的集中化和缺乏市场机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浪费。
与此同时,苏联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的过度投资导致了消费品短缺,满足不了人民的基本需求。
经济发展的停滞和滞后使得苏联丧失了经济上面对西方国家的竞争力。
其次,政治问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苏联的政权基于单一的党派领导,缺乏政治多元化和制约的机制。
这种集权的政治结构使得党派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苏联领导人的任免过于集中,导致领导层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受到威胁。
此外,由于缺乏政治,民主权利和人权问题在苏联社会中得不到充分保障,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不安。
第三,民族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包含了多个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历史上的矛盾和争议。
苏联政府在协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一定的无力。
苏联虽然设立了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区,但其中的实际自治权往往受到中央政府的限制。
这导致了一些民族群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使得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最后,国际因素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1980年代,苏联和西方世界包括美国之间的冷战紧张局势逐渐缓和,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试图改善和西方国家的关系。
然而,苏联在经济发展、政治和民主化等方面的滞后,使得西方国家对苏联的诚信和日益缺乏信心。
奥斯陆和平协议的签署使得苏联的冷战地位受损,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组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总结来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和国际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苏联解体的发生。
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世界各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经济原因经济矛盾加剧了民族矛盾;经济上与西方国家差距扩大,削弱了凝聚力;人民得不到真正的经济实惠,滋长了信仰危机;经济体制僵化使经济发展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进而导致了崩溃。
政治思想原因把科学的、生气勃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变成了封闭的、僵死的、脱离实际的、同人民群众格格不入的教条主义,造成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畸形发展,从而导致了危机和解体,也从根本上丢掉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
民族原因苏联长期以来执行了大俄罗斯主义民族路线,引起了非俄罗斯民族的普遍不满。
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民主化又为民族主义泛滥提供了契机,最终使统一的苏联分裂。
军备竞赛的原因国家巨大的物质财富、科技、人力和智力资源,不是用来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而是用于生产军事技术装备。
同时多次对外侵略,并支持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终于国力不支。
西方和平演变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是杜勒斯预言的显现。
苏共自身的原因党改变了性质,党的领导制度不健全,党的组织失去了作用,党严重脱离了人民,最终被人民所唾弃。
戈尔巴乔夫的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改革的方向逐渐发生变化,直至形成了一条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改革路线,从而全面引发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关系和意识形态危机,最终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
国家体制的原因现代科技革命与计划体制的错位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难以适应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国家结构的原因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不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联邦制的最大特点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独立与依存、竞争与合作。
而恰恰就是这点,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政治经济的高度集中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之处。
宗教的原因把宗教看成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在实践中看不到消灭宗教的长期性、艰巨性,急于用行政手段来铲除群众心灵深处的宗教信仰,对一切宗教组织及其神职人员采取无情打击和坚决镇压、消灭的政策,给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各民族的团结埋下祸根。
第一种回答角度:一、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苏联剧变和解体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复杂的现实原因。
可以说,历史原因是根本性的原因,没有历史上各种问题、矛盾的积累,不可能有后来的爆发和剧变;而现实原因则无疑是直接原因.它主要表现为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
苏联的“亡”正是所有这些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历史原因。
从国家发展史角度看,带有古老的“直接民主制”特点的村社制度对俄罗斯产生了重要影响。
俄罗斯村社制度是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增添了鞑靼蒙古人200多年的统治使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中的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倾向得到了大大的发展。
正是这种漫长的“独裁传统”影响,使得俄国历史上缺乏渐进、改良的社会实践。
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对苏联后来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不仅有来自国内、国际资产阶级的反抗和颠覆,更重要的是旧制度的残余,植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一系列旧习俗、旧的思维模式对新制度、新体制的侵蚀。
其中最关键的是始终贯穿于苏联领导层决策、国家管理以及社会控制过程中的专制主义残余。
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斯大林体制曾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过贡献。
但其垄断性、强制性随着时代的变化,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而这种缺陷、弊端却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革和创新,因而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历史的根源。
2.现实原因。
苏联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斯大林体制、本身的各种问题和弊病,是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但戈尔巴乔夫这一代领导人错误的、不成功的改革无疑是苏联剧变和解体的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看到了必须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模式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无疑是正确的。
问题在于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由于苏共领导人在改革战略、改革的目标选择以及改革的具体政策、策略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和失误,使得改革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世界史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事件。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一、历史背景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冷战时期。
二战结束后,苏联在东欧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欧剧变”阵营,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
二、主要原因1.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既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苏联内部的政治、经济、民族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国家治理能力逐渐减弱;外部方面,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市场经济等价值观的传播,也对苏联和东欧国家产生了冲击。
2.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在早期曾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体制内的缺陷逐渐暴露。
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官僚体制的腐败等问题成为制约苏联和东欧国家发展的瓶颈。
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苏联和东欧国家由多个民族构成,民族矛盾一直是困扰这些国家的难题。
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纷争,加剧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进程。
三、影响1.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塑: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意味着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西方国家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国际关系更加趋向多极化。
2.经济社会变革:解体后的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改革,引入市场经济,推动民主进程,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3.民族问题的重新出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一些多民族国家出现了新的民族问题和纷争,如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战争等。
4.冷战思维的继续:尽管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意味着冷战的结束,但某种程度上,从冷战思维的角度来看,冷战仍然在继续。
总结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它们的背景、原因和影响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
随着这一事件的发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苏联和东欧国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一系列事件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影响和意义。
一、苏联的解体原因苏联的解体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
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经济问题:苏联在1980年代面临的经济困境是解体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军备竞赛和军费开支过大也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2. 政治问题:苏联的政治体制长期缺乏民主和权力制衡,政府腐败和特权阶层垄断权力引发了民众的不满。
苏联领导人的个人事务和政策失误也导致了政治信任危机。
3. 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联邦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苏联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不公平和镇压,引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激化。
4. 内外压力: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不再面对来自西方的外部威胁,而且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发展,使得苏联的地位不再那么突出。
内部政治、经济和民族问题的加剧为西方国家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二、东欧剧变的原因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至1991年间发生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变革。
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压力: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变化使得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西方的政治压力。
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批评声音越来越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难以维持政权的合法性。
2. 经济问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也面临着困境,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和管理体制的僵化使得各国的经济无法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了社会的不满。
3. 民主力量的崛起:在上述压力的影响下,东欧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对派力量。
这些民主力量通过示威、罢工和选举等手段,争取民主改革和政治自由,逐步削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威。
一、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一)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条件在全面地观察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西方敌对势力对苏联政权采取了不间断的干涉及遏制。
首先是公开支持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此类的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代理人,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即戈尔巴乔夫提倡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大肆蔓延,致使党内发生大规模思想混乱,党员对自我信仰和国家前途产生怀疑。
关于这个,苏联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季诺维夫就亲口承认过:“没有西方的支持,戈尔巴乔夫分子和激进分子恐怕一个月都坚持不了,他们之所以能维持下去,只是因为他们按西方的意志行事其次是关注及培植苏联境内的反对派势力,援助他们加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力量和影响,从内部推动苏联解体。
再次是积极同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以拖垮苏联的经济实力。
最后通过纠结对苏联进行援助的国家一致中断对苏援助,向苏联施加经济压力,加重苏联国内经济危机。
由此看出,在促成苏联解体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就是这样通过“思想上谋杀、政治上捧杀、经济上扼杀”一步步将苏联推向万劫不复。
但从另一个侧面来想,帝国主义借和平演变来实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40 年历史,但到90 年代初才在苏联看到效果。
显而易见尽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具有相当的杀伤性,但是这始终是外因,国内因素才是发生苏联演变的决定性推动力。
(二)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国家,在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无任何先例可供借鉴,本能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这些问题非但未能及时解决,反而被遗留下来,最终积重难返。
因此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1.经济领域的问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苏联的经济领域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其一是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二是苏联国内固有的单一所有制指令性经济。
此外在当时还存在严重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官僚特权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