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基础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5
地貌知识点大纲总结一、地貌的基本概念1.1 地貌的定义1.2 地貌的形成原因1.3 地貌与地形的关系1.4 地貌对人类的影响二、地貌的分类2.1 按形状分类2.1.1 山地地貌2.1.2 平原地貌2.1.3 高原地貌2.1.4 盆地地貌2.2 按成因分类2.2.1 构造地貌2.2.2 流水侵蚀地貌2.2.3 冰川地貌2.2.4 风蚀地貌2.2.5 古地貌2.3 按地貌发育时期分类2.3.1 消耗地貌2.3.2 积累地貌三、地貌的主要特征3.1 陆地地貌3.1.1 山地地貌的特征3.1.2 平原地貌的特征3.1.3 高原地貌的特征 3.1.4 盆地地貌的特征 3.2 海洋地貌3.2.1 海底地貌的特征3.2.2 海岸地貌的特征四、地貌的形成与演变4.1 地质作用4.1.1 地震4.1.2 火山4.1.3 构造运动4.2 大气作用4.2.1 气候4.2.2 风蚀4.3 水文作用4.3.1 河流侵蚀4.3.2 冰川侵蚀4.3.3 海水侵蚀五、地貌区划5.1 中国地貌5.1.1 华北平原5.1.2 长江三角洲5.1.3 青藏高原5.1.4 西南地貌5.1.5 西北地貌5.2 世界地貌5.2.1 欧洲地貌5.2.2 亚洲地貌5.2.3 非洲地貌5.2.4 大洋洲地貌5.2.5 美洲地貌六、地貌保护与利用6.1 地貌资源利用6.1.1 旅游资源6.1.2 矿产资源6.1.3 水资源6.2 地貌环境保护6.2.1 地质灾害防治6.2.2 自然保护区建设6.2.3 生态环境保护七、地貌学的发展7.1 世界地貌学的发展历程7.1.1 古典地貌学7.1.2 现代地貌学7.2 中国地貌学的研究现状7.2.1 地貌学理论研究7.2.2 地貌学实践应用结语: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的总和,是由于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所形成的。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了地质作用、大气作用、水文作用等多种因素。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622015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英文名称: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课内学时:32学分:2编写人:程新民一、课程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与矿产、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等有关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第四纪环境的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与人类发展和新构造情况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课程简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植物学、新构造运动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课程。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新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学科,常以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多种理论与应用实际价值。
课程英文简介:The 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s a synthesize curriculum ,including the Sedimentary ,the physical Geology ,the old Climatology ,the Palaeoantology the Newtectonism ,the Geology Chronology and so o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geology is its main parts. The Quaternary Geology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the sediment, biology ,climate ,stratigraphy ,neotectiontic movement and history development regularity of the Earth’s crust about two or three million years .The Geomorphology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the surface form, feature ,factor ,distribution and so on. Both the Geomorphology and the Quaternary Geology look on the surfac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evolution history as their research object. They also study identical problem from distinct angle. Their research results are mutually supplement and very intimate with a lot of theor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s.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一)课程安排第一章绪论 2学时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概述 2学时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作用 2学时第四章流水、湖泊沼泽地貌与沉积物 2 学时第五章岩溶地貌与岩溶堆积物 2学时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2学时第七章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 2学时第八章海洋与海岸带地貌和沉积物 2学时第九章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方法 2学时第十章第四纪气候与海平面升降 2学时第十一章第四纪生物与古人类演化 2学时第十二章第四纪地层 2学时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 2学时(二)实验课程安排实验1:航、卫片的构造与冰川地貌观察 2学时实验2:航、卫片的流水地貌的观察 2学时实验3: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鉴定 2学时实验4: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鉴定 2学时四、教学参考书曹伯勋《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5《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验课(不独立设课)(2)课程代码:070622015(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4)所属学科:地理科学(5)实验总学时:8学时(6)判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自编教学大纲(7)本课程中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的地位和作用: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要求学生在航、卫片中认识构造地貌、冰川地貌及流水地貌,同时认识第四纪地层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化石。
09(1)地质地貌学习纲要地质地貌学习纲要前⾔§1、地质学是⼀门什么科学地质学就是⼈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地球的科学。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1、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门⾃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2、研究对象:研究地球,但由于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研究岩⽯圈(地壳和上地幔上部)3、资料来源:矿物、岩⽯、化⽯及⽤地球物理化学数学航天等获得的信息等。
4、基础地质学分科:基础地质学的“三⼤⽀柱”:地壳的物质组成、分类、成因及转化规律;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及成因;地壳的发展历史、⽣物及古地理演化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担负着两⼤使命:1、寻找矿产资源;2、环境保护三、地质学的研究⽅法(了解)四、地质学的发展1、著名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在19世纪提出:“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地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
2、地质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的论战:1、⽕成论对⽔成论;2、渐变论与灾变论;3、活动论与固定论。
3、⼤地构造学经历了:地槽-地台——⼤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
§2、地貌学是⼀门什么科学⼀、地貌及地貌学1、地形与地貌的差异●地貌与地形,含义基本相同,但⼜有差异;●不同的地形有着不同的成因。
地貌不仅是地球表⾯起伏的形态,⽽且还包括形成这些起伏的原因和过程;●仅研究地球表⾯起伏的是地形学;既研究地表起伏,⼜研究其起伏原因和过程的才是地貌学;●地形有正地形与负地形之分,正地形:相对⾼起的地形;负地形:相对低下的地形;●地貌有顺地貌与逆地貌之别,顺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致;逆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不⼀致。
2、地貌学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略)⼆、地貌学研究⽅法(略)三、地貌学的学科分类(了解)四、地貌学的发展(略)五、地貌学的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认识⾃然规律2、实际意义——服务⼈类社会§3、地球、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形状1、通常,地球的形状不是指地球⾃然表⾯的真实形状,⽽是指⼤地⽔准⾯(Goid)的形状。
地貌学教学大纲《地貌学》教学大纲学时:42学时学分:2。
5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大纲执笔人:程久苗胡春生大纲审定人:一、说明1.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它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系统介绍了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是直接培养学生地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地貌分析的基本能力。
2。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地貌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
了解地貌类型,分析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掌握地貌发育过程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学习相关地理专业课程和讲授中学地理课打下必要的基础.3。
课程教学改革①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教学计划及地貌学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时增加课程前沿内容。
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将课堂讲授课、自学和讨论交流、模型及航卫片判读、观看音像资料、野外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地貌学多媒体课件,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实验。
④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实施教改项目:组织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共同商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从而增强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二、本文(一)课程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教学大纲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学时:2学时本章内容: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1。
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2。
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二)岩性和地质构造(三)内外力作用时间(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三、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一)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二)近代地貌学的发展1.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2。
《地质地貌学基础》考研大纲绪论基本概念:地质作用了解内容:地质地貌学与土壤、土地科学的关系。
第一章矿物基本概念:矿物、结晶质、同质异(多)象、类质同象、硬度、解理、断口、粘土矿物重点内容: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法、硅酸盐类矿物的结晶构造特征、七类最重要的硅酸盐造岩矿物和方解石、白云石的化学组成及主要鉴定特征了解内容:矿物(粘土矿物)与土壤的关系。
第二章岩石基本概念:岩石、岩浆作用、侵入作用、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结构、岩浆岩构造、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重点内容:按SiO2含量对岩浆岩分类的方法及各类岩浆岩的基本特征、沉积岩的化学成分特征、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类型、三大类岩石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内容:沉积岩形成过程、常见的三大类岩石名称、岩石与农业的关系第三章地质年代基本概念:地层、地质年代、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标准化石、地质年代表重点内容: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地质年代单位、地层单位了解内容:我国的地质发展简史第四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基本概念:构造运动、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岩相、地质构造、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褶皱构造、节理、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大地构造重点内容:新构造运动特点及标志、识别各种地质构造类型了解内容:褶皱和断层识别依据、地质构造对土壤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第五章风化作用基本概念: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壳、残积物、球状风化、地质循环重点内容:风化作用的类型及作用方式、风化作用的阶段及特征、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了解内容:主要造岩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点、风化壳的剖面特征、岩石风化与土壤形成的关系第六章重力地貌基本概念:崩塌、滑坡、蠕动重点内容:滑坡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了解内容:滑坡类型、蠕动类型第七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基本概念:坡积物(dl)、洪积物(pl)、冲积物(al)、泥石流、河流侵蚀基准面、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河流阶地重点内容:地表流水类型及特点、坡积物特征、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冲积物特征、河流阶地的成因及类型、流水地貌类型了解内容:地表流水与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关系、水土流失的危害和防治第八章地下水、岩溶地貌基本概念:地下水、包气带(非饱和带)、饱水带(饱和带)、含水层、隔水层、潜水、承压水、矿化度、岩溶、岩溶作用重点内容:地下水类型及特征、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资源特征、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岩溶地貌类型了解内容:我国地下水资源特点、岩溶与农业资源的关系第九章风成地貌基本概念:风蚀作用、荒漠、荒漠化、风积物重点内容:风积物特点、风成地貌类型、干旱区荒漠的类型、沙质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了解内容:我国荒漠化类型第十章黄土地貌基本概念:风成黄土(原生黄土)、次生黄土重点内容:黄土的基本特征、黄土风成说的依据、我国的黄土地层及特点了解内容:黄土地貌类型、黄土区的水土保持措施第十一章冰川地貌基本概念:冰川、冻土、冰期、间冰期重点内容:冰川的类型、冰川搬运作用的特点、冰川地貌类型、冻土地貌类型、我国第四纪冰期了解内容:冰川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冻土对农业的影响第十二章海岸地貌和湖泊地貌重点内容:海岸地貌类型、湖泊的成因类型、湖泊的演变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了解内容:影响海岸地貌形成的因素第十三章农业地质背景与地貌调查重点内容: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了解内容:地貌分类第十四章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基本概念: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重点内容: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灾害的基本特性了解内容:地质环境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地方病的环境地质致因、废弃物处置与地质环境关系、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地貌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三、地貌学的实践意义考核知识点:(1)地貌学的研究对象(2)地貌学的实践意义考核要求:1、掌握内容:地貌与地貌学概念、地貌发展的基本规律,地貌学发展简史2、理解内容: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3、了解内容: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4、重点及难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内外营力的概念及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章:构造地貌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地球的形状二、大陆与洋底三、全球地貌的形成四、内、外力作用的关系第二节海底构造地貌一、洋底构造地貌二、大陆边缘地貌第三节陆地的构造地貌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二、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三、地质构造地貌考核知识点:(1)内外力作用的关系(2)地质构造地貌考核要求:1、掌握内容:地壳的结构:基本概念;海陆的基本轮廓及其成因;大陆与海洋地貌,地质构造地貌。
2、理解内容:陆地构造地貌和洋底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地质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与成因。
3、了解内容:构造地貌的等级。
4、重点及难点:大陆边缘地貌和地质构造地貌。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第一节风化作用与风化壳一、风化作用和风化壳的概念二、风化作用的类型与风化壳的剖面特征三、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一、坡地重力地貌的概念与主要类型二、滑坡的概念、滑坡的地貌特征三、古滑坡的识别考核知识点:(1)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壳的剖面特征。
(2)古滑坡的识别标志。
考核要求:1、掌握内容:风化作用的概念和风化作用的类型,坡地重力地貌的概念,坡地重力地貌的主要类型。
2、理解内容:滑坡的概念、滑坡的地貌特征。
3、了解内容:风化壳的概念,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掌握风化壳剖面的垂直分带性4、重点和难点:风化作用的类型与风化壳的剖面特征,滑坡的概念、地貌特征及古滑坡的识别。
第四章流水地貌第一节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一、坡面径流的概念二、坡面径流形成过程内容三、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第二节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一、沟谷的发育阶段二、洪积扇的概念、洪积扇的纵剖面特征三、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第三节河流的作用一、河道水流的运动特征二、弯道环流的特征与形成三、河流侵蚀的概念与主要类型四、河流搬运的主要方式第四节河流地貌一、河谷形态特征二、河床纵剖面、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平衡剖面等基本概念三、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特征四、河漫滩的概念及河漫滩的二元结构五、阶地的概念、成因和类型第五节河口地貌一、河口的概念及河口区分段二、三角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发育过程和沉积结构三、三角洲的分类第六节流域地貌一、河流袭夺及地貌特征二、戴维斯的侵蚀旋迴学说考核知识点:(1)洪积扇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2)河流的侵蚀方式(3)河漫滩的二元结构(4)阶地的成因类型(5)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及分类(6)流域地貌特征考核要求:1、掌握内容:洪积扇的概念和洪积扇的纵坡面特征,泥石流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河流的侵蚀方式及相关的概念,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三者之间的关系,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特征,河漫滩的概念和河漫滩的沉积结构,阶地的概念、类型与成因,三角洲的概念、形成条件、沉积结构与主要类型。
《地貌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及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
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
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
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及安排。
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及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及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
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及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及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
(四)教学时数总计38学时。
(五)教学方式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及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大纲绪论1、名词解释:地质学、地貌学2、地球一同于其它自然物体的特殊性表现有哪些?3、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4、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5、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有什么关系?6、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7、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第1 章地球基本知识1、名词解释:重力异常、地热增温率、地热异常、磁偏角、磁倾角、剩余磁性、地壳、地幔、克拉克值、地质作用、地质营力。
2、地球从外部到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各有什么特点?3、地貌的形态有哪些?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4、何谓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各有哪些形式?5、地球的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加大减小)。
6、重力实测值(大小)于理论值,表明地下有(金属矿产天燃气)。
7、从物质组成来看,地壳分为两层:、8、(上下)地幔(中部下部)的塑性层,称为软流层。
9、软流层以上,包括以及,称为岩石圈。
10、内力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11 、外力地质作用是由所引起的。
12、地热异常指某地的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
13、地磁三要素是指: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外部圈层构造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构造的地核、地幔和地壳。
15、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屯堡面之间为地幔。
16、内营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及地震等。
17、外营力主要包括风化作用,流水、地下水、冰川、风力、海洋和湖泊等的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
18、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19、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20、各种地质现象,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都发生在地壳。
21、海平面以下的地形是起伏不平的,临近大陆的海水下的宽广平台为大陆架,它以下较陡的斜坡叫大陆坡,再往下的缓缓倾斜地带为大陆基,再往外延伸便是宽广的大洋盆地。
《地质地貌学》考研大纲
本课程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及其应用几方面的内容。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和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变化历史。
地貌学则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地质作用及其结果贯穿全书,从地质学部分所涉及到的地壳物质组成,到地貌学部分提到的各种地貌的形成,以及后面的地质灾害,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重点:各种内力、外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生的结果,即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岩石、构造运动和各种地质构造;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以及与各种地貌类型相关的沉积物。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风化特点,各种地下水类型的特征,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形成原理、形态特征及结构特点。
难点:矿物和岩石的特征及风化特点,尤其是在野外鉴定矿物和岩石类型的技能锻炼;二是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特征,与实际生产结合,运用地学观点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途径。
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地质学、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历史,掌握地质作用的内涵及类型,认识地质学、地貌学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建立地学的宏观研究思想。
重点:地质作用内涵
概念: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了解内容:地质地貌学与土壤、土地科学的关系。
第一章矿物
基本要求:掌握矿物的含义、化学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学会认识鉴别常见矿物,了解矿物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关系。
重点:矿物的概念、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法、硅酸盐类矿物的结晶构造特征。
概念: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类质同象(同晶置换)、同质异象、解理、硬度、颜色、他色、假色、结晶习性、结晶质
了解内容:矿物(粘土矿物)与土壤的关系。
第二章岩石
基本要求: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结构、构造、矿物组成方面的特征,了解岩石的演变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结构、构造、矿物组成方面的特征。
按SiO2含量对岩浆岩分类的方法及各类岩浆岩的基本特征、沉积岩的化学成分特征、固结成岩作用的途径、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类型、三大类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岩石、岩浆作用、侵入作用、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侵入岩、岩浆岩结构、岩浆岩构造、结晶分异作用、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了解内容:常见的三大类岩石名称、影响岩石演变的因素、岩石与农业的关系。
第三章地质年代
基本要求:掌握地质年代的含义及确定方法,熟悉地质年代表、地层单位及我国的地质发展历史。
重点: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质年代表。
概念:地层、地质年代、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标准化石、地质年代表。
了解内容:我国的地质发展简史
第四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基本要求:掌握构造运动的原因、方式、类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特征,了解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与农业资源、土地利用的关系。
重点:构造运动的类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及标志。
褶曲、断层的类型,野外识别褶皱和断层的方法。
概念:构造运动、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岩相、地质构造、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褶皱构造、节理、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大地构造
了解内容:地质构造对土壤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第五章风化作用
基本要求:掌握风化作用的类型、阶段性及主要矿物、岩石在风化过程中的变化,了解风化产物类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重点:风化作用的类型及作用方式、风化作用的阶段及特征、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
概念: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壳、残积物、球状风化、地质循环
了解内容:主要造岩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点、风化壳的剖面特征、岩石风化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第六章重力地貌
基本要求:掌握崩塌、滑坡、蠕动等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危害及防治。
重点:崩塌、滑坡的影响因素及滑坡防治措施
概念:崩塌、滑坡、蠕动
了解内容:滑坡类型、蠕动类型
第七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基本要求:了解地表流水的成因、特征,掌握片流、洪流、河流的地质作用特点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表流水与农业资源利用的关系。
重点:地表流水类型及特点、坡积物特征、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冲积物特征、河流阶地的成因及类型、流水地貌类型、水土流失的危害和防治。
概念:坡积物(dl)、洪积物(pl)、冲积物(al)、泥石流、河流侵蚀基准面、洪积扇、河漫滩、河流阶地
了解内容:地表流水与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关系、地表流水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八章地下水、岩溶地貌
基本要求:了解地下水的类型、特征,掌握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岩溶地貌,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与农业资源利用的关系。
重点:地下水类型及特征、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资源特征、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岩溶地貌类型
概念:地下水、包气带(非饱和带)、饱水带(饱和带)、含水层、隔水层、潜水、承压水、矿化度、岩溶、岩溶作用。
了解内容:我国地下水资源特点、地下水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岩溶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第九章风成地貌
基本要求:掌握风的地质作用类型及风成地貌,明确风的地质作用与荒漠化的关系,了
解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重点:风积物特点、风成地貌类型、干旱区荒漠的类型、沙质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
概念:风蚀作用、荒漠、荒漠化、风积物
了解内容:我国荒漠化类型
第十章黄土地貌
基本要求:掌握黄土的成因、特征、我国的黄土地层、黄土地貌类型及特点,了解黄土地区的水文特点。
重点:黄土的基本特征,黄土风成说的依据,我国的黄土地层及特点,黄土地貌类型及特点。
概念:风成黄土(原生黄土)、次生黄土
了解内容:黄土节理、黄土区的水土保持措施。
第十一章冰川地貌
基本要求:掌握冰川的形成、类型、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类型,了解冻土地貌,熟悉冰川、冻土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重点:冰川的类型、冰川搬运作用的特点、冰川地貌类型、冻土地貌类型、我国第四纪冰期。
概念:雪原、雪线、冰川、冻土、冰期、间冰期
了解内容:冰川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冻土对农业生产及工程建设的影响
第十二章海岸地貌和湖泊地貌
基本要求:了解海水、湖水的运动特点,掌握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类型特征。
重点:海岸地貌类型、湖泊的成因类型、湖泊的演变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概念:海进、海退
了解内容:影响海岸地貌形成的因素
第十三章农业地质背景与地貌调查
基本要求:明确农业地质背景的内涵,掌握农业地质背景的应用原则、研究方法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地貌分类方法、调查程序及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
重点内容: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
了解内容:地貌分类、地貌调查程序
第十四章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
基本要求:明确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含义,掌握地质环境与人类生存、生活的关系,熟悉地质灾害的类型及防治措施。
重点: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灾害的基本特性、地方病的环境地质致因。
概念: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了解内容:地质环境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废弃物处置与地质环境关系、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