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净化处理一些问题的探讨(一)
- 格式:docx
- 大小:17.15 KB
- 文档页数:4
给水厂水质净化技术探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给水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给水厂的主要任务是为城市提供洁净的饮用水,因此水质净化技术是最重要的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给水厂水质净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一、传统水质净化技术目前,给水厂主要采用传统的水质净化技术,这种技术包括混凝、絮凝、沉淀、过滤等过程。
首先,混凝过程是将氧化铝等化学试剂加入生水中,使其与水中的悬浮物发生作用,并凝聚成较大的颗粒。
其次,絮凝过程是将絮凝剂加入水中,再通过机械作用形成更大的颗粒,方便沉淀和过滤处理。
然后,沉淀过程是通过让水停留在一定时间,使颗粒沉淀在底部,从而分离出污染物。
最后,通过过滤将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去除,获得清澈透明的水质。
这种传统的水质净化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具有经济、简便的特点。
但是,由于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水质净化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使得更高级的水质净化技术被广泛探索。
1. 超滤技术超滤技术是应用特殊滤料进行微分分离,将分子量较大的有机物、胶体和微生物截留在过滤膜表面,实现优质洁净的水质。
优质的超滤膜能够截留肝炎病毒、脑炎病毒、肉毒杆菌等微生物,也能截留有机物、细菌及游离氯等。
超滤技术对物质的选择性好、能耗低、无需其他化学药剂,不会对人体造成污染,因此备受关注。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利用微孔或隔离作用实现物质分离的一种新型的水质净化技术。
与传统的过滤器相比,该技术的膜孔直径更小,更有选择性,可以将直径小于0.001微米的病毒、直径小于0.1微米的微生物、和一些有机物实现精确分离。
此外,该技术也具有高效、无毒、安全、环保等优点,因此在工业和生活用水中得到广泛应用。
3. 药剂不污染技术在传统的水处理技术中,各种化学试剂如氯化铝、氧化铁、活性炭等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但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化学污染,对环境有害。
药剂不污染技术就是自然界有效物质的利用,例如:利用藻类、微生物等活性生物、海藻纳滤技术、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等自然技术来处理水,从而达到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目的。
常规给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工艺分析一、常规给水处理存在的问题给水处理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成败。
常规给水处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差:对于某些地区来说,水质本身就不够优良,存在悬浮物、微生物、重金属离子等各种有害物质,这给给水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设备老化:随着设备的使用时间的增长,设备可能会出现老化、腐蚀等问题,导致过滤、反渗透等处理工艺效果下降,影响给水的质量。
3. 处理工艺不合理:有的企业对于给水处理工艺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采用的处理工艺不够合理,浪费了一定的资源,同时使得水质处理效果不佳。
4. 运行成本高:传统的给水处理工艺可能需要大量的化学药剂和能源投入,成本较高。
5. 对水资源的浪费:由于设备老化、工艺不合理等原因,很多企业在给水处理中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二、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分析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处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以提高给水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以下是一些常规的给水处理工艺分析:1. 总体处理工艺流程设计:对于给水处理工艺来说,需要根据水源的水质情况、生产工艺需求等因素,设计合理的处理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过滤、消毒等步骤,以达到给水处理的基本要求。
2. 设备更新与维护:针对设备老化、腐蚀等问题,需要及时更新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要进行定期的设备维护和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 新型处理技术应用:传统的给水处理工艺中使用的常见技术包括沉淀、过滤、消毒等。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型的处理技术如反渗透、纳滤、超滤等也逐渐被应用于给水处理中,可以提高处理效果,降低运行成本。
4. 降低化学药剂使用量:在设计处理工艺时,应该尽量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依赖,选择更加环保和经济的替代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智能化管理:对于给水处理工艺的运行管理,可以采用智能化的监控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水质、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管理,保证处理工艺的稳定性和高效运行。
常规给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工艺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工业生产和生活日常中,给水处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给水处理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工艺和技术手段,将水质提高到符合生产和生活用水要求的标准。
常规给水处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出水水质不稳定、处理工艺过程复杂、设备维护成本高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常见的给水处理工艺,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常规给水处理存在的问题1. 出水水质不稳定在常规给水处理过程中,由于原水水质的不稳定性,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常常也不稳定。
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水源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处理工艺稳定性差等原因引起的。
出水水质不稳定会给生产和生活用水带来很大的困扰,尤其是对于一些对水质要求较高的行业来说,出水水质不稳定可能会导致生产中断和产出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2. 处理工艺过程复杂常规给水处理采用的经典工艺主要有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步骤。
这些工艺步骤需要不同的设备和药剂配合,工艺流程相对复杂,不仅需要占用一定的场地,还需要较高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工艺过程中需要对水质进行精确的监测和控制,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会导致水质不达标和设备损坏等问题。
3. 设备维护成本高常规给水处理需要使用大量的设备和药剂,这些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药剂需要定期更换,成本较高。
特别是对于一些较老旧的设备来说,维护成本更是不菲。
而且,设备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人工成本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
二、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分析针对常规给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下面对常用的给水处理工艺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混凝沉淀工艺混凝沉淀是一种经典的给水处理工艺,其原理是通过加入混凝剂混凝形成絮凝物,再通过沉淀将絮凝物从水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去除水中的浑浊物和颗粒物。
这种工艺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一些胶体、高分子物质等难于沉淀的物质处理效果并不理想。
过滤工艺是通过滤料的作用将水中的悬浮物和微生物等去除,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常规给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工艺分析一、问题分析给水处理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转和生产效率。
然而在日常的给水处理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水源的污染、给水系统的老化等多种原因。
下面将对常规给水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水质污染水源的污染是给水处理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水源的污染情况逐渐加剧,其中包括化工厂的废水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放等。
这些污染物会大大影响水质,导致给水系统运行异常,甚至对生产设备造成损坏。
2.管道老化给水系统中的管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老化、腐蚀等问题。
管道老化会导致漏水、管道阻塞等问题,进而影响给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3.水质处理工艺不完善一些企业在给水处理时,工艺流程不合理,设备不完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也会导致水质处理不达标,影响后续生产。
以上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与解决。
二、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分析在常规给水处理中,通常采用的工艺有净水处理、矿化处理、脱盐处理等环节。
下面分别对这些工艺进行分析:1.净水处理净水处理是指去除水中杂质和有机物质,减少浊度以及杀菌消毒等处理过程。
常见的净水处理工艺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
通过这些过程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确保给水的清洁与安全。
2.矿化处理矿化处理是指调节水中的矿物质成分,使其符合生产及饮用水的要求。
具体的工艺包括软化、除铁、除锰、除氟等。
通过矿化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保证生产用水的合格。
3.脱盐处理脱盐处理是指通过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等方法,将水中的盐分去除,使水纯化的过程。
这在一些对水质要求非常高的场合有重要的应用,比如电镀、半导体制造等行业。
以上给水处理工艺是常规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处理方法,它们对提高给水质量、保障生产用水安全至关重要。
三、问题解决与改进措施针对常规给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工艺分析,提出以下解决与改进措施:1.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对水源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并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
对给水常规处理技术及深度处理问题的思考摘要:介绍了传统给水工艺的特点和优越性。
在水源水为一级、二级水源水的情况下,采用混合、沉淀、过滤、消毒等常规工艺,可生产出合格的生活饮用水。
近年来,我国一些水源地水质遭到了严重的污染,人们开始寻找适合的方法来进一步深度治理。
由于水厂所生产的生活饮用水中存在着大量的污水,因此,对污水深度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给水、常规处理技术、问题与思考一、浅谈给水常规工艺现代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从使用硫酸盐铝混凝沉淀法对水源水进行了初步研究。
在过去的l00多年中,使用的药剂、工艺、设备都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但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仍在使用。
前人的实践证明,在水源水为一级或二级水源水时,一般均为1NTU出标准的生活饮用水。
在传统的供水工艺中,絮凝剂的作用是将胶体中和(粒径约为1~0O01”的电荷,从而达到稳定胶体的目的。
脱稳剂在“异向凝聚”过程中,由布朗运动产生,快速生成大量微粒(< lNTU),能在原水中除去65%左右的 COD,同时还能清除98%以上的细菌,从而实现了对水的进一步消毒。
可以认为,这种传统的供水工艺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适用技术,能够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维持较低的处理费用。
其缺点是:对水溶性小分子有机物的降解性能较差。
应当注意到,絮凝反应生成的大量超细粒子(每毫升大约100,000个)无法直接用后续沉淀和过滤的方法去除,从而尽量降低原水絮凝反应器中的超微粒子,从而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
絮凝强化处理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药物性质(例如电荷密度、分子量等)与投加量、设备性能、水质条件(例如 pH、颗粒浓度等)、“碰撞”吸附强度(例如搅拌强度和絮凝时间协调)、既成絮体颗粒大小、吸附絮凝时间等。
其中,粒子之间的“碰撞”几率、接触吸附时间等是影响水体净化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现场操作中,采用降低搅拌速率(从高到低,以防止再粉碎已形成的絮块),使絮体与细小粒子的接触和吸收的时间更长;通过适当增加絮凝池中的污泥浓度(例如:新鲜污泥回流),使絮体体积(接触面)增加,并增强与细小粒子“碰撞”的可能性,实现了更好的吸附絮凝。
水质处理技术使用中的常见问题解答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加剧,水质处理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许多人在使用水质处理技术时常常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为什么需要进行水质处理?水质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保证水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从而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稳定。
水质处理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等领域。
2. 常见的水质处理方法有哪些?常见的水质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
物理处理主要包括过滤、沉淀和吸附等方法;化学处理主要利用化学药剂进行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生物处理则利用生物的代谢活性将水中的有机物降解。
3. 水质处理技术的选择应该根据什么因素?选择适合的水质处理技术应根据水源水质特征、水质指标要求、处理规模和经济可行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不同的水源水质和目标要求需要选用不同的处理技术。
4. 活性炭在水质处理中起什么作用?活性炭是一种常用的吸附材料,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部分重金属离子。
它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强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水中的杂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5. 如何判断水质处理的效果是否达到标准?判断水质处理的效果主要通过监测和检测手段进行。
常见的指标包括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总大肠菌群和重金属离子等。
根据相关标准,对处理后的水样进行检测,以评估其水质是否符合要求。
6. 水质处理过程中是否会产生副产物?水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如絮凝剂、吸附剂和消毒副产物等。
这些副产物有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因此在选择水质处理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7. 水质处理技术存在哪些挑战和难点?水质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一些挑战和难点。
例如,一些有机物和微生物对传统的水质处理工艺难以去除;控制水质处理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也是一个难题;同时,高效、低成本的处理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发。
常规给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工艺分析给水处理是指将水源水进行处理后,用于供暖、制冷、工业生产、生活用水等方面的一系列技术与措施。
常规给水处理是指利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对水进行处理,消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病毒、异味等不良成分,确保水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保障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安全和卫生。
常规给水处理在实际运行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处理工艺不够完善、处理效果不理想、设备老化等,因此需要对常规给水处理的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工艺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更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
常规给水处理存在的问题1. 设备老化:给水处理设备在长期运行中会出现老化现象,比如滤料被污染、阻塞,使得过滤效果下降,需要经常更换滤料或进行设备维护。
2. 处理工艺不完善:一些给水处理厂使用的处理工艺比较陈旧,处理效率不高,无法满足水质处理的需要。
一些地区对于水中的硬度物质去除效果不佳,影响到了水质的使用。
3. 处理效果不理想:一些给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水中可能含有过高的细菌、病毒、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4. 能耗较高:一些给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无法做到节能减排,设备运行时能耗较高,造成了能源浪费。
处理工艺分析1. 絮凝沉淀法:絮凝沉淀法是最常用的给水处理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将絮凝剂加入水中,使悬浮物与絮凝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体,然后使用沉淀池或沉淀罐对水进行沉淀,以此去除水中的悬浮杂质。
2. 过滤法:过滤法是将水通过过滤介质进行过滤,去除水中的颗粒物和胶体物质。
常见的过滤介质包括石英砂、活性炭、陶瓷滤芯等。
过滤法处理后的水质清澈透明。
3. 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是通过活性炭对水中的有机物、异味物质进行吸附,去除水中的异味和有机物。
活性炭吸附法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提高水质的口感。
4. 锰砂过滤法:锰砂过滤法是通过锰砂对水中的氧化铁进行还原,从而去除水中的氧化铁。
锰砂还可以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可溶性铁锰盐。
给水净化处理常见问题探讨作者:白石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第16期摘要:当前我国的给水净化处理依旧延续了传统的常规工艺技术,给水净化处理仍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文分别从水质方面、混凝-沉淀方面、过滤方面阐述了给水净化处理的内容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净化处理;消毒过滤;混凝-沉淀中图分类号:U66 文献标识码:A1 水质方面1.1饮用水浊度测定饮用水浊度的测定工作中,水质好坏的基本情况应该根据测定结果的浊度程度来评定。
浊度仪测定的原水浊度应该以药剂投加的数量作为可靠依据,饮用水凝聚和沉淀的过程中判断滤池负荷所需要的依据主要是根据测定沉淀的水浊度情况,然而控制出厂水的合格率所依据的主要是测定滤后的水浊程度。
浊度仪在很多时候都是依据水中所产生的颗粒然后通过光学性质进行浊度程度测定,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在水中的时候对稍高些的浊度性能发挥来讲是非常好的,反之,与最终测定出来浊度值的准确程度相差很多,所以就应该根据测定水中的颗粒进行评定工作。
饮用水浊度测定的主要工具是颗粒计数器,水中呈现出不同颗粒的粒径和数目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形态下,与此同时,颗粒计数器相较于浊度仪来讲其敏感度要高出很多,能以最快的速度对浊度进行测定。
1.2饮用水中化学物质测定对引用水化学物质进行检测的仪表中还有几处需要改进的方式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由色谱到质谱的改善分析方法,这样就可以出现多种饮用水化学物质分析方法,将多种分析方法统一,最好的案例就是美国环保局对农药进行分析。
还有一种是充分利用好筛分的试验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不断的进行重复试验。
最后就是将微生物进行简化的方法,如今国外许多地方都对原生生物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3水质标准规定应制定相关水质标准规定,目前我国的环保局将水质标准以及其他用途的各种水处理规定考虑到纳入一个整体的处理机构,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饮用水的水质,这也是净化水处理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养殖水源净化技术使用中的常见问题解答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水源净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养殖水源净化技术使用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养殖业主更好地了解和解决问题。
1. 为什么养殖水源需要净化处理?养殖业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因为水是养殖动物生长健康的基础。
养殖水源中可能含有各种微生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这些物质可能对养殖动物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引发疾病。
因此,养殖水源需要经过净化处理,去除潜在的有害物质,保证水质符合养殖动物的需求。
2. 常见的养殖水源净化技术有哪些?常见的养殖水源净化技术包括机械过滤、生物净化和化学净化等。
机械过滤是最常用的一种净化技术,通过过滤装置将水中的固体颗粒和悬浮物去除。
这种技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适用于大部分养殖水源。
但是,机械过滤无法去除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
生物净化是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如微生物、植物等)对养殖水源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分解和转化的过程。
生物净化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同时还能平衡水中的生态系统。
但是,生物净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对环境要求较高。
化学净化是使用化学药剂对水源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和细菌等。
化学净化技术效果明显,速度快,适用范围广。
然而,化学药剂的使用需要注意剂量控制,避免对养殖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3. 如何选择适合的养殖水源净化技术?选择适合的养殖水源净化技术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养殖水源的性质、养殖规模、经济成本等。
首先,需要对养殖水源进行水质分析,了解其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及种类。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净化技术。
例如,当水源中有机物较多时,可以考虑采用生物净化技术;当水源中有较多的细菌和病原体时,可以考虑使用化学净化技术。
其次,需要考虑养殖规模和经济成本。
对于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机械过滤常常是一个简单有效的选择;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净化技术的组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给水净化处理一些问题的探讨(一)摘要:当前国内给水净化处理,基本还是采用传统常规工艺。
认为其中有些不适当之处需要改正,有此较新工艺之处需要认识提高,也有些新的观点之处需要研究,现于本文提出提供讨论。
关键词:净化处理消毒过滤混凝-沉淀当前国内给水净化处理,基本还是采用传统常规工艺。
认为其中有些不适当之处需要改正,有此较新工艺之处需要认识提高,也有些新的观点之处需要研究,现于本文提出提供讨论。
一、水质方面1、饮用水浊度测定在饮用水净化处理上,对于水质优劣基本还是以测定水中浊度评定。
以浊度仪测定原水浊度作为药剂投加数量的依据,测定沉淀水浊度作为凝聚、沉淀过程及滤池负荷的判断依据,及测定滤后水浊度作为控制出厂水合格率的依据。
一般浊度仪是根据水中颗粒光学性质测定浊度的,它对水中稍高浊度性能发挥好,但对浊度很低的则测定的值准确性差,应以测定水中的颗粒来评定。
颗粒计数器能测出水中不同颗粒的粒径和数目,以及它们在水中分布状态,同时该仪器比浊度仪敏感度高,并能迅速的测定浊度。
但颗粒计数器本身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该计数器检查极小颗粒(0.02-0.5μm)时就无能为力,而浊度仪倒能测定;另外该计数器要测定的颗粒一般都比实际颗粒径小。
为解决这个问题,当前国际上先进水厂都以浊度计和颗粒计数器联合使用,以获得良好效果。
当前国外又提出一种称为多方面散射光式(MALS)检测仪。
该仪依据微颗粒的光散射及依据检测仪角度导致的发射光强度分布,进行多方向测定各颗粒不同粒径、形状及光学性质,其作用比之以一个角度测定的散射光浊度仪和颗粒计数器,具有很大的优势。
现该仪器在国外已初步使用,但价格较高。
如果价格降低,会是未来测定水中浊度更精确的一种仪器。
2、饮用水中化学物质测定在化学物质检测的仪表上也出现了几种改进的倾向。
一种是改善色谱一质谱的分析方法,使当前的对化学物质多种分析方法,只用一个单一分析方法解决,例如美国环保局就考虑将原有分析农药的六种分析方法,统一到一种分析方法。
另一种是可应用筛分试验(免疫试验)方法,使能够多次的重复试验。
再有一种是可简化微生物试验的方法。
现国外许多地方还对原生生物进行研究,已提出了许多分析方法,正准备在现场进行实际试验。
3、水质标准规定在水质标准上,当前美国环保局已考虑将饮用水水质标准和其他各种水处理规定合并成一个整体处理,这是为提高饮用水水质,未来水处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例如供水单位在水中加锌一正磷酸盐防腐剂,以满足对水中铅和铜的限定,但此防腐剂会使污水处理厂所处理的水中增加更多的锌,使鱼类中毒,这种矛盾状况如果综合考虑,统一到一个规程上来就可解决。
二、混凝-沉淀方面1、烧杯试验当前烧杯试验仍然是选择混凝剂品种和规定适当投剂量的最佳方法有人当一度提出用方形烧杯取代圆形烧杯进行试验,通过实际证明,用这两种烧杯试验方法试验,所得结果基本相似。
另外采用烧杯试验取得的混凝条件(GT值)几乎与水厂运行絮凝一沉淀实际结果一致,这种方法在当前还是用其他方法所不同比拟的。
国际上给水专家指出,有人认为采用烧杯试验没有实用价值是片面的看法。
有此认识的主要原因,考虑不是由于不按规定的烧杯试验程序操作,就是使用混凝剂量不当,混凝剂品种不适合及混凝条件(GT值)不合理所致。
2、混凝剂投加点两种或以上的混凝点投加点有着不同的方式,有的同在一处投加点投加,有的分别在不同的投加点投加。
在一处投加的能直接反应它们的性能,从而防止这些药剂各自反应,不能发挥它们的效果。
但在一处投加的多种混凝剂也出现不利的状况。
例如投加硫酸铝,于其形成针状絮体期间前,就投加阴离子聚合剂,混凝效果不佳。
PAC和高锰酸钾在硫酸铝投加前投加有效。
总之,几种药剂投加采用那样方式,应视药剂的性能以及原水条件而定。
在弄不清它们相互作用以前,最好在采用以前,先做一些试验再确定。
当前国内对于混凝剂投加点的选择很少考虑。
事实上选定合理的投加点,极有利于混凝-沉淀,应引起水厂工作者的高度注意。
3、间断运行国内有个别水厂夜间用水不多,停止设施运转或部分运转,这种方法是不利的。
因为在停止运转期间,反应、沉淀作用由于水不流动,絮体多沉在设备内,第二天运行时沉淀絮体被水驱动,不易一时恢复正常状态,而影响处理效果,并也会造成排泥不畅,尤其是澄清池夜间停止运转,第二天运行时,由于池内旧水和新进入池内的新鲜水之间有温度差异形成短流,而降低处理效果。
采用澄清池的水厂还要重新起动再度形成絮体。
另外,设备经过一夜停止运转,如用前加氯,澄清和沉淀设施内水中余氯消耗殆尽,也会使后续滤池内产生微生物污染。
因此水厂运行尽可能避免间断运行。
三、过滤方面1、滤池厚度与滤料粒径比例国外给水专家曾在世界各地一些水厂做过调查,无论单层、多层滤池L/d都在800左右(L=滤层厚度、d=滤料平均粒径),同时根据世界各水厂生产所得运行数据得出L/de,在1000左右(de=滤料有效粒径)。
这两个数据对于控制滤池滤速等指标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也提出改善过滤效果关键之一是L/d≥800。
最近国外提出,用于快速池或标准双层滤池L/de≥1000,用于粗滤料深滤层滤池或三层滤池L/de≥1300。
这是多层滤池和粗滤料深滤层滤池一般都加少量聚合物助滤剂的要求。
如果不加助滤剂L/de比至少再增加25%。
2、直接滤池国内外都有很多水厂使用。
然而在当前原水水质日益恶化、有机物和微生物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常规水处理技术已正在不能将这些不良物质除掉,采用直接过滤更缺乏保证水质合乎要求的可靠性。
美国最近已明确净化处理方针,水处理要可靠一定要通过多极水处理设施。
认为国内除非有特殊条件,一定要考虑不要采用直接过滤方式处理。
3、净水处理不加混凝剂这种处理方法只能将原水中大的颗粒去除,对微小颗粒、有机物、微生物不能除掉,或许更为加多影响出厂水水质。
虽然滤后水也加消毒剂消毒,但不能保证饮用水的可靠性。
国外对这种处理方法已有所报道,指出此种处理方法不能应用。
现国有的水厂应用此方法,希望应慎重考虑。
4、双层滤料滤池和均质滤料滤池双层滤料滤池在国外尤其是美、日等国仍然作为主要过滤设施采用,国内也在大量使用,当前还是应予优先考虑的一种滤池。
它滤出水量多,在一般原水情况下滤出水能达到要求的水质标准,造价低、滤料易于制备(煤滤料吸附性更强),便利操作和维护,至于轻质滤料失去问题,用水冲洗或是气水分隔冲洗,只要管理得当,设计合理,不会发生丢失情况。
均质滤料滤池应该说属于粗滤料深滤层范畴的滤池,它的特点是在冲洗时滤料不膨胀或微膨胀,其滤床每个横断面滤料级配在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当前欧洲尤其是法国用的最多,现在国内正风盛一时的采用。
这种滤池最大的优点是在冲洗时不容易丢失滤料。
有报告称在相同原水下,与均匀系统数大的双层滤池,用气水冲洗,两者滤后水浊度、滤速、滤过周期几乎相等。
由于均质滤料粒径在滤层内上下一致,可能易于漏失(breakthrough),造成滤后水浊度突然增加情况。
在当前尤其在国内,有多数城市由于经济状况、业务水平,更会考虑采用基建投资低、操作简单、运转经费省、只用高强度水冲洗方便、节约的双层滤料滤池。
只需严格管理、控制轻质滤料流失得当,此种滤池还是应当考虑,首先的滤池类型之一。
目前这两种滤池都为2000年技术发展规划推荐采用。
国内净水厂尤其是新建水厂,可根据原水特性、滤池产水量、滤池滤后水水质、建设投资、经营费用及运行经验等各方面要求考虑,以求最合理的采用,且勿一哄而起,造成以后不必要的状况发生。
现在尚有生物滤池、混合滤池、两级滤池等类型滤池,据国外报道都有一定效果,可予以注意。
5、多层滤料滤池轻质滤料丢失多层滤池尤其是双层滤池在国内外大量使用,应该说在当前仍然是首选的滤池之一。
但主要在国内对使用此种滤池顾虑滤料丢失,在使用上缺乏信心。
事实上此种滤池除不宜使用气水混合冲洗外,采用气水分隔冲洗或用高强水冲洗,只要严格的遵守操作规则,跑失滤料是绝对能够避免的。
笔者曾早在60年代末在天津进行单用高强水冲洗的双层滤池试验,获得成功结果后,又在生产滤池实践。
采取的操作方法是,在冲洗前将滤池水降到距滤层顶部15cm 距离,冲洗时先缓开冲洗闸,徐徐将水托起,当冲洗水托到排水槽顶时候,滤层内气体应全部排净,以后再用设计的冲洗水量冲洗。
特别注意的是,冲洗第一个滤池时,一定要在冲洗水流进排水槽以前,将滤层内多余空气全部排净。
笔者在煤砂双层生产滤池实验了将近两年,只有极少数煤滤料丢失。
用气水分隔冲洗结果应是一样。
轻质滤料丢失主要在于管理不认真所致,个别的由于设计考虑不同而成。
因此多层滤池只要按规定的操作规程办事,不会出现大量流失轻质滤料的情况发生。
6、慢滤池国内于建国以来,几乎所有城市的慢滤池都陆续废弃。
但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为保持良好水质,很多以慢滤池作为把关的最后设施。
实际上慢滤对特定农药的处理效果是优异的,是获得生物稳定的处理水的最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在强化水质标准上,慢滤与其他处理设施相组合使用,更是最能有效地解决众多水处理问题的一种处理方法。
在当前国内原水有机物和微生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应把慢滤池的再度使用,列到议事日程加以探讨。
7、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这种滤池的作用是原水经臭氧作用,将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提高有机物的可生化性。
由于臭氧溶解度比氧为高,活性炭始终处于富氧状态,使保持一定的吸附能力;同时还使炭的表面附着细菌繁衍生长,以降解吸附的小分子,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
在1890年后半期,臭氧(O3)曾被认为是最佳处理剂,估计能有90%以上的水厂使用。
以后发现用臭氧处理后会要产生醛类及溴酸盐等有毒副产物。
国外多次报道此事。
美国洛杉矶水厂使用臭氧就产生许多有毒副产物,国内哈尔滨水厂也提出了用臭氧处理产生可能是有害的致癌物。
同果也有报道臭氧并不能对三卤甲烷前驱前氧化破坏,只是增加有机物的可生化性,一般要经过吸附处理才起作用。
国外尤其是美国、日本新建或改建水厂,对采用臭氧持犹豫不决态度,因此一般认为单独使用臭氧是不适宜的,一定要配合有消除臭氧产生的副产物过滤设施。
常规滤池结合臭氧使用,在臭氧为少量的情况时可勉强使用,但最好采用各种形式的活性炭滤池,特别是采用生物活性炭(O3+BAC)滤池最相宜。
活性炭滤池有单独活性炭(GAC)滤池、单独生物活性炭(BAC)滤池、臭氧一活性炭(O3+GAC)滤池和臭氧一生物活性炭(O3+BAC)滤池。
采用BAC滤池和GAC滤池,由于使用效果不尽人意,使用的不多。
O3+GAC滤池一度曾广泛使用,基本能除掉水中有机物,但最大缺点是寿命不长,一般几十后即失掉吸附能力需要再生,再生设备价格高且再生费用大。
O3+BAC滤池几乎除尽全部有机物,其脱色、除臭效果也佳,使用寿命一般为2-3年,最长可达5年,是一种值得应用的给水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