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解体后的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苏联解体主义的终结苏联解体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思潮和政治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各苏联加盟共和国内的民族主义激进化,以及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怀疑和反对。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的完成,这种思潮逐渐减弱,最终走向终结。
本文将对苏联解体主义的终结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民族主义的相对衰弱苏联解体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苏联加盟共和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激增。
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抱怨自己的民族利益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受到忽视,并且渴望独立或建立独立国家。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后的实际情况的发展,一些民族主义者逐渐认识到独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例如,一些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状况恶化,失去了原先强大的苏联市场,导致经济困境。
同时,一些冲突和战争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因此,在面对这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对多民族国家合作的需求也逐渐增强,民族主义情绪相对衰弱。
二、后苏联国家建立新秩序随着苏联解体的进行,原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新的国家开始建立。
然而,这些国家在建立起来之后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它们需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重新确立秩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这些国家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机制,以维持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例如,一些国家加入了独联体(CIS)等地区组织,以促进合作和共同利益。
这种合作和秩序提供了一种替代苏联中央集权制度的方式,使解体主义的声音逐渐减弱。
三、经济发展带来团结经济问题是苏联解体主义终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共和国面临着独立后的经济困境。
许多国家的经济都陷入了衰退,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满情绪增加。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这些国家开始进行改革,尝试开放市场经济,吸引外资和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活逐渐改善,社会稳定增强。
这种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反映到政治层面,使国家更加团结,并减少了解体主义的声音。
四、集体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在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共和国面临着很多安全威胁和挑战,包括领土争端、民族冲突等。
苏联解体后的总趋势苏联解体后的总趋势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来分析。
在政治方面,苏联解体后,苏联的集中统一体制崩溃,苏联政权被取代。
原先由苏共领导的单一制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成立的独立国家,如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
这些新独立国家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如民主制度、议会制度等。
然而,苏联解体后,一些国家出现了政治动荡和冲突,尤其是少数民族问题和领土争端的存在。
经济方面,苏联解体后,原先统一的经济计划体制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新独联体国家开始推行市场改革和私有化,放大了市场经济的力量。
发展农业和工业成为各国重要的任务,但由于经济改革进程的不同,一些国家的经济转型过程相对顺利,而一些国家则面临着转型困难。
此外,苏联解体后,原先由苏联提供支持的经济互相依存关系破裂,导致了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
在社会方面,苏联解体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原先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享有相对平等的权益,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社会阶层分化现象增加。
大量人员在过渡期间失去了工作和福利保障,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
此外,苏联解体后,族群、宗教和文化对立问题浮现,少数民族问题成为苏联后继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同时,公民社会概念的出现,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得到了发展。
人们开始追求个人自由和权益保障。
在国际关系方面,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冷战结束后,苏联的消失使得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西方世界的议题焦点逐渐从东方转向中东和非洲。
同时,苏联后继国家与邻国的关系也面临调整和挑战。
一些国家成为独立国家,而另一些国家则面临着领土争端和边界划定问题。
总的来说,苏联解体后的总趋势是多元化和多样化。
政治体制从单一制转向多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国际关系格局重塑。
然而,苏联解体带来的转型和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政治动荡、经济下滑、社会不公和少数民族问题等。
在未来,苏联后继国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经济转型、民主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决定未来发展的方向。
・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吴恩远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引起了世界的震动。
一个泱泱大国,没有遭受任何外来侵略,也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转瞬间轰然倒塌,到底什么原因使然?探讨苏联解体原因立即成了学界热门话题。
由于与苏联曾经有过相同的政治经济发展道路,中国学界对此事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开始了这个问题的研究。
①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等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的展开,以及大批苏联历史新档案材料的公布,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热度有升不降,研究范围更为广阔,如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缘学等角度探讨苏联解体原因,大大推进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大多数论著则集中从苏联70年历史发展的沿革,通过对其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价来探寻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十月革命与苏联解体列宁当年领导十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党内外曾经就“落后国家能否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及“十月革命的道路”等问题展开争论,有些人把苏联解体归咎为十月革命的“原罪”。
如法国《宇宙》杂志主编让・埃伦斯坦断定“1917年俄国革命后在世界各地诞生的、今天在一切领域都证明业已破产的制度”②,就是把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联系起来。
当然这类论点遭到国内外学者的批驳。
争论主要围绕下述两个问题进行:一是一些人重拾当年话题,认为十月革命本来爆发的条件就不成熟,“先天不足”,是造成苏联解体的根源;二是“后天失调”,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是所谓“不民主、不人道”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这就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种子。
(一)十月革命发生的“原罪”与苏联解体11十月革命发动“阴谋”说有学者提出,旧俄国根本不存在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因为“旧沙皇俄国属于封建军①②1991年吴恩远、康春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原因”课题;1992年由江流、陈之骅等先生主持“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和江流、徐葵、单天伦等先生主持“苏联剧变研究”课题;1994年王忍之先生主持“苏联兴亡史”课题等。
苏联解体论文总结汇报文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教训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多方面,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因素。
首先,政治上的问题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斯大林时期的独裁统治造成了政权集中、个人崇拜的弊端,导致了国家的腐败和权力滥用。
随着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层的权力斗争不断加剧,无力应对国内外的挑战,政治制度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其次,经济问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缺点和隐患,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日益突出,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最后,苏联内部的民族问题也成为苏联解体的重大因素之一。
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内部的民族矛盾不断升级,民族自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导致了整个联邦的瓦解和解体。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解体使得苏联前加盟共和国独立,形成了独立国家,重新维系自己的国家利益。
这一过程引发了大规模的国家分裂和领土争端,在短时间内导致了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
其次,苏联解体结束了冷战时期的双极格局,使得世界进入了单极格局的时代。
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事务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再次,苏联解体也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示范效应。
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另一方面,苏联的解体也削弱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力,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主义的质疑和评估。
三、苏联解体的教训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苏联解体告诉我们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只有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苏联的解体警示我们,政治体制和制度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不能因为权力的失衡和腐败导致国家的分裂和解体。
其次,苏联解体提醒我们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谨慎和有序进行。
1991年底,苏联发生了剧变(苏共垮台,社会主义制度被放弃,联盟解体),这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
关于它发生的原因,中外学术界、政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本文只就我国学者对这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我国学者有的将其分为内外因;有的分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还有分远因、近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等说法。
就其具体内容来说,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是苏联剧变的外因,这已是我国学界不争的共识。
10 年来,我国学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侧重于从内部探索苏联剧变的原因。
一、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发生剧变的,所以说到苏联剧变,不能不提戈尔巴乔夫,我国学者对此大致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如李振城认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相信科学社会主义是真理,在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政治信念上即精神支柱上动摇、叛变,自然会导致对异已思想和异已政治势力的顶礼膜拜,屈膝投降”,这是“导致苏共失败,苏联解体和全局性剧变的最主要,也是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 。
[1](p.21)李寿源指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错误路线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2](p.235)冯特君也认为“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内因,也是主要原因”。
[3](p.171)俞邃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与苏共领导的路线政策错误,在苏联的剧变过程中,相互作用,前者是基础因素,后者是决定因素”,“这里就有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不可推脱的历史责任”。
[4]第二种观点:强调戈尔巴乔夫改革方法的失误,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应负主要责任。
郑异凡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形势所逼:在用“计划加动员”方式无法改变苏联种种弊端的情况下开始走上经济改革的,而经济改革也遇到了严重的阻力,无法进行下去,戈尔巴乔夫才转而求救于政治改革,以消除经济改革的“障碍机制”——庞大的党政机关——苏共对权力的垄断。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转型。
这一时期的转型对俄罗斯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瓦解,国家失去了对经济的控制,市场经济改革变得迫在眉睫。
俄罗斯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旨在引入市场机制,增加私有产权的保护,并吸引外国投资。
首先,俄罗斯采取了价格自由化的措施。
在计划经济时期,产品价格由政府设定,价格歪曲现象严重。
自由化政策的实施使得产品的供求关系能够自由调节,价格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
然而,价格自由化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明显上升,使得许多人陷入了贫困。
其次,俄罗斯开始进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拥有几乎所有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都由政府控制和管理。
私有化政策旨在吸引外国投资,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私有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贪污腐败、非法操纵和资源掠夺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此外,俄罗斯还进行了金融市场的改革。
俄罗斯政府试图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设立股票交易所和证券市场监管机构。
然而,金融市场的改革成效并不理想。
金融体系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投资者信心不足,这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另外,俄罗斯还进行了税制改革,试图创造更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发展的税收环境。
降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政策的出台,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创业活动。
然而,税制改革一直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包括税收逃避和漏洞等。
总体来说,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转型,旨在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增加私有产权保护,并吸引外国投资。
然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通货膨胀、贪污腐败、金融不稳定和税收问题等。
这些问题使得俄罗斯的经济转型进程受到了阻碍,经济发展步伐放缓。
未来,俄罗斯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解决现存问题,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十年后看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苏联剧变给各国共产党人和世界人民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剧变原因的分析一直以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因素,以及理论、思想、外交、民族、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
择要对近些年理论界有关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
标签:二十年;苏联剧变;原因苏联作为第一个实践社会主义的国家,在没有重大自然灾害和外来武装干涉的情况下,迅速走向亡党亡国。
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巨大的挫折,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出现混乱,陷入低潮。
到目前为止,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正确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意义,尤其是建党90周年之际,更应该居安思危,吸取经验教训。
我国理论界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和关注,从多视角、全方位地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
经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核心期刊的粗略统计,到2011年,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271篇,其中从1992-2010年,总共有219篇。
20年过后,随着当初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鼓噪喧哗渐渐平息下来,人们开始用理性来审视这段并未远去的历史。
从内政到外交,从政治、执政党建设、经济、民族宗教到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挖掘解体的原因。
本文将择要对学术界有关苏联解体原因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一、经济政治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
苏联剧变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解体的原因,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经济发展的活力有部分学者从经济建设的视角分析苏联剧变的原因,他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经济建设搞好,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统制经济模式。
例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经济,国家统一安排生产与分配,对于新生的政权恢复经济与抵抗外来的武装侵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结果分析苏联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超级大国之一,但在1991年,这个强大的国家宣告解体。
这一事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震惊,人们纷纷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结果,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一、原因分析1. 经济衰退和资源短缺苏联的经济体制长期以来以计划经济为基础,过度集中的国有制度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力水平下降,并在长期积累下逐渐暴露出经济失衡的问题。
1980年代后期,石油价格暴跌以及苏联本身资源开发的滞后,使得国家财政严重受损,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2. 民族分裂和民主要求苏联的国土广袤,涉及多个民族,而这些民族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与矛盾。
在解体前夕,许多民族开始要求更大的自治权,包括言论自由和民主改革。
苏联政府的失去对这些要求的有效回应,加剧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国家整体的崩溃。
3. 政治体制腐败和领导层分裂苏联的政治体制长期以来以单一党制为基础,排除了其他政治力量的参与,使得政府内部缺乏监督和权力制衡。
此外,高层领导人之间的内部斗争也使政治稳定受到了威胁。
19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遭到一些保守派的反对,使得政府内部分裂愈发明显,导致了政权的失衡。
二、结果分析1. 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苏联解体后的经济暴跌,导致了国内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以及资源供应不足等严重问题。
社会的不稳定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原本已经受到压抑的民众情绪进一步激化。
这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导致解体的直接原因之一。
2. 地缘政治变动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形成了独立的国家,如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
这些国家的独立改变了原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解体还加剧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体系转型的趋势,最终改变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3. 冷战的终结苏联解体还标志着冷战的结束,这是20世纪全球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转变。
苏联解体反思的分裂可能导致和经济的混乱苏联的解体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起了全球的震惊和关注。
作为一个大国的解体,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解体所反映的国家分裂可能导致的问题和经济上的混乱,并对历史进行反思。
一、国家分裂带来的挑战苏联解体后,原本统一的国家分裂成了15个不同的独立国家。
这种分裂导致了国境的重新划定、民族关系的复杂化以及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
这些问题在各个国家之间产生了紧张和冲突,给这些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国境的重新划定是一个繁琐而复杂的过程。
每个独立国家都需要确定自己的国界,并与周边国家协商划定边界线。
这个过程涉及到领土争端、资源分配以及军事安全等重要问题,容易导致紧张局势的出现。
其次,民族关系的复杂化加剧了社会的紧张氛围。
在苏联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
但是,在解体后,大量的少数民族成为了独立国家内的主体,他们对于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的争夺使得民族关系变得脆弱,甚至引发了一些严重的冲突。
再次,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原本在苏联时期掌握权力的政治精英们面临着重新定位和重新竞争的挑战。
这种权力真空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权力斗争和腐败问题的增加。
二、经济上的混乱和困境除了国家分裂带来的挑战,苏联解体还导致了经济上的混乱和困境。
作为一个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失去了统一的经济系统和市场。
这给独立国家带来了许多经济挑战。
首先,原本高度集中的经济体系分崩离析。
苏联时期,经济活动主要由中央计划机构掌控,资源的分配和调度由中央政府决定。
但是,解体后的独立国家需要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这一过程极为艰难。
许多国家在缺乏经济管理经验的情况下,难以顺利进行经济转型。
其次,经济的混乱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困问题。
许多国家的传统产业和经济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革,大量的企业关停和职工下岗。
这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问题,并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关于苏联解体后的托洛茨基研究综述伊恩·D撒切尔(IAN D THA TCHER)戈尔巴乔夫时期,研究托洛茨基是如此的盛行,这在苏联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是很难想像的。
托洛茨基同布哈林一起成为了最受争议的‘老布尔什维克’。
苏共下台四年来,人们研究托洛茨基的兴趣是否会连同他所创立的体制一起减弱或者是消失?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这种趋势是否会明显的表现为关于托洛茨基研究著作的增加或减少?下面,我们可以做一些对比。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苏共不再垄断苏联出版业,这就使得那些研究托洛茨基的学者丧失了一些便于发表他们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
例如,1991年8月,在最后一期的《消息报》的后页广告上,据我所知,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认为未来那些与托洛茨基从苏联流亡的相关资料不会在别的地方发表。
只要旧的体制和公开性还同时存在,那么托洛茨基就会拥有特别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由苏共控制的媒体会对他失去兴趣。
毕竟,再也没有其他的革命者可以像托洛茨基一样拥有与列宁合作或是反对列宁的历史。
而且,再也没有其他的老布尔什维克可以像他一样组织一个新的国际以反对斯大林。
一旦用于发表托洛茨基文章的某些渠道丧失,那么苏联解体后的报刊便会找出其它与托洛茨基相关的新的存档资料。
然而不幸的是,没有人可以从这些资料中对托洛茨基的观点做出新的解读。
托洛茨基在流亡期间写了诸多的书信,后来这些书信由Istoricheskii arkhiv(俄国历史期刊)公诸于世。
这些书信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涉及到了托洛茨基的私生活。
例如,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托洛茨基是如何试图去告诉他的前妻,他们的女儿Zina的死讯。
关于托洛茨基与P.S.Kuroedov 联系的信函已经被注解且已被翻译成多个版本。
例如,在Louis Sinclair(路易斯.辛克莱)版本的托洛茨基自传中,你就可以发现,关于1926年英国大罢工,政治局批示的文件不足20份,这些文件在同一本期刊上先后发表。
其中只有两份是托洛茨基写的,或者说托洛茨基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联合作者。
这些材料的公示不仅使得托洛茨基的著作更加的完整,同时也为俄国人和那些翻译托洛茨基著作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样的材料在托洛茨基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书信中出现过,而Otchestvennye arkhivy也曾多次发表过此材料。
人们可以查阅大部分的资料,无论是存放于哈佛大学托洛茨基档案馆的第一手资料,还是已经翻译出版的研究托洛茨基的资料。
从前,关于托洛茨基1918年2月20日的一份书信是不允许查阅的,而现在Istochnik已于1993年发表。
在这份文件中,托洛茨基不管列宁在中央委员会会议上的要求,他依然坚持反对与德缔结和平条约。
但是他也会控制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言行(公共表态)。
因为反对他的是“由他领导的中央委员会的半数成员”。
这是一份很有趣的资料,但是它仅仅成为伊萨克.多伊彻《先知三部曲》的旁引资料,用以证明托洛茨基言行的真实性。
于是,就相关的托洛茨基学术研究而言,苏联解体后的报刊并没有像它以前的报刊一样去揭示一些新的并且重要的资料。
这就不难想象为什么自1991年以后再也没有可以与Danilov(丹尼洛夫)发现托洛茨基于1923年10月26日的演讲相媲美的资料了,当时这一发现震惊了莫斯科和整个西方世界。
介于俄国档案馆和外国研究机构之间的更多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已经被合资企业通过缩微手段(缩微相机偷拍)得以发行。
例如,现在只要你有足够的钱,你就可以购买到存放于莫斯科苏共档案馆的所有与托洛茨基有关的资料。
这样的事情令俄国民族主义者感到不安,他们担心那些学者将会在俄国之外去研究俄国的过去。
不过这样做,至少可以使得外国研究者不必担心没有机会进入那些受到未来俄国政府有意限制进入的档案馆。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托洛茨基的书籍继续得以发行。
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托洛茨基1917年以后的著作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
然而,这些书籍的发行不再受到苏共的审查。
那些由苏共刻意选择的历史学家所准备的引言和大量的注释也被删除了。
这样做不仅为部分苏联学者书写与托洛茨基有关的东西提供了机会,同时,对于外国研究者而言,他们经常成为书中最为有价值的一部分。
毕竟,他极有可能已经拥有了托洛茨基的著作。
在他的脑海中,最重要的问题首先是,“这些苏联学者要写托洛茨基的哪方面?”;“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些研究成果都说明了什么?”。
没有人会去回答这些苏联问题研究的焦点。
现在,托洛茨基的著作既可以由有兴趣的学者,最典型的是Yurii Fel’shtinsky,同时也可以由那些旨在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再教育工人阶级的托洛茨基分子发表。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描述托洛茨基的文体形式更多的是他的自传或者是政治肖像。
这是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托洛茨基的职业都被曲解,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要对他的职业给与一个简洁但是更符合实际的综述。
在人们的注意力的集中在更多的特定期刊前我们必须要这样做。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描述形式占据主导位置,因为它是对戈尔巴乔夫要求的更多的公开性的最直接最适当的反应。
这种描述形式在后苏联时代的期刊杂志是不会再出现了。
在一个变革的环境中,报纸拥有的读者越来越少,它们开始为自己设置其它的目标。
例如,没有人会想象,Ogonek或者是Moskovskie Novosti 会像过去那样研究托洛茨基。
确实,无休止的重复这类新闻工作毫无意义。
这样做只会使得那些本身已经对托洛茨基有着大量了解或者是想要了解更多资料的人感到厌恶。
苏联解体后,那些对托洛茨基自传有兴趣的读者要求更多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这些资料中,部分是将要失业的“苏联”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同时这些资料主要体现了作者想要引起争论的意图。
更有趣和更富有启发性的是后苏联时代的教科书对托洛茨基的生平给予看了一个适当的评价。
为了那些更愿意通过戏剧了解托洛茨基的人来说,第一部有关托洛茨基的长篇电影于1993年制作完成。
为了呈现一个被“删节”的托洛茨基,V.Matizen的评论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关键。
尤其是托洛茨基的智慧,伟大的辩论和政治才能都是很难被描述的。
即使是斯大林也要忍受和甘拜下风。
关于托洛茨基的生活和思想的特定方面的研究资料继续在后苏联时代的杂志发表,虽然比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数量要少。
紧随着苏联解体,N.A,Vastetsky 关于托洛茨基和第四国际的文章出现在Navay、a i noveishaya istoriya。
就是这个特别的Vastetsky,在他的文章里,第四国际被表述为是注定要失败的。
因为从一开始第四国际就受到集权主义、分裂、小资产阶级分子习惯和过时的思想束缚。
一篇更加有趣的文章的产生源于一位读者,这位读者给Otchestvennaya istoriya,询问托洛茨基与左派社会主义革命者Yakou Blyumkin的关系。
结果就是更多的谈论了Blyumkin而不是托洛茨基。
但是这个解释包含着一个反驳的声明,就是托洛茨基使Blyumkin免于1918年被枪击;叙述了两人是在军事委员会的第一次会面,紧接着是Blyumkin 转向共产主义以及Blyumkin对由托洛茨基领导的军事委员会的认同;追踪他们接下来在君士坦丁堡的会面情况,这是托洛茨基被苏联驱逐后流亡的地方,最终Blyumkin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报答。
V.I.Semenenko是哈尔科夫大学(Kharkov University)的一个研究托洛茨基的狂热分子。
托洛茨基在1920年苏联与波兰战争期间提出了一些观点,最近V.I.Semenenko就此进行了适当的评价,并与同时期其它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观点进行了对比。
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各省,关于托洛茨基生活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学术杂志上,标明这一点也是很有趣的。
例如社会政治画报周刊(social political illustrated weekly)的青年杂志Ekho planety 最近刊登了托洛茨基在挪威的生活故事,主要是总结了托洛茨基流亡挪威期间与当地居民的谈话。
结语就是,无论是作为一个政客,还是一个普通人,挪威人民发现托洛茨基是一个值得人‘尊敬和拥有大智慧的人’。
在1985年到1991年期间,虽然托洛茨基并没有成为焦点,但是在相关的研究中托洛茨基仍然不断的被提到。
这并不总是涉及到对托洛茨基行为的评价。
例如Savel’ev的一节内容和Tyutyukin对Martov 的生活的解释仅仅是使用托洛茨基的《我的生平》作为一种描述Martov同列宁都在Iskra工作时的关系的资料。
不过,总的说来,人们更多的是对托洛茨基的评论。
在一份有关苏联于20世纪20年代企图鼓动德国革命的调查里,揭示了新的存档资料。
连同着其它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托洛茨基更多的强调革命前景,这一点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但是同时人们又赞扬托洛茨基比别人更加的谨慎和敏锐。
在与卡尔.考茨基有关恐怖主义与共产主义关系的辩论中,托洛茨基表现的并不好,这在一篇关于德国社会主义者生活和工作的长篇文章中可以看得出。
这篇文章的作者对托洛茨基的观点进行了客观的总结,但是声明考茨基是对的,因为他正确地预测了布尔什维克政策(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可避免的变化。
N.S.Simonov关于那些对比20世纪20年代俄国与法国大革命的同时期评论员的调查研究涵盖了托洛茨基作为左翼反对派成员时期的活动内容。
Simonov也批评了托洛茨基的观点,认为他们在政治中忽视了多元主义中自由市场的必要性。
戈尔巴乔夫时期,研究托洛茨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苏联发行西方学者的著作,包括他们的杂志和书籍。
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种趋势在整个后苏联时代(独联体)中变得十分流行。
当前,俄国媒体更早的去查阅西方同僚的文章,而不是等到文章到处都是的时候才开始阅读,同时也不仅仅是偶尔翻译现存的资料。
例如,Michael Fox关于苏联托洛茨基研究的矛盾的兴趣调查,其中他一些的观点被他以前的支持者公开批评,这被刊登在Voprosy istorii。
由俄国和非俄国专家所写的评论,是外国学者的最新成果,是1991年以后的新发展。
例如,Edward Acton对于 Paul Dukes 和Terry Porotherstone联合出版的关于托洛茨基的书给与了赞扬,这本书涵盖了在1990年于阿伯丁大学(Aberdeen University)举办的“托洛茨基50年后”会议内容,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就像L.S.Sukhotina对待Philip Pomper 的作品‘列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
知识分子和权力’一样。
于是,关于托洛茨基的最新研究和最近关于对苏联过去的研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毋庸置疑,在1985年至1991年之前或者是之后与托洛茨基相关的资料将会发表的越来越少,但也显露出许多积极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