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诱发电位在乳腺短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听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倪道凤第一节电反应测听简介一、定义利用听觉系统对声、电刺激反应中所发生的电变化过程作为客观指标来评估听力和判断病变部位的方法。
又称诱发反应测听。
二、简史1930年Weber and Bray发现耳蜗微音电位;1932年Davis记录了最早的ABR;1958年Geister记录了最早的MLR;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先后记录了CNV、P300和SVP;1966年Ronis将平均计算机用于听觉诱发电位的记录;1971年Jewett & Willeston报告了从人类脑干记录的短声诱发的“远场”反应1981年Singh强调了ECochG与ABR同时记录的应用价值三、分类可根据刺激后诱发反应的潜伏期、记录电极距神经发生源的远近。
诱发反应发生源和刺激率作不同的分类,临床多根据刺激后诱发反应的潜伏期分类如下。
(一) 外源性刺激相关诱发电位1. 按电位起源:皮层诱发电位:由丘脑到皮层的电冲动以及皮层的突触电活动产生的。
皮层下电位:主要指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2 . 按记录电极距神经发生源远近近场电位:记录电极在电位发生源附近,如耳蜗电图。
远场电位:记录电枢有远离电位发生源,其记录的是经容积导体传导的电位。
除耳蜗电图的其它听性诱发电位。
3. 按刺激速率瞬态诱发电位:用平均叠加技术记录诱发反应,刺激的间隔足够长,待刺激后所要测试的反应完全呈现后,才开始下一次刺激,如此,直到预定的刺激次数,所得的结果是每次刺激后瞬时反应的叠加平均结果,称为瞬态反应。
稳态反应:刺激间隔短,瞬时诱发电位尚未完全呈现,第二个刺激又开始启动,使瞬态诱发电位不能呈现,结果诱发电位呈现出与刺激具有相同频率的稳定正弦样谐波或次谐波,称为稳态诱发电位。
(二) 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与启动方式有关:P300。
与准备状态与期待有关的:伴随负反应CNV。
四、基本技术原则1. 应用尽可能短的刺激使听觉通路每个单位神经活动同步。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全麻诱导插管期间麻醉监测的应用孙宏伟;李萍;龚秀萍;李志学【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刊》【年(卷),期】2004(6)3【摘要】目的:观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全麻诱导期间的变化,评价其在临床上监测麻醉深度的价值.方法:选择胸腹部手术且听力正常的病人36例(ASA Ⅰ~Ⅱ),分别采用Mid-Fen-Ro(Ⅰ组)和Mid-Fen-Pro-Ro(Ⅱ组)顺序诱导.监测记录诱导前基础值(T0),静注Mid后1min(T1)、静注Fen后1 min(T2)、Ⅱ组静注Pro后1min(T3)、静注Ro后1min Ⅰ组(T3)和Ⅱ组(T4)、插管后1 min Ⅰ组(T4)和Ⅱ组(T5);上述各点的AEPI、MAP和HR.结果:两组病人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前均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深度,但Ⅰ组气管插管后MAP和HR均较T0和插管前明显升高(P<0.01),插管前后比较AAI明显升高,较T3值有显著差异(P<0.001).Ⅱ组气管插管后(T5)MAP和HR与T0比较无差异,较T4也升高,但不如Ⅰ组明显;AAI也较T4明显升高,但仍处于临床麻醉状态.结论:麻醉诱导期间AAI能准确地反映临床镇静麻醉深度;咪达唑仑和异丙酚联合使用能平稳地诱导麻醉且用药量小.【总页数】3页(P182-183,185)【作者】孙宏伟;李萍;龚秀萍;李志学【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麻醉科,哈尔滨,15000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麻醉科,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麻醉科,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相关文献】1.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用于急腹症全麻诱导插管期间麻醉监测的比较 [J], 孙宏伟;龚秀萍;丛玉萍;李萍2.不同全麻诱导方式对冠心病患者气管插管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的影响 [J], 何顺厚;李清;秦成名3.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全身麻醉监测中的应用 [J], 张丽4.全麻诱导插管期间听觉诱发电位和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临床研究 [J], 孙辉平;杨浩波;蔡宏伟5.全麻诱导插管期间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J], 朱秋峰;叶晓明;傅海龙;蒋京京;徐海涛;石学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评价佘守章【期刊名称】《临床麻醉学杂志》【年(卷),期】2003(019)003【摘要】@@ 全身麻醉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病人意识消失,手术区肌肉松弛,伤害性应激反应消失.然而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肌松药和镇痛药在临床的大量应用,在达到后两种要求的同时,往往掩盖了患者是否存在意识的问题,因此术中知晓日益突出.最新报道全麻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为0.0015%~0.2%,在美国每年有3~4万例病人发生知晓[1].所以麻醉深度监测,避免术中知晓是现代临床麻醉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提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或AEPI)的监测指标,使听觉诱发电位(AEP)波形的形态得以数量化.AEPI的临床应用已通过了美国FDA、欧洲CE、中国SDA的认可,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正在广泛进行.为了更进一步认识AEPI,现将AEPI新进展综述如下.【总页数】3页(P188-190)【作者】佘守章【作者单位】510180,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相关文献】1.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原理和临床评价 [J], 刘万枫;杭燕南2.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诱导插管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 [J], 闫焱;佘守章;许学兵;董源洪3.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监测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诱导期间麻醉深度的评价 [J], 林全阳;马保新;刘敏;郑青麒;梁坤辉;张进4.Narcotrend 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七氟烷麻醉深度监测的比较 [J], 任从才;高新跃;彭粤;陈蕾;张欣5.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用于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深度的评价 [J], 楼静芝;陈顺富;祝贵州;郑羡河;陈文迪;俞渭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BA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一)BAEP在临床听力学方面的应用1.鉴别听力损伤 BAEP可以测出幼儿或儿童听力下降,但有一定频率的局限性,BAEP波V反应阈只能反映1000~4000Hz的高频信息,不能预报1000Hz以下听觉敏感。
从根本上说,BAEP反映外周听觉敏度和脑干听通路得神经传导能力,但不能代表真实的听力。
2.听力功能异常定位当听力损失小于60dB HL时,BAEP对鉴别耳蜗和蜗后病变时最敏感的方法。
听神经病变可能引起BAEP的两种异常:(1)仅能看到波Ⅰ,其后各波消失。
之所以保留Ⅰ波是因为波Ⅰ产生于听神经的离心端,其后各波消失是由于听神经传导阻滞的缘故;(2)波ⅤPL延长,导致Ⅰ~ⅤIPL延长。
表12-1-1 不同年龄组各波BAEPⅠ~Ⅵ波潜伏期的性别差年龄组性别nBAEP潜伏期(ms)IPL(ms)ⅠⅡⅢⅣⅤⅥ4~20 男21 1.74±0.19 2.76±0.16 3.92±0.16 5.12±0.15 5.83±0.24 7.12±0.34 女27 1.63±0.12 2.62±0.15 3.76±0.16 1.96±0.33 5.62±0.28 7.10±0.42 p <0.05 <0.01 <0.01 <0.1 <0.02 <0.5 21~30 男59 1.76±0.15 2.83±0.21 3.90±0.15 5.12±0.22 5.89±0.19 7.56±0.50 女84 1.71±0.13 2.76±0.17 3.81±0.17 5.01±0.21 5.67±0.22 7.02±0.34 p<0.05 <0.05 <0.01 <0.001 <0.001 <0.001 31~40 男54 1.80±0.20 2.87±0.22 3.98±0.25 5.18±0.29 5.94±0.24 7.36±0.34 女77 1.72±0.15 2.81±0.16 3.87±0.18 5.02±0.23 5.75±0.20 7.21±0.42 p<0.01 <0.1 <0.01 <0.001 <0.001 <0.001 41~50 男78 1.80±0.16 2.80±0.19 3.97±0.20 5.19±0.27 5.99±0.26 7.52±0.38 女45 1.73±0.18 2.75±0.22 3.86±0.19 5.01±0.31 5.78±0.23 7.14±0.35 p<0.05 <0.2 <0.01 <0.001 <0.001 <0.001 51~60 男85 1.83±0.18 2.87±0.23 4.05±0.23 5.30±0.27 6.06±0.23 7.70±0.48 女50 1.76±0.16 2.82±0.24 3.91±0.22 5.08±0.24 5.88±0.20 7.25±0.39 p<0.05 <0.4 <0.001 <0.001 <0.001 <0.001 61~男48 1.94±0.21 2.98±0.27 4.09±0.26 5.45±0.27 6.31±0.21 7.71±0.43 女30 1.85±0.20 2.85±0.31 3.97±0.29 5.21±0.28 5.93±0.27 7.31±0.27 p<0.1 <0.1 <0.001 <0.001 <0.001 <0.001表12-1-2 不同年龄组各波BAEPⅠ~Ⅲ、Ⅲ~Ⅴ、Ⅰ~ⅤIPL的性别差年龄组性别nBAEP潜伏期(ms)IPL(ms)Ⅰ~ⅢⅢ~ⅤⅠ~Ⅴ4~20 男21 2.17±0.14 1.92±0.17 8.09±0.16 女27 2.13±0.16 1.86±0.18 3.99±0.23p >0.4 >0.3 >0.1 21~30 男59 2.15±0.13 1.98±0.13 4.12±0.15女84 2.11±0.17 1.85±0.16 3.96±0.21p>0.3 <0.001 <0.001 31~40 男54 2.18±0.16 1.96±0.17 4.14±0.18女77 2.14±0.15 1.89±0.15 4.03±0.19p<0.1 <0.02 <0.01 41~50 男78 2.18±0.17 2.02±0.19 4.19±0.23女45 2.13±0.17 1.92±0.17 4.05±0.21p<0.05 <0.02 <0.001 51~60 男85 2.22±0.23 2.01±0.22 4.24±0.21女50 2.16±0.21 1.97±0.14 4.12±0.19p<0.05 <0.02 <0.001 61~男48 2.25±0.24 2.12±0.23 4.37±0.22女30 2.14±0.25 1.96±0.22 4.10±0.19p<0.1 <0.01 <0.001(二)后颅窝肿瘤以脑桥小脑角肿瘤(cerebellopontine angle tumor,CPAT)最常见,其中又以听神经瘤(acousticneuroma,AN)占多数(约占70%~80%),其他为脑膜瘤和胆脂瘤,肿瘤与听神经和脑干关系密切,因此异常率高达95%以上。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指数用于全麻恢复期麻醉深度监测的比较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指数用于全麻恢复期麻醉深度监测的比较。
方法:采取随机的原则对来我院行择期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2016年3月—2017年4月),均采取异丙酚-七氟醚复合麻醉,观察在全麻的恢复期的各个时间点患者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谱指数、95%边缘频率以及血液动力学参数等情况。
结果:患者在对呼名有反应的前后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谱指数以及95%边缘频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患者对呼名有反应的数据差异较双频谱指数以及95%边缘频率更加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谱指数以及95%边缘频率等指标均可以用于全麻恢复期麻醉深度监测,但是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对于患者的深度监测更加敏感,且该指标可以区分有意识以及无意识,可以作为预测意识恢复的最好的指标。
【关键词】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脑电指数;全麻恢复期麻醉深度监测【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017-02The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and eeg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epth of anesthesia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Keqi Xie ,Yonghong Zhang,Juan Du,Ling He,Jingyue Zhang. Departments ofAnesthesiology ,Mianyang Central Hospital,Mianyang,Sichuan 621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omparison of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and eeg index for 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Methods We tak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method to our need for 84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surgery treatment (March 2016 - April 2017), then to propofol on patients - isoflurane compound anesthesia, pay attention to the records of all time points in the recovery period of general anesthesia in patients with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dex, bispectral index, 95% edge frequency and hemodynamic parameters, and so on and so forth.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bispectral index and 95% marginal frequency of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sponse to the call name,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However, the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pectral indices and the 95% marginal frequency of the patients' response to the call names (P<0.05). Conclusion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dex, bispectral index and 95% edge frequency indexes can be used in general anesthesia recovery of 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 but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dex for monitoring the depth of the patients with more sensitive,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and the index can be used as the best predictor of consciousness recovery.【Key words】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Eeg; 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理想的麻醉深度监测应包括镇静、镇痛和应激反应等内容,麻醉过浅导致术中知晓,对患者造成精神和心理伤害;麻醉过深加重围术期呼吸循环抑制、药物蓄积、苏醒延迟等风险,临床实践中应该努力避免麻醉过浅或过深造成的危害。
听觉诱发电位与麻醉深度监测以往麻醉深度(depth of anaesthesia,DOA)检测是为了防止麻醉药物药物过量所造成的危险,近来麻醉深度检测是为了有效防止病人潜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防止术中体动反应,消除术中记忆及调控术中麻醉用药量。
适当的麻醉深度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操作条件的关键。
目前报道较多的是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麻醉深度的监测。
BAEP监测是反映脑干功能信息的一项敏感指标,其广泛应用于后颅凹陷手术中听觉和脑干检测,对防止术中神经损伤,降低并发症及判断麻醉深度有着重要意义。
而BIS和BAEP检测同时应用并不产生相互干扰[1]。
本文就BAEP在麻醉深度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BAEP的概念全身麻醉中肌松药的应用,使得采取和呼吸体动两指标判断DOA已失去意义,DOA的自动检测和实时控制是现代临床医学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新的麻醉药物的产生及复合麻醉的出现,血管扩张和镇痛药的应用,传统使用的血液动力学及临床指征已不确切,尤其是意识状态。
BIS是将脑电图(EEG)的功率和频率经双频分析得出的混合信息拟合而成,是反映脑皮质的EEG()2)。
但全麻中BIS维持在何水平尚无定论,尤其能准确、敏感而客观地预测每个病人的DOA。
近年研究发现,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S),尤其是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EP)在DOA的监测中有重大意义。
BAEP是在给人耳以声音刺激(常用的短声click刺激),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叠加技术从颅顶记录到来自耳蜗衣各级听觉中枢的、潜伏期在10ms 内产生5~7个垂直的正波,其中Ⅳ波和Ⅴ波常以复合波形式出现,并呈多种组合状态,同时少数正常Ⅵ波和(或)Ⅶ波可能出现。
另外,同一正常人双侧波形可不完全相同,不同时间记录的波形亦有微小变化,波幅绝对值在个体间变异亦较大。
听觉诱发反应及应用介绍听觉诱发反应是指音频刺激对人的身体、心理和认知产生的影响。
这种反应可以通过感知声音和音乐来引发,进而对人的大脑、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听觉诱发反应及其应用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听觉诱发反应的类型1.生理反应–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加快或减慢–肌肉张力增加或减少2.情绪反应–感到快乐、悲伤、愤怒等情绪–情绪的转移和平衡–对环境的敏感度增加3.认知反应–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记忆力的提升–创造力的激发听觉诱发反应的机制1.音频神经传递–外耳接收声音信号–中耳将声音信号转换为机械能–内耳将机械能转换为电信号–大脑接收和处理电信号2.大脑神经活动–大脑皮层区域对声音信号进行解码和分析–产生情绪和认知反应的区域被激活–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相应网络的激活听觉诱发反应的应用领域1.医疗领域–噪音疗法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症和注意力不足障碍等–音乐疗法用于康复和心理治疗–听觉刺激可辅助麻醉和手术操作2.教育和学习领域–音频教学材料可提高学习效果–音乐和声音对儿童智力和情绪发展有积极影响–背景音乐可以改善集中力和记忆力3.娱乐和艺术领域–音乐会、音乐节等艺术演出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体验–视听效果的完美结合让电影、游戏等娱乐活动更具吸引力–音乐创作和声音设计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听觉诱发反应的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控制声音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参数–使用生物反馈设备测量生理和情绪反应–进行认知实验研究,如记忆、创造性思维等2.临床观察和实践–治疗中常使用音频刺激来观察和记录患者反应–教师和艺术家通过观察和经验总结有效的听觉刺激方法3.脑电图和神经成像技术–记录大脑在听觉刺激下的电活动–通过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观察大脑反应的区域和路径听觉诱发反应的未来发展1.脑机接口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实现通过思维控制音乐播放、环境音调节等功能–利用听觉刺激辅助脑机接口的训练和运用2.个性化听觉诱发反应应用的增加–根据个体的需求、喜好和状态设计定制化的音频治疗方案–基于个体的声音偏好和性格特点进行音乐选择和创作3.综合多学科的研究和应用–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物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在医学、教育、娱乐等领域共同推动听觉诱发反应的应用和发展结论听觉诱发反应在生理、情绪和认知层面上对人产生重要影响。
听觉诱发电位在乳腺短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在乳腺短小手术中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中的效果。
方法 80例asa(i-ii)级择期行乳腺短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aai)给予瑞芬太尼2-3ug/kg后缓慢推注丙泊酚,使听觉诱发电位(aai)指数维持在30以左右,即之以丙泊酚6-12mg/kg.h、瑞芬太尼0.15-0.4 ug/kg.min静脉泵注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停用麻醉药,待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升至40以上时呼唤患者名字使之回应,升至60以上时表明患者已完全清醒,b组麻醉方法给予瑞芬太尼2-3 ug/kg,丙泊酚1.5-2mg/kg,凭患者生命体征及麻醉医师经验进行麻醉给药,以丙泊酚6-10mg/kg.h、瑞芬太尼0.15-0.4u g/kg.min静脉泵注维持麻醉。
结果两组患者清醒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 我们针对两组的实验,需要对病人进行严格的要求,并且禁止吃饭6小时之前,然后按照正规的流程对患者进行手术,a组(aai)给于瑞芬太尼2-3 ug/kg后缓慢推注,使听觉诱发电位(型号aep monitor-2,丹麦danmmeter公司)对患者进行少量的麻醉,至少需要在手术完成的5分钟之前维持一定量的麻醉药物,并且认真的观察患者的听觉发电的位置,观察的时间一般是在35分钟,对发电位的指数要求在30。
为了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需要在手术完成前停止使用麻醉的药物,并且认真的观察患者是否已经苏醒,并且病人的体征是正常的,才能正常的离开手术室,否则的话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并且检查
可能出现的情况。
b组麻醉方法给予瑞芬太尼2-3 ug/kg,丙泊酚1.5-2mg/kg,凭患者生命体征及麻醉医师经验进行我们通过对患者进行药物是治疗,注意对实验组和观察组进行观察,认真的对两组进行观察,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身体的变化的情况,如果在紧要的时刻,我们需要考虑对患者进行辅助的治疗。
1.3 对患者进行观测,并且注意观察患者的清醒的时间,并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力,看看是不是有手术的不正常的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资料的表达采用χ±s,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给予瑞芬太尼2-3 ug/kg后丙泊酚诱导剂量a组为(1.6-2.2)mg/kg较b组(1.8-2.3)mg/kg小,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清醒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离开(手术室)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均无恶心、呕吐、烦躁等不良反应,术中发生体动者a组(1例占a组2.5%)少于b组(4例占b组10%),见表1。
3 讨论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短效的阿片类u型镇痛药,主要经血液和除非在组织中有特殊的代谢物质,并且没有副作用,并且不能影响正常的肝功能,我们在使用麻醉药物时,一定要谨慎小心。
该药与丙
泊酚配伍时,协同作用好[1]。
近年来,麻醉医师不断寻求以适当的麻醉方法减轻短小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在在对静脉进行麻醉的时候,麻醉药物是最不容易控制的,因为由于的时间比较短,对药剂量的大小很难控制,所以我们要控制好,如果麻醉的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患者在做完手术之后,需要过很长时间才能醒过来,并且过多的使用麻醉药物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如果使用的麻醉药物时间太短或者计量达不到的话,病人也会很痛苦的,所以我们要使用适量的麻醉药物,并且注意观察病人的体征,对患者使用麻醉药物有个清晰的了解。
在进行手术时,我们必须调整麻醉的时间,因为乳腺的手术时间很短,而且不需要进行肌肉的松弛测验,所以为了更好的验证麻醉的是否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需要在提前对他进行预测,以便达到最大的麻醉效果,所以为了减轻患病者的痛苦,我们需要合理的应用麻醉药,来维持病人体征的正常,所以如何提高麻醉的最佳的效果,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丙泊酚配伍瑞芬太尼根据具体的使用的效果,是值得在临床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俞卫锋,李泉,陆智杰,等.麻醉与复苏新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出版社,2001:24-27.
[2] gajrai rj,doi m,mantzaridis h,et a1.analysis of the eeg bispectrum,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nd the eeg power spectrum during repeated transitions from consciousness to
unconsciousness[j].br j anaesth,1998,80:46-52.。