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多一些、少一些》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年级下数学说课稿-多(少)一些、多(少)得多-苏教版一、教材分析1. 教材目标本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学生将会掌握数与数量、数的读、写、认识、比较及加、减等基础内容,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教材内容本教材共包括以下内容:•数与数量:数和数量是数学的基础,学生需要了解数和数量的概念及其关系。
•数的读、写、认识、比较:学生需要学会认识数字,并能够熟练地读、写和比较不同大小的数字。
•加、减:学生需要学会加法和减法的基本原理,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让学生感受多少的概念,从而掌握数学中的多少关系。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熟练掌握多和少的概念,理解多少的概念。
•理解多少的关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多和少的概念的讲解及多少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多少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鼓励学生自己想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
4. 学情分析及教学准备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对于多和少的概念还不是很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多次的解释和练习。
此外,该课程需要准备一些与多少概念相关联的实物或图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使用一些鲜活的例子来导入,比如让学生看一只筐里放了很多苹果和只有几个苹果的篮子,然后问学生哪只筐里的苹果多一些。
2. 讲解(15分钟)通过比较不同的实物或图片,来让学生理解多和少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苹果同时买哪一堆更多呢?•这些馒头中哪堆上面有更多个馒头?•如果你有100元钱,你能买到多少糖果?3. 练习(2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多少的练习。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实物,让学生自己比较多少的数量,或者给学生一些计算题,让学生自己算出多少。
《多些,少些》教学教学内容: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40页例9 《多一些、少一些》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事物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1.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能正确地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学习估算方法: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你们认识吗?他和我们一起来上课了,小松鼠特别想知道自己的粮仓里有多少花生?大家愿意帮助他吗?请你帮他猜猜1号仓库有多少个花生?2.猜多少的都有,这下小松鼠糊涂了,他想了想,灵机一动,(出示圈)你看到了什么?以这部分作为标准,你能再来猜猜吗?指名回答很多同学都认为是70个左右,是这样嘛?(出示:65)真的差不多,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小结:像你们这样先确定一个标准再猜数的方法在数学上我们叫做估数。
板书:(估数)3.快来估一下2号粮仓里面有多少花生吗?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先找到一个10作为标准。
实际呢?25个,看来你们已经学会估数的方法了。
4.3号仓库呢?谁来说说?怎么想的啊?出示:20粒,真像你们说的。
5.老师估的也是20个左右,标准跟他定的不一样,谁能够跑到老师心里,猜猜?(手势)你真是我的知己,我定的这个标准成吗?小结:看来估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确定不同的标准。
二、比较理解,明确词语含义:刚才通过估数我们解决了小松鼠三个仓库里有多少花生米的问题,谁能能完整的说说每个仓库里有多少花生吗?指名说(板书:65、25、20)1.旧知导入:(1)现在你能用“>”、“<”来说说他们的大小关系吗?(2)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板贴:65>2025>2020<6520<2565>2525<65看,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式子,谁来读读?2.初步理解:第一组:(1)我们先来看这一组,65>20 25>20(移至中间)谁再来读读?这是65和20比,这是25和20比,都是和20比,把20作为标准,比的结果呢,又都比20多,那你仔细看看图,能说说他们多的一样吗?追问:怎么不一样?(2)多很(好)多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多一点(多几个)是什么意思啊?(3)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多很(好)多叫做多得多(贴),多一点我们就叫做多一些(贴),你能够说说什么叫做多得多,什么叫做多一些啊?(4)你能够用上这两个词语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吗?第二组:(1)那65比20多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呢?(板书:少得多)这个反过来又怎么说呢?(板书:少一些)(2)那少得多是什么意思啊?少一些又是什么意思啊?横向(3)那你能够用上“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连起来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第三组:(1)这里还有一组呢,你能用上我们新学的词语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2)指名说小结:以前我们能够用大于、小于来说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还可以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这些词语来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更具体了。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苏教版一、教材解析本课教材为《新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 教学目标•学会用口头语言和图形表示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数量概念;•初步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判断力;•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 教学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学生能因材施教,发展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够乐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从口头语言和图形的形式中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学生掌握从视识或量词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掌握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数量概念。
四、教学方法1. 教学手段•课堂讲解法;•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师生共建法。
2. 教学策略•Vygotsky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由学生自主探究。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通过介绍“大、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老师给出一组大小不同的水杯,让学生从大到小排序。
2. 演示法教学让学生讨论数量之间的概念。
比如,让学生举例说明多一个和少一个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数量图形进行讲解。
3. 实际操作老师出示几组图形或物品,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实际操作,来判断哪一组图形或物品是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或少得多。
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和学生要进行积极的互动,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操作。
4. 学生互动老师再通过问题和互动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数量概念。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对相应的习题进行讲解。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数量概念,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说课稿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
通过这节课,学生体会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除了确定它们的大小外,还可以根据它们的相差程度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做进一步的描述。
教学新知识前,设置两道复习题。
其中,数轴题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会“相差程度”这个概念,即数轴上的两个数离得越远,相差越大。
第2道比较两数的大小,为新教学的展开进行过渡。
教学例题时,两两出示。
先比较小猴和小狗做的,并把它们做的星星排成队伍、一一对应,学生能非常直观的看到小猴做的比小狗多出来的是哪部分,多出来的这部分比小狗做的还多,也就是多很多很多,就用“多得多”来表示。
比较小猴和小猫的时候,没有直接出示小猫做了多少个星星,而是让学生看着图去猜谁做的多,由于小猴和小猫做的差不多多,所以学生自然的会猜很多答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多一些”“少一些”都是相差一点点。
巩固练习中创设了春游的情境,学生能自然地跟着春游的地点进行过关练习。
第一站设置为图文结合的金鱼题,学生根据图里的金鱼再次体会相差很多时用“多得多”“少得多”,而相差一点点时用“多一些”“少一些”。
第二站是根绝提示,选择合适的数。
这道题抛开了图,抽象为数,难度相应也就提高了。
小兔子给出的第一个提示是“梨的个数比苹果少”,从而排除“43”,接着再给出提示“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所以答案是选“18”而不是“38”,以此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数学逻辑思维。
第三站阳光小学,与第二站是一个类型的,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4站“奥运馆”,学生接触不同形式的题目的同时,再一次体会“多一些”与“多得多”的异同点。
春游回去坐车题,学生在了解“比较合适”是什么意思的基础上,选出比“38”多一些的数。
最后的猜数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对全课进行总结。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帮助学生体会“事物的多少总是相对的”,这是一个比较感官的东西,需要孩子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去接触与感知。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7.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表示。
2.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多些”、“少些”的数学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同伴互动合作,理解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计算,如:3+2=?,4-1=?等。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子体会“多些”、“少些”概念的运用。
2.学生理解“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活动道具:“多些”、“少些”标志牌。
2.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笔、讲义。
3.教学素材:1~10个小球及盒子等物品。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1.讲师要求学生拿出他们上节课做的练习册,翻到今天讲的内容。
2.讲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多”、“少”的概念,并从学生的生活中带入一些实例。
2. 学习“多些”、“少些”(15分钟)1.讲师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1、2、3个小球(数目随机)。
2.讲师请学生们观察这三个盒子,询问:“哪个盒子里装的小球最多?”“哪个盒子里装的小球最少?”3.讲师以投影仪为媒介,向学生展示“多些”、“少些”的符号表示方法。
4.讲师请学生们举手回答今天学到的两个概念及其符号表示方法。
3. 运用实例学习“多得多”、“少得多”(20分钟)1.讲师出示两个装有不同数量小球的盒子,并以“多得多”、“少得多”的符号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差额。
2.讲师请学生在两个盒子中选择其中之一,拿取其中若干枚小球放入所选盒子。
3.讲师请学生再次观察两个盒子,询问:“哪个盒子与之前所选的盒子之间的差额变大了?”“哪个盒子与之前所选的盒子之间的差额变小了?”4.讲师请学生举手回答今天学到的另外两个概念及其符号表示方法。
4. 计算练习(10分钟)1.讲师请学生分别计算:2+3=?、4-1=?等小学数学题。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作课人:太康县高朗乡党村小学沈刚强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
使学生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例题根据小猫、小猴等做五角星的个数进行教学。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学用言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便可水到渠成。
小学数学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进行了阐述: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它点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也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节的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4、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突破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及合情的判断推理能力。
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使知识转换成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把词语放在具体的比较情境中进行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
5、教具准备ppt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一般是把教法和学法分开来说的,但我觉得教是为了学,学离不开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今天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说。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7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和含义;2.运用数学语言及符号表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3.能够使用积木、拼图等教具进行实物计数,进一步掌握“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和运用。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四种表示“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方法;2.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四种计算方法,尤其是“多得多”和“少得多”。
四、教学准备1.教具:积木、拼图等;2.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拿出一组积木,其中有10个积木,让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个;•然后,教师再拿出一组积木,其中有20个积木,让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个;•提问学生20个积木比10个积木多多少个?让学生回答。
2. 新课讲解•介绍“多一些”和“少一些”:如果A比B多一些,则A-B的差是正数;如果A比B少一些,则A-B的差是负数;•介绍“多得多”和“少得多”:如果A比B多得多,则A/B的商大于1,且A-B的差也比较大;如果A比B少得多,则A/B的商小于1,且A-B的差也比较小。
3. 实物计数•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拿出5组积木,让学生分别计数;•把1组积木翻过来,让学生计数后回答:现在比之前多/少多少个?;•把2组积木翻过来,同样提问学生;•继续把3、4、5组积木翻过来,进行同样的提问。
4. 巩固练习•教师出题:现在有8支笔,如果要比这些笔多两支,一共需要多少支笔?•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成功地掌握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和含义,并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及符号表述这些概念。
苏教版数学一下《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教案一. 教材分析《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学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差异。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和识数。
但在数的大小比较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直观的形象和实际操作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差异,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际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数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差异。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灵活运用这些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丰富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2.学具:小卡片、小棒等。
3.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如小猴分苹果,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呈现一些例子,如35和25,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表达。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小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数字。
一年级下数学说课稿-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苏教版一、教材内容的概述本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涉及到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其中包括“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四个核心概念。
这些概念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必备知识点。
在掌握了这些概念之后,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各种数学思想,进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语言描述加法和减法运算;2.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计算简单的加减法问题;3.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和比较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加减法运算;2.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运算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知识点;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学生对于运算符号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1.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方法;2.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核心概念。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本节课采用小组分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中的学生轮流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导入教师通过唱一首简单的歌曲,“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加法和减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同时,教师还要展示一些实际的物品,如糖果、玩具等,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3. 学习(1)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式,通过解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2.学生能够用图形和数字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概念。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2.学生能够用图形和数字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概念。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示范、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教材分析本课程教授的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一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属于比较基础的概念,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却十分重要。
本教材对这些概念的讲解相对详细,包括基础概念的解释、实例的演示和练习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上有三只小猫,另外一张图片上有五只小猫。
老师问学生这两张图片分别有多少只小猫,引出“多”和“少”的概念。
2. 讲授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讲授“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3. 演示老师出示两组物品,通过对比让学生分别确定哪个组物品多一些或少一些,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4. 游戏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
通过抛硬币或者摇骰子的方式,让学生用图形和数字表示出“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5.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巩固所学概念。
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能够用图形和数字表示出来。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讲授、示范、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同时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年级下册数学《多一些、少一些》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40页的内容。
《比多少》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的比较打下基础。
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及生活中的广泛用铺路。
二、教法学法
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基于以上的知识,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感知100以内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4.情感目标:激活学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主观需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过程
分四层次:导入、新课、练习、总结.
1.导入部分:
猜班级人数:“我班级的人数比40多、比45少”,谁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过猜数,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部分
现在科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的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针对这样的认识以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本环节我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实践等方法探索新知,具体设计如下:
课件出示鱼缸图(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个词来描述二者之间的数量的多少关系。
再出示“红金鱼48条”的鱼缸图,学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尝试着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三者间数量的多少关系,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概括力。
3.练习部分
基于一年级学生课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易疲劳的特点,我特将此环节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同时也使学生能力主动参与,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4.总结部分
总结课上所学内容,并将课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寻找数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思,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